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
- 格式:docx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6
2019 第十一章慢性白血病一、 A11、 CML骨髓象示粒细胞显著增生,下列哪组细胞居多A、原始细胞、早幼粒和中性中幼粒细胞B、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C、早幼粒、中性中幼粒和晚幼粒细胞D、原始细胞和早幼粒细胞E、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2、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的要点是A、周围血涂片找到幼稚粒细胞B、周围血涂片找到幼稚红细胞C、是否有贫血及血小板减少D、 Ph 染色体阳性E、骨髓增生明显活跃3、 CML血象中嗜碱粒细胞可占A、 20%~ 40%B、 15%~ 40%C、 10%~ 20%D、< 10%E、 1%~ 5%4、 BCR-ABL融合基因,对下列哪种白血病有诊断价值A、 M2B、 M3C、 ALLD、 CMLE、 CLL5、骨髓和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NAP积分在下列哪种疾病是常呈明显降低A、严重化脓性细菌感染B、淋巴瘤C、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D、 CML(慢性期)E、再生障碍性贫血6、下列选项中,能确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依据不包括A、白细胞明显增高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C、骨髓增生极度活跃D、 Ph 染色体阳性E、粒红比例减至1:1第 1 页共 9 页7、 CFU-GM培养示集落或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A、 ALLB、 CML慢性期C、 CML并发感染D、 CML急性变E、骨髓纤维化8、 CML早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A、明显升高B、正常或稍高C、轻度降低D、中度降低E、重度降低9、为鉴别CML与类白血病反应,首选A、 POX染色B、 PAS染色C、 NAP染色D、 AS-NDCE染色E、铁染色10、下列哪项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化学染色A、 POXB、 ACPC、 NAPD、 POX、 NAPE、 POX、 ACP、 NAP11、下列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多发性骨髓瘤外周血可找到瘤细胞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外周血无幼稚粒细胞C、霍奇金疾病晚期,尤其病变浸润骨髓后,可发生全血细胞减少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外周血可找到原始粒细胞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中可找到涂抹细胞1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NAP积分突然升高至200 分,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急变为红白血病B、急变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C、急变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D、合并严重化脓性感染E、急变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1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见于A、 CML慢性期第 2 页共 9 页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骨髓纤维化D、类白血病反应E、恶性淋巴瘤1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贫血类型是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B、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D、大细胞性贫血E、双相性贫血15、关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急变期仍然按慢性期治疗B、 90%以上可查到Ph 染色体C、 NAP积分最低D、 WBC高,脾大为突出特征E、嗜酸、嗜碱性粒细胞易见16、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是由于A、原始或幼稚淋巴细胞异常增殖B、主要是 B 淋巴细胞增生C、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增殖D、髓细胞恶性增生E、以上都不是17、下列哪些不属于慢淋的形态学特点A、形态无明显异常B、易见篮细胞C、有 Auer 小体D、核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E、有时可见少量幼淋和原始淋巴细胞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CLL特点A、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B、淋巴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基本正常C、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正常D、可见少量淋巴母细胞和幼淋巴细胞E、篮细胞明显增多19、下列哪项属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血象的晚期表现A、红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B、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升高第 3 页共 9 页C、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D、红细胞升高、血小板减少E、以上都不是20、下列哪项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淋巴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相符合A、 PAS阳性、 NAP积分增高B、 PAS阳性、 NAP积分降低C、 PAS阴性、 NAP积分增高D、 PAS阴性、 