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滩自然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特点及其生态安全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8
浅谈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地球上各种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物多样性在自然保护区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其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是保护区管理的核心目标。
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一组有机体、物种或基因的数量。
它还涵盖了这些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因此,生物多样性体系建设应该包含对生态系统的全面考虑。
如果只是关注生物数量的变化,而未考虑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和破坏。
一、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核心。
生态系统是由多种生物体所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功能随之减弱。
自然保护区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促进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发展,从而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
二、保障生物遗传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在自然保护区内,许多濒危物种和稀有物种都得到了保护和繁殖。
这些物种的保护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保住它们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为了保障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延续。
生物遗传多样性对于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三、维持生物分布格局自然保护区可以维持生物分布格局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保护区内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演化关系的破坏会造成区域内生物的滞销和扩张,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
四、促进科学研究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在自然保护区内,可以开展各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从而探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和规律,并推动科学发展。
生物多样性体系的建设是保护区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保障生物遗传多样性,维持生物分布格局,促进科学研究。
自然保护区管理者应该注重生态系统的全面考虑,从而更好地推动生物多样性体系建设,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和保护对策作者:孟繁军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15期(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摘要: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化最丰富的地方,是生物多样化保护的核心区域。
经过近6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已初具规模,生物多样化保护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引言:本文围绕我国森林、内陆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区及植物类自然保护的建设,全面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科技支撑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一系列对策性的保护措施。
1.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在当前人类社会粮食、环境、能源、资源、人口的5大危机下,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针对拯救珍稀濒危物种、防止自然资源的过渡利用展开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
20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在自然保护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物种和环境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要保护濒危物种,不单单要针对野生种群进行保护,更要对物种生存的整个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因此,生物多样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它是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
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原料、工业原料、基因资源和新型能源,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更是不可估量的。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大约80%的世界人口仍依赖于从植物中提取的各种药材。
另外,生物多样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土壤的肥力、调节气候、保护水质。
因此,加生物多样化的保护力度,是促进国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3.我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破坏态势日益严峻。
由于自然资源的过渡利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足,引起了气候、水质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
为了保障我国的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的措施。
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组织制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建立基因库,建立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制度,建立基金制度,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投入支持,对濒危生物采取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的措施。
特高压输电工程对龙滩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生态保护措施梁永延;覃永华;邓章文;黄安书【摘要】在广西龙滩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及现状各因子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滇西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生境特别是主要保护对象黑颈长尾雉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提出了切合实际的保护对策和管理措施,以利于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维护.%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biodiversity in Guangxi Longtan Nature Reserve, th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rought about by the Dianxibei-Guangdong UHVDC transmission project especially on the main protected object of black-necked bar-tailed pheasant and their habitat were analyzed.In addition, practical protection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effectively restore and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system in this area.