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典型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大学生返乡创业优秀事迹材料大学生返乡创业优秀事迹材料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
我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但有一天一定会到。
下面小编整理了大学生返乡创业优秀事迹材料(精选5篇),仅供参考。
大学生返乡创业优秀事迹材料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出现了年轻人返乡创业、扎根农村的热潮。
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一批批优秀青年特别是90后回到家乡,投身发展,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编织和实现了创业梦想,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助力农村。
淄博市博山区赤上镇聂家峪村的黄xx就是其中之一。
辞富居贫,从青岛到聂家峪村“他能够决定回来,放弃在青岛月薪过万的工作,最终决定回到这个贫困的山村,让我非常感动和鼓舞,也坚定了我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四年前,池上镇聂家屯村书记黄远才“不置可否”了第一个在村委会最困难的时候从青岛大学毕业学旅游的大学生黄xx。
说到这里,他面前的这个七尺男儿有点感动。
“用普通人自己的话说,他决定回来做,他真的不顾一切地出去了!”位于淄博市博山区赤上镇的聂家峪村,是位于山东省中部山区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面积3600亩,耕地不到400亩,153户353人。
过去赤上镇一直有一句话,三个山谷最穷,包括聂家峪村。
有一句话很夸张:穷人没有饭吃只能吃蔬菜,村里小溪里的水被染成绿色。
周围村子的女孩都不愿意在这个村子结婚,怕没饭吃会饿死。
聂家峪村两委在尝试乡村旅游转型时,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要转型为乡村旅游,必须引进人才。
引进专业人才不容易。
村里没有资本,也没有高薪。
再加上农村艰苦的条件,最后的结论就是没有人会来这里打工!当时,黄元才把目光投向了他的弟弟黄xx。
2015年春节期间,黄远才和黄xx一起吃饭。
表哥试探性地问表哥是否会考虑回国创业。
谈了半个晚上,表哥不同意表哥的要求。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黄远才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想法,而是时不时地把村里发生的事情告诉表弟:村民们不停地种树,到处集资,为村里最后一个项目做准备。
回乡创业事迹材料典型优秀回乡创业事迹材料篇一XX,男,198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XX县XX乡XX村人。
2006年6月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计算机专业学习毕业后放去到麻栗县合管中心工作的机会,回乡当了一名在别人看来毫不起眼的村官,同时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兼营一个计算机销售与维修店和XX县XX升林山泉水销售店,成为农村青年学习创业典型。
立志当村官服务新农村XX的母亲是XX村连续三届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县乡人大代表,在村子里是响当当致富带头人,曾多次受到州县乡党委政府的表彰。
从小目睹耳染了母亲的事迹,他从上大学开始,就把学成后回报家乡的心思牢牢植在了心底,实值第三届村委换届之际,他多次跑村委会表决心,毅然报名参选,立志为家乡的发展献一份力。
2010年4月,XX乡第四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年仅28岁的青年党员XX同志,通过公开选举这一平台,依法以2051票当选为XX村委会副主任。
成一名村官后,面对角色的转变,肩上的担子,怎样才能当好村官一直是他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XX在当选表态发言时说:做农村工作对于我来说是外行,但我也是农村人,我有信心和决心履好这份职。
进村委会工作以后,加强与村两委班子及群众沟通协调,他深入村寨调查研究,听取群众的意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地引导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围绕畜牧、烤烟、甘蔗、蜜香梨、茶叶、蔬菜、核桃等几项重点产业抓发展,帮助群众搞好产业规划,基本做到每个村小组有1 2个产业。
特别是在XX 村农事E网通推广运用、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和点播以及农民党员上网培训等工作上,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大学所学的计算机专业优势,认真利用农事E网通这一平台为群众办实事,减少群众办事成本,组织农村党员利用远程教育、农民党员上网培训基地进行政治理论、科技知识、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学习,增强农村党员自身综合素质,为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3年,在第五届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他又再次以高票当选为XX 村委会副主任。
返乡创业好青年事迹材料范文返乡创业好青年事迹材料1姚海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姚海定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
据了解姚海定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
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
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姚海定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
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姚海定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姚海定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
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
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
