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3
综 述微乳的制备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张蕾,周庆华,吕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微乳是一种制备简单、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的、液滴粒径小于100nm 的特殊乳状液,作为药物载体,能够提高药物贮存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并且增加疗效。
本文综述了微乳的制备方法及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乳;中药;表面活性剂中图分类号:R9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07)06-0037-03收稿日期:2007-09-06 修回日期:2007-10-25作者简介:张蕾(1977-),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药用物理化学。
微乳(micromulsion )是由H oar 和Schulan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1],目前公认的最好定义是由Danie 2less on 等人[2]提出的,即“微乳是一个由水、油和双亲性物质组成的、光学上各相同性、热力学上稳定的溶液体系”。
通常微乳为澄清、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液滴粒径一般为10~100nm ,而乳状液一般大于100nm 。
与普通的乳状液相比,微乳在多方面具有优势:是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质点很小且大小均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放置长时间不分层、不破乳,即使放在100个重力加速度的超速离心机中旋转数分钟也不会分层,而宏观的乳状液则会分层;油Π水界面张力可降至超低10-3~10-4mN.m -1,甚至不可测量,而普通的油Π水界面张力在加入表面活性剂后仅可从70mN.m -1降至20mN.m -1。
按照微乳结构中油、水比例的不同将微乳分为三种:水包油型(O ΠW )、油包水型(W ΠO )和油水双连续型(bicontinue )。
1 微乳的形成机理关于微乳形成机理的理论有多种,目前较为成熟的有以下三种。
界面张力理论[3]认为在微乳的形成过程中界面张力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的加入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很多甚至达到负值,从而使油水界面自动扩大而形成微乳。
微乳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中药的微乳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制剂,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专家及临床工作者的青睐。
学者利用中药多成分的特点,在处方的设计方面进行探究,结合我国中药剂型,进而制备注射、口服和透皮等中药微乳制剂,通过微乳制剂给药的方式,逐步在中药制剂范畴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微乳制剂;中药;研究微乳制剂是通过一定的化学技术,以超微细状态均匀分布在水中,这样可形成透明的微乳状的均相体系。
Hoar等学者在1943年提出了微乳这一概念,之后就被作为难溶性药物的载体逐渐应用到药学领域,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吸收。
近些年,微乳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在中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青睐。
本文章就微乳在中药领域方面的应用做一综述。
1微乳液的形成微乳液是由三种以上成分所制成的,它包括水、油、表面活性剂等。
Schulman 首先发明的微乳剂,把水、表面活性物质、有机溶剂混为一体,最后在混合溶液中滴入醇剂,制备乳化剂体系,这样制备成的乳化剂是比较稳定的,主要是因为其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及表面活性剂与油、水的比例。
乳化剂的作用主要是使水的表面张力降低,使其可溶于水中或油相中,从而变成细小的液滴,并且还能在液滴表面形成保护层,从而阻止了液滴之间的凝聚,形成稳定的乳液,使中药微乳制剂的稳定性增加,吸收增加,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活性[1]。
2微乳制剂的作用2.1用于口服给药微乳制剂可制成口服药物制剂,通过胃肠道吸收给药,以微乳剂为载体的药物直接与胃肠道的上皮细胞相粘附,使药物的吸收率大大升高,提高了药物的利用程度,同时也可增加药物的靶向性。
比如说葛根素,是葛根的主要成分,可以做成微乳制剂,其在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心律失常方面疗效很好,在肠道吸收呈一级动力学,吸收也好。
也有学者研究水飞蓟素乳化制剂,其在0.1mol/L盐酸中15分钟左右可完全溶出,制备简单,可大量生产,并且还有学者制备出微乳化浓缩物,可提高生物利用度[1]。
微乳技术在现代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微乳技术在中药口服制剂、注射剂、经皮吸收制剂等方面的研究概况。
结果表明微乳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利用微乳载药系统的优势,开发中药微乳新制剂,可望解决中药剂型存在的某些问题。
标签:微乳技术;中药制剂;给药系统微乳是由Hoarand Schulinan于1943年提出,Schulinan等人在1959年采用染色固化油相在电子显微镜下证实了微乳的存在。
自微乳首次报道以后,其理论和应用研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微乳制剂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特别在中药制剂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才有所发展,但发展非常迅速。
1微乳的概述微乳是由水相、油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在适当的配比下组成的粒径在10~100nm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热力学与动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1]。
按照微乳结构中油、水比例不同可将微乳分为水包油型(O/W)、油包水型(W/O)和油水双连续型(bicontinue)。
