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 格式:docx
- 大小:22.28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第六次全国⼈⼝普查各省区市⼈⼝数量排名我国第六次全国⼈⼝普查各省区市⼈⼝数量排名我国第六次全国⼈⼝普查各省区市⼈⼝数量排名,⼴东破亿登榜⾸全国合计 13 3972 48521. ⼴东省 1 0430 31322. ⼭东省 9579 30653. 河南省 9402 35674. 四川省 8041 82005. 江苏省 7865 99036. 河北省 7185 42027. 湖南省 6568 37228. 安徽省 5950 05109. 湖北省 5723 774010.浙江省 5442 689111.⼴西 4602 662912.云南省 4596 623913.江西省 4456 747514.辽宁省 4374 632315.⿊龙江省 3831 222416.陕西省 3732 737817.福建省 3689 421618.⼭西省 3571 211119.贵州省 3474 646820.重庆市 2884 617021.吉林省 2746 229722.⽢肃省 2557 525423.内蒙古 2470 632124.台湾省 2316.225.上海市 2301 914826.新疆 2181 333427.北京市 1961 236828.天津市 1293 822429.海南省 867 151830.⾹港 709.7631.宁夏 630 135032.青海省 562 672233.西藏 300 216634.澳门 55.23前3名⼈⼝多于德国,前7名多于英国,前10名多于韩国,前19名多于加拿⼤,前24名多于澳⼤利亚中国各省⾯积排名:1、新疆维吾尔⾃治区⾯积166万平⽅千⽶);2、西藏⾃治区⾯积122.8万平⽅千⽶);3、内蒙古⾃治区⾯积118.3万平⽅千⽶);4、青海省⾯积72.23万平⽅千⽶;5、四川省⾯积48.14万平⽅千⽶;6、⿊龙江省⾯积45.48万平⽅千⽶;7、⽢肃省⾯积45.44万平⽅千⽶;8、云南省⾯积38.33万平⽅千⽶;9、⼴西壮族⾃治区⾯积23.6万平⽅千⽶;10、湖南省⾯积21.18万平⽅千⽶;11、陕西省⾯积20.56万平⽅千⽶;12、河北省⾯积18.77万平⽅千⽶;13、吉林省⾯积18.74万平⽅千⽶;14、湖北省⾯积18.59万平⽅千⽶;15、⼴东省⾯积18万平⽅千⽶;16、贵州省⾯积17.6万平⽅千⽶;17、江西省⾯积16.7万平⽅千⽶;18、河南省⾯积16.7万平⽅千⽶;19、⼭西省⾯积15.63万平⽅千⽶;20、⼭东省⾯积15.38万平⽅千⽶;21、辽宁省⾯积14.59万平⽅千⽶;22、安徽省⾯积13.97万平⽅千⽶;23、福建省⾯积12.13万平⽅千⽶;24、江苏省⾯积10.26万平⽅千⽶;25、浙江省⾯积10.2万平⽅千⽶;26、重庆市⾯积8.23万平⽅千⽶;27、宁夏回族⾃治区⾯积6.64万平⽅千⽶;28、台湾省⾯积3.6万平⽅千⽶;29、海南省⾯答3.4万平⽅千⽶;30、北京市⾯积1.68万平⽅千⽶;31、天津市⾯积1.13万平⽅千⽶;32、上海市⾯积0.63万平⽅千⽶;33、⾹港特别⾏政区⾯积1101平⽅千⽶;34、澳门特别⾏政区⾯积25.4平⽅千⽶。
吐鲁番地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地区行署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地区常住人口全地区常住人口[3]为62290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5073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2172人,增长13.10%。
年平均增长率为1.24%。
二、家庭户人口全地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168699户,家庭户人口为58273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17人减少0.72人。
三、性别构成全地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27854人,占52.63%;女性人口为295049人,占47.37%。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39上升为111.12。
四、年龄构成全地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9877人,占20.85%;15-64岁人口为457905人,占73.51%;65岁及以上人口为35121人,占5.64%。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8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6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22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地区人口中,汉族人口155863人,占总人口的25.02%,各少数民族人口467040人,占总人口的74.98%。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27550人;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44622人。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地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747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7101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2161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9805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2010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04-07 16:272010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二○一一年二月乌鲁木齐市统计局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八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发展、稳定、民生”三大主题,以强烈的首府责任意识、率先意识、忧患意识,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7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5亿元,增长12.4%。
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05、4.94和7.21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5:45.5 7:52.9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2.7%,比上年上升2.7%,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上升8.5%、1.6%、0.7%、1.4%和1.9%;衣着类、交通和通讯类、居住类分别下降5.3%、0.7%和0.1%。
2010年全年我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为119.78%,比上年上升19.78%。
二、农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8.82万亩,比上年下降0.6%;粮食播种面积46.05万亩,增长13.72%;油料播种面积8.47万亩,下降7.34%;蔬菜(含薯类)播种面积27.63万亩,下降11.42%;年末果园面积7.4 9万亩,下降4.54%。
全年粮食产量19.57万吨,增长11.85%。
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34.6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42%;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4.32万吨,与上年持平。
乌鲁木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作者:————————————————————————————————日期:乌鲁木齐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市人民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311255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08183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30725人,增长49.51%。
年平均增长率为4.10%。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1133835户,家庭户人口为279284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7人减少0.41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610775人,占51.75%%;女性人口为1501784人,占48.25%。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9.98下降为107.26。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27911人,占13.75%%;15~64岁人口为2435571人,占78.25%%;65岁及以上人口为249077人,占8%%。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2.8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2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15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2331654人,占总人口的74.91%,各少数民族人口780905人,占总人口的25.09%。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764092人,增长了48.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66633人,增长了51.85%。
2010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04-07 16:272010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二○一一年二月乌鲁木齐市统计局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八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发展、稳定、民生”三大主题,以强烈的首府责任意识、率先意识、忧患意识,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7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5亿元,增长12.4%。
