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 1-15课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2
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5《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5课《养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蚕的发育过程、蚕的生活习性以及养蚕的基本知识。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二单元第一节《蚕宝宝的成长》和第二节《怎样养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发育过程,掌握蚕的生活习性和养蚕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蚕的发育过程及蚕的生活习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养蚕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卵、蚕宝宝、养蚕工具、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等。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手电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投影仪展示蚕宝宝和蚕卵,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例题讲解讲解蚕的发育过程、生活习性和养蚕的基本方法。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观察蚕宝宝,记录其发育过程;讨论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 知识拓展介绍我国蚕桑文化,引导学生了解蚕桑产业的发展。
六、板书设计1. 蚕的发育过程蚕卵→幼虫→蛹→成虫2. 养蚕的基本方法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期喂食桑叶注意蚕舍卫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蚕的发育过程。
(2)列举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3)谈谈你对蚕桑文化的认识。
2. 答案(1)蚕的发育过程:蚕卵→幼虫→蛹→成虫。
(2)养蚕的基本方法: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期喂食桑叶,注意蚕舍卫生。
(3)蚕桑文化:蚕桑产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使学生了解了蚕的发育过程、生活习性和养蚕的基本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蚕桑文化的了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蚕桑产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家里尝试养蚕,观察蚕的发育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024年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5《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5课《养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蚕的发育过程、蚕的饲养方法以及蚕丝的制作。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一章《生物的发育》中的第三节《蚕的发育与饲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发育过程,掌握蚕的饲养方法。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
3. 了解蚕丝的制作过程,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蚕的发育过程及其饲养方法。
教学重点:蚕的饲养方法及蚕丝的制作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卵、蚕宝宝、桑叶、放大镜、观察盒、投影仪、PPT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蚕丝制品,引发学生对蚕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蚕的发育过程,引导学生学习蚕的饲养方法。
a. 展示蚕卵、蚕宝宝、蚕茧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c. 教师讲解蚕的饲养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领取蚕卵,观察并记录蚕的孵化过程。
b. 学生分组饲养蚕宝宝,定期观察并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c. 学生用桑叶喂养蚕宝宝,了解蚕的食物来源。
4. 蚕丝制作:a. 展示蚕茧,讲解蚕丝的提取方法。
b. 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蚕丝,体验蚕丝的柔软与光泽。
六、板书设计1. 蚕的发育过程a. 卵b. 幼虫c. 蛹d. 成虫2. 蚕的饲养方法a. 温度b. 湿度c. 食物3. 蚕丝制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蚕的发育过程,编写蚕的生长日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蚕的发育过程和饲养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蚕的饲养方法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饲养蚕宝宝。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昆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其与蚕的异同。
新苏教版四下科学知识梳理超全整理精品知识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冷和热》第1课《冷热与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
②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③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4.—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由快到慢)5.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有(电子水温计)、(电子体温计)、(干湿温度计)、(红外线感应温度)等。
第2课《热胀冷缩》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②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③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
④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2.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大)受冷时,体积会(缩小)。
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3.生活中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有:①圈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
②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
③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等。
第3课《水受热以后》1.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2.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是: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融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融化后温度(持续上升)。
3.在一般情况下,水受热后,体积会(变大),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此时温度将(不再升高)。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第4课《水遇冷以后》1.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
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3.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
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部编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按课文内容填空(含答案)第一课《春天来了》填空1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从_____________里冒出来,花儿_____________地绽放。
{答案:泥土悄悄}填空2春天来了,阳光明媚,孩子们在_____________里玩耍,笑声_____________。
{答案:公园响彻云霄}第二课《植物的生长》填空1种子在土壤里吸收水分,慢慢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
{答案:发芽长大}填空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_____________。
{答案:肥料}第三课《动物的迁徙》填空1动物的迁徙是一种_____________行为,它们为了_____________而迁徙。
{答案:自然生存和繁衍}填空2鸟类迁徙时,会按照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来确定路线。
{答案:季节地理环境}第四课《地球的运动》填空1地球绕着太阳_____________,这就是_____________。
{答案:旋转公转}填空2地球自转产生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答案:昼夜四季}第五课《天气与气候》填空1天气是指某个地方在_____________内的具体状况,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_____________。
{答案:短时间内天气平均状况}填空2我们需要关注天气变化,做好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答案:防晒防雨}第六课《保护环境》填空1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要从_____________做起,节约_____________。
{答案:自己资源}填空2保护环境还包括保护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我们要做到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答案: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以上为部编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按课文内容填空的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生物与非生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5课。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讨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他们善于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问题。
但是,学生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物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生物和非生物事物的关注,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物品。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和活动,深入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和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以及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品,如桌子、椅子、花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特征,探讨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总结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并进行汇报。
4.知识拓展:通过展示一些特殊的生物和非生物实例,如病毒、机器人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思考。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5课《生物与非生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5课《生物与非生物》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明白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分类。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生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
但是,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明白生物与非生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分类。
2.难点:让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让学生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通过实验验证生物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3.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并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分类。
4.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并提醒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
5.作业: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生物与非生物1.需要营养2.能进行呼吸3.能排出废物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7.无需营养8.无法进行呼吸9.无法排出废物10.无法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11.无法生长和繁殖12.非细胞构成八.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参与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大象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解析
1.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 植物是如何生长的?