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返乡创业,为农村带来了一片新的兴旺景象。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返乡创业事迹。
小明,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外地找工作了几年后,决定放弃城市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潘家村创业。
潘家村位于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农村,但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村里的发展一直很慢。
小明返乡创业的第一步是调查研究,他带着一台摄像机和一份问卷,走遍了整个村庄,记录下农民们的诉求和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他了解到农民们最希望的就是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希望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来提高村庄的经济收入。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小明开始着手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他先是通过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了一些投资者来村庄投资,建设了一家农家乐和一个农产品加工厂。
然后,他在网络上宣传村庄的美景和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一批游客来村里旅游和购买农产品。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小明组织村民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帮助他们学习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
同时,他还与附近的大型企业和超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帮助村民将农产品销售到城市。
经过几年的努力,小明的返乡创业取得了巨大成功。
潘家村的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农产品加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村庄的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同时,村庄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交通更加便利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小明的返乡创业事迹,我们可以看出返乡创业的重要性和潜力。
通过合理调查研究和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
同时,通过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与城市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这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回家创业的机会。
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能不能创业成功跟学位没关系,但跟好不好学肯定有关系。
好学才能有成长的空间。
但也有很多人选择回乡创业,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一:“富二代”回农村创业养虾年收入500万夏天,重庆市合川区太以及镇沙金村,天气异样闷热。
27岁的张正全以及工人一道,正忙着将一张张捕满鲜虾的网从虾池里捞上来,再装上车。
“这么闷热,但愿不要下雨,否则,这些虾就运不出去了,如果雨下大了,又像上次那样,就惨了。
”张正全有些耽忧地望着天,豆大的汗珠一串串地从脸上淌下。
左近村民们都很奇怪,这个“80后”的年青人,为啥子要放着城里的好日子,来这里吃这类苦。
军旅人生,让“公子哥”变了样张正全家在沙坪坝,在周围朋友眼中,他是“富二代”,父母做了30多年海产品生意,优胜的人生前提让张正全这辈子哪怕不工作,也会衣食无忧,朋友们常开玩笑叫他“张公子”。
2003年,父亲张佐明将高中毕业的张正全送进了部队,退伍后不久,张正全骤然对父亲说想在重庆自我弄个海虾养殖场。
尽管儿子的设法让张佐明既诧异,又欣慰,但他其实不放心:“他没吃过苦,我耽心他干不好。
”较了几个月的劲,张正全终究说服了父母,专程到福建考察学习了海虾淡养技术。
2011年,父母帮他投入了近1000万元,在合川区太以及镇沙金村建成为了重庆傲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张正全流转了260亩土地,平整后建起了20多口虾池。
又从沿海空运来基围虾苗以及海水,再就地逐步淡化饲养。
目前在重庆市,用这类技术养虾的,只有两家。
张正全恰是看中了这一产业的市场前景。
张正全说,是3年部队人生扭转了他:“我不能一生啃老,自我的未来得靠自我双手努力。
”不怕吃苦,就怕总是下雨就这样,张正全一个人来到偏远的沙金村,租了一间民房,开始了以及以往完整不同的人生。
每一天,他都以及聘用的农民工一块儿,顶着酷寒酷暑在工地上忙活着,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
返乡创业致富先进典型材料返乡创业致富先进典型材料李福生,男,汉族,生于1977年8月,初中文化程度,系__县木林乡大庄社人。
近年来,李福生凭着勤劳的双手、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寻找和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摸爬滚打、正视挫折,用汗水和决心创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富裕之路,赢得了群众的称赞和干部的认可。
怀揣梦想立志创业木林乡大庄社村位于__县__山塬区,资源匮乏、思想守旧、经济落后、生产生活艰难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这里的农民长期过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栖的日子,过着贫瘠的土地带来的微薄收入生活。
1990年初中毕业的他,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望着父母年迈的身影,他忍痛放弃了上高中,考大学的念头,但他不甘心象村里一些年轻人那样安于现状,得过且过,通过努力闯出一番事业成为此时李福生最强烈的愿望。
20__0年,他踏上去__打工创业的征程。
在此期间,他干过建筑工人,在家具厂、化工厂打过工,饱尝过汗流浃背、腰酸背痛的辛酸。
2021年在2个朋友的支持下,凭着过人的胆识和灵活的头脑,他__市开了一家有缘家俱有限公司,开创了他的创业之路。
但身在都市的他,始终没有家的那种归属感,在外打工的日子是寂寞和痛苦的。