【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15【总页数】3页(P54-56)【关键词】输电工程;自然保护区;黑颈长尾雉;保护;环境影响【作者】梁永延;覃永华;邓章文;黄安书【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广西南宁 530028;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南宁 530011;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南宁 530011;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广西南宁53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3我国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决定了我国“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的基本能源流向,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哪些挑战生物多样性,这个维系着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今正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从广袤的森林到辽阔的海洋,从繁华的城市到偏远的乡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紧迫任务。
首先,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首要挑战。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规模的农业扩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使得大量的自然栖息地被侵占和分割。
森林被砍伐,湿地被填埋,草原被开垦,这些原本完整的生态系统变得支离破碎。
许多动植物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物种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
比如热带雨林,它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由于人类的滥砍滥伐,其面积不断减少,众多珍稀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其次,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日益显著。
全球气温的升高、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打乱了生物的生存节奏和繁衍规律。
一些物种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而灭绝,而另一些则被迫迁移到新的地区,但在迁移过程中又可能面临新的威胁。
例如,海平面上升威胁着沿海湿地和珊瑚礁生态系统,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同时,气候变暖还影响了动植物的繁殖周期和食物来源,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再者,过度开发和资源利用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难题。
过度捕捞使得海洋渔业资源急剧减少,许多鱼类种群濒临灭绝。
非法的野生动植物贸易猖獗,大量珍稀物种被非法捕捉、贩卖,这不仅对物种本身造成了巨大伤害,也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一些地区,对珍贵木材和药用植物的过度采集,导致了物种数量的大幅下降。
外来物种的入侵也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将外来物种引入新的地区。
这些外来物种由于在新的环境中缺乏天敌,往往会迅速繁殖和扩散,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冲击。
它们可能会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传播疾病,甚至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
例如,水葫芦在我国一些水域的大量繁殖,阻塞河道,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
环境污染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可忽视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哪些威胁生物多样性,这个词汇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它的真正含义和重要性却未必被每个人所深知。
简单来说,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它就像是地球这个巨大舞台上的一场精彩演出,每一个物种都是独特的演员,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如今这场演出正面临着诸多威胁,让我们来一一探讨。
首先,栖息地的破坏和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大片的森林被砍伐,草原被开垦为农田,湿地被填平用于城市建设。
这使得许多物种失去了它们原本的家园。
想象一下,一只小鸟原本栖息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那里有它熟悉的树木、水源和食物。
但突然有一天,森林被砍伐,它无处可去,生存变得异常艰难。
而且,即使剩下一些小块的栖息地,也因为彼此之间的隔离而难以交流,导致物种的繁衍和基因交流受到阻碍。
其次,非法的野生动植物贸易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大杀手。
一些人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非法捕杀、贩卖珍稀的野生动物和采集珍贵的野生植物。
比如,大象因为象牙而被偷猎者残忍杀害,穿山甲因为被认为有药用价值而遭到大量捕杀。
这种非法贸易不仅直接导致了许多物种数量的减少,甚至濒临灭绝,还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气候变化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可忽视的威胁。
全球气温的升高、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都对生物的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海平面的上升可能淹没沿海的湿地和岛屿,导致那里的物种失去栖息地。
气温的变化也可能影响植物的开花结果时间和动物的冬眠、迁徙模式,使得它们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外来物种的入侵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当一些外来物种被引入新的地区后,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它们可能会迅速繁殖和扩散,抢占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比如,水葫芦在一些水域的泛滥,阻塞了河道,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
环境污染同样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农业中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生活垃圾的不当处理,都使得土壤、水和空气受到污染。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与措施探讨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总称。
它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维系生态平衡、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人口的增长,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严重影响着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为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一、多种因素威胁生物多样性1、人类活动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了来自人类活动的威胁,如过度捕猎、非法采伐、气候变化等导致的栖息地的丧失、物种灭绝等。
