苏教版语文7上文言文解析(带问答题和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9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练习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一、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郑人买履.(lǚ)自度.其足(duó) 遂.不得履(suì) 宁.信度( nìng )涉.江者(shè) 遽契..其舟( jù)(qì)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先自度.其足(量长短) (2)乃.曰(就,才) (3)而.忘操.之(表转折)(拿,携带)(4)涉.江者( 搭船渡过) (5)而.置之其坐(表承接,译为:就,然后(6)及.反(等到,到)(7)宁.信度(宁可)(8)无.自信也(不)3、文学知识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刻舟求剑》选自战国末(朝代)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著作。
(3)这两篇短文从体裁上看,都属于寓言故事。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义:座位)(2)反归取之(“反”同“返”,义:返回)5、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代“量好的尺寸”(2)何不试之.以足:代“鞋”(3)至之.市:到……去(4)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寸”(5)而忘操之.:代“量好的尺寸”(6)是吾剑之.所从坠: 的(7)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指“剑”6、《郑人买履》说明了什么道理?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
7、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4)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呢?8、《刻舟求剑》讽刺了哪些人?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变通的人。
9、按要求用原句填空。
(1)《郑人买履》中,郑人说“宁信度,无自信也”,展示出他固执、迂腐的心里。
(2)《刻舟求剑》中,作者用议论的语言讥笑这种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这句话是:“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0、文中描写郑人时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种描写方法,表现了郑人固执、不知变通的性格特点。
文 言 文 阅 读一、《赵普》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赵普》选自《 》,这是一部 体宋代史,本文讲述的是他担任__________(官职)时的两个小故事:一是 ;一是 文章在刻画人物时,主要描写了他的________和_______,集中表现了赵普 的性格。
1、 解释加点词2、解释下列文言词语的古今不同含义。
⑴家人发箧视之 发:古义: 今义: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学术:古义: 今义:⑶普颜色不变 颜色:古义: 今义: (4)处决..如流 古义: 今义: (5)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古义: 今义: (6)普明日..复奏其人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 跪而拾之以归( )及为相( ) 普又以其人奏( ) 读之竟日( )为 ) 以 太祖常劝以读书 ( ) 之 奏荐某人为某官( ) 以天下事为己任 ( ) 家人发箧视之( )4、翻译全文5、理解(1)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赵普的两件事,表现了怎样的中心?(2)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赵普读书非常勤奋?摘录此句并翻译。
你能说出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吗?(3)语段结尾处所言“太祖乃悟”,设想一下太祖悟到了什么?(4)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5)读书给赵普带来了什么好处:(6)写出《论语》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则,并说说理由。
(7)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喜欢他么?为什么?(8)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9)第二段写赵普奏荐人才时有哪些细节描写?从第二段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10)我们可以从赵普身上学到什么?(11)文中有个词语已成为成语,你能找出来并解释吗?(12)“阖”字有何作用?(13)赵普奏荐人才结果怎样?为什么太祖“卒用其人”?6、总体把握:(1)课文写了、两件事,围绕一个中心来构思。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温习文言文阅读答案一、1.①鞋子②拿③量长短④宁可。
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动身,按如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二、1.①渡江②急忙③这儿④寻求。
2.①涉江者②舟3.⑴A、C ⑵B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
(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5.事物老是在不断地发展转变,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转变,适合于这种转变的需要。
三、1.④(白色的)⑥(鞭打)2.①的;它,指蚊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助词,无实义);代词,指“昂首观之”。
②观看;景观。
③用;把。
④因;看成。
⑤所以;旧的。
⑥指自己;它们,指丛草、虫蚁、土砾。
3.(1)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
(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心情愉快,自得其乐。
(形容安适愉快而知足的样子。
)(3体踊跃大的东西。
(形容极大极大的物体。
)4.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私,私下里。
)②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
③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5.观蚊如鹤(夏蚊成鹤)。
6.以神游丛草为宜,丛草也值得“神游”,更能表现童趣。
选另一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7.物外之趣8.即观察物体本身之外的乐趣(超脱于红尘之外的乐趣)。
9.细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10、“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11.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衬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
12.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13.C14.总分关系15.两件事,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空想的性格。
16.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惶恐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
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晴空一鹤排云上,……《黄鹤楼》……四、一、同“缺”;涨;实在;持续;顺流而下;冲荡;早晨。
二、⑴从、由;若是⑵长时间地;长度大3、(1)若是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若是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
行止:行动,活动;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本文具有讽刺意义。
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
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
意思相反的成语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狼洞其中洞:洞口B. 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C. 鹊巢其上巢:筑巢D. 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答案】(1)A(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
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故选A。
(2)①重点词语:变诈:诡诈;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
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七上古诗词鉴赏题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从海中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春意已闯入江南。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作品简析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第三联通过景物的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试题示例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次.北固山下(旅途中停泊)客路..青山外(旅途)风正.一帆悬(顺)乡书..(黑夜将尽未尽之..何处达(家信,书,信)海日生残夜时)2.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初春。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3.颔联中“阔”、“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阔”:①表现出江水荡漾,春潮涌动,江水几与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淼。
