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政治体系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国的政治体制详细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体制。
以下是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详细介绍:1. 国家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联合政权。
2. 政治权力结构:中国的政治权力由多个层级组成,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
国家政权体系主要由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军事委员会等核心机构组成。
3. 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政治力量。
党的组织结构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运作,党内决策由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局负责。
4. 国家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是国家元首,担任国家最高军事指挥官的职务。
国家主席负责代表国家签署国际条约、接受外国全权代表的信任状等事务。
5. 国务院:国务院是中国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国务院总理领导,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等组成。
国务院负责制定国家政策、管理行政事务,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
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地选举产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和决定国家重大问题的权力。
7. 司法体系:中国的司法体系主要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组成。
最高人民法院负责审理最高级别的法律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监督法律的实施和依法办理案件。
8. 地方政府:中国的地方政府按照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原则进行组织和管理。
地方政府分为省级、地级、县级政府,负责落实中央政府的决策并处理本地事务。
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通过选举产生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政治权力。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系统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总的来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一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基础,通过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施政权。
政治权力分为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根据党和政府的组织结构实现国家管理和治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观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一个十分复杂而独特的体系,它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在这个体系中,可以找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念。
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1. 中央集权观点: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这种观点的代表是秦朝的法家学派,他们主张集权的统治方式,通过制定法律来管理国家,确保各地都能遵守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定。
2. 封建等级制观点:在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社会应该按照等级和身份来组织,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种观点的代表是周朝的儒家学派,他们主张君主统治,以礼教和仁义来维护社会的和谐。
此外,封建制度还将国家和天命相联系,以君主为中心,将国家治理视为天命所赐。
3. 地方分权观点:在中国古代,地方分权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具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充分发挥地方官员的才能和责任。
这种观点的代表是唐朝的宰相魏征,他主张推行州县制,赋予地方官员较大的权力和责任,以提高地方政府的效能和治理能力。
4. 考试制度观点:在中国古代,考试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官吏的选拔应该以科举考试为基础,以确保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公平性。
这种观点的代表是明清时期的儒家学派,他们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以保证政府的廉洁和能力。
该制度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法治观点:在中国古代,法治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法律为基础,以确保公平和正义。
这种观点的代表是明清时期的法家学派,他们主张法律的作用和约束,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
该观点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只是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观点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这些观点的呈现和发展与具体历史背景,政治理论和学派之间的辩论和博弈密切相关。
2019考研政治思修高频考点必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基本要求包括:①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基本循;②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上下有序、内外协调、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原则,立改废释并举,实现从粗放立法向精细立法转变,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③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重点内容包括:①健全宪法实施制度;②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③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④着力培育公民和社会组织自觉守法的意识。
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指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建立的有效的法治化权利监督网络。
它以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等为主要任务,是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重点内容包括:①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②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③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④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合力,推进法治监督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⑤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包括政治和组织保障,人才和物质条件保障、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保障等。