NAP积分降低E、以上都不是21、下列哪项不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点A、多见于老年人B、常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C、白细胞计数增高D、骨髓中见到大量幼稚淋巴细胞E、骨髓中见到大量成熟淋巴细胞22、鉴别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毛细胞白血病首选的细胞化学染色是A、过氧化酶染色B、耐 L- 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C、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D、非特异性酶酶加氟化纳抑制E、革兰染色2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典型的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是A、 NAP阳性率明显增高B、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NaF抑制C、 POX染色阴性D、 NAP阳性率及积分明显减低E、 SBB染色阴性24、下述符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特点的是A、 PAS染色阴性B、 PAS染色阳性C、 POX染色阳性D、 NAP染色积分减低E、 SBB染色阳性25、属于 B 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学标志是A、 CD3B、 CD14C、 CD19第 4 页共 9 页D、 CD7E、 CD33二、 A21、男性, 40 岁,因发热就诊。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临床血液学检验要点背记二1、单选属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特点的是()A.碱性磷酸酶染色阴性B.过碘酸-雪夫反应减弱C.白细胞计数常大于50×109/LD.Ph染色体阴性E.胸骨压(江南博哥)痛较多见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骨髓纤维化需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鉴别。
骨髓纤维化Ph染色体阴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染色体90%以上阳性。
选项A、B、C、E均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点。
2、单选下列哪项关于凝血因子的描述是正确的()A.依赖维生素K的是因子Ⅱ、Ⅶ、Ⅷ、ⅪB.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辅因子作用的是Ⅲ、Ⅴ、ⅧC.内外凝血途径形成凝血活酶,均需要Ⅷ因子的参与D.所有的凝血因子均来自血液E.血浆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是凝血酶原正确答案:B3、单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见()A.周围血中幼稚细胞、原始细胞>0.15B.周围血有较多幼稚粒细胞伴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C.周围血中幼红、幼粒细胞易见,骨髓呈现"干抽"D.周围血中出现较多异形淋巴细胞E.周围血中易见盔形细胞、小球形细胞及破碎红细胞正确答案:D4、单选区分造血干细胞和早期造血祖细胞的依据是()A.细胞膜糖蛋白B.细胞增殖周期C.代谢机制D.细胞表面标志E.形态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早期造血祖细胞与造血干细胞有较相似的细胞膜糖蛋白、细胞增殖周期及代谢机制。
目前对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认识主要依据干、祖细胞的体内、外生物学特性以及其细胞表面标志。
更严格意义上的区分,迄今还十分困难。
5、单选属于骨髓检验禁忌证的是()A.原始细胞增多B.白细胞减少C.红细胞减少D.血小板减少E.凝血因子Ⅷ减少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由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因子Ⅷ缺陷)属于骨髓检验的禁忌证。
其他选项均为骨髓检验的适应证。
6、单选碱性磷酸酶染色的正常血细胞反应中,除成熟中性粒细胞外,呈阳性反应的细胞是()A.淋巴细胞B.幼稚红细胞C.巨噬细胞D.单核细胞E.组织细胞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中,除巨噬细胞可呈阳性反应外,其他血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血液学(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A3型题 3. B1型题 4. B1型题1.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积分明显增加,临床上最常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类白血病反应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病毒感染D.恶性淋巴瘤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正确答案:A解析: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中,类白血病反应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积分明显增加。
知识模块: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2.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加氟化钠明显抑制,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C.急性粒细胞白血病D.急性红白血病E.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B解析:AS-DAE染色单核细胞系统:原单为阴性或弱阳性;幼单细胞和单核为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
粒细胞系统:各期均为阴性,少数可呈弱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阴性或弱阳性,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红细胞系统:早期幼红细胞可呈阳性,随着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程度逐渐减弱,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巨核细胞系统: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均呈阳性。