②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融化,春意已浓的景象。
“悬”是笔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4.第三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4.拟人,对偶。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生”和“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象征进行强调,透露出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祖国河山以及大自然的热爱。
6.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联系全诗,说说作者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请你再写出一句与“雁”有关的诗句。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归类复习题及答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归类复习题及答案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 履() ? 操()1? 度() ? 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2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涉() ?遽()?是() ?求()3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做代词,代物的:()?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5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6?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于土墙凹凸处( 在 ) ?神游其中 ( 想像 )?项为之强 ( 僵硬 ) ?留蚊于素帐中 (朴素的)?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鞭数十(鞭子)7?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 ?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释一词多义:?之时有物外之趣() 昂首观之()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观昂首观之() 作青云白鹤观()?以徐喷以烟 () 以丛草为林()8?为项为之强 () 以虫蚁为兽()?故故时有物外之趣() 温故而知新()?其常蹲其身 () 神游其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达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b5E2RGbCAP1.解说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括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守株待兔》,达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可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p1EanqFDPw1.解说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说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括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达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幼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真鹤也。
抬头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DXDiTa9E3d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此中,悠然自得。
RTCrpUDGiT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入迷,不觉呀然惊慌。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PCzVD7HxA 1.加点的词解说有误的是()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此中(想像)..③项为之强(僵直)④留蚊于素帐中(朴实的)..⑤盖一癞蛤蟆也(本来是)⑥鞭数十(鞭子)..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说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抬头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jLBHrnAILg②观抬头观之()作青云白鹤观()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⑥其常蹲其身()神游此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存在现代汉语中,请解说它们的意思。
苏教版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答案1.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快荀巨伯探病友荀巨伯远看友人一)荀巨伯探友(译文)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
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
”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
”于是退兵了。
全城都得以保全。
1.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2.C3.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二)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他说:“你想读书吗?”原对答:“我没有钱交学费啊!”师曰:“童子若有志有此,我愿收你为徒教你读书,不收学费!”于是原就进了学堂。
一个冬天,就熟读《孝经》和《论语》。
1、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2、cè shě qì。
2.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快快一)荀巨伯探友(译文)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
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
”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
”于是退兵了。
全城都得以保全。
1.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2.C3.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苏州市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迨③能倍④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③迨:等到。
④倍:通“背”。
(1)下列对甲文中欧阳修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幼年丧父B.经济困难C.身体不适D.勤奋好学(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参考字典解释,谈谈“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惟”的义项:①思,考虑。
②只,只有。
③句首语气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为止。
(5)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故事,在学习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①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③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注释】①捐:抛弃,舍弃。
②哓(xiāo):吵嚷,争吵。
【七年级上册】一、文学常识1.文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周代国名。
履,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韩非非常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书中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扁鹊治病、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已成为成语。
2.文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
秦王嬴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执政时,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
后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郡途中自杀。