-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
- 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 动物的生长与繁殖
- 动物是如何生长的?
- 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
- 动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3.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 物质可以发生哪些变化?
- 不同物质的性质有何区别?
-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有何关系?
4. 空气与水
- 空气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
- 水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 空气和水的重要性是什么?
5. 地球与环境
- 地球的构造和特点是什么?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什么?
-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6. 科技与生活
- 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 不同科技产品的作用和用途是什么?
- 科技发展的前景和挑战是什么?
以上是四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解析。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动物、物质、空气、水、地球和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环保意识,为未来的研究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下册的科学答案(注意:以下内容为虚构,请勿当作真实的四年级科学答案)一、水的循环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不断再利用的过程。
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降水和地下水循环等方式不断循环。
首先,太阳能使得地球上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形成云,随后通过凝结变成水滴,最终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如雨水、雪等;同时一部分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再通过地表河流、湖泊等途径进入大海,进而重新开始下一个循环。
二、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传播和传递信息。
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被物体吸收,而另一部分光会反射回来,再经过眼睛的感知使我们看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光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大约每秒30万公里,因此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位置和时间是几乎同时的。
三、物体的重量物体的重量是指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受到的力。
物体的质量决定了它的惯性,而重量则与物体所在的地球或其他天体的引力有关。
在地球上,物体的重量可以通过测量物体所受的引力大小来确定,通常使用天平或磅秤进行测量。
我们常说的“重”则是指物体的重力大小。
四、物体的浮力浮力是指物体被浸泡在液体中时受到的向上的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当物体浸泡在液体中时,所受到的浮力等于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物体将下沉;而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则会浮起来。
五、动植物的生长动植物的生长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于植物来说,阳光、水分、土壤和适宜的温度等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阳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水分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运输通道,土壤则提供必要的养分和支撑。
同时,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对于动物来说,生长主要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遗传决定了动物的基本发育模式和生之阶段,而环境则提供了动物所需要的资源和生存环境。
动物通常需要适宜的食物、空气和水分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
综上所述,四年级下册的科学答案主要包括水的循环、光的传播、物体的重量、物体的浮力以及动植物的生长等相关内容。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5课《会变的影子》教学设计教师:袁国齐时间:5月11日【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索影子,获取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具体体验。
2、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3、激发学生探索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一个比较暗的活动室、手电筒(作手影游戏用)【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对影子的注意。
1、猜谜语,激发学生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看看同学们谁最先猜出来。
