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利间接侵权的独立性
- 格式:pdf
- 大小:847.42 KB
- 文档页数:2
知识产权间接侵权研究读后感读完关于知识产权间接侵权的研究内容,就像是在一个满是机关的迷宫里走了一遭,虽然晕头转向,但也收获满满。
首先呢,以前我就知道知识产权这东西神圣不可侵犯,就像超级英雄的领地一样,未经许可乱闯那就是找事儿。
但是对于间接侵权,我之前就有点模糊,感觉像是隐藏在阴影里的小怪兽,不太容易被发现。
这研究就像是一个超级放大镜,把间接侵权这个小怪兽的模样照得清清楚楚。
原来那些看似在侵权边缘试探,没有直接动手但却在旁边煽风点火、递工具的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
比如说,有人明知道别人要去侵犯某个专利产品的权益,还故意提供关键的零部件或者技术指导,这就像是在盗窃现场给小偷递撬棍一样,虽然没直接偷东西,但也脱不了干系。
我觉得这就很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帮凶”行为。
在校园里,如果有同学偷偷拿别人的文具,另一个同学虽然没直接拿,但却帮着望风,那这个望风的同学肯定也有问题啊。
知识产权领域里的间接侵权也是这个道理,不能因为不是直接干坏事就觉得没事儿了。
这研究也让我意识到,现在的商业竞争里,可能到处都隐藏着这种间接侵权的小陷阱。
企业之间互相竞争,有些不良商家可能就会耍这种小聪明,不直接抄袭对手的产品,而是通过一些间接的手段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这就好比在一场比赛里,不遵守规则,偷偷给对手使绊子。
不过呢,这也让我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就像给一个超级精密的机器做保养,要把每个小零件、每个小缝隙里的灰尘都清理干净,才能让这个机器正常运转。
在知识产权保护这个大机器里,不仅要打击直接侵权,间接侵权也不能放过。
而且啊,这研究还让我觉得,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也要提高对知识产权间接侵权的认识。
不能随便在网上分享那些来源不明的电影或者音乐,可能我们觉得自己只是分享一下,又没从中赚钱,不算侵权。
但实际上,这可能就像是在知识产权侵权的链条上无意间加了一个小环,也是不好的行为呢。
总之呢,这篇关于知识产权间接侵权的研究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知识产权保护这个大领域里更多的风景,也让我知道在这个知识就是财富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更加小心谨慎,尊重他人的智慧成果,可别不小心成了那个隐藏在角落里的侵权小怪兽。
专利间接侵权我国现行专利法只规定了对专利直接侵权行为的法律制裁,没有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
一、专利间接侵权的概念及定位专利间接侵权概念的形成,旨在充分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
专利间接侵权是指未经专利权人的同意,以间接的方式实施其发明的行为,即行为人的行为并不构成专利侵权,但是却鼓励、怂恿、教唆别人实施的专利侵权行为。
二、有关专利间接侵权的立法例(一)立法例美国、欧盟各成员国的专利实践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它们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对国际上有关间接侵权的具体规定有一大致了解。
1. 美国在美国,专利侵权行为属于民事侵权行为的一种形式,并被分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两大类。
其中间接侵权又被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共同侵权”,二是“引诱侵权”。
美国专利法第271 条(b)、(c)、(f )等款对间接侵权做了如下规定:(1)任何主动诱导侵犯他人专利权的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任何人在美国提供、出售或者进口专利产品的部件或者用于实施一项专利方法的材料或装置,如果他明知这样的部件材料或者装置是为侵犯专利权而专门制造的或者专门供侵犯专利权使用的,而且这样的部件材料或者装置不是一种常用商品或者具有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的商品,则应当承担连带侵权责任。
(3)任何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向美国或者从美国提供或者导致提供一项专利发明的全部部件或者基本部件,尽管这些部件尚未被组装起来或者尚未被完全组装起来,但该人主动诱导在美国境外将这些部件组装起来,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欧盟欧共体专利公约第26 条的标题是“禁止对发明的间接利用”,其内容为:(1)欧共体专利赋予其专利权人如下的权利,即禁止任何第三人未经许可而在成员国领土范围内向无权利用该专利发明的人提供或者承诺提供与专利发明的实质性特征有关的产品,用于实施该专利发明,其条件是所述第三人明知或者实际情况明显应知这样的产品适合用于并且本意就在于用于实施该专利发明。
(2)如果上面所述的产品是一种常用的商品,则不属于1中所规定的情况,除非是第三人有意诱导被提供者作出公约第25 条(规定了直接侵犯专利权的行为)规定的行为。
专利侵权判定标准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专利的保护对于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专利的权利和界限较为复杂,专利侵权案件的判定也相对困难。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专利侵权判定标准对于维护创新者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专利侵权判定的标准和相关权衡因素。
一、专利侵权的定义和要素专利侵权是指在专利权人享有专利权利期间,他人未经许可,侵犯专利权人享有的权益。
为了判定是否构成专利侵权,需要确定以下要素:1. 专利权人的专利权:专利权人是指被授予专利权的个人或团体。