知识模块: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3.最适宜用于鉴别原粒和原淋的细胞化学染色是A.PAS染色B.ACP染色C.AS—DAE染色D.NAP染色E.POX染色正确答案:E解析:POX染色:急粒时,白血病性原粒细胞可呈阳性反应,颗粒粗大局灶分布;急淋时,原淋和幼淋细胞呈阴性;急单时,白血性原单细胞呈阴性反应,少数可呈弱阳性,颗粒少常弥散分布。
POX染色区分小型原粒和原淋细胞,前者阳性。
知识模块: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4.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的是A.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淋巴肉瘤C.多毛细胞白血病D.尼曼-匹克病E.B淋巴细胞正确答案:C解析:多毛细胞白血病时多毛细胞的酸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反应,此酶耐L 一酒石酸的抑制作用。
知识模块: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5.为了鉴别巨幼细胞贫血与红白血病,最好的染色方法是A.ACP染色B.PAS染色C.α-NAE染色D.NAP染色E.POX染色正确答案:B解析:PAS染色,红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可呈阳性反应。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初级(师)临床血液学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B1型题1.临床血液学的研究对象是A.血液和造血组织B.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疾病C.血液病患者D.造血器官E.造血干细胞及造血细胞正确答案:B解析:临床血液学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科学,主要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2.有人称之谓“打扫战场的清道夫”的细胞是A.淋巴细胞B.中性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正确答案:D解析: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在1910年后才有报道,此类细胞不但能吞噬一般的细菌,而且能吞噬较难杀灭的特殊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也能吞噬较大的真菌和单细胞寄生虫,故有人称之谓“打扫战场的清道夫”。
3.胚胎期人体最早的造血器官是A.肝脏B.脾脏C.胸腺D.卵黄囊E.骨髓正确答案:D解析:人体胚胎期造血第一期是中胚叶造血期,在人胚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
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称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4.3~6个月胚胎的主要造血器官是A.肝脏B.脾脏C.胸腺D.淋巴器官E.骨髓正确答案:A解析: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此期肝造血的特点主要以生成红细胞为主,约90%的血细胞为有核红细胞,第4个月以后的胎肝才有粒细胞生成,肝不生成淋巴细胞。
5.人体出生后造血器官主要是A.肝脏B.脾脏C.胸腺D.淋巴器官E.骨髓正确答案:E解析:人体出生后,正常情况下,骨髓是生成红系、粒系和巨核系细胞的唯一场所,同时也生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而其他的造血器官包括胸腺、脾、淋巴结等淋巴组织,成为终生制造淋巴细胞的场所。
6.下列血细胞发育过程的一般规律描述正确的是A.细胞体积由小变大B.核染色质结构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C.核仁由无到有D.核浆比例由大到小E.胞质颗粒从有到无正确答案:D解析:血细胞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细胞体积由大变小;核染色质结构由疏松细致到紧密粗糙;核仁由显著可见到无;核浆比例由大到小;胞质颗粒从无到有。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临床血液学(B1型题)1、卵黄囊造血期A.胚胎第2~9周B.胚胎第6周~7个月C.胚胎第8个月开始D.胚胎第6~7周E.胚胎第3个月开始2、肝脏造血期A.胚胎第2~9周B.胚胎第6周~7个月C.胚胎第8个月开始D.胚胎第6~7周E.胚胎第3个月开始3、骨髓开始造血A.胚胎第2~9周B.胚胎第6周~7个月C.胚胎第8个月开始D.胚胎第6~7周E.胚胎第3个月开始4、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A.卵黄囊B.肝脏C.骨髓D.脾脏E.淋巴结5、3~6个月胚胎体内最主要的造血场所A.卵黄囊B.肝脏C.骨髓D.脾脏E.淋巴结6、人体最早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于A.卵黄囊B.肝脏C.骨髓D.脾脏E.淋巴结7、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B.酸溶血试验C.抗人球蛋白试验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E.血红蛋白电泳分析8、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B.酸溶血试验C.抗人球蛋白试验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E.血红蛋白电泳分析9、G-6-PD缺乏症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B.酸溶血试验C.抗人球蛋白试验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E.血红蛋白电泳分析10、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B.酸溶血试验C.抗人球蛋白试验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E.血红蛋白电泳分析11、尼曼-匹克病为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D.伴性隐性遗传E.伴性显性遗传12、戈谢病为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D.伴性隐性遗传E.伴性显性遗传13、血友病为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D.伴性隐性遗传E.