教师念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我到哪,它到哪,紧紧跟在我身后,这是谁?”(影子)2、激发学生对影子的注意。
3、同学们,你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太阳光,电灯光照着我们的时候就会有影子)4、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树、花、房子、动物等)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学生探测并讨论)用手电筒做实验,使学生知道因为物体挡住了光就会有影子。
二、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影子及变化。
1、同学们现在请你到外面看看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的?(请学生到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2、请同学们再找一找看一看。
还发现了哪些影子?它们是什么样的?会不会变?为什么会变?(请学生观察其他事物的影子)3、怎么样就使自己没有影子了?4、让学生讨论并实验,得出结论:我们把光的位置改变了,影子就会改变,躲到阴暗处,就没有影子了。
让学生改变光照的位置观察影子的变化。
三、游戏:找影子1、找教师影子的位置,学用方位词前、后、左边、右边。
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找影子”的游戏。
教师不断变化方位,请同学们找一找老师的影子,引导学生学用方位词前、后、旁边。
提问:为什么老师的影子一会在前面,一会在后面,一会又在左边一会在右边呢?2、引导学生变化自己影子的位置,巩固影子与自己方位的变化。
3、集体玩游戏:让你的影子在你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
四、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玩手影游戏。
下面我们来玩手影游戏。
老师用手做一个影子,让你们猜这是什么?然后再跟老师学着做好吗?(师生共同做手影游戏)。
四年级下册人科学教版小册子15课到第22课小册子全部内容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您需要将一个从第15课到第22课的小册子的全部内容生成为中文,并且每段内容的长度限制在700个字符以内,并按照列表进行分段。
下面是根据您提供的要求生成的内容:第15课: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教育,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观察和实验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的工作原理,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16课: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进行科学实验时,有一些基本的步骤需要遵循。
首先,确定实验的目的和假设。
然后,设计实验并收集所需的材料。
接下来,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最后,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这些步骤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科学实验,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
第17课: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有不同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质地等。
物质的变化可以是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科学家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规律。
第18课:能量的转化能量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基础。
能量可以转化为不同的形式,如热能、机械能、电能等。
能量的转化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了解能量的转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19课: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地球的运动是引起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也自转。
地球的公转使得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引起季节的变化。
了解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并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第20课: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重要性,并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4.5 降落伞一、填空1.降落伞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2.降落伞在下落的过程中主要是受到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
3.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____记录降落伞从打开到下降到地面的时间。
5.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伞面在大小成________。
二、判断题6.降落伞下降的慢是利用了空气的阻力。
()7.伞绳越长降落的速度越慢。
()8.悬挂物越重下降速度越慢。
()9.伞面越大降落速度越慢。
()10.不同材料制作的降落伞下降速度不一样。
()11.阻力与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
()三、简答题12.降落伞下降速度与伞面、伞绳、悬挂物的关系?13.怎样制作降落伞?并说说降落伞的工作过程。
