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识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6.04 KB
- 文档页数:13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分类总结
一、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
1. 汉字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
2. 古代文学作品:《诗经》、《论语》、《史记》等。
3. 文言文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文言文的语法
1. 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
2. 句法:并列句、主谓结构、宾语结构、状语结构等。
3. 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
4. 语气: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
三、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
1. 理解古文:通过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2. 古文翻译:如何准确地将古文译成现代文。
3. 古文赏析:解析古文作品的主题、结构和艺术特点。
四、文言文的修辞与表达
1.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
2.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文言文的古雅、严谨、典雅的特点。
3. 古文的经典句型和成语:如何正确运用古文的经典句型和成语。
五、文言文的作文与应用
1. 古文作文:如何运用古文的语言特点写作古文作品。
2. 文言文的应用:在现代文学作品、诗歌、文章中的应用和传承。
总结: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可以启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文言文知识点的系统分类总结,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要点,从而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希望这篇总结对于学生们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
文言知识点总结文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指传统的中国古代汉字书面文的写法,使用的是古代的汉字、词汇和语法结构。
它具有严谨、精细、含蓄等特点,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我对文言知识点的总结。
一、文言文的特点1. 多用古代汉字,辞藻丰富,修辞手法多样。
2. 语法结构严谨,词序有时不同于现代汉语。
3. 准确表达意思,注重文字的精确度和形象感。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主谓宾定状补结构:强调动作和受事,常常以“者”为主语。
2. 词序:文言文词序自由度较大,但一般遵循主谓宾的顺序。
3.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常常被运用。
三、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 陈述句:陈述一个事实或者判断。
例如:“日月运行,顺天则飨;星辰宇宙,顺规则英。
”2. 疑问句:用于提问。
例如:“何为胸中万卷书,有为迢迢不可期?”3. 叹词句:表达人的兴奋、悲伤等强烈情感。
例如:“愿借阳光一束去,舍此安终老。
”4. 感叹句:表达对某种事物感到惋惜、惊叹、震惊等情感。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注意理解古汉字的意义和用法,对生僻字要加以学习和记忆。
2. 领悟古汉语的文化背景和意义,理解句子和篇章的隐含含义。
3. 注重作者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出处。
4. 多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文言文的应用1.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和古籍。
2. 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词义的掌握,提高汉字的运用能力。
3. 丰富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能力,熟悉文言文的表达风格和特点。
4. 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言文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汉字书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词汇选用和修辞手法。
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还可以提高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不断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推动文言文的传承和发展。
文言文知识点分类总结一、与“官员任职相关”的词语。
1.知:主持。
如①《宋史•黄庭坚传》:知舒州。
①《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2.典:主持;主管。
如《书•尧典》:命汝典乐。
《三国志•吴仪传》:专典机密。
3.主:主持,掌管。
如①《世说新语•政事》: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
①方苞《狱中杂记》: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
4.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在任。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5.下车:新官到任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后汉书•张衡传》6.坐:因犯……罪或错误。
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7.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新唐书•魏微传》: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多:称赞。
嘉:赞美。
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12、表主管的:知、典、主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
官府供给粮食。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学习文言文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语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实词实词是有实际意义的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文中的字词在含义上与现代常用义有所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指“跑”,现在则指“行走”;“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仅指“配偶”。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项为之强”中的“强”通“僵”,意思是“僵硬”。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军”本为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二、虚词虚词没有实际意义,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之(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例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2)作助词,有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等用法。
(3)作动词,意为“去、到、往”。
2、而(1)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
(3)表转折,意为“却、但是”。
(4)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3、以(1)作介词,有“用、把、因为、凭借”等意思。
(2)作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4、于(1)表处所,译为“在、到”。
(2)表对象,译为“向、对”。
(3)表比较,译为“比”。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了谓语“鼓”。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初中常用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不同于口语。