微乳作为载药系统,它具有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及提高药物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优点。
许多难溶性药物制成微乳后具有缓释和靶向作用。
制备微乳制剂的首要方法是亲水亲油平衡值法(HLB)。
根据乳化剂的HLB值来研究微乳的相态,在选定了适当的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后,通常采用假三元相图进行工艺研究,固定油相(水相),绘制水(油)-乳化剂-助乳化剂三元相图,求得组成微乳的相区。
再根据主药给药剂量与乳化剂及助乳化剂的用量限制,确定微乳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2微乳制剂在中药方面的应用2.1中药口服微乳制剂口服给药因为其服用方便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但固体药物不易被吸收,而微乳表面张力较低易通过胃肠道的水化层,药物能直接和胃肠上皮细胞接触,促进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水飞蓟宾是从水飞蓟果实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由于水飞蓟宾不溶于水和脂,导致其现有片剂、胶囊和滴丸等口服剂型有较大的首关效应,体内的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
器检测,对爵床药材及以爵床为主要组成之一的中药保护品种健儿糖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爵床的木脂素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部位,并从其制剂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新木脂素,命名为62hydroxy justicidin B,且以此特征性成分为对照品,建立了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16]。
4 临床应用4.1 治疗小儿厌食症 王波等中医师自拟经验方爵床胃喜汤治疗小儿厌食症300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其中显效238例,占79.3%;有效62例,占20.7%,总有效率为100%[17]。
4.2 治疗女性急性尿路感染 中医认为女性急性尿路感染多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导致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而发为热淋。
叶春芝将单味新鲜爵床应用于女性急性尿路感染,获效良好[18]。
4.3 治疗顽固性久泻 顽固性久泻病程迁延、久治少效,或症状虽见改善,停药易复发,患者痛苦不已,临床治疗颇为棘手。
储亚庚等[19]有感于民间以爵床治痢的启发,采用单味爵床煎剂治疗顽固性久泻36例,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显效者29例(80.56%),好转者4例(11.11%),无效者3例(8.33% ),总有效率为91.67%。
此外,郑培銮[20]从其临床实践中对爵床的效用进行了总结,爵床的临床效用不仅包括上述各项,还可用于治疗小儿上感高热惊厥,小儿肝火烦躁、夜惊;消除肾炎蛋白尿等等。
5 小结近年来,爵床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阐明和研究。
如抗肿瘤、抗病毒、抗血小板聚集等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等。
爵床不仅具有丰富的资源,悠久的药用历史及民间使用的习惯,而且为常用中药保护品种健儿糖浆的主要成分之一,其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 中国药典1977年版[S].一部.1977:662.[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682.[3]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27.[4] Okigawa M,Maeda T,Kawano N.The isolation ofneojusticin f rom J usticia procumbens L INN[J].ChemPharm Bull,1970,18(4):8622863.[5] Asano J,Chiba K,Tada M,et al.Antiviral activity oflignans and their glycosides f rom J usticia procumbens[J].Phytochemistry,1996,42(3):7132717.[6] Fukamiya N,Lee KH.Antitumor agents,81.J usticidin2A and diphyllin,two cytotoxic principles from J usticiaprocumbens[J].J Nat Prod,1986,49(2):3482350. [7] Chen CC,Hsin WC,K o FN,et al.Antiplatelet aryl2naphthalide lignans f rom J usticia procumbens[J].JNat Prod,1996,59(12):114921150.[8] Chen CC,Hsin WC,Huang Y L.Six New Diarylbu2tane Lignans f rom J usticia procumbens[J].J NatProd,1998,61(2):2272229.[9] Day SH,Lin YC,Tsai ML,et al.Potent cytotoxiclignans f rom J usticia procumbens and their effects onnitric oxide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2alpha productionin mouse macrophages[J].J Nat Prod,2002,65(3):3792381.[10] Weng J R,K o H H,Y eh TL,et al.T wo new arylnaph2thalide lignans and antiplatelet constituents from J usticiaprocumbens[J].Arch Pharm(Weinheim),2004,337(4):2072212.[11] Yang M H,Wu J,Cheng F,et plete assign2ments of(1)H and(13)C NMR data for seven aryl2naphthalide lignans from J usticia procumbens[J].Magn Reson Chem,2006,44(7):7272730.[12] 李飒,张卫东.中药爵床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1996,14(3):1512152.