14.怎样测试降落伞?15.降落为什么能缓慢降落?答案解析部分一、填空1.【答案】伞面;伞绳;悬挂物【解析】【解答】降落伞的组成部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伞面、伞绳以及悬挂物。
【分析】降落伞的主要作用是增大阻力来减缓人体降落的速度。
2.【答案】空气阻力;地心引力【解析】【解答】降落伞在下降的过程中,主要受到的力为空气的阻力以及地心引力,即重力。
【分析】学会分析不同情况下物体的受力情况。
3.【答案】伞面的大小;伞绳的长短;悬挂物的重量【解析】【解答】影响降落伞速度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即伞面的大小、伞绳的长短以及悬挂物的重量。
【分析】降落伞的主要功能是增大摩擦力来减缓人体降落的速度。
4.【答案】秒表【解析】【解答】记录降落伞从打开到降落到地面的时间,是用秒表来计算的。
【分析】降落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增大摩擦力来减缓人体降落的速度。
5.【答案】正比【解析】【解答】在降落伞速度的影响因素中,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伞面的大小成正比,伞面越大,降落的速度越慢。
【分析】降落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增大阻力来减缓人体降落的速度。
四年级科学下册1-4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1课《运动和力》1、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2.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3.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举例:小球击倒矿泉水瓶,用锤子砸核桃,用石子击穿纸,用橡皮把沙堆砸出坑等。
4.依据运动的球能把瓶子击倒、运动的锤子能把核桃砸开等事实,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第2课《小球的运动》1.按照运动路线,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滑道运动:运动轨迹为曲线,是曲线运动;电梯:电梯向上或向下运动,运动轨迹为直线,是直线运动;滑冰运动:运动轨迹有时为直线有时为曲线。
第3课《运动的形式》1.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转动等(滚动、摆动)2.通过观察木块上标记点的连线,可以判断出木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保持平行,如果连线始终平行,可以得出木块的运动形式为平动。
3.用一只手将钢尺的一端用力压在桌面上,用另一只手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可以发现钢尺上红色的标记按一定的运动轨迹作往复运动,这说明伸出桌面一端钢尺的运动形式是振动。
2、为了行人安全,道路是设置了哪些标线?答:斑马线、非机动车道、公交站警戒线、导向车道线和安全岛等。
3、我们应该怎样主要交通安全?答: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翻越护栏、不闯红灯、不在马路上打闹嬉戏、不与机动车抢道等。
4、发生交通事故时,要拨打报警电话122。
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第5课《声音的产生》1.根据音叉、水、空气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会振动的结论,就是在归纳。
2.怎样让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答:发声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停止。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具有能量。
声能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能量形式。
5.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有什么现象?(水会溅起水花)这说明什么?(音叉在振动)6.敲击鼓面,为什么蜡烛火焰会来回晃动?答:发出的鼓声会使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进而振动了蜡烛火焰,这表明鼓声具有能量。
四年级第二学期科学第1单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大观园第一课:白兰和银杏(属于乔木)知识要点:1234、白兰和银杏的茎和叶的差异:5、橡树,柳树,白桦树都属于乔木。
知识要点:3、大红花、假连翘、九里香,朱槿、黄榕等都属于灌木植物。
4、灌木植物共同特点:矮小,且分支众多,较难找到明显的主干。
5、月季和茉莉的差异:四季开花,花朵较大,般为红色,或粉红色,有浓郁香气。
显,微突起。
花朵较小,花冠白色,极香。
第三课:凤仙花和狗尾草(属于草本植物)知识要点:1、草本植物一般比较低矮小,通常具有质地柔软的草质茎。
2、凤仙花和狗尾草属于草本植物。
植株比较低矮小,具有质地柔软的草质茎。
3、类似的草本植物有:叶下珠、马唐、蔓花生、黄鹌菜等。
4、凤仙花和狗尾草的差异:凤仙花:是直根系,花为数朵,伞形花序。
第四课:葡萄和爬墙虎(属于藤本植物)知识要点:1、藤本植物:这类植物自身不能直立生长,而要缠绕在其他物体上,或借助卷须、吸盘等攀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
2、葡萄和爬墙虎是常见的绿化植物,葡萄藤常常攀缘在架子上生长,而爬墙虎则攀缘在墙上生长。
3、葡萄和爬墙虎共同特点:它们都长着细长的藤。
自身不能直立生长,而要缠绕在其他物体上,或借助卷须、吸盘等攀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
4、葡萄和爬墙虎不同特点:2)爬墙虎的卷须短,多分支,卷须顶端及尖端有黏性吸盘,遇到物体便吸咐在上面,无论是岩石、墙壁或树木均能吸咐。
(爬墙虎的吸盘像壁虎的脚爪)5、还有豌豆(借助卷须攀缘生长)、牵牛花和茑萝松(通过自身缠绕在其他物体的方式生长,缠绕茎)第五课:睡莲和荷花(水生植物)知识要点:1、睡莲和荷花都是常见的水生植物,它们生长在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水域。
2、荷花与睡莲的不同:(1)叶子不同:荷叶没有缺口,粗糙;睡莲有V型缺口,光滑。