都市发达的经济和高质量的生活开阔了他的眼界,增加了他的见识,给他的人生阅历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使他更清楚的认识到:鼠目寸光、墨守陈规只会永远原地踏步,只有依靠别人积累的经验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识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积累经验创造财富 20__年,他无意间打开__门户网站,看到铜城工业园区正在大力招商引资,于是他决定回家创业。
20__年年底,他关闭了有缘家俱有限公司,带着木材加工技术,怀着回家建办家具厂的梦想回到了家乡。
20__年1月在铜城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协助下,李福生在铜城工业园区租赁了5亩土地,建办了__县龙源实木家俱厂,修建了办公用房7间,烘干房4间,拱棚1座,锯棚2座,购置了带锯机、圆盘锯、木工刨床、风机等设备。
蛋糕的返乡创业事迹材料一、返乡初衷在过去,很多人选择到大城市打拼,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机会。
然而,有些人却选择返回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
他深知家乡的贫困和缺乏机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为乡亲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二、创业经历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开始研究制作蛋糕的技术。
他先是到一些蛋糕店打工,学习制作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经验。
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后,他决定回到家乡创办自己的蛋糕店。
他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一些资金,租了一间小店面,购买了一些必要的设备和原材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起初,由于资金和经验的不足,他的蛋糕店经营得并不顺利。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制作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
慢慢地,他的蛋糕店开始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生意也逐渐红火起来。
三、创新之路随着生意的逐渐壮大,他意识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创新和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于是,他开始尝试不同的制作方法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蛋糕产品。
同时,他还注重提高服务水平,提供更加周到和专业的服务,让顾客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舒适。
四、团队建设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生产效率,他开始注重团队建设和管理。
他招募了一批有志于从事蛋糕事业的年轻人,通过培训和指导,使他们快速成长为优秀的蛋糕师和糕点师傅。
同时,他还注重团队凝聚力的培养,让员工们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和力量。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蛋糕店的规模和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
五、服务乡亲作为返乡创业的一份子,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服务乡亲、带动家乡经济发展的重任。
因此,他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当地的教育、文化、环保等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他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返乡创业个人事迹材料常言道城市套路深,我想回农村,这句话突然间就流行起来,创业的道路上千辛万苦,出现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案例,事实证明返乡也是个不错的创业路。
以下就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返乡创业个人事迹材料的内容,希望你可以喜欢哦。
返乡创业个人事迹材料一农村女大学生卖房回乡养羊产值200余万清晨的金龙村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寂静悠远。
一个山坳里不时传来几声羊叫,有个女子在忙着打扫羊圈。
女子名叫张绪梅,一年前,卖掉收入稳定的火锅馆和两套商品房,当起了羊倌。
朋友劝她,好不容易“跳出了农门”,还站稳了脚跟,何必再回到农村“遭罪”。
而她却回答,她从来没后悔过。
如果让她在选择一次,她依然会回乡当羊倌。
跳出“农门”她考出山村,年收入达10万元张绪梅是金龙镇金龙村人,33岁的她在乡亲眼中,是个传奇女子。
90年代,张绪梅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德阳警校,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1999年,从警校毕业的她,先后干过房屋销售、汽车销售。
由于工作踏实努力,自己又能说会道,在销售行业,张绪梅干得如日中天,年收入达到10万元,一度成为村里人的骄傲与榜样。
“打工总比不上自己创业,我想搞养殖业。
”就在村里人羡慕她找了好职业、有好收入的时候,张绪梅又有了自己的想法。
她说,在外打工的日子过得轻松,但心里却一直放不下创业的梦想。
没过多久,张绪梅在一片惊讶的目光中,果断辞掉了高收入的职业。
创业究竟干什么?回乡搞养殖,是张绪梅的第一想法。
就在这个想法刚冒出来不久,朋友打来电话邀约她到主城一同开火锅店。
“当时养殖没得资金、没得技术,也就没有坚持。
”想到搞养殖业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张绪梅想想就放弃了,注意力也很快就被火锅馆吸引了。
融入城市火锅店生意好,她还买了两套房张绪梅的火锅馆开在江北,通过和朋友一起精心的打理,生意出乎意料地好,年收入上百万。
火锅馆的成功,让张绪梅在城市站稳了脚跟。
当年,她便先后在永川购买了两套商品房。
她的成功也让乡亲们对她更加刮目相看。
企业家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材料一:刘强东刘强东是中国知名企业家,京东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他在2004年创立京东,并将其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
刘强东的创业故事中有一个亮点是他的返乡创业经历。
刘强东出生在中国江苏省一个农村家庭,在父母的影响下,他深厚的家庭情感和对乡村的责任感促使他选择返乡创业。