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05、4.94和7.21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5:45.5 7:52.9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2.7%,比上年上升2.7%,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上升8.5%、1.6%、0.7%、1.4%和1.9%;衣着类、交通和通讯类、居住类分别下降5.3%、0.7%和0.1%。
2010年全年我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为119.78%,比上年上升19.78%。
二、农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8.82万亩,比上年下降0.6%;粮食播种面积46.05万亩,增长13.72%;油料播种面积8.47万亩,下降7.34%;蔬菜(含薯类)播种面积27.63万亩,下降11.42%;年末果园面积7.4 9万亩,下降4.54%。
全年粮食产量19.57万吨,增长11.85%。
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34.6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42%;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4.32万吨,与上年持平。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311.2559天山区69.6277沙依巴克区66.4716新市区73.0307水磨沟区39.0943头屯河区17.2796达坂城区 4.0657米东区33.3676乌鲁木齐县8.3187克拉玛依市39.1008独山子区 6.9361克拉玛依区26.1445白碱滩区 5.0422乌尔禾区0.9780吐鲁番地区62.2903吐鲁番市27.3385鄯善县23.1297托克逊县11.8221哈密地区57.2400哈密市47.2175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7.5442伊吾县 2.4783昌吉回族自治州142.8587昌吉市42.6253阜康市16.5006呼图壁县21.0201玛纳斯县23.7558奇台县21.0566吉木萨尔县11.3284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6.5719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44.3680博乐市23.5585精河县14.1593温泉县 6.6502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27.8486库尔勒市54.9324轮台县11.6166尉犁县9.6068若羌县 3.5580且末县 6.5572焉耆回族自治县12.7628和静县16.0804和硕县7.2556博湖县 5.4788阿克苏地区237.0809阿克苏市53.5657温宿县23.3933库车县46.2588沙雅县25.7502新和县17.2064拜城县22.9252乌什县19.7990阿瓦提县23.7562柯坪县 4.4261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52.5570阿图什市24.0368阿克陶县19.9065阿合奇县 3.8876乌恰县 4.7261喀什地区397.9321喀什市50.6640疏附县31.1960疏勒县31.2455英吉沙县26.2067泽普县20.6936莎车县76.2385叶城县45.4328麦盖提县25.8978岳普湖县14.7688伽师县38.1767巴楚县33.6274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3.7843和田地区201.4362和田巿32.2300和田县26.9941墨玉县50.0114皮山县25.8210洛浦县23.2916策勒县14.7050于田县24.9899民丰县 3.3932伊犁哈萨克自治州430.5244自治州直辖248.2592伊宁市51.5082奎屯市16.6261伊宁县37.2590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7.9744霍城县35.2689巩留县16.4860新源县28.2718昭苏县14.8187特克斯县14.2718尼勒克县15.7743塔城地区121.9369塔城市16.1037乌苏市29.8907额敏县18.7112沙湾县36.5196托里县9.3098裕民县 5.1919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6.2100阿勒泰地区60.3283阿勒泰市19.0064布尔津县 6.6758富蕴县8.7886福海县8.1845哈巴河县8.2507青河县 5.8858吉木乃县 3.5365直辖行政单位77.0886石河子市38.0130阿拉尔市15.8593图木舒克市13.5727五家渠市9.6436。
阿克苏地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阿克苏地区统计局2011年8月26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地区常住人口全地区常住人口[3]为237080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980354相比,10年共增加390455人,增长19.7%。
年平均增长率为1.82%。
二、家庭户人口全地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666921户,家庭户人口为228837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0.59人。
三、性别构成全地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225608人,占51.7%;女性人口为1145201人,占48.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02。
四、年龄构成全地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42590人,占22.9%;15-64岁人口为1697360人,占71.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0859人,占5.5%。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7.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地区人口中,汉族人口542713人,占总人口的22.9%,各少数民族人口1828096人,占总人口的77.1%。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地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5250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6557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931652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818759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主要数据公报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2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
2011年5月6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区常住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3]为 2181333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 1845951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 3353823 人,增长 18.17 %。
年平均增长率为1.68 %。
二、家庭户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 6398569户,家庭户人口为 2084428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3.2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3.71 人减少 0.45人。
三、性别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 11190228人,占 51.30% ;女性人口为106 23106人,占48.70%。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 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24 下降为 105.34。
四、年龄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530645人,占 20.77% ;15-64岁人口为15932420 人,占73.04% ;65岁及以上人口为 1350269人,占 6.19% 。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6.50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98 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52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区人口中,汉族人口8746148人,占总人口的40.1%,各少数民族人口1 3067186人,占总人口的59.9%。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256229人,增长了16.77%;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097594人,增长了1 9.12%。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 231995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 252638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 787367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 656043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5127 人上升为 1063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2178人下降为 1158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7552人上升为36096 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909人下降为 30075 人。
全区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 515789人,同2 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521053 人,文盲率[5]由5.62%下降为 2.36%,下降 3.26个百分点。
七、人口地区分布
全区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