其基本特点包括:1. 用字繁多,常用的汉字有两千多个。
2. 多用双音词和多音词。
3. 词语混淆,有一些字在文言文中是相通的,所以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义。
4. 语法复杂,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规则和句型结构。
5. 用词规范,需要特别注意虚词的使用和语序的变化。
二、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1. 文言文的词类文言文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等。
名词比较容易识别,常见的名词有人名、地名、时间等。
动词在句子中起着谓语的作用,常见的动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
形容词和副词是修饰名词和动词的词语,用来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或句子成分,包括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等。
助词是用来构成动词或助动词的词语,用来表达语气、时态等。
2. 文言文的句法文言文的句法主要包括主谓宾结构、前后定语结构、状语结构、主谓补结构等。
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前后定语结构是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关系的修饰语结构。
状语结构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修饰语结构。
主谓补结构是用来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状态的补语结构。
3. 文言文的常用成语文言文中有很多成语,这些成语在古代文学和现代汉语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常见的文言文成语有四字成语、六字成语、八字成语等,这些成语在表达含义和修辞手法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4.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要想读懂文言文,就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
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词义,要注重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境。
其次要注意虚词的使用和语序的变化,不能将文言文看成口语或现代汉语的直译。
最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语法错误,如主谓不一致、逻辑不通等。
三、文言文的实际应用虽然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被汉语、普通话所取代,但它仍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而且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吾、我、余、予2、第二人称:汝、而、尔、若、乃3、第三人称:之、其、彼4、谦称: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朕、寡人”等。
5、敬称:公、陛下、殿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
可译为“您”二、一词多义的总结1、于(1)在(2)从(3)向(4)给(5)对、对于(6)到(7)比2、以(1)用、凭、靠、根据、按照(2)把(3)因为(4)在、从(5)以为、认为3、之(1)助词的(2)代词(3)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5)补充音节不翻译(6)动词去、往、到4、而(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翻译为“又”,(2)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为“就、接着”或者不翻译(3)表示修饰关系,不翻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翻译为“但是,却”(5)第二人称代词,可翻译为“你的”(6)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5、乃(1)就、这才、却、竟然、才、仅(2)用于第二人称翻译为“你的”(3)是、就是6、其(1)它的、他的(2)他、它(3)那、那个、那些、那里(4)其中的(5)大概、难道、希望(6)如果、还是(7)其加强语气的作用7、为(1)替、給(2)向、对(3)因为(4)表示被动(5)做(6)作为、当作(7)认为(8)是8、夫(1)成年男子(2)古代对男子的尊称(3)丈夫(4)这、那(5)发于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又放在句尾,表示感叹。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倒装句4省略句四、文言文翻译1、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翻译的六字方法:增、删、调、补、留、换。
3、难句翻译(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2)注意一词多义(3)注意词类活用(4)注意通假字(5)注意修辞典故4、文言文翻译常见的失误(1)不需翻译而翻译(2)应该翻译的词没有翻译出来(3)今义当古义(4)词语翻译的不恰当(5)省略成分没有翻译(6)不符合现代语法规则五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1)文中筛选法(2)概括评价法(3)抓住关键语句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特点1.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文字表达工具。
2. 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为古代汉字和汉字组合而成,使用繁体字。
3.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复杂,包括并列句、主谓结构、宾语结构等。
4. 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常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描写文。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有实词、抽象名词、“之”字书写的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实义动词、虚词、转成概念词等。
3. 修饰成分: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有形容词、副词、动补结构、偏正式、修饰语等。
4. 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有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并列句、复合句等。
5. 词组和短语:文言文的词组和短语有成语、俚语等。
6.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夸张、对偶、排比、比喻等。
三、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1. 夸张: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夸大或缩小来达到修辞效果。
例句:“神奇的力量点石成金,百折不挠者千里挑一。
”2. 对偶:通过对事物的表述进行对比,使句子更加生动、抒情。
例句:“鬼夜哭竟成泣,天亮笑终无言。
”3.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在语言上达到强调的效果。
例句:“春风十里,不如你;秋水共长天一色。
”4. 比喻:通过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相似或类比,使句子更有情感色彩。
例句:“月儿像一只银盘,悬在黑色的天幕上。
”四、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方法1. 比兴:通过借用一种形象生动的事物来描写另一种事物。
例句:“贫而无怨,富而无骄,物其分已。
”(比喻人的品德)2. 暗喻:通过隐晦的比喻或暗示,使读者能够领悟到作者的意图。
例句:“冰壶雪窗,纸迟照人,落之既往,心之平易。
”(暗指失去信任)3. 倒装: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语序调换,使句子结构更加鲜明生动。
例句:“寒衣不重,惟所以寒者。
”4. 省略:在句子中省去一些明确的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有力。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省略了“者”字)五、文言文的常见阅读方法1. 理解词义:仔细研读古文词汇,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勾践灭吴
九、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2.此则寡人之过也
3.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典型的判断句标志:“……也”/“非……也”/“……者也”/“……者,……也” (二)定语后置
1.四方之士来者
2.国之孺子之游者
(三)宾语前置
1.何后之有?