在专利法中,对专利权人的权利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实施专利的权利、转让专利的权利等。
2. 专利侵权行为:专利侵权行为是指他人侵犯了专利权人的专利权益。
侵权行为可以包括制造、使用、销售、进口符合专利要求的产品,以及未经许可使用专利中的技术等。
3. 专利侵权的客观规定:专利侵权的标准需要依据专利保护法律和条例来确定,包括专利权人的权利范围、专利的有效性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专利侵权的客观实施和后果等因素。
二、专利侵权判定的主要标准专利侵权判定的标准可以分为三类:直接侵权、间接侵权和目的侵权。
1. 直接侵权:直接侵权是指他人直接采取与专利权利要求相一致的行为,包括制造、使用、销售、进口专利产品等。
判定直接侵权的关键在于确认被控侵权行为是否符合专利权利要求。
2. 间接侵权:间接侵权是指他人在没有直接实施专利权利要求的情况下,提供供他人侵犯专利权利要求的条件或者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
间接侵权又可以分为供应侵权和使用侵权。
供应侵权是指供应专利侵权产品的行为,使用侵权是指使用他人的专利侵权产品的行为。
3. 目的侵权:目的侵权是指他人有明确侵犯专利权益的意图,但在实际行为上与专利权益没有直接一致。
目的侵权的判定需要分析被控侵权行为的动机和实际后果,并结合专利权人的证据来做出判断。
三、专利侵权判定的权衡因素除了以上提到的主要标准外,专利侵权的判定还需要考虑以下权衡因素:1. 专利的有效性:专利侵权判定中,专利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什么是专利间接侵权,专利间接侵权⾏为有哪些
专利是知识产权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属企业的⽆形资产,是企业竞争的利器。
专利侵权⾏为可分为直接侵权及间接侵权。
今天,店铺⼩编就为⼤家带来什么是专利间接侵权,专利间接侵权⾏为有哪些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什么是专利间接侵权,专利间接侵权⾏为有哪些
什么是专利间接侵权,通说认为“是指⾏为⼈本⾝的⾏为并不构成侵权,只是向他⼈提供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为他⼈实施专利发明创造,提供了必要⼿段,诱导、怂恿、教唆别⼈实施他⼈专利,发⽣直接侵权⾏为,⾏为⼈主观上有诱导或唆使他⼈侵犯专利权的故意,客观上为直接侵权⾏为提供了必要条件。
”
列举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两种间接侵权⾏为如下:
1、制造、出售专门⽤于专利产品的关键部件或者⽤于实施专利⽅法的专⽤设备或材料。
在专利权有效期间,⾏为⼈制造、销售只能⽤于该专利产品的关键部件,具有帮助他⼈实施直接侵害原告专利权的故意,其⾏为与专利直接侵权⾏为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2、未经专利权⼈授权,擅⾃转让或再转让权利⼈专利技术,以及技术服务合同的受托⽅擅⾃使⽤他⼈专利技术,使委托⽅实施侵权技术⽅案的⾏为等。
此种侵权⾏为⼜往往与违约⾏为的民事责任发⽣竞合,既构成违约,⼜构成专利侵权。
受让⽅实施他⼈专利技术构成直接侵权,转让⽅则起到教唆,帮助他⼈实施侵权⾏为的作⽤,⽽构成共同侵权,应当承担连带民事责任。
财经界(下半月刊)July,2006 经济法规27论专利间接侵权的独立性王 宁(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北京,100876)摘 要:专利间接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本身的行为并不构成专利直接侵权,但其行为却有可能促成或帮助他人直接侵犯专利权行为的发生。
在专利侵权领域,在目前的理论和立法中,鲜有对它的研究和规定,笔者以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实现利益平衡为出发点,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独立性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专利间接侵权 独立性 归责原则间接侵权是民法中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因自己行为以外的事实造成他人权利被侵害的行为。
随着专利制度的发展,这一概念也被引进到专利法中,对于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
笔者认为,所谓专利间接侵权,是指行为人本身的行为并不构成专利直接侵权,但却有可能促成或帮助他人直接侵犯专利行为的发生。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是否必须伴随着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而发生,这是目前学术界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如何,将直接导致某些行为是否为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认定结果。
因而,笔者认为判断专利间接侵权行为是否具有独立性,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成立是否需要以直接侵权行为的存在为前提,也就是间接侵权与直接侵权之间的关系,是认定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前提,也就是间接侵权也直接侵权之间的关系,是认定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前提。
“对于认定间接侵权行为的成立是否需要直接侵权行为的存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独立论和从属论。
”笔者认为,在法律中明文规定或在司法实践中承认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存在,无疑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更有效的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