伴性显性遗传14、I型血管性血友病为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D.伴性隐性遗传E.伴性显性遗传15、全身的骨髓腔内均为红骨髓A.新生儿至5岁B.5~7岁以后C.13岁以后D.15岁以后E.18岁以后16、骨髓腔中开始出现黄骨髓A.新生儿至5岁B.5~7岁以后C.13岁以后D.15岁以后E.18岁以后17、红骨髓仅存在于扁平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A.新生儿至5岁B.5~7岁以后C.13岁以后D.15岁以后E.18岁以后18、倒位A.delB.invC.pD.qE.mos19、嵌合体A.delB.invC.pE.mos20、染色体短臂A.delB.invC.pD.qE.mos21、染色体长臂A.delB.invC.pD.qE.mos22、缺失A.delB.invC.pD.q。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血液学(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慢性白血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2型题 2. A3型题 3. A3型题 4. A1型题 5. B1型题 6. B1型题1.男,22岁,头昏乏力,鼻黏膜及牙周出血1周。
检验:Hb 85 g/L,WBC 42×109/L,PLT23×109/L,外周血片中有幼稚细胞;骨髓检查示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细胞占50%,早幼粒细胞占21%,POX染色强阳性,NAP染色阴性,NSE染色部分呈阳性且不被NaF抑制。
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FAB分型为A.M1型白血病B.M2型白血病C.M3型白血病D.M4型白血病E.M5型白血病正确答案:B解析:M2a型骨髓原始粒细胞30%~90%(非红系细胞),单核细胞<20%,早幼粒以下阶段>10%;血象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
此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
POX、AS—D—NCE染色均呈阳性反应,AS—D—NAE可呈阳性反应,但强度较弱,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本病例原始细胞占50%,与M1的>90%不符。
知识模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男,19岁,发热、牙龈出血10天,实验室检查:Hb 75 g/L,WBC 2.0×109/L,细胞分类示: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单核细胞5%,PLT 23×109/L,骨髓检查显示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细胞占35%,早幼粒细胞占16%。
2.本病最可能的诊断是A.MDSB.AAC.急性白血病D.类白血病反应E.CML正确答案:C解析:按白血病分化程度分类,急性白血病是骨髓中某一系列原始细胞(或原始加幼稚细胞)高于30%。
知识模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3.骨髓、血象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细胞40%,原始细胞化学染色结果:POX(+)、NAP积分5分,NBE(一)。
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正确答案:A解析:粒细胞化学染色POX至少有3%原始粒细胞阳性,NAP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NBE(一)。
第十六章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诊断二、骨髓纤维化的实验诊断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诊断1.概念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原因未明的一种红系增生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常表现为皮肤黏膜充血,呈不同程度红紫色。
2.血象与骨髓象特点(1)血象:血液呈暗紫色,红细胞数增多[(7.0~10.0)×1012/L],血红蛋白增高(180~240g/L),红细胞比容增高(0.54~0.80),网织红细胞百分率不增多。
红细胞形态正常,可轻度大小不均,嗜多色和嗜碱点彩红细胞增多,偶见有核红细胞。
白细胞数增高,(11~30)×109/L,少数患者可达50×109/L。
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核左移,嗜酸及嗜碱性粒细胞稍多,血片可见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
血小板增高,可达(400~500)×109/L。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增高。
(2)骨髓象:偶有“干抽”现象,髓液为深红色,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三系均增生,以红系增生为显著。
巨核细胞增多,可成堆出现。
各系各阶段比值及形态大致正常。
骨髓铁减少或消失。
3.其他检查全血容量增加(为正常的150%~300%),红细胞容量增加(>32ml/kg),血液比重增加(1.075~1.080),全血黏度增加(比正常高5~6倍)。
血清维生素B12增高(>900pg/ml),血沉减慢,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血清铁正常或减低,未饱和铁结合力正常或增高。
真性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鉴别中不考虑是A.是否病毒感染后第 1 页共4 页B.是否红细胞高于正常C.是否血小板增高D.是否红细胞生成素增多E.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是否增高『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真性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均高于正常。
二、骨髓纤维化的实验诊断1.概念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
临床特征有贫血和脾肿大,血象出现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并有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化及髓外造血等。