[13] Tsao L T,Lin CN,Wang J P.J usticidin A inhibits thetransport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2alpha to cell surfacein lipopolysaccharide2stimulated RAW264.7macro2phages[J].Mol Pharmacol,2004,65(5):106321069.[14] Lee J C,Lee CH,Su CL,et al.J usticidin A decreasesthe level of cytosolic Ku70leading to apoptosis in hu2ma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J].Carcinogenesis,2005,26(10):171621730.[15] Su CL,Huang LL,Huang L M,et al.Caspase28actsas a key upstream executor of mitochondria during jus2ticidin A2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hepatoma cells[J].FEBS Lett,2006,580(13):318523191.[16] Y ang MH,Wu J,Xu XD,et al.A new lignan from theJian2er syrup and its content determination by RP2HPLC[J].J Pharm Biomed Anal,2006,41(2):6622666. [17] 王波,王漪.王春生.爵床胃喜汤治疗小儿厌食症300例体会[J].江西中医药,2002,33(3):4.[18] 叶春芝.爵床治疗女性急性尿路感染[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5):209.[19] 储亚庚,潘林福.单味爵床煎剂治疗顽固性久泻36例[J].中医研究,1983,6(4):30231.[20] 郑培銮.爵床的效用[J].时珍国药研究,1992,3(2):92293.(收稿日期:2007204226)微乳及自微乳给药系统的药学应用进展周 颖,刘 玮(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徐州221004)摘要:目的 介绍微乳及自微乳给药系统的最新进展及在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
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微乳是一种由胶体粒子组成的混合物,由于其粒径在10-100 nm之间,因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这使得微乳成为一种理想的经皮给药载体。
经皮给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药物输送方式,将药物直接应用于皮肤,通过皮肤进行药物吸收。
相比于口服或注射等方式,经皮给药具有以下优势:避免肝脏和肠道的首过效应,减少药物剂量和毒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等。
利用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微乳具有以下优点:1. 良好的渗透性和稳定性微乳的粒径非常小,能够在皮肤的角质层中形成微小的通道,从而提高药物的渗透性。
同时,微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能够避免药物的分解或失活。
2. 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微乳由天然或合成的生物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有害影响。
3. 易于制备和加工微乳的制备和加工相对简单,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化学技术来实现。
目前,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应用已经广泛。
下面是一些研究和应用案例:1. 峦山丹软膏峦山丹是一种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后遗症和关节炎等治疗。
研究表明,采用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可以显著提高峦山丹的渗透性和吸收率,并能够减少局部皮肤的过敏反应。
2. 非甾体类抗炎药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和吲哚美辛等,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
这些药物经过微乳的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和吸收率,并且减少了药物剂量和副作用。
3. 茶多酚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使用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可以显著提高茶多酚的渗透性和吸收率。
总之,微乳作为经皮给药的载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虽然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微乳的稳定性和毒性等问题,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微乳作为经皮给药的载体将会成为药物输送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微乳技术在现代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作者:张龙马卓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第34期[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微乳技术在中药口服制剂、注射剂、经皮吸收制剂等方面的研究概况。
结果表明微乳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利用微乳载药系统的优势,开发中药微乳新制剂,可望解决中药剂型存在的某些问题。
[关键词]微乳技术;中药制剂;给药系统[中图分类号]R28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2)12(a)-0029-03微乳是由Hoarand Schulinan于1943年提出,Schulinan等人在1959年采用染色固化油相在电子显微镜下证实了微乳的存在。
自微乳首次报道以后,其理论和应用研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微乳制剂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特别在中药制剂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才有所发展,但发展非常迅速。