基于以下理由,笔者认为,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具有独立性,对它的判定不能以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为前提条件。
一、从共同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区别看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独立性首先,在内容上,间接侵权不同于共同侵权。
从有关司法解释可知,共同侵权理论只包括共同实行行为以及教唆和帮助行为。
而专利侵权行为中的共同实行行为实际上仍是直接侵权行为的范畴;间接侵权行为除了帮助、教唆行为外,还包括替代侵权等其他表现形式。
二者范围的差异决定了二者不可替换。
其次,对主观状态要求不同。
决定统统侵权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其主观原因。
统统侵权行为的共同过错不仅包括共同故意,也包括共同过失,也即共同侵权行为在于数个行为对损害结果具有共同的过错。
而专利直接侵权行为和间接侵权行为则不然,直接侵权人无过错仍须承担责任,而间接侵权人则必须具备过错要件。
再次,在因果联系上,共同侵权行为较间接侵权行为对损害结果的原因力较强。
共同侵权行为本质上为一整体行为,各行为的作用在整体上是分不开的,各行为对损害结果发生的因果关系上远近是等距离的。
而间接侵权行为相对直接侵权行为而言,对损害结果发生的因果关系显得距离较远。
“间接”也正是行为和结果内部联系的外部体现。
复次,对损害结果的同一性和行为的共同性要求不同。
共同侵权中的行为人的共同过错决定了损害的共同性和行为的共同性,而对于间接侵权则不然。
“从本质上讲,直接侵权人和间接侵权人的主观状态的非同一性决定了直接侵权行为和间接侵权行为的非同一性。
”也就是说,间接侵权和直接侵权并不需要损害的共同性和行为的共同性这一要件。
综合上述间接侵权与共同侵权的区别可以看出,将间接侵权视为与直接侵权相伴随的共同侵权说,与间接侵权的实际境况存在较大的区别,此种学说不能有效地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认为,间接侵权行为应该是一种独立的专利侵权行为。
二、从特殊归责原则看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独立性 归责原则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依据何种根据使其负责。
侵权行为法中的归责原则是确定侵权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规则,是责令侵权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根据和基础,但更为重要的事,归责原则为过错的证明责任的分配预置了标准。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作为对归责原则的概括条款具有统领的地位,确立了我国民事责任中以过错为一般、以无过错为特殊的归责原则。
实行过错责任原则就意味着,确定构成侵权行为和承担民事责任必须以过错作为构成要件之一。
强调行为人的过错,体现了法律对行为人所实施的违背法律和道德、侵害社会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的否定性评价。
因此,在侵权行为法中,过错归责原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随着过错责任的发展,对过错的评价出现了客观化的趋势,相继出现了过错推定、无过错和公平责任原则。
在确定是否侵害了知识产权并要求侵权人停止有关侵经济法规 财经界(下半月刊)July,200628害活动时,应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在确定是否赔偿被侵权人或确定赔偿数额时,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这是目前知识产权领域的多数观点。
日本东京知识产权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岩田敬二以及中岛敏等专家将之概括为:针对知识产权纠纷原告的“物权主张”,对被告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针对原告的“债权主张”,则对被告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包括专利权在内的知识产权,由于具有无形性、地域性、时间性等民事权利所不具有的特点,权利人的专有权范围为他人无意及无过失闯入的可能性与实际机会,比物权等权利多的多、普遍的多。
就是说,无过错使他人知识产权受损害,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普遍性”,而侵害物权则没有这种“普遍性”。
于是,无过错给他人知识产权造成损害的“普遍性”,就成了只是产权领域归责原则的特殊性。
同时,在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中,原告要证明被告“有过错”往往非常困难,而被告要证明自己“无过错”又很容易,这也是带有普遍性的。
正是由于知识产权领域的这种特殊性的存在,所以,主张在知识产权领域全面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看法,是为未经许可的是用人着想过多,而为权利人着想过少。
如真正实施知识产权领域内全面的“过错责任”原则,那么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丧失了实际意义。
在我国《专利法》2000年8月25日修改以前,其中关于主观过错的规定仅有一条,即第六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使用、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出售的专利产品”的行为作为一种例外,不视为侵权。
郑成思老师认为,如果不从这一条倒推出无过错责任或准无过错责任,则这一款就显得极不合理,也不必要。
现行《专利法》在第五十七条中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