重点内容包括:①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②加强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③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的守法社会氛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引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我国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我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具有独特性和特色,对于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形式。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着人民的意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体现了我国的政治制度的民主性,而且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保障。
二、多党合作和制度多党合作和制度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与其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行广泛的多党合作和,形成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式,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独特方式和特色。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还包括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民族平等权利、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制度安排。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它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实践基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性组织形式。
结语通过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制度体系在保障人民民主、促进多党合作、推进民族团结、加强基层自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将不断创新,为实现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有机结合形成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
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最广泛、最直接的民主形式。
而政协和多党合作制度则是实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多方面民主的体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则是在确保全国大局稳定、统一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要,提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组织自治制度。
整个制度架构的核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让人民的意愿得到了最广泛、最真实的体现,让政策的制定更贴近人民的需要。
同时,这套有机结合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形成的特色也体现了我国的国情,是我国在长期历史沉淀中逐步形成并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体系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治制度体系是由多个层次的政治制度组成的。
以下是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1. 国家机构体系:包括国家主席、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机构,这些机构分别负责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等职能。
2. 地方政权体系: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等地方政权机构,这些机构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和维护地方稳定。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其他八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共同组成了中国政治协商制度,通过政治协商的方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作出贡献。
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和发展权,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团结。
6.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在农村和城市社区中,由居民和村民自行选举产生的自治组织,负责管理本地区的公共事务和维护本地区的社会稳定。
7. 其他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借鉴我们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根据地执政的宝贵经验基础上,经历了新中国70年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道路进行了持续不懈努力,经历了反复探索,尝试了多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新社会,不但提出了关于未来国家制度的主张,而且带领人民为之奋斗了20多年,积累了在局部地区执政的宝贵经验。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阐明了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会制度不符合中国情况;随后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为新中国国家制度的构建和发展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国体,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新中国政体,还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些关乎全局的顶层设计,奠定了新中国国家制度的基础。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此后人民政协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这次会议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作出了更为完备的规定。
中国的制度和体制【实用版6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中国的政治体制1.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中国的财政体制1.分税制2.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四、中国的立法体制1.统一的、分层次的立法体制2.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五、中国的政府体制1.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2.政府职能和治理能力六、结论正文(篇1)中国的制度和体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的政治体制、财政体制、立法体制以及政府体制。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政治体制。