(2)幼苗不同:荷花在节之间发芽,睡莲集中在顶部,呈束生。
(3)生长形态不同:荷花挺出水面,睡莲不挺出水面。
(4)原产地不同:荷花产地是印度热带地区;睡莲产地中国等。
四年级下册科学答案第一章:植物的结构与生长植物是生命的基础,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将介绍植物的结构和生长过程。
一、植物的结构植物由根茎叶花果等部分组成。
根是植物的吸收器官,它扎根于土壤中,并吸收水分和养分。
茎是植物的支撑器官,可以将叶子展开到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叶是植物的呼吸器官,通过叶绿素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养分。
二、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长分为萌芽、生长、开花和结果四个阶段。
萌芽是指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经过根的生长进入生长期。
在生长期,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养分,不断生长增高,并延伸分支。
当植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会形成花芽,经过花蕊的发育最终开花。
开花后,植物通过授粉和受精,形成果实,完成生命周期的一部分。
第二章:水的特性与变化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的特性和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本章将介绍水的特性和一些常见的水的变化过程。
一、水的特性1. 水的状态:水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低温下,水会结冰成为固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水处于液态;而高温下,水则转化为气态。
2. 水的溶解性:水是一种非常好的溶剂,可以溶解许多物质,如盐、糖等。
这是因为水分子的极性使其能够与其他极性分子相互作用。
3. 水的密度:水的密度较大,冰的密度较小。
这样,当水冷却到冰点时,会形成冰浮在水面上。
二、水的变化过程1. 蒸发:当水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分子会转化为水蒸气,并从液态变为气态。
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2. 凝结:凝结是蒸发的逆过程,当水蒸气接触到凉爽的物体时,会转化为液态水。
这个过程在大气中形成云和雨滴。
3. 沸腾:当水受热到达沸点时,水中的液态水迅速转化为水蒸气,并产生气泡。
这个过程称为沸腾。
第三章:动物的结构与生活动物是地球上另一类重要的生命形式,它们拥有不同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本章将介绍动物的结构和一些常见的动物生活方式。
一、动物的结构动物具有不同的身体结构,根据它们的特点可以分为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等。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同步练习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考号:_______一、填空题1.有些植物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________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2.你喜欢吃番茄吗?番茄酸甜可口,那么你一定知道番茄的生命是从________开始的。
3.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至死亡的过程。
4.如图所示是一些植物的种子。
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其中________的种子太小了,我们需要用________才能观察清楚。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不相同。
二、判断题5.我们不需要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也可以种好凤仙花。
()6.我们可以用图画和文字将我们知道的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7.在观察种子的外形时,我们只需用眼观察就够了。
()三、单选题8.下列表示植物种子的各图正确的是( )。
A.南瓜的种子B.绿豆的种子C.凤仙花的种子9.黄豆是( )出来的。
A.蛋里孵B.妈妈直接生C.种子发芽10.有一粒种子,一头尖,一头圆,黄色,长得像牙齿,它是( )种子。
A.芝麻B.绿豆C.玉米11.下列各种方法中,能够用来观察种子内部结构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B.将种子掰开观察C.将种子研碎观察四、连线题12.连线题。
五、解答题(共1题;共5分)13.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种植凤仙花了,为了更好地种植凤仙花,在播种之前,你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种植凤仙花》同步练习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填空题1.种植凤仙花首先要选种,要挑选那些________的、________的种子。
第一单元热胀冷缩第1课温度计的秘密观察实验1、温度计为什么能够测量温度?我的观察:温度计有液泡、玻璃管、和刻度。
我的发现:温度计的红色液柱能上升和下降。
2、液体的热胀冷缩:我的猜想: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我的方案:运用水、酱油、饮料等做实验。
我的记录:水、酱油、饮料均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
我的发现: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我的收获(1)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说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寒冷的冬天,经常会遇到自来水管冻裂的情况,这是因为(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拓展与应用运动员脚踝扭伤后,一般采用冰袋冷敷,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冷敷有利于血管收缩止血。