2.又何求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
(四)介词短语后置
1.乃号令于三军曰
2.将不可改于是
3.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4.勾践说于国人曰
5.遂使之行成于吴
6.宦士三百于吴
(当介词“于”或“以”出现在句末时,我们要考虑该句是否是介词短语后置。
多数情况下是。
)(五)省略句
1.寡人请更(之)(宾语)
2.将免者以(之)告(之)(宾语)
3.十年不收(赋)于国(宾语)
4.必(于)庙礼之(介词)
、有能助寡人谋取而退吴者(退是使动用法,使……后退)
2、以待乏也(乏是动词活用为名词,缺乏的东西)(3)虽无四方之忧(忧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忧心的事)
(4)时雨既至,必求之(时是名词活用为状语,按季节)
(5)无乃后乎(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落后)(6)吊有忧,贺有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忧愁的事,喜事)
(7)然后卑事夫差(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
(8)宦士三百人于吴(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帝王的仆隶)
(9)今寡人不能(能是能力名词)
(10)洁其居,美其服(洁和美都是使动用法,使……洁,使……美)
(11)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
礼,名词作动词,)
(14)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是使动用法,使……受羞辱)
(15)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耻是作名词)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名词作动词,穿。
通假字
1、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率,率领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娶”。
将免者以告免——“娩”,生育,临产。
三年释其政,政——征,征税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磨砺,切磋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又
古今异义词
1、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原野之中,现常用于“中原地区”。
2、丈夫二十不娶丈夫―――男子。
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生丈夫丈夫――男孩。
今常用义同前“丈夫”句。
句意是生男孩。
3、十年不收于国国――指国内人民。
今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
4、然谋臣与爪牙之士爪牙――武士,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5、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大夫――官名,今医生
6、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你们)今二、三个孩子
游侠列传
、二、通假字
1。
振人不赡(同“赈”)
2。
以躯借交报酬(通“藉”,帮助)
3。
与人饮,使之嚼(同“釂”,喝干杯中酒)
4。
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同“向”)
5。
敖而无足数者(通“傲”,傲慢无礼)
三、词类活用
1。
所藏活豪士以百数(使动用法,使。
活命)
2。
身所杀甚众(名词作状语,亲自)
3。
不矜其功(形容词作动词,夸耀)
4。
罪其姊子(名词作动词,归罪)
5。
皆多解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赞扬)
6。
至践更时脱之(使动用法,使。
免除)
7。
怪之,问其故(意动用法,感到。
奇怪)
8。
独箕踞视之(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9。
洛阳人有相仇者(名词作动词,结仇) 10。
乃夜去(名词作状语,当夜)
四、一词多义
1。
振:①振人不赡(同“赈”)
②既已振人之命(救)
2。
多:①皆多解之义(赞扬)
②多不听者(大多)
3。
当:①公杀之固当(应该)
②当大逆无道(判处)
4。
去:①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离开)
②遂去其贼(放走)
(3)倒装句
1。
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定语后置)
2。
此罪甚于解杀之(状语后置)
(一)省略句
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之)报仇,不使(之)知也。
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之)辱解。
诸公以故严重○39之,争为(之)用○40 卫将军○4为(之)言
专趋(于)人之急,甚(于)己之私
人又杀之(于)阙下
置其母家室(于)夏阳
(二)被动句
孝文时诛死。
居邑屋至不见敬
为解所杀
(三)判断句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
谏伐匈奴书
见/p-43422897.html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得失之效也。
2、兵者凶器也。
3、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4、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5、盖天下始叛也。
(二)状语后置:
1、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
2、略地于边。
3、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
(三)定语后置: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
(四)省略句:
1、转输(于)北河。
2、不足以(之)为利
前赤壁赋
词类活用
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
白露横江(形容词作动词,横贯)
桂棹兮兰桨(名词作动词,用木兰做的)
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正襟危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
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哀吾生之须臾(为动用发,为……哀叹)
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变白)
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
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定语后置(被动句)
知不可乎骤得——倒装
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
活水源记
一.虚词
1.之音节助词“灵峰之山”“金鸡之风”“东注于若耶之溪”
取独,无意义
的“寺之后”“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代词“山四面环之”“有水鼠常来食之”“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2.其代词,那里“其草多竹”
代词,它“不知其为何虫”“又爱其出之不穷”
代词,它的“其前山曰陶山”
3. 而连词,表转折“其音如竹鸡而滑”“其状如鸡而小”
连词,表承接“乃溢而西南流”
连词,表并列“涓涓然东温而夏寒”
连词,表修饰“鸣而去”
4. 焉兼词,于此“有泉焉”
语气助词“有君子之德焉”
5. 然……的样子“涓涓然东温而夏寒”
6. 乃于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
7. 悉全,都“悉出”
8. 咸全,都“而能使群动咸来依”
9. 兹这“予既爱滋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
二.实词
1. 薄靠近“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
2. 鉴本指镜子,这里形容水清澈可以像镜子一样照见东西“澄澈可鉴”
3. 岁年岁“属岁旱时”
4. 属适值“属岁旱时”
三.古今异义
1. 文采“有文彩”彩色的花纹
2. 去“鸣而去”离开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山四面环之”
“涓涓然东温而夏寒”
“东至山麓”
“终日坐水旁”
2. 名词作动词“名之曰活水源”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其前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
3.定语后置“又有虫四五枚”
4.主谓倒装“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
公深爱之也”
游褒禅山记
/view/b2e1850d6c85ec3a 87c2c5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