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3(总分50,考试时间90分钟)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不符合急单白血病细胞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结果的是( )A.AS-D NCE染色呈阳性B.α-NAE染色呈阳性C.AS-D NAE染色呈阳性D.α-NBE染色呈阳性E.以上都不是2. 下列除哪项外,均常出现于增生性贫血的血象中( )A.Howell-Jolly小体B.Cabot环C.镰刀形红细胞D.嗜多色性红细胞E.有核红细胞3. 正常血细胞作过氧化物酶染色,下列反应结果正确的是( )A.原粒细胞阴性或弱阳性B.嗜碱性粒细胞呈阴性反应C.原单细胞阴性,幼单可呈弱阳性D.淋巴细胞系和红细胞系均呈阴性反应E.以上都是4. NAP增高的疾病不包括( )A.急性阑尾炎B.类白血病反应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D.缺铁性贫血E.真性细细胞增多症5. 正常血细胞PAS反应,下列哪项不正确( )A.原粒细胞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后阶段阳性逐渐增强B.幼红细胞和红细胞均呈阳性反应C.大多淋巴细胞为阴性反应,少数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D.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均呈阳性反应E.急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原始单核细胞的阳性反应物质呈红色颗粒状,弥散分布6. 确诊为慢粒患者,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突然升至200分,可能发生下列哪种变化( )A.急粒变B.急淋变C.急单变D.合并严重化脓感染E.合并病毒性感染7. 大细胞性贫血包括( )A.恶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地中海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溶血性贫血8. 巨核系细胞增多的骨髓象一般不出现在( )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B.再生障碍性贫血C.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期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以上都不是9. 粒红比例<2:1,通常不出现在下列何者( )A.放射病早期B.急性化脓性感染C.脾功能亢进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E.以上都不是10. 下列符合幼淋巴细胞形态特征的是( )A.胞核圆或椭圆形B.核仁模糊不清或消失C.核染色质较细致D.胞浆量少,淡蓝色,偶有少量深染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E.以上都是11. POX染色在鉴别急性白血病中,下述判断错误的是( )A.急粒(+),急单(±),急淋(-) B.小原粒与原淋细胞区别,前者可呈(+),后者(-)C.急单与组织细胞性白血病均呈阳性反应D.急早幼粒与急单区别,前者呈强(+),后者呈(±)E.成熟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增高,可见于再障、感染、急淋和慢淋。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主管技师):临床血液学试题预测四1、单选下列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中,活化剂最强的是()A.ADPB.肾上腺素C.凝血酶D.TXA2E.PAF正确答案:E2、单选血小板最强的诱导剂()(江南博哥)A.PAFB.TSPC.FnD.PDGFE.Ca2+正确答案:A3、单选下列哪项指标高低与多发性骨髓瘤的活动程度成正比()A.血钙B.血磷C.B-J蛋白D.β2-微球蛋白E.碱性磷酸酶正确答案:D4、单选牛顿流体中的η描述,不正确的是()A.η称为内摩擦系数B.它只与流体的性质有关C.它的计量单位是帕斯卡·秒D.它不随切变率的增加而降低E.又被称为表观黏度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η在牛顿黏滞定律中称为内摩擦系数,又被称为黏度系数或黏度。
牛顿流体的黏度是流体本身的特性决定,与其他外在因素无关,是固定常数。
单位为帕斯卡·秒。
表观黏度用来表示非牛顿流体的黏度。
5、单选下列哪项不是血栓前状态机体的变化特点()A.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B.血小板被激活或功能亢进C.凝血因子含量增高或被活化D.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含量减少E.纤溶成分含量升高或活性增强正确答案:E6、单选下列属于舒血管物质的是()A.儿茶酚胺B.去甲肾上腺素C.激肽D.血栓烷A2(TXA2)E.血管加压素正确答案:C7、单选血片上红细胞呈棘形、盔形、红细胞碎片等异常形态时,可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血友病B.血小板无力症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微血管内有微血栓形成,使红细胞流经微血管时受到牵拉、撕裂引起红细胞破碎、溶血,造成红细胞异常形态。
8、单选全身的骨髓腔内均为红骨髓()A.新生儿至5岁B.5~7岁以后C.13岁以后D.15岁以后E.18岁以后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3.红骨髓是具有活跃造血功能的骨髓,5岁以下的儿童全身的骨髓腔都是红骨髓,5~7岁后骨髓中开始出现脂肪细胞。
临床血液学1. 胚胎造血期特点:中胚叶造血期:2~9周,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肝脏造血期即胚胎发育的第6周到第7个月;骨髓造血期从胚胎3个月开始,到8个月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 造血干细胞在体内可长期地重建造血,而早期造血祖细胞只能短期重建造血,晚期造血祖细胞则完全丧失重新造血的能力。
3. 在造血正调控因子中,属于早期造血因子的是多系集落刺激因子。
4. T细胞可产生IL-2~IL-5因子,不能产生IL-1因子。
5. 正常人无效造血可占总造血的1%。
6. 区分造血干细胞和早期造血祖细胞的依据是细胞表面标志。
7. 肿瘤坏死因子α对祖细胞具有抑制和激活两种效应。
8. 造血干细胞只进行不对称有丝分裂。
9. 转化生长因子β参与造血的负向调控,阻止细胞进入S期,维持造血干、祖细胞处于非增殖状态。
10. 从出生到4岁,全身骨髓的髓腔内均为红骨髓。
5岁后,红骨髓脂肪化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发展。
健康成人红骨髓约占骨髓总量的50%。
11. 青春期后逐渐萎缩的里吧器官是胸腺。
12. 骨髓穿刺的常用部位是骼骨、胸骨、胫骨,成人最理想的骨髓穿刺部位是骼骨后上棘。