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意味着,中国的政权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并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方面,我国采用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实现自己的统治。
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高的政权组织形式,所有的政治权力都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其次,是中国的财政体制。
中国实行的是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
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资和中央国家机关和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初稿宏观调控所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
而地方财政则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再次,是中国的立法体制。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单一制的国家,但同时地域大、各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为了使我们的法律既能通行全国,又能适应各地方不同情况的需要,我国的立法体制是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集中行使立法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根据宪法,我国确立了统一的、分层次的立法体制。
最后,我们来谈谈中国的政府体制。
中国的政府体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方面,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家事务,而地方政府则负责本地区的事务。
三、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1.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2)封建统治老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3)社会教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儒家伦理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2.户籍制度:战国公元前375年,秦孝公实行“为户籍相伍”,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开始3.古代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1)古代的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实行乡里制度。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
①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③北宋:实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现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2)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4)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暑假提前学——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1)【基础知识】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1.夏朝的政治体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建立了世袭制王朝的国家夏,禹就是夏朝的君主。
2.商朝的政治体制(1)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体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2)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3.西周的政治体制(1)贵族等级分封制政体①内容: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②作用: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体制,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2)基本特征: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4.商周政体的特点: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这些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2.措施(1)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2)三公九卿①职责: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统领百官;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三公之下是分掌各类政务的机构,泛称“九卿”。
②作用: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
国家重大事情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第一章中国国家政治权力结构1、以中共中央为核心的“6+1+2”体系:党: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政:国家主席、中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军:中央军事委员会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2、十六大,修订了党章关于申请入党人员身份的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将原来的“其他革命分子”改为“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
3、党委1与党2组的区别:产生方式:1有党员大会或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2由上级党委决定任命1可以批准接受党员2不可以1可以对党员进行纪律处分2不可以1可以召开党代会或党员大会,选举出席上级党代会的的代表2不可以1有下级组织 2没有 1与下属党委党组织的关系式领导关系 2是指导关系。
4、中国中央委员会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
三个组成机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5、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设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之后,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产生,任期5年。
6、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只设在中央和省两级。
存续时间:1982年-1992年。
发挥参谋咨询作用,同时,在政治生活中充当弹性因素。
7、全国人大四项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全国人大5年一届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时间一般为两周左右。
九届人大之后,会议时间基本稳定在每年的3月5日,这种不断提前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政治生活不断正常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人大会议形式:预备会议选举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通过议程和做其他的会议准备主席团会议:是全国人大的领导机构,负责主持全国人大会议全体会议:是全国人大行使权力的基本形式。