此外,他也看到了乡村市场的潜力和信任度对于乡村消费者的重要性。
他认为农村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因此他决定将京东的线下业务扩展到乡村地区,并开设了农村物流中心和农村电商体验店。
刘强东的返乡创业策略得到了巨大的成功。
通过京东,在中国乡村市场,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同时也为乡村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他的返乡创业事迹被广泛报道,并被认为是中国乡村电商发展的典范之一。
材料二:马云马云是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兼前任执行主席。
他以他的返乡创业事迹而闻名于世。
马云毕业后曾在北京外语大学担任英语教师,然而,他的梦想是建立一个连接中国制造商和全球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
因此,他于1999年创办了阿里巴巴。
然而,在早期的发展阶段,阿里巴巴遇到了许多困难,投资者对他的商业模式持怀疑态度,资金也非常有限。
然而,马云没有放弃他的梦想。
他决定回到自己创业的家乡杭州,并在那里建立他的公司。
他认为杭州是一个适合创业的地方,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通过马云的努力,阿里巴巴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张。
马云的返乡创业事迹激励了许多年轻人,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地区的年轻人。
他的成功证明了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下,只要有信念和决心,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也成为中国返乡创业的代表人物之一。
总结: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先进事迹包括刘强东和马云。
他们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坚持和创新能力,也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这些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回到家乡,为乡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农民工返乡创业经验交流背景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农民工逐渐离开家乡,走向城市谋求生计。
然而,在城市环境中,这些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并不是在同等的条件下竞争,许多人常常以低收入、劳动强度大、生活环境恶劣等不利条件为代价。
因此,返乡创业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让这些农民工回到家乡创造更多的财富,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平衡。
经验交流陈先生的水果种植经验陈先生,湖南人,曾是城市农民工,后因种种原因选择返回家乡创业。
他和家人合资20万元,在乡下买下了60多亩地。
陈先生选择种植菠萝和柑橘,这两种水果皆是当地的传统特产,市场需求大且价格高,具有相当的市场前景。
在经营过程中,他注意调查市场需求,选择高品质的苗木,加强土壤管理等,在经过努力后,收获了丰厚的成果。
王先生的电子商务经验王先生,江苏人,曾是城市IT企业的员工,后退出企业,回到家乡创业。
经过市场调查和研究,他发现当地的水果产量非常丰富,而且品质优良。
于是他创办了一家电子商务平台,专门销售当地的优质水果。
在经营过程中,他注意掌握市场信息,不断改进运营方式,同时在营销和客户服务方面下功夫,尝试营造品牌形象,为店铺赢得了广大客户的好评。
李先生的农家乐经验李先生,山西人,曾是广州的烧烤店店主,后选择返乡创业。
在经过市场调查后,他发现当地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而且乡村美景迷人。
于是他开始经营一家农家乐,以提供乡村风味美食和农家特色活动为主打。
在经营过程中,他注重提高服务质量,拓展业务渠道,开展合作联营等方式,不断发掘潜在需求,成功扩大了业务覆盖面。
以上三位创业者通过不同方式实现了返乡创业的梦想,不仅赢得了自由和财富,也为自己的家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活力。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克服了艰难困苦,摸索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也因此收获了更多的经验和启示。
虽然每个创业者的经验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返乡创业典型材料
苏公坨乡苏公坨村民付国臣靠打工赚钱供读儿子上学,当儿子上大学后于2008年底返回村里投资10万元搞起了奶牛养殖,一时间村里人都传开了说老付是捡到钱了或是中了彩票要不哪来的钱养牛啊?如果真想知道事情的详细情况还要从5年前说起。
2004年付国臣的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可是家里只靠种那几亩地维持生活,哪有余钱供孩子上学呀,当年秋收拾完地里的活,他只身来到天津一家木器厂做木匠活,他靠着原来有木匠技术的基础在哪里一干就是4年,起初他就是帮那里的老技术师傅打帮手,靠着自己老实肯干,技术娴熟,一年后就成为领班的,带领10多个工人承包小的工程,这样除了给儿子上学的钱,每月还可以给家里寄回一部分。
2007年7月儿子考上了省医学院,付国臣一块石头落了地,不管怎样儿子已经上大学了,第一步总算完成了任务,可是儿子上大学也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虽说现在也可以供起儿子读完大学,但就靠家里的几亩地怎么能改善家里的生活,老付有点犹豫,这样他在木器厂又干了一年,2008年底已经上大二的儿子劝说老付还是回去吧,毕竟年龄一年比一年大,在家里琢磨干点什么也可以啊,一句话提醒了老付,要是回家干点什么也一样发家致富啊,2009年春节后,其他外出打工的人已经踏上打工的征途,而老付这次没有走,他有了新的打算,在全家人的支持下,在乡里政策的扶持下,老付靠这几年攒
的几万元钱,同时向亲戚朋友借的几万元钱,大胆的搞起了奶牛养殖。
首先他参加了乡里组织的技术培训,又通过专业人员在外地购回5头大奶牛,就这样老付红红火火的就干上了,5月份一头奶牛下个小母牛犊子乐的他合不上嘴,可是他发现大牛好像有毛病站不起来,他就打了牛几下没想到母牛是双产,老付没经验硬是给打掉了,老付这个上火啊几天没吃好饭,满嘴起火炮,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养殖技术,于是他又到山东一个养牛场学习,家里的一切就交给了妻子,家里一有情况他就用电话进行技术指导,一个月过去了老付高兴的回来了,他又信心百倍的搞他的养牛事业了。
苏公坨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