二、重点字词1.字音遽.( ) 契.( ) 涉.( ) 惑.( )履.( ) 遂.( ) 宁.( )信度.( ) 自度.( )其足 2.词语解释3.一词多义度:自度其足 量长短 而:而置之其坐 连词,表承接 吾忘持度 尺码 而忘操之 连词,表转折 宁信度 尺码 而剑不行 连词,表转折之:置之其坐 代量好的尺码 其:自度其足 代词,自己的 至之市 去,到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代词,他的 忘操之 代量好的尺码 置之其坐 代词,他的 反归取之 代量好尺码 遽契其舟 代词,那 试之以足 代鞋子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词,他 入水求之 代剑 自:自度其足 自己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履:鞋。
至:到。
之:到……去。
操:拿,携带。
乃:才。
及:到,等到。
罢:散了。
宁:宁可。
无:不。
涉:搭船渡过。
遽:立即。
契:雕刻。
是:这儿。
若:像。
或:迷惑,糊涂。
吾剑之所从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自舟中坠于水从取消句子独立性4.通假字•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三、重点句子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臵)②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臵)③无自信。
(宾语前臵)④不亦惑乎?(固定句式)⑤是吾剑之所从坠。
⑥及反,市罢。
(省略句)五、阅读思考1.郑人买履故事中的人物思维方法错在哪里?文中揭示了什么寓意?故事中的人物思维错在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2.你认为郑人买履这个故事中最精彩之处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小故事写得很精彩,而最为精彩之处在于末尾的人物对话,既解开了他人“何不试之以足”的疑惑,又把郑人固执迂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3.刻舟求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固守陈规陋习,应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4.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谈谈你对寓言的认识。
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以此喻彼,带有讽刺性。
)◇沈复一、文学常识沈复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
《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散文,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
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绝,读之心醉”的评语。
二、重点字词1.字音童稚()藐小( )鹤唳()凹凸()土砾( ) 项为之强( )2.重点词语3.一词多义其:细察其纹理 它的 以:徐喷以烟 介词,用使其冲烟飞鸣 它们 以丛草为林 介词,把常蹲其身 自己的之:昂首观之 代词,它,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为: 以从草为林 当作心之所向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尽为所吞 被驱之别院 代词“指蛤蟆” 项为之强 因为物外之趣 助词,的 而: 拔山倒树而来 连词,表修饰项为之强 代词,指“昂首观之”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连词,表承接4.通假字项为之强.强同僵 僵硬 5.词类活用鞭.数十 名词活用为动词 鞭打 6.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三、重点语句翻译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④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⑤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余:我。
稚:幼小。
明:眼力。
察:看清。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藐:小。
私:私下。
拟:比。
向:想象。
则:那么。
或:或者。
果然:果真。
素:白色。
徐:慢慢地。
果:果真。
如:像。
唳:鹤、鸿雁等高亢的鸣叫。
怡然:喜悦的样子。
神游:精神游历。
庞然:巨大的样子。
拔:搬开,移开。
盖:原来是。
方:正。
鞭:鞭打。
驱:赶。
⑥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⑦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四、阅读思考1.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明“趣”在哪里?三件趣事——四幅图画:观蚊如鹤(群鹤舞空图、白鹤青云图)、神游山林、鞭打蛤蟆2. 作者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从全篇看,文章是怎样结构的?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3. 揣摩文中“我”的动作神态,思考:“我”为什么能把平常的景象、事物描述的那么美丽而神奇?观察细致想象奇特热爱生活4.“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反映了“我”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以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郦道元一、文学常识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县)人。
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
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对人民比较同情,对权贵有所不满;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
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一书,文笔深峭,描写生动,为有文学价值之地理著作。
二、重点字词1.字音阙()嶂()曦()襄()溯()湍()巘()瀑()漱()涧()属()巫()2.词义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略:完全。
嶂: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虽:即使。
奔:奔马。
湍:急流的水。
巘:山峰。
漱:冲荡。
良:实在,的确。
肃:寂静。
属引:连续不断。
属,连续。
引,延长。
响:回声。
绝:消失。
3.一词多义或:或王命急宣(有)绝:绝巘多生怪柏(极)或以为死(有的人)天下独绝(到极点)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来此绝境(与世隔绝)或异二者之为(或许)百叫无绝(断)或千或百(或者)哀转久绝(消失)则:则素湍绿潭(转折连词,不译)其:其间千二百里(这)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飞漱其间(它们,代怪柏)之:春冬之时(的)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怅恨久之(无意义)自非亭午夜分(如果)驱之别院(它,代哈蟆)以:不以疾也(如)辍耕之垄上(到)可以为师矣(凭)客之美我者(取独,无意义)盖以诱敌(用来)故:故渔者歌曰(所以)悉以咨之(拿)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试之以足(用)公问其故(原因)临崩寄臣以大事(把)4.通假字不以臣卑鄙(因为)略无阙.处阙同“缺”,空缺5.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奔动词活用为名词奔驰的骏马素湍.绿潭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急流的水三、翻译下列语句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④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⑤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⑥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阅读思考1.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试找出相关语句。
先写山后写水(夏—冬春—秋)2.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山:长、多、陡、高峻、江面狭窄夏水:凶险、迅疾春冬:清荣峻茂秋:悲寂、凄凉运用对比,从俯视、仰视、色彩等角度来写3.读到“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一句,你想到古人的哪首诗,请写出来,找出文章与这首相印证的句子并作简析。
过江陵(早发白帝城)诗是写景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
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
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文章的“至于夏水……不以疾也”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文章“每至晴初霜旦……泪沾裳”与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相对应。
4.文章最后两句“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何处可以看出?这段景物描写所体现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杜甫《登高》中的哪一句化用了这段描写的情境?秋季: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悲寂、凄凉风急天高猿啸哀《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试说出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
渲染三峡秋天悲凉的气氛,从侧面表现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6.写景状物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课后练习一)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