代表团会议:代表的主要会内活动形式,包括代表团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两种形式。
8、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全国人大代表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解放军采取间接、差额的方式选举产生。
新中国的政治体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中国的政治体系是指中国领导层和政府机构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中国的政治体系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体系。
本文将围绕新中国的政治体系展开详细介绍。
新中国的政治体系主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等组成。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领导核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亿万人民共同建设和发展国家。
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不断调整政策和战略,引领国家不断向前发展。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和各界人士可以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探讨国家的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增进各方之间的理解和认同,促进国家发展和稳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重要制度,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实现人民权力的最高体现和最高运用。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和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保持民主、集中、团结、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状态,确保党员和干部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
新中国的政治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和人民利益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的政治体系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为基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重要模式,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新中国的政治体系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人民意志的政治体系,它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
认识中国的制度和社会组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独特的制度和社会组织结构是其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制度体系以及社会组织形式,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
一、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拥有一套独特的政治制度体系。
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由各级人民代表选举产生,并行使国家立法权。
中国还设有国务院,它是中国政府的执行机构,负责实施国家政策。
此外,中国还设有全国政协,它是中国的人民政治协商机构,由各界人士组成,为国家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在中国政治制度体系中,中国共产党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它通过与各级政府密切合作,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改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于其强大的组织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领导着各级党委和政府,推动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二、中国的经济制度体系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意味着政府在经济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也给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多的决定权。
中国的经济制度体系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两个主要部分。
国家所有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它包括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
国有企业是由国家所有或控股的企业,它们在国家经济中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承担着国家战略性产业和重要领域的责任。
国有资本则是由国家控股的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本。
与国有经济相对应的是非公有制经济,也称为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合作社等组成,它们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和支持作用。
三、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除了政府和企业,中国还拥有丰富多样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在社会管理、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是社会团体,包括民间团体、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等。
这些团体以特定的职能和任务为基础,代表和维护各类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其次是公益组织,包括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和救援组织等。
这些组织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的福利和权益,为社会提供人道救助和社会服务。
一、中國的政治體系01 中國的政體(1.1)維特浮哥認為中國政體是「絕對的專制」。
(即君主擁有絕對的權力,完全沒有制衡。
)錢穆認為漢以後的中國政府是一種「平面的」、「開放的」「文治政府」,中國政治是一種以「義務責任為本位」的「君職政治」。
(附: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既非貴族政府︰也非軍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個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金耀基認為維特浮哥的說法是「偏向現實」層面立論,完全忽略了中國文化的理想面,而且取樣也不平均(指維特浮哥只著眼於一些專制的君主,而無視一些較開明的君主)。
金耀基認為錢穆的說法比較「偏於理想的層面」立論;在「現實世界」中,君主未必每個君主能夠實踐所謂以「義務責任為本位」的「君職政治」。
梁漱溟說中國之不免於專制,並非其本意。
其「本意」不是專制,這是就「理想的層面」說;「不免於專制」是就「現實的層面」說。
我們固然不能將「理想」當成「現實」而美化中國的政治;同時我們也不應只著眼於「現實」而無視「理想」的客觀存在。
正如金耀基所說「中國文化有其理想面,亦有其現實面」。
(1.2) 維特浮哥認為中國的政治是絕對地閉鎖的,中國的考試制度非由民主力量而係由專制君主一人而設的。
錢穆認為中國的政權早已開放了,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察舉」(漢代)、「科舉考試」(隋唐以後),進入政府。
