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5《苏幕遮》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2
板书设计苏幕遮周邦彦燎香消暑沉闷羁旅之思愁苦风荷上片鸟雀呼晴欢快下片写景(触景生情)抒情思乡之情伤感风荷出水欣喜一、导入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展示课件学习目标(齐读)知人论世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我们一起来初读这首词,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朗读时一定要注意易错的字音,另外要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及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思考:1、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板书)2、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四、内容赏析(一)赏析上阕展示课件思考: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哪几幅图画?展示课件一开始描述了室内的活动。
梅雨季节,一场连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又潮又闷,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的暑气。
人的心情也是烦闷的。
——燎香消暑(板书)接着我们又看到一幅图画,跟刚才的静物相比,充满了动感!鸟雀呼晴(板书)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让学生说)......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
“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
我们仿佛听见了什么?“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词人把鸟儿们写的这么可爱,说明作者心情怎样?——高兴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于是作者由室内走到户外。
心情也随之转晴了,接着映入眼帘的又是什么画面呢?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接着,词人的视线推向整片荷塘。
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有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苏幕遮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背诵本词。
教学重难点:1.品味本词重点词句,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2.对面落笔的抒情方式。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板书】苏幕遮周邦彦二、知人论世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幻灯片】三、因气求声1.自由诵读这首词。
2.学生自由起来诵读此词,读后要求学生结合对这首词的理解,谈谈对本词的朗诵,是如何处理的?3.教师指导诵读:整体上,上阕欢快,下阕轻柔。
4.欣赏视频:《苏幕遮》朗诵。
5.学生再自由读,并齐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
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提问】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3.【提问】作者为什么思乡?用文中话回答。
【明确】“故乡遥,何日去?家在吴门,久作长安旅”4.【提问】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明确】上阕写眼前荷花美景;下阕抒思乡之情。
5.【提问】上、下阕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关联?联系两阕之间情感纽带是哪个意象?【明确】见景抒情。
苏幕遮【原文】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语言美。
.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进一步掌握吟诵诗词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浓郁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诵读指导,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先请大家一齐回忆学过的有关荷的诗文,师总结)自古以来,“荷”就是文人骚客钟爱的景物,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高洁品格。
朱自清带着淡淡的忧愁看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田田的叶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那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把杭州特色广而告之。
还有,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咏荷名作------《苏幕遮》。
二、诵读感知,初步赏析1、学生自读词文,揣摩词人感情变化。
2、指定两名学生演读,学生互评、教师评点。
3、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4、学生自读中反复揣摩。
(你认为每句中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该重读,为什么这样处理?)5、请几名学生分析怎样朗读。
教师:有感情朗读要注意语调,停顿、节奏。
学生1:“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学生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学生3:“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苏幕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方法:诵读体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六、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李白的《静夜思》因为秋夜一轮高悬的明月而触发思乡之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因为重阳节的来临写下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名句。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苏幕遮》,周邦彦又是因为什么触发情思呢?[设计说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简介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他是继柳永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
被称为是“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
[设计目的]“知人论世”,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诵读词作,初步感知1、全班齐读(检查预习)初读要求:读准字音燎(liáo) 溽(rù) 侵(qīn) 窥(kuī) 楫(jí) 浦(pǔ)2、教师点评,指导诵读: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初步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3、请同学示范朗读。
[设计说明]在反复诵读过程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思考: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结构和内容,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一篇中国古典名篇,苏轼的《苏幕遮》常常被用来教学。
在人教版的高二选修中,也将其作为重要的课文之一。
如何为学生设计一节有趣且有收获的《苏幕遮》教学课程呢?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准确理解《苏幕遮》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字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剖析文本,撰写相关的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1. 庖丁解牛式的阐释。
2. 突出作者的文学艺术性。
3. 了解宋代文学特点,理解宋代士人的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从文学的角度剖析《苏幕遮》。
2. 分析《苏幕遮》的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夸张和比喻等。
3. 了解《苏幕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畅谈对其中内容的感悟。
教学方法:1. 阅读课: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的细节和文学技法。
2. 讲解课:对文章结构和文学技法进行剖析,解读文章中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3. 讨论课: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提问,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思考,让学生学以致用。
4. 作业课:设计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剖析文章,整理思路,撰写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手段:1. PPT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详细解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 视频讲解: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学技法。
3. 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的质量,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苏幕遮》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代表之一,作为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高中选修课程中,《苏幕遮》也是一个必修的文学作品,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苏幕遮》,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
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了解《苏幕遮》的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理解《苏幕遮》的结构和主题。
(2)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式。
(3)分析《苏幕遮》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技巧。
(4)探究《苏幕遮》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苏幕遮》的阅读与分析。