1微乳的概述微乳是由水相、油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在适当的配比下组成的粒径在10~100nm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热力学与动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1]。
按照微乳结构中油、水比例不同可将微乳分为水包油型(O/W)、油包水型(W/O)和油水双连续型(bicontinue)。
微乳作为载药系统,它具有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及提高药物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优点。
许多难溶性药物制成微乳后具有缓释和靶向作用。
制备微乳制剂的首要方法是亲水亲油平衡值法(HLB)。
根据乳化剂的HLB值来研究微乳的相态,在选定了适当的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后,通常采用假三元相图进行工艺研究,固定油相(水相),绘制水(油)-乳化剂-助乳化剂三元相图,求得组成微乳的相区。
再根据主药给药剂量与乳化剂及助乳化剂的用量限制,确定微乳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2微乳制剂在中药方面的应用2.1中药口服微乳制剂口服给药因为其服用方便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但固体药物不易被吸收,而微乳表面张力较低易通过胃肠道的水化层,药物能直接和胃肠上皮细胞接触,促进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微乳化技术及其在植物提取物中的应用微乳化通常定义为两种含有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互不相溶的液体所形成的稳定、各向同性、外观透明的分散体系。
一般分为油包水型(W/O)、水包油型(O/W)和双连续型(B.C)。
在油包水型(W/O)型的微乳液中,细小的水相颗粒分散于油相中,表面覆盖一层由表面活性物质分子构成的单分子膜;在水包油型(O/W)的微乳液中,细小的油相颗粒分散于水相中,水包油型微乳液可与水相共存。
当油水两相比例适当时会形成双连续型(B.C)微乳液。
微乳液虽然和普通乳状液一样含有不相互溶的液体,但是性质明显不同于普通乳状液,在外观上,微乳液是透明的液体,而普通乳状液是不透明液体;在稳定性方面,微乳液很稳定,用离心机离心也不能使之分层,而普通乳状液不够稳定,用离心机离心易于分层。
关于微乳液的形成机理,目前有3种理论,第一种是界面混合膜理论,该理论认为微乳液之所以能自发形成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油/水界面产生瞬时负界面张力,形成由表面活性剂、油和水组成的混合膜,体系自发扩张界面,形成微乳液。
第二种是溶解理论,该理论认为微乳是油相和水相增溶于胶束或反胶束中,胶束逐渐变大而溶胀到一定颗粒范围内形成的。
第三种理论是热力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微乳液形成的自由能是由表面活性剂降低了油水表面张力的程度所决定的。
目前微乳化技术在植物提取物主要应用于澄清化方面。
我们都知道,对于大部分液态的植物提取物都存在外观浑浊、久放会出现后沉淀的现象。
解决这一问题的传统方法冷冻过滤法,该方法的缺点是在冷冻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植物提取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和风味成分析出,在过滤过程中除去从而影响提取物的品质。
同时该方法得到的提取物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沉淀析出,但是久放后还是有后沉淀现象出现。
而通过微乳化技术既能保留植物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和风味成分,又能保证产品的外观澄清透明,且久放也不会出现沉淀。
微乳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进展刘嘉;刘汉清【摘要】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progress of microemulsion technique applications in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tions. Method The latest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of the microemulsion technique,its applications and problems in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tions were reviewed. Result Because of Thermodynamic stability and high bioavailability,drug microemulsify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tions. Conclusion Active ingredi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icrocmulsify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of TCM modernization.%目的阐述近年来微乳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归纳国内外最新的文献报道,对微乳的制备方法、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结果由于热力学稳定性及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等优势,微乳化技术已广泛渗透于各种给药途径的中药制剂.结论微乳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微乳化是中药制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期刊名称】《西北药学杂志》【年(卷),期】2013(028)002【总页数】2页(P218-219)【关键词】微乳;制备技术;中药制剂;给药途径【作者】刘嘉;刘汉清【作者单位】江苏建康职业学院药学系,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微乳(microemulsion,ME)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以适当比例,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系统,油相粒径一般介于10~1 000nm[1]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