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4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能够区分它们。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通过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 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讲解:详细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让学生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4. 案例分析: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医药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特征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
2. 视频:寻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
3. 教材:选用合适的生物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六、教学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观察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栖息环境,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如观察两栖动物的皮肤呼吸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问题解答、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科普讲座:邀请生物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最新研究动态和保护现状。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九、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目标】1.描述青蛙的特点,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蜥蜴与生活陆地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3.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4.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5.青蛙和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1.谜语入课,用学生熟悉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小时着黑衣,大时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
学生猜谜语2.利用图片认识两栖动物中的两栖与平常理解的不同。
观察图片,看到几种动物,。
生活环境有几种?为什么不都是两栖动物?板书: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二、民主导学任务一:青蛙与蜥蜴的主要特征思考题:1.不同环境中的青蛙身体的颜色相同吗?为什么?2.观察青蛙成体、蜥蜴的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3.仔细观察青蛙的头部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4.比较青蛙前后肢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5.比较蜥蜴前后肢,想一想,其运动方式?6.当你手握青蛙(蜥蜴)时有什么感觉?想一想这一结构的作用?7.青蛙(蜥蜴)的呼吸是怎样的呢?8.青蛙(蜥蜴)的生殖是怎样的呢?学生展示答案。
任务二:总结特征提问:除了青蛙还有哪些动物与其有相似特征,试着总结其共同特征?学生踊跃回答,总结。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提问:除了蜥蜴还有哪些动物与其有相似特征,试着总结其共同特征?学生踊跃回答,总结。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任务三:两种动物与人类关系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说出:1.食用、药用、科研用。
2.生态保护。
3.危害事例。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指导补充。
任务四:保护环境珍爱生命教育知识拓展讲述:爬行动物是第一批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真正征服陆地的变温脊椎动物,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陆地生活环境。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教案一:介绍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一、教学目标1. 知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3.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
三、教学方法1. 以图为本,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3. 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动物属于什么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有哪些特点。
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两栖动物1. 让学生观察一些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比如蝾螈、青蛙、沼泽龟等;2. 教师讲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并介绍常见的两栖动物的科;3. 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在水中游泳,或在陆地上跳跃等。
第三步:爬行动物1. 让学生观察一些爬行动物的图片,比如蛇、鳄鱼、巨蜥等;2. 教师讲解爬行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并介绍常见的爬行动物的科;3. 让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在陆地上爬行,或在水中游泳等。
第四步:综合讨论1. 教师让学生回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生态习性;2. 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图片和讨论时的表现;2. 设计两个简单的测试题,测试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了解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可以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和习性,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图像、视频的应用,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
第四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学习目标】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一、思考1、青蛙和龟既能水中生活,又能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2、青蛙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3、青蛙为什么既能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活动?4、其他两栖动物:5、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6、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爬行动物(1)蜥蜴的身体结构、呼吸、生殖(2)蜥蜴适于陆地生活的的重要原因:4、其他爬行动物:5、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二、选择题1、某同学捉到一只活青蛙,并把它放到有较多水的鱼缸中,准备精心饲养,观察蛙的活动,可第二天青蛙就死掉了,青蛙死亡的原因是()A.缺氧B.饥饿 C. 惊吓D.水质有问题2、在下列有关两栖动物的描述中,有错误的是()A.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的动物是两栖动物B.两栖动物变态发育;幼体呈蝌蚪形,成体具有四肢C.两栖动物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D.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一般在陆地生活3、下列动物都属于两栖类的一组是()A、大壁虎、蛙、黄金蟒B、蛙、大鲵、蟒蛇C、蟾蜍、蝾螈、红瘰疣螈D、娃娃鱼、红瘰疣螈、大壁虎4、蜥蜴的体表覆盖角质细鳞,这有利于( )。
A. 适应水生生活B. 利用皮肤呼吸C. 适应陆地生活D. 自由活动5、蜥蜴呼吸的特点是( )。
A.完全用肺呼吸 B. 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C. 用体表呼吸D. 用鳃呼吸6、蜥蜴卵的发育方式是( )。
A. 产大型卵,靠雌蜥蜴孵化蜥蜴卵B. 产大型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靠阳光的热量孵化C.卵很小,产于沙土中,借阳光的照射孵化D.卵较大,在雌蜥蜴体内孵化成小蜥蜴7、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是( )。
A.昆虫纲B.爬行纲 C. 蛛形纲 D. 两栖纲8、被称为“活化石”的爬行动物是( )。
A.蜥蜴 B. 扬子鳄C.马门溪龙 D. 蛇。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导学案【自主探究·释疑难】知识点一两栖动物【预习导学】1.代表动物——青蛙(1)发育①蝌蚪:有尾,用________呼吸,只能在________生活。
②青蛙:________消失,生出________,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2)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特点①形态结构(图5-1-5-1)图5-1-5-1②呼吸:青蛙用________呼吸。
皮肤裸露且能分泌________,湿润的皮肤里密布____________,可以【点拨】易错字:不要把“蹼”字的右下部写成“美”。
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1)幼体生活在________,用________呼吸。
(2)成体大多生活在________,也可在________游泳,用________呼吸,________可辅助呼吸。
4.与人类的关系(1)两栖动物是很多____________的天敌,保护稻田中的青蛙或在稻田中放养青蛙,能有效减轻农作物的___________,以减少施用__________对环境的__________。
(2)由于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缩减等原因,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正在________。
【探究释疑】将青蛙适应陆地和水中生活的特点进行连线。
幼体用鳃呼吸头部感觉器官发达,有鼻孔适应陆地生活能用肺呼吸后肢发达,适于跳跃适应水中生活后肢趾间有蹼知识点二爬行动物【预习导学】1.代表动物——蜥蜴(1)生活环境:________。
(2)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①形态结构a.颈部:头部后面有__________,使头可以灵活地________,便于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_________。
b.四肢:__________,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________。
c.体表:皮肤________,表面覆盖着角质的_______,既可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_________。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我教这一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不同特点、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认识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重要性,并且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角色。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2.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习性和特点;3.能够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图片和视频资料;2.教学课件和PPT;3.黑板和粉笔。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师生互动: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例如:“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是什么动物?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2.引入新知:教师向学生解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并介绍它们之间的区别。