比如,过度捕猎和非法采伐将导致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之境;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不稳定将直接威胁物种的生存繁衍,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2、生物入侵一些物种由于人类活动而逃脱了其原有栖息地,到达其他区域,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这些入侵物种会占据当地物种的资源,繁殖力强,从而形成与当地物种的竞争关系,有时被称为“破坏之源”。
3、生态系统退化随着城市建设、工业化、农业扩张等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许多自然生态系统已受到了严重破坏和退化。
比如,大面积的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的开垦、湖泊的填埋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二、国际社会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付出的努力1、国际法律法规国际社会通过公约、协定、议定书等法律文件,规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则和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热带森林保护公约》等。
2、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建设各国不断强化对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力度,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各种物种的生态适应力。
在这种背景下,各类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成为保护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最为基础的手段,各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森林保护区、海洋保护区等。
3、科技手段科技手段成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
生物技术的一些成果,如植物保种和动物基因库的建立已有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目前,将基因工程、再生医学等技术应用于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探索工作正在进行中。
浅谈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对策化学化工学院10制药(1)班梁凯欣201024105122摘要:我国是一个生物品种繁多的国家。
面对着日益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我国将要面临着野生队伍消费的问题、外来入侵种的问题等一系列问题。
有见及此,相应的对策是必不可少。
(一)认识生物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在开展自然保护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各个物种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自然保护仅仅着眼于对物种本身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往往也是难于取得理想的效果的。
要拯救珍稀濒危物种,不仅要对所涉及的物种的野生种群进行重点保护,而且还要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
或者说,需要对物种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保护。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1]是"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意义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1)直接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工业原料。
生物多样性还有美学价值,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生活。
如果大千世界里没有色彩纷呈的植物和神态各异的动物,人们的旅游和休憩也就索然寡味了。
正是雄伟秀丽的名山大川与五颜六色的花鸟鱼虫相配合,才构成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美景。
另外,生物多样性还能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2)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无论哪一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野生生物一旦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龙滩自然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特点及其生态安全问题作者:贾桂康薛跃规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第15期摘要:从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面对龙滩自然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龙滩自然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并提出了影响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
结果表明,龙滩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有维管植物205科、1029属、2821种;影响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破坏及外来物种的入侵。
关键词:植物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龙滩自然保护区中图分类号:Q948;X1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5-3058-04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ssue of Eco-safety for the Plant Biodiversity in Longtan Nature ReserveJIAGui-kang1,XUEYue-gui2(1.DepartmentofChemistryandLifeScience,BaiseUniversity,Baise533000,Guangxi,China;2.CollegeofLifeScience,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Guangxi,China)Abstract:Thecharacteristicandstatusofplantbiodiversity in Longtan Nature Reservewasevaluatedfromthethreeaspects of biodiversity, species diversity, genetic diversity and ecosystem diversity.Andtheprimaryeco-safetyinfluencingfactorsforplantbiodiversityinLongtan Nature Reserve were put forward.TheresultsshowthattheplantbiodiversityinLongtan Nature Reservewasabundant,therewere2821species of vascularbundleplantsbelongingto1029genera,205families.Themainproblemsinfluencingeco-safetyincludedthedestructionofendangeredwildplantsandexoticspeciesinvation.Keywords:plantbiodiversity;eco-safety;Longtan Nature Reserve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1],它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具体包括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2]。
生物多样性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它既是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
多样性的物种资源可持续不断地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及工业原料等,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1龙滩自然保护区概况龙滩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天峨县境内,由穿洞河、布柳河流域、大山林区和兴隆林区组成,地处红水河上游,东经106°34′-107°10′,北纬24°36′-25°28′,与南丹、东兰、乐业等县相连。
地处云贵高原东南坡,海拔400~1400m,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000~1400cm,年蒸发量1191.9mm。