第2课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观察实验1、夏天,自行车胎爆裂的原因我的猜想:空气受热,体积膨胀。
我的方案:把气球套在瓶口,把瓶子放在热水中。
我的发现:气球鼓起来,说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固体在受热或遇冷时的变化我的猜想: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我的方案:用铜球做实验。
我的记录:受热铜球不能通过。
遇冷铜球能通过。
我的发现: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我的收获1、(1)一般情况下,(气体、液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在相同情况下,(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液体)较多,(固体)最少(3)我们制作的“小喷泉”实验室利用了气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2、小法官(1)夏天,架设电线应把电线杆之间的电线绷的较紧些。
(×)(2)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3、我会选(1)用细线把小气球扎于锥形瓶口,将瓶子放入热水中,发现气球会胀大,放入冷水中,气球又变小,实验说明(1)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气体2)液体3)固体2)自行车车胎爆裂现象,多发生在(2)1)春季2)夏季3)秋季4)冬季拓展与应用寒冷的冬季,瓶盖常常拧不开,你能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吗?用什么办法可以打开?答:冬天瓶盖受冷收缩。
用热水浇一下就可以打开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单元活动一、我的收获1、我会填(1)把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液柱会(上升),放在冷水中,液柱会(下降)(2)酒精、酱油、橘子汁等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夏天,车胎容易爆裂,因为(车胎内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造成的)(4)用热水烫瘪了的乒乓球,只要乒乓球没有裂缝,就能鼓起来,这是乒乓球内的(气体)受热(膨胀)的缘故。
2、小法官(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固体受热以后,体积会收缩(×)。
(2)火车行驶的钢轨连接处留有一些间隙,是为了美观(×)(3)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4水结冰后,体积会收缩(×)(5)寒冷的冬天,突然往冷玻璃杯内倒开水,杯子有时会破裂,这是由于玻璃杯受热膨胀不均引起的(√)二、生活中的科学1、瓶装饮料一般不装满,为什么?答:是为了防止夏天温度高,饮料受热体积膨胀而爆裂。
2、冬天,钢笔毛有时拧不开,是什么原因?答:因为笔帽受冷收缩。
3、夏天,电工架电线时,为什么把电线放得松一些?答:为了防止冬天电线受冷断开。
4、烧水时,为什么水壶里的水不能装的太满?答:防止水受热膨胀流出来。
第二单元答案第3课认识岩石观察实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我的交流:把放大镜放在眼前,再用手根据需要移动,直到看清楚。
我的发现:放大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
研究岩石的方法。
我的交流:测岩石的软硬程度可以用指甲、钥匙、小刀在新断面上刻画。
我的发现:用小刀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很硬。
研究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
我的方案:用看、摸、敲打、刻划、滴盐酸等方法研究岩石的特征。
岩石名称看摸刻滴盐酸花岗岩花斑光滑很硬无反应页岩红褐、灰色粗糙较软无反应大理岩青灰色光滑较硬冒泡我的发现:有的岩石的颜色很漂亮,有的很硬、有的很光滑。
我的收获。
1.(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仪器。
2.我们可以从(看)、(摸)、(刻)、(滴盐酸)等几个方面来研究岩石的特征。
3.岩石的硬度可以分为较软、(较硬)、(很硬)、(非常硬)4个等级。
4.用盐酸检测岩石,必须用(滴管)取盐酸。
5、如果盐酸溅到皮肤上,要立刻用(清水)冲洗选择:1、用指甲刻画没有痕迹,用铜钥匙刻画有痕迹的岩石的硬度为(2)1、较软2、较硬3、很硬4、非常硬2、用盐酸检验岩石时,必须用(滴管)取盐酸。
拓展与应用只从滴盐酸就冒泡的现象来认定这块岩石是石灰岩,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么做?答:不对,因为大理石遇到盐酸也冒泡,可以看颜色或刻一下。
4.做个岩石百宝箱观察实验常见岩石的特征。
我的交流:岩石名称主要特征花岗岩花斑状,很硬,内含有三种不同的矿物。
砂岩黄褐色或灰色,颗粒状结构,很硬。
碳岩青灰色或黑色,较软。
页岩红褐色或灰色,薄层状结构,较软。
大理岩白色,深黑色、花绿色、有花纹、较软。
我的发现:岩石种类繁多,形态、结构、颜色各异。
将采集的岩石分类。
我的做法:通过对岩石进行观察、分析,根据岩石特征给岩石分类。
我的发现:常见的岩石有五大类,并认识了岩石的特征。
制作岩石百宝箱我的做法:把贴好标签的岩石装入盒内,做好岩石百宝箱。
我的发现:标签是岩石百宝箱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的收获:1.(岩石)是地壳的基本物质。
常见的岩石有(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
其中,遇盐酸冒泡的岩石是(石灰岩)、(大理岩),硬度较小的岩石有(页岩)、(大理岩)。
2.构成花岗岩的3种矿物是(石英)、(长石)、(云母)。
3.岩石标本的标签内容包括(编号),(岩石名称),(采集地点),(采集人)。
判断:(1)、砂岩、石灰岩遇到盐酸都会冒泡。
(错)(2)、页岩是黄褐色或灰色,颗粒状结构。
(错)(3)、制作岩石标本时,应将采集的岩石砸开,露出新的断面,以便我们观察研究。