与原《专利法》第六十条中“对于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侵权行为”相比,新法的改动的实际意义在于,避免了侵权认定和侵权责任认定的混淆。
如果专利实施人不能举证说明其与作为权利人的原告之间有合法有效的许可关系,那么便可确立案件的侵权事实和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
从《专利法》的修改可以看出,立法者的意图是对专利侵权的认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而对专利侵权责任的承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不论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上的过错,只要发生了对专利权人的权力造成损害的行为,即成立专利侵权行为。
但对于能够证明自己确实无主观上过错的侵权人,可以免予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专利法》对专利侵权的认定采“无过错”责任原则,并不是说“过错原则”在专利侵权领域就完全不适用。
间接侵权行为的出现,就对专利侵权认定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提出了现实的挑战。
作为间接侵权人来说,其行为并未落入原告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尽管专利公告意味着赋予生产制造者进行专利检索的义务,但对实施未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的技术方案的行为人来说,因公告而令其承担无过错责任未免有些苛责!同时,专利间接侵权行为指的是诱导他人实施专利技术、帮助他人侵犯专利权的辅助侵权行为,以及明知他人侵权却从中渔利的替代侵权行为。
要认定这些行为成为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条件之一就是具有主观的故意。
如果免除权利人对行为人这一主观状态的证明义务则显失公平。
所以,“间接侵权行为应当适用过错归责原则”即有别于直接侵权认定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三、从立法目的看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独立性 从立法目的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考察这次《专利法》的修改。
此次修改,在第十一条对专利侵权的规定中加入了许诺销售的规定。
许诺销售是指明确表示愿意出售某种产品的行为,如订立销售合同、展览、演示、广告等行为,这是对传统侵权理论的突破。
我国传统的侵权法理论认为,构成侵权的必要条件包括“损害事实的发生”。
旧法也以此为立法理论。
而新法将“即发侵权”理论引入了立法,这有利于更有效的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
根据新法,许诺销售行为构成了专利侵权,权利人有权通过包括诉讼在内的各种合法手段制止这种侵权行为。
侵权人应承担停止侵权的责任,这是毫无疑问的。
之所以要引进这一规定,目的就在于使专利权人能够在商业交易的早期阶段及时制止侵权,防止侵权产品的传播,从而减少损失。
这一规定对于那些适于个人使用的产品、而非法制造专利产品的制造者难以确定的专利权人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若不及早制止侵权产品的传播,必须等到有专利直接侵权行为发生后,才能利用民法中的有关共同侵权的规定对间接侵权行为人予以制裁的话,专利权人的销售市场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专利权人又不能要求个人购买者予以赔偿,从而导致专利权人无法弥补其损失。
从《专利法》修改加入许诺销售这个规定我们就可以看出,我们立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其他国家法律规定并制裁间接侵权行为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大对知识产权人的保护,使间接侵权人不会从间接侵权行为中获得本应属于知识产权人的利益。
既然如此,就应该承认间接侵权行为的独立性,因为这样才不会使侵权人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将对专利权的侵害由可能变为现实,进而给专利权人带来更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1] 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 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版。
[3] 程永顺、罗李华:《专利侵权判定:中美法条与案例比较研究》,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版。
[4] 曲三强:《知识产权法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第1版。
[5] 杜颖、易继明:《日本专利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版。
[6] 郑成思:《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版。
[7] 汤宗舜:《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
[8] 吴汉东、胡开忠:《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版。
[9] 张晓都:《专利实质条件》,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0] 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11] 刘春田:《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2] 王太平:《知识产权法律原则、理论基础与具体构造》,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