13. 骨髓增生标准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值为1:20时,属于增生活跃。
14. 对增生极度减低的骨髓片,可计数100个有核细胞。
15. 正常骨髓中,粒细胞系统中比例最高的是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大约20%。
16. 正常骨髓分裂象中常见于早幼及中幼阶段,约占有核细胞的1%,增殖过高的骨髓分裂象约占有核细胞的5%。
17. 正常骨髓分裂象中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10%。
18. 细胞核形态异常改变的是Pelger-Huet异常,其它为胞质异常。
浆细胞中有Russel小体。
19. 胞质丰富的原始阶段细胞是原始浆细胞。
20. 核染色质呈粗大网状且排列紧密的是原始巨核细胞。
21. 在正常骨髓象中,在1.5cm×3.0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数量最少的是原始巨核细胞。
22. 骨髓涂片中出现火焰细胞的是浆细胞系统。
23. 粒细胞系统中,体积最大的阶段是早幼粒细胞,体积大于原始粒细胞是血细胞发育成熟演变规律中的特例。
24. 颗粒常覆盖在细胞核上的是嗜碱性粒细胞。
25. 胞质中出现紫红色非特异性嗜天青颗粒的是早幼粒细胞;细小的、分散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的是单核细胞。
26. 原发性染色体异常也称为标记染色体。
27. 成熟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急淋和慢淋,其他降低。
28. 可以被过碘酸氧化并形成双醛基的物质是含乙二醇的多糖类物质。
29. 区别过碘酸-雪夫反应阳性结果+和++的红色颗粒数量是10个。
30. 过碘酸-雪夫反应可辅助诊断红血病或红白血病,正常幼红细胞和红细胞均呈阴性反应,而发病时可呈阳性反应。
31. 过碘酸-雪夫反应阳性: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过碘酸-雪夫反应阴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疾病。
32. 血细胞内的碱性磷酸酶水解基质液中的α-磷酸萘酚时,所需的PH值环境是9.4~9.6。
33. 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碱性磷酸酶染色积分值减低,但在类白血病时,NAP积分值明显增高,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甚至中性晚幼粒细胞也呈阳性反应。
34. NAP试验中除成熟粒细胞外,呈阳性反应的细胞是巨噬细胞。
35. NAP可用于鉴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前者积分值升高,后者无明显变化。
36. 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中红细胞系统的反应特点是:早期幼红细胞可呈阳性反应,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程度逐渐减弱,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37. 酸性磷酸酶染色时,可被酒石酸抑制的是淋巴瘤细胞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38. 巨核细胞可呈阴性反应的化学染色是碱性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
39. 能鉴别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化学染色是碱性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和酸性磷酸酶染色。
40. 恶性组织细胞病有时需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区分,可采用碱性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前者阳性,但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也可借助过氧化酶染色辅助鉴别,前者阴性,后者弱阳性。
41. 铁染色时,骨髓小粒中的铁术语细胞外铁。
42. 区分遗传性和继发性铁粒幼性贫血的是发病年龄,前者多发于青少年,后者多发于中老年;人体内铁主要经胆汁、尿液排出。
43.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铁的主要存在形式是铁蛋白;当体内铁负荷过重时,以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
44. 铁吸收率的正确范围是10%~35%。
45. 骨髓细胞核质发育不平衡的是:①缺铁性贫血(核老质幼)②巨幼细胞性贫血(核幼质老)。
46.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吸收峰在540nm处。
47. 成年男性贫血标准是Hb<120g/L,Hct< 41%48. 根据Hb浓度确定贫血:重度为30~60g/L,极重度为小于等于30g/L,常合并贫血性心脏病。
49. 缺铁性贫血的细胞外铁阴性,细胞内铁明显减少,铁粒幼细胞小于15%,转铁蛋白饱和度<15%,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大于0.9μmol/L。
50. 缺铁性贫血缺铁早期Hb、网织红细胞数量、铁吸收率、总铁结合力及铁幼粒细胞均正常。
51. 早期缺铁性贫血时,有贫血,血清铁减低,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此时可见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52. 缺铁性贫血时骨髓象显示红系明显增生,以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为主。
而铁粒幼红细胞骨髓象中中幼红细胞为主。
53. 中幼和晚幼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铁颗粒成为铁粒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中出现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54. 由于造血原料利用障碍导致的贫血是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55.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以出现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
56.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时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水平常占幼红细胞15%以上。