气候为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与其相应的地带性植物资源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和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地带相交叉,植物区系成分复杂,资源类别丰富。
2龙滩自然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现状2.1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具体是指一个地区内物种多样化。
主要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的角度对一定区域内的物种进行研究[3]。
物种多样性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有密切关系的,龙滩自然保护区面积广阔,景观多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
据调查,龙滩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维管束植物约3200种以上,目前记录到的有2821种(含种下等级),隶属于205科,1029属(表1)。
与全国的蕨类植物(63科)、裸子植物(10科)、被子植物(291科)相比,占全国的比例均超过50%;与全广西相比,裸子植物的属较少,只占广西的45.5%,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属较多,分别占广西的58.9%和59.1%;而蕨类植物的种数较少,只占广西的25.8%,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种数较多,分别为广西的32.7%和34.7%。
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相比,龙滩的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科仅比武夷山少1科,而龙滩的被子植物的科、属、种数均高于武夷山。
2.2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3],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一般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物种,其遗传变异较丰富,所包含的特有成分也较高[5]。
龙滩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野生植物物种资源,在这些野生植物资源中,珍稀植物占有很高的比例,使得其遗传多样性具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性[6]。
2.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一般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生态过程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的变异、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这里的生境是指无机环境,生境的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乃至整个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4]。
龙滩自然保护区多样化的生境条件构成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
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生态系统多样性常以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作为研究基础[7],因而生态系统的分类常以植被分类为依据。
龙滩的生态类型丰富,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3个生态系统类型。
大型生态系统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人工植被生态系统。
大型生态系统类型可细分为各中型生态系统类型,如南亚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山地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山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亚热带针叶与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竹林生态系统、常绿阔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亚热带草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果树生态系统、农田作物生态系统等,它们又可以细分为多种不同的小型生态系统类型。
龙滩自然保护区的陆域生态系统几乎涵盖了中亚热带到南亚热带的绝大部分类型,体现了较高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特点。
3龙滩自然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特点3.1植物种类丰富,热带、亚热带的科属种类多龙滩自然保护区的气候为温暖潮湿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地形多样,水热条件优越,自然环境复杂。
其独特的地貌和土壤条件,为各类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龙滩自然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丘陵倾斜的过渡地带,植物区系成分丰富。
由表2可知,龙滩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在15个分布型中,占总属数比例最多是泛热带分布(21.37%),其次是热带亚洲分布(20.19%),再次是东亚分布(8.65%)。
3.2起源古老龙滩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中含有丰富的古老植物;植被植物系的地理成分复杂且起源较为古老,有不少珍稀植物。
常见的蕨类植物的科中,古生代出现的有石松科(Selagnellaceae)、卷柏科(Selaginellaceae)、阴地蕨科(Botrychiaeae),并有已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珍稀濒危植物,也是中国蕨科(Sinpteridaceae)最原始的成员——原始莲座蕨等;中生代出现的有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桫椤科(Cyatheaceae)等,其中渐危种珍稀保护植物桫椤在保护区中有成片分布的现象。
第三纪出现的有海金沙科(Lyyodiaceae)和凤尾蕨科(Polypoiaceae);莲座蕨科(Angioppterdaceae)、铁角蕨科(Aspleniaceae)、水龙骨科(Polyodiaceae)等蕨类在群落内成片生长,且多数成为群落中的随遇种。
蕨类植物中,有古生代的松叶蕨(Pailotumnudum)、福建观音莲座蕨(Angiopterisfokiensis)、地刷子石松(Lycopodiumcomplanatum)、千层塔(Lycopodiumserratum)、笔管草(Hippochaetedebilis)。
中生代三叠纪出现的有紫萁(Osmundajaponica)、华南紫萁(Osmumdavachellii)、中华里白(Diplopterygiumchinense)及芒萁(Dicranopterispedata)等。
而镰叶瘤足蕨(Plagiogyriadistincrissima)、小叶海金沙(Lygodiumscandens)等均是白垩纪已存在的古老孑遗植物。
此外,还有与恐龙同时代的石炭纪孑遗植物桫椤(Alsophilaspinulosa),以及比桫椤还古老的短肠蕨属(Allantodia)植物,如黑鳞短肠蕨(Allantodiacrenate)、毛柄短肠蕨(Allantodiacrinipes)、膨大短肠蕨(Allantodiadilatata)等。
裸子植物起源于古生代的后期,到中生代的三叠纪和侏罗纪已非常繁盛,遍布全球;后进入新生代初期,特别是第三纪始新世时,被子植物繁盛而裸子植物开始衰退,尤其是第四纪冰川期后,裸子植物的分布区加速缩退,许多种类趋于灭绝。
目前我国残留下来的裸子植物共有12科,广西有7科,龙滩自然保护区保存有较完好的松科中的油杉(Keteleeriafortunei)、杉科的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和红豆杉科的南方红豆杉(Taxusmaxrei)等,在龙滩自然保护区植被中占有一定地位;其中松科的油杉为红皮书中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濒危种,也是古老残遗树种,它在保护区中部分地段成片生长,占有一定的优势。
被子植物也有不少古老的科、属、种,如壳斗科、杨梅科、桑科、桦木科、胡桃科、藜科、木兰科、番荔枝科、金缕梅科、蔷薇科、毛茛科、豆科、鼠李科、漆树科、五加科、木樨科、山矾科、茜草科、茄科、泽泻科、百合科、棕榈科等。
被子植物在中生代的白垩纪已开始发达,至第三纪时更为繁荣。
保护区内至今仍保留许多古老的种类,如被公认为最原始被子植物类群的木兰科的木莲(Manglietiafordana),也是原始的残遗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