(对)第5课岩石的用途观察实验:1、岩石的用途。
我的方案:上网查有岩石用途的资料。
我的记录:岩石名称调查地点主要用途大理岩铺地板泥岩砖瓦、陶器的原料板岩建筑材料我的发现:(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是生活、生产用品。
)2、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我的交流:古代用岩石制成简单的劳动工具,现代人们利用岩石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将它们用于建筑、装饰、化工等。
我的发现:岩石的用途很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人们对岩石资源造成的破坏。
我的交流:人们在开采煤、石油、金属矿产的过程中也给人们生活带来危害。
我的发现:我们可以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能源弥补矿产资源。
1. 岩石的用途很广。
它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生活生产材料)、(工业原料),还可以(雕刻)、(磨制)成各种工艺品。
2. 岩石在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时,其内部结构重新组合,便形成富含矿产的(变质岩)。
它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3、(石灰岩)可以用来烧石灰、制水泥,同时还是生产玻璃的原料。
小法官1、溶洞里的岩石大多都是大理岩。
(×)2、人类应该合理地开采岩石,科学地利用岩石,节约岩石资源。
(∨)第6课.岩石的风化观察实验:1、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
我的交流:气温变化、风吹日晒等原因。
我的发现:岩石破裂的原因:岩石的风化。
2、气温对岩石的影响。
我的猜想:大自然中,温度对岩石造成破坏。
我的方案:酒精灯代表中太阳光的热,凉水代表大自然温度下影响下出现的变化。
我的记录:岩石出现裂缝,石头一块一块往下掉碎石渣。
我的发现:温度的变化会使岩石裂纹,脱落下石屑。
3、动物活动、植物生长对岩石的影响。
我的交流:植物生长使岩石胀裂,认为破坏。
我的发现:动物活动,植物生长是岩石风化的原因。
4、水流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我的交流:水流对岩石有破坏作用,能使岩石发生变化。
我的发现:水流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我的收获。
1)在自然界,岩石受到(气温变化)、(植物生长)、(水流冲刷)、(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
这种现象叫做风化。
2)气温的变化使岩石发生(裂缝)从而破碎。
3)岩石破碎是(风化)的结果。
岩石不断地被风化,最终会变成(砂和粘土)。
4、为什么山上的岩石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堆满碎石?答:岩石风化的结果。
单元活动1. 我会填。
(1)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云母)3种矿物组成的。
(2)我们在河滩或海滩上捡到的那种光滑如鸟卵(3)对岩石造成破坏的因素主要有(气温变化)、(植物生长)、(风吹日晒)、(水流冲刷)等。
(4)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如建房;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如烧制石灰、水泥。
(5)把一块岩石放在火上烧,然后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会发现岩石(破碎)。
说明(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我会选。
(1)下列岩石中,较软的是(页岩和大理岩)。
(2)风把植物的种子吹进岩石缝,种子便萌发成一株植物。
这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3)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是(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做标签)(4)检测岩石时,必须用(滴管)取用盐酸。
(5)可以用来雕刻工艺品的岩石是(花岗岩,大理岩)。
二,生活中的科学1. 附近建筑工地使用哪一种岩石理解?有什么好处?答:用花岗岩,花岗岩外观华丽,坚硬耐磨。
2、岩石是宝贵的资源,开采后就不能再生了,要很好地保护。
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吗?答:可以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来弥补矿产资源的不足。
3、观察一些旧建筑中外露的砖的表面有什么现象并分析原因。
答:新建筑物的砖完好无损,而旧建筑物的砖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砖屑。
旧建筑物的砖长期不断地风化。
4、一辆装载盐酸的车经过一座桥时洒了一部分,大桥上的岩石直冒泡。
这座大桥是用哪种岩石建造的?答:用大理石建造的。
第三单元土壤与植物第7课土壤里有什么观察实验1、土壤里有水分我的方案:用眼看。
我的发现:颜色深水多,颜色浅水少。
2、土壤里有腐殖质我的方案:把图让放在铁盆里,用酒精灯加热。
我的发现:有气味,颜色变浅,说明有腐殖质。
3、土壤里有空气我的方案:找一块土放进水里。
我的发现:有气泡冒出,有空气。
4、土壤里有盐类我的方案:把土壤放进水里,提取一滴水,放在玻璃片上加热。
我的发现:玻璃片上有斑痕,说明土壤里有盐类。
5、玩洗沙游戏我的玩法:把沙子放在水中反复冲洗。
我的发现:洗去了沙子上的黏土。
我的收获1填一填(1)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空气)、(砂)、(黏土)、(水)、(腐殖质)、(无机盐)等成分组成。
(2)取干土块放进水中,会发现有(气泡冒出)。
这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尽量搅拌,然后静止,会发现土壤(分层沉降),下层是粗粒的(沙),上层是很细的(黏土)(4)将浸泡过土壤的水过滤后,用(滴管)取一点水话在玻璃片上加热,当水被烧干后,玻璃片上会有些(斑痕),这说明土壤中含有(盐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