教师需要对《苏幕遮》的结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文化内涵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首先,教师应该对《苏幕遮》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从作者、时代、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诞生的背景。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教师需要对《苏幕遮》的情节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苏幕遮》的情节发展是层层递进的,令人阅读时难以放下。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分析《苏幕遮》中情节发展的技巧,探讨作者如何安排情节,为学生提供深度分析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接着,教师应该对《苏幕遮》中的主题进行详细讲解,并从文化、哲学、思想等多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反映出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从中找到与自身类似的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最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由于文言文较为复杂,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会遇到些许困难,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细节、理解词法、句法等基本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文学素养。
《苏幕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选修读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自主赏析篇目。
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朗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同的佳作。
上片写景,下片抒怀,段落极其分明,“荷花”是两片的感情纽带,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
我们可以让先生经过画面,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让先生经过朗读体验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最初掌握诗歌鉴赏的普通方法。
二、学情分析:先生为中等职业院校三年级先生,在前一部分的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先生对诗词有了必然的感悟能力,而且本篇“思乡”的主题也较容易为先生所理解。
先生已掌握相应朗诵技巧,但学习的自主性也比较差,想在钉钉平台上自主完成浏览有较大的难度,课堂要教师有很高的掌控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朗读中领会本词景与情的关系。
深化分析本词是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赏析本词写景抒怀的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能调动本人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赏析作品内容和表现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怀念故乡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深化品味此词的丰富感情和优美意境。
(三)教学难点:分析本词的艺术手法,感遭到作者的感情颜色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范仲淹的名词导入(二)理解作者和词牌(三)朗读感知------初步赏析教师示范读,先生自主试读。
留意:情感和朗读:缓慢低沉----欢快活泼-----欣喜轻快----缓慢深情----梦幻轻柔这首词上阕写景,全体魄调活泼,朗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有两个词用的精准,请找出并分析。
《苏幕遮》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苏幕遮》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苏幕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解《苏幕遮》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苏幕遮》的意象分析和文化内涵;3. 《苏幕遮》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苏幕遮》中的古代文化常识;2. 《苏幕遮》的情感内涵和意境体验;3. 《苏幕遮》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幕遮》的背景和作者;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理解字词含义,翻译诗句;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讲解示范: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疑问;5. 情感体验: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感;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苏幕遮》;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赏析文章,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与《苏幕遮》主题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苏幕遮》;2. 评价学生的赏析文章,检查学生对《苏幕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评价学生的比较分析作业,了解学生对《苏幕遮》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4. 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合理,能否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八、教学拓展1.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2. 杜甫的《春望》;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4. 李清照的《如梦令》。
教学目的:1、因声求气,通过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2、重点赏析“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等名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将接触的是有“词中老杜”“词家之冠”“集大成词人”之称的周邦彦的词――《苏幕遮》。
二、作者介绍: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是婉约派词人代表。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语言典丽(典雅华丽)精工,(格律精严)。
羁旅愁思,是周邦彦词的重要主题。
咏物也是其主要题材。
(荷花、梅花、梨花、杨柳)周邦彦,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三、初步感知:1、朗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提醒字音燎、溽、楫。
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清新自然淡雅。
四、赏析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这两句是说在室内熏染起沉香,借此来消除湿热的暑气。
从下文看,这两句当是写夜间。
一大清早,室中人被窗外的鸟声惊醒。
“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雨散放晴,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的神态。
“侵晓窥檐语”,“窥”字把鸟儿鸣叫时东张西望、张口摆尾的神态动作表现得活灵活现。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赞美这两句“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A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是直的。
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似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苏幕遮周邦彦
【教学目的】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人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二、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
周邦彦的词作,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羁旅愁思是周邦彦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邦彦词作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想情绪与荷花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三、解题
“苏幕遮”,词牌名,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为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四、整体感知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借吟咏雨后荷花,抒发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
五、赏析、探究
1.上片写景,词人抓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嗅觉:)五月盛夏的一个拂晓,沉香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听觉:)已是雨过天晴,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
(视觉:)初升的太阳映照着荷花,雨洗后的荷叶清润圆正;微风过处,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与景之间关联密切。
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将景与情联系起来的是哪个意象?
——见景生情。
——风荷。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联想到盛产莲荷的家乡,而“梦入芙蓉浦”。
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3.在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用设问的方式,反写不知旧友“渔郎”是否忆我来表现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深深思念。
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4.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这两句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
“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风荷”则把微风过处荷叶随风轻摇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了出来。
“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六、诵读提示:
1.上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注意词人的情绪变化:“燎沉香,消溽暑。
”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
“叶上……风荷举。
”视野开阔,境界清远,需中音中速,语势连贯,其中“风荷举”需重读。
2.下片抒怀,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久作长安旅。
”慢速,似喃喃自语;
“五月渔郎……梦入芙蓉浦。
”充满深情,突出梦幻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