金耀基認為不同意上述兩人的說法。
他認為「中國的政治雖非絕對專制,(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察舉」或「科舉考試」進入政府),但亦未真正開放,(因為政權仍全部握在君主手裡,君主仍為政治的主體,這一點沒有改變過)同時因考試制度而入仕,也不能就認為是政權的開放。
(參看注釋(18)徐復觀的類比)*思考:中國大陸的政治體系是否「絕對的專制」?是否「絕對的閉鎖」?02 叛亂與革命(2.1) 叛亂──梅篤斯把反抗暴君、而非反抗政治原則的稱為「叛亂」(rebellion),「叛亂」所引起的政治變遷「只限於人事的變更,而非政治秩序的更迭(改變)」。
革命之後,只是「從一個君主換到另外一個君主」。
(2.2) 革命──梅篤斯把反抗政治現行原則的稱為「革命」(revolution),「革命」所引起的政治變遷的是政治秩序的改變,而不限於人事的變更。
*思考:根據梅篤斯關於「革命」的定義,「辛亥革命」能否算是「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否「革命」?筆記:03 中國政治文化的特點(3.1) 中國人從不懷疑過君主政治之外有更好的政治體制,並且認為「專制」是人群「唯一無二」之政體。
(3.2) 中國思想家是不相信應該由人民自己來管的,中國人一直認為政治應該由賢德的人來做。
中國的政治理想是一種「以民為本」的德治──賢人政治。
(3.3) 中國人的政治文化是「臣屬文化」。
中國人從未考慮過問政治(缺乏「投入取向」),參與政治(缺乏「參與取向」),從來沒有「政治主體」的自覺(缺乏「自我取向」)。
(3.4) 中國人缺少「民治」(by the people)的觀念,缺少政治的自覺。
(3.5) 所以,中國除了「儒吏階級」之外,缺少有力的團體以制衡君主;造成二千年來「家天下」的局面。
(3.6) 中國二千年來,行的都是「君主制」(唯一的政體),政治的權全在君主,政治的主體亦在君主。
因此,中國的政治權力是自上(君主)往下(由宰相以至於各級官吏)流的。
(有別於錢穆所說的「平面的」)(3.7) 中國的政府只是皇室的擴大(君主視國家為個人的私產),官員不啻是君主之僕役(官員服務的對象是君主而非人民)。
(3.8) 由於中國人缺乏政治主體的自覺(自覺到人民才是政治的主體),所以中國只有「治道」而無「政道」,只有「吏治」而無「政治」。
(3.9) 中國二千年來的政治,是由以皇帝(君主)為中心的官僚系統所支配,而官僚系統是臣屬於君主的,而並非與君主平立(地位平等)或對立的(只聽命於君主)。
(3.10) 中國老百姓對政治漠不關心,持一種「非政治的態度」。
*思考:請將上述論點重新整理,使更有條理。
「民本」和「民主」有甚麼異同?為甚麼中國的「民本思想」不能發展而為「民主精神」?中國政治文化和中國人的人格特徵有甚麼關係?筆記:二、中國人格的特徵04 閉固性人格(4.1) 成因:古典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社會型態歷久不變,形成中國人「順應自然」的人生觀,從沒想到改變世界。
(4.2) 特點:A 對新環境缺乏重新調整「自我」的能力;(缺乏適應新環境的能力)B 循例重俗;C 被動閉縮;D 自制;E 自足;F 傾向孤立;G 默從;H 對政治等公共事務缺乏興趣、關心和參與(4.3) 例證:(請自行補充)(4.4) 評論:(請自行補充)A 閉固性的人格,循例重俗,自足自制的,就易於管理,因此具有安定社會的功能。
因為自足的人,少與人爭執;自制的人,循例重俗的人,就守規守禮(社會規範),遵守法制;同時,易為獨裁者利用。
B 閉固性的人格,循例重俗,就易於團結,有團隊的精神。
因為服從性強,意見容易統一。
C 閉固性的人格,循例重俗,自足自制,被動默從,就易於被獨裁者利用;而且對政治缺乏興趣、關心和參與,對於民主政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不利的因素。
中國數千年來行的都是比較專制、獨裁的「君主制」,而始終不能改變成「民主制」,與這種閉固性的人格,有一定的內在關係。
D 閉固性的人格自足,滿足於現狀,就不會謀求改進,就不會有新的發明。
閉固性的人格循例重俗,一定欠缺創造力,不主動,不積極,欠缺自信。
這些都不利於社會的進步。
E 中國人的閉固性人格,對環境缺乏重新調整自我的能力,顯然是由中國農業社會所塑造的。
因為農業社會的變化很緩慢。
這種人格,對現今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現代化的(工商)社會,是不適合的。
因為現代化的社會,要求流動的人格,要求人們要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05 權威性人格(5.1) 成因:人們對於自然之不可捉摸,常常充滿焦慮;於是「倚賴傳統」、「倚賴權威」,以消解內心之焦慮。
(5.2) 特點:A 服從權威。
B 服從長上──父母、老師、上司等。
C 決定對錯視乎階層的身份,而非事情的本身。
D 做事考慮的不是「甚麼是甚麼」,考慮的是「誰是誰」的問題。
E 缺少「成就取向」。
(5.3) 例證:(請自行補充)A 老師總是對的。
B 君主是不可以挑戰的。
C 官老爺總是沒錯的。
(5.4)評論:(請自行補充)A 具有安定社會的功能。
B 個人的創造力大大地受到窒礙、損害。
─┐C 缺乏「成就」動機。
─┘較缺少創新的發明。
D 在人格心理上傾向於「權力」。
E 不利於科學的發展。
因為從事科學或其他學術研究,一定要有懷疑的精神;迷信權威,缺乏是非對錯的觀念,不利於學術(特別是科學研究)的研究。
F 服從權威的心理習慣,易於被獨裁者利用。
G 服從權威的人(其極端是迷信權威),必然缺乏理性,是非觀念薄弱,不利於法治。
06 特殊取向與人情味(6.1) 成因:中國是以家族為本體的社會,以「原級團體」為主。
在原級團體中,人與人的關係是基於身份的,是特殊取向的。
儒家思想著重倫理家族,主張有等差的愛;基督教基本上要教徒離開家的,有濃厚的普遍取向性,主張博愛。
(6.2)特點:A 中國人對活動範圍所及的人,不自覺地視為「親人」,富有人情味;相反,對於活動圈外的人則視為「外人」,則顯出無情的態度。
西方社會,以次級團體為主,人際關係基於契約。
所以,較傾向博愛,而對於原級團體之特殊的人際關係,反而顯得比較少人情味。
B 中國人不以名字、先生互相稱呼,而以「老兄」、「伯父」、「大姊」、「伯母」互相稱呼。
(6.3) 例證:(請自行補充)A 凡是親戚朋友,就爭先讓位;對非親戚朋友,則爭座恐後。
(6.4) 評論:(請自行補充)A 中國官員往往枉「法」而徇「情」。
(將人情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律不外乎人情」只是枉法徇情的藉口。
)07 形式化與面子問題(7.1) 成因:A 在禮教的育化(教化)和社化下,中國人的行為變得「形式化」。
B 禮的原則(理論上)是反對形式主義的,但事實上卻造成形式主義。
過份強調禮(的形式)產生了「儀式主義」。
(7.2) 特點:A 人人遵守禮以保全「面子」,因為被人稱為「無禮」是對「面子」的一大懲罰。
B 為了保持自己的身份,而守禮以保全自己面子。
C 中國人往往格於「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非禮勿聽」的訓示,把自己的情感強力壓制下去。
(7.3) 例證:(請自行補充)A 有人在殯儀館中談笑風生,有如參加交遊會。
B 有人參加婚禮,(在交錢如儀後即各就各位)好像來的只是吃飯。
(完全沒有道賀之意)(7.4) 評論:(請自行補充)A 造成「偽君子」──表面上是雍容謙讓的「有斐君子」,骨子裡卻是另一回事。
08 融洽自然,當下即是。
(8.1)成因:中國古典文化是一農業文化,對土地抱有虔敬之情,把自然看成一有情體,把土地看作一藝術審美對象,而抱持一種欣賞的態度。
(8.2) 特點:A 中國人對自然始於欣賞,終於相忘,塑造了中國人「融洽自然,當下即是」的人格。
(西方人則始於觀察,終於征服。
)(「相忘」是把人與自然合一,忘掉了人與自然的界線)B 這種人格使中國人產生包容、與物無爭的和平天性,以及欣賞生命、虔敬宇宙,與直觀靜省的內心生活。
(8.3) 例證:(請自行補充)(8.4) 評論:(請自行補充)A 這種人格世界在工業技術改變後的宇宙的物理結構中,已經逐漸消逝。
意思是,中國人「融洽自然,當下即是」的人格特徵,並不適合現代工業社會。
相反,西方人「對自然始於觀察,終於征服」的人格特徵,比較適合現代工業社會。
人格特徵┌───────┬───────────────────────────────┐│(1) 閉固性人格│(1) 神經滯鈍。
(史密斯)│││(2) 過份的保守性。
(史密斯)│││(3) 保守。
(林語堂)│││(4) 安份守己。
(林語堂)│││(5) 專重過去的和歷史。
(亞瑟萊特)│││(6) 循例重俗。
(亞瑟萊特)│││(7) 主張逐漸的改革。
(亞瑟萊特)│││(8) 勤「謹」。
(林語堂)││││├───────┼───────────────────────────────┤│(2) 權威性人格│(1) 服從權威──父母或長上。
(亞瑟萊特)││││├───────┼───────────────────────────────┤│(3) 特殊取向與│(1) 輕視外人。
(史密斯)││人情味│(2) 缺乏團體(指次級團體)意識。
(史密斯)│││(3) 缺乏同情心(指對原級團體以外的人)。
(史密斯)│││(4) 缺缺乏忘我(原級團體)利他(次級團體)的精神。
(史密斯)│││(5) 愛好家庭。
(林語堂)│││(6) 對人理解(原級團體)。
││││├───────┼───────────────────────────────┤│(4) 形式化與│(1) 過份怕失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