57. 叶酸缺乏症血象中粒细胞出现巨型杆状核和核分页过多,5叶者大于5%或6叶者大于1%。
58. 叶酸经叶酸还原酶作用变为四氢叶酸,它具有转运“一碳团”如甲基、甲酰基等作用。
59. 血液透析可导致叶酸丢失过多。
60. 急性再障贫血的骨髓增生程度多为增生减低,三系血细胞减少。
61. 再障时,骨髓病理组织检验显示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容积比降低,小于0.34。
62. 再生障碍危象表现为慢性溶血者突发全血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减少。
63.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β地中海贫血,临床分为轻型(杂合子型)、微型、中间型、重型等。
64.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常见靶形红细胞增多。
65. 获得性物理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有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心源性溶血性贫血、行军性血红旦白尿症。
66. 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涂片中常见有核和嗜多色性红细胞。
67. 溶血性贫血急性发作期,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一般是2%~4%。
68. 红细胞寿命(51CrT1/2)在溶血存在时应<25天。
69.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分五型:蚕豆病、药物致溶血性贫血、感染诱发溶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70.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分为水肿细胞型、干细胞型,其依据是红细胞内Na、K离子浓度。
71. 细胞镰变试验(HbS病)所用试剂是偏重亚硫酸(Na2S2O5)。
72. PHN的筛选/排除试验是Rous试验,确诊试验是Ham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73. 筛选/排除试验选用PK荧光斑点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嘧啶-5’-核苷酸缺乏症;用热变性试验的是血红蛋白病;Heinz小体生成试验用于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或血红蛋白症;Ret试验用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用于急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74. 冷凝集素综合症的抗体型别为IgM。
75. 与M0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在形态上类似的是ALL-L2,都为形态较小,也可较大,胞质少,无颗粒和Auer等。
76. Phi()小体染色可辅助鉴别M2a与ALL。
77. M3有短而粗的Auer小体,数条或数十条呈束状交叉排列。
78. AML-M3最容易并发DIC。
79. M4EO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80. M5a骨髓原单核细胞≥80%;M5b原始单核细胞<80%,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30%。
81. M6血涂片及骨髓中幼红细胞常见的形态学变异是巨幼样改变。
82. M7未成熟型主要增多的巨核细胞是原始巨核细胞。
83. 特有的遗传学标记:M2:t(8,21)(q22,q22);M3:t(15,17)(q21,q12)及PML-RAPa融合蛋白;M4E0:Inv(16)(p13,q22);慢粒:t(9,22)(q34,q11)及Ph染色体。
;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11,14)(q13,q32);T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nv(14)(q11,q32);多毛细胞白血病:del(14)(q22,q23)。
84. CML常出现的融合基因是BCR-ABL;AML-M3常出现的融合基因是PML-RAPa;AML-M2b常出现的融合基因是AML-MTG8。
85. AML-M3敏感免疫学标志:CD33;AML-M5敏感免疫学标志:CD14;AML-M7敏感免疫学标志:CD41。
86. AML-M1 POX染色原始细胞阳性率正确的是>3%。
87. AML-M2 原始粒细胞PAS染色结果应为阴性反应。
88. 粒-单核细胞共有的标记是CD11b、CD31~CD36、CD64和CD68。
89. M6型白血病的红血病期以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为主;红白血病期血象以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为主。
90. 红白血病期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和粒系(或单核系)细胞呈恶性增生。
91. 巨核细胞白血病时血片中可见小巨核细胞,形态类似于淋巴细胞。
9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起源于克隆性增殖性疾患的造血干细胞,其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
93. 慢性粒细胞——慢性期:原始细胞≤10%;加速期原始细胞≥10%;急变期外周血原始粒+早幼粒≥30%,骨髓中原始粒+早幼粒≥50%。
94. 绝大多数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B细胞型(95%)。
95.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特点:PAS染色阳性。
96. B细胞特异性抗原有CD19、CD20、CD21、CD5、HLA-DR、SmIg等,而T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主要表面标记是CD2、CD3、CD4、CD6、CD8,而CD5阴性。
97. CD7为出现早、且贯穿表达整个T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CD19是鉴别全B 细胞敏感又特异的指标;CD10是诊断common-ALL必须标记;CyCD22检测早期B 细胞来源的急性白血病特异而有敏感;CD14是单核细胞所特有的。
98. 浆细胞白血病时,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的浆细胞应该大于20%,这是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的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