例如:“两栖动物是指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爬行动物是指只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步骤二: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习性1.学生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并列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并鼓励他们举出具体的例子。
例如:“两栖动物有呼吸器官可以在水中呼吸,例如青蛙。
爬行动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氧气,例如蜥蜴。
”2.讨论和总结:学生小组将各自列出的特点和习性与全班分享,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记录在黑板上。
步骤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适应环境的能力1.教师演示: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能力,例如两栖动物在水中的游动能力、甲鱼在陆地上的移动能力等。
2.小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并列出具体的例子。
3.学生发言和展示:学生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报告给全班,展示他们所选的具体例子。
步骤四:评价与反思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课程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提供反馈,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延伸1.探究动物分类的其他分类法,并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进行比较;2.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保护和环境问题;3.观察和研究不同地区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七年级《生物》上册学习任务清单 2.2.2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计分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认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明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学习内容】【导入新课】阅读教材P85页:青蛙和乌龟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思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答:青蛙和乌龟的身体结构、呼吸方式、繁殖和发育过程有明显不同,属于不同的动物种类。
【任务一】两栖动物1.两栖动物典型代表:青蛙(1)青蛙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近,是一种________色,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2)观察青蛙的形态特征:青蛙的后肢的趾间有蹼,便于划水,适于在水中游泳;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使皮肤湿润,是为了辅助肺进行呼吸;肺结构简单,不发达,皮肤中的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
①身体分部:。
②体色:保护色。
③皮肤:;密布:。
④呼吸:,。
⑤四肢:前肢:,后肢:。
(3)思考:青蛙有哪些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填序号)青蛙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青蛙与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①头部呈三角形;②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③后肢的趾间有蹼等;④有鼻孔,陆地上呼吸的通道;⑤用肺呼吸;⑥有眼睛和鼓膜,感觉器官发达;⑦有四肢,适于陆地生活。
(4)青蛙的生殖发育特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在水中进行,无法摆脱对______________的依赖。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也可生活在水中。
有性生殖、、。
2.其他常见的两栖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中,用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呼吸,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和区别;2. 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3. 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适应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介绍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特征教师向学生解释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定义,并介绍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区别。
可以使用幻灯片或展示板来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说明。
- 爬行动物特征:冷血动物、有鳞片、四肢扩展为脚爪、通过肺呼吸;- 两栖动物特征:冷血动物、有湿滑的皮肤、四肢适应水生和陆地。
(可以让学生尝试说出一些常见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例子)第三步:分析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适应能力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爬行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条件?- 两栖动物如何适应水生和陆地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第四步:观察和识别动物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者模型,让学生观察和识别动物是爬行动物还是两栖动物。
学生可以描述动物的特征,从而加深对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理解。
第五步: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爬行动物或两栖动物进行调查和研究。
每个小组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角色是什么?- 它们的适应策略是什么?比如身体形态、行为特征等。
第六步:总结和展示每个小组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向全班展示。
学生可以使用海报、展板或口头演讲的形式来分享所学。
第七步:扩展阅读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额外的阅读材料,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多样性和生活方式。
评估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听取学生的展示和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此外,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或简答题来测试学生对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理解程度。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环境。
1.3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1.5 教学准备PPT课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态环境、生殖发育过程等。
图片和视频资料: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实物图片和生活习性视频。
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
提问:你们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了解多少?它们有什么特点?1.6.2 讲解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如皮肤特点、呼吸方式等。
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
1.6.3 互动提问: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有什么不同?邀请学生回答,并解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1.6.4 总结总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和生态环境。
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二章:两栖动物的特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2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的特征。
2.3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的特征与爬行动物的区别。
2.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
2.5 教学准备PPT课件:两栖动物的特征。
图片和视频资料:两栖动物的实物图片和生活习性视频。
2.6 教学过程2.6.1 导入复习上一章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两栖动物有什么特征吗?2.6.2 讲解讲解两栖动物的特征,如皮肤特点、呼吸方式等。
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
2.6.3 互动提问:两栖动物的特征与爬行动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邀请学生回答,并解释两栖动物的特征与爬行动物的特征的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动物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2. 让学生知道动物运动的方式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2. 动物运动的方式及适应环境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2. 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2. 理解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
2. 视频素材:各种动物运动的视频。
3. 教学卡片: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4. 活动材料:动物运动方式的模型或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是怎样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2. 展示各种动物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运动方式。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运动方式的适应环境的意义。
2. 各组汇报: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制作动物运动方式的模型或道具。
2. 展示并讲解各组制作的模型或道具。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 提问:你们认为动物的运动方式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教学评价:通过课堂互动、实践活动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适应环境意义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扩展1. 引入其他动物类群的运动方式,如哺乳动物和鸟类,让学生比较它们的运动方式的异同。
2. 探讨动物运动方式的进化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能力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
七、案例分析1. 通过具体的案例,如某个两栖动物或爬行动物的迁徙行为,分析其运动方式对其生存策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