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一、儒家的人生态度:“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一)“入世”: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
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
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怀。
(二)“有为”: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
时人评价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不能干你还硬要干,就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吗?这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
我们说,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于这番话。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你的良知判断并确定一个一生将为此奋斗的境界,哪怕是在实现这个境界过程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在所不惜,不放弃这种努力,不放弃这种追求。
它展示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理想暂时不能实现,但不停止努力,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理想就能实现。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中国圣贤要让真正的君子这样呢?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因为“天行健”,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为,因此人应该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
所谓天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风雨博施,阴阳大化”,都是在这样运动着,生生不息啊。
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生生不息,人就应该向天道学习,君子要自强不息。
大地的品性是承载万物,君子要向大地学习,要宽容,要厚德载物。
写出论语十二章在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上的一个过观点
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一、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学习态度:
1.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体会: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法。
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一无所得。
四、《论语》简介:
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一共20卷。
论语以记言为主,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
论是选择、探讨、交流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论”读音为“lùn”,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部分汇编。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
《论语》十则中是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分别是哪些学习方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儒家思想总结篇一:学习总结儒家思想学习总结儒家思想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篇二: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感想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体会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
而我又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是古代社会中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参考。
在《论语》中,孔子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以下是我对《论语》中学习方法的一些理解和总结。
第一,勤奋学习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才能。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意味着只有持续学习和不断总结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快乐。
勤奋学习是提高自己的必要途径,只有时常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虚心向学在《论语》中,孔子提倡虚心向学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才能够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从中获取真理和智慧。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自身能力的持续反思和不断学习的态度。
只有虚心向学,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并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三,与人交流孔子强调了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多与他人交往,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朋友之交,言而有信。
”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人际交往的重视。
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互相学习和启发,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第四,实践中学习《论语》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知识的真谛。
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我,天地不仁,以我为刺。
吾何以知刺之乎?”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实践经验的重视。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第五孔子鼓励人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他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质疑,才能够获取真理。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默诵,勿思,有,亦说之。
”这句话凸显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保持质疑的态度,不断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本质,从而深入理解知识和思想。
第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论语》中强调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儒家的“好学”观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了学习的态度、目的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儒家“好学”观的要点:
好学的态度:儒家认为,一个好学的人应该具备谦虚、诚实的态度,不骄傲不自满,不断追求进步。
同时,好学的人应该持之以恒,不轻易放弃,具备恒心和毅力。
好学的目的:儒家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技能,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思想境界。
因此,一个好学的人应该以修身为本,注重内心的修炼和德行的培养。
好学的方法:儒家认为,学习应该注重方法,不能死记硬背或机械式学习。
而是要理解、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同时,学习应该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明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好学的价值:儒家认为,学习是一种价值追求,是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个好学的人应该不断探索、求知、明辨是非,以学习来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人性,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儒家的“好学”观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态度、目的和方法,鼓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中国历史上首创私学,学生达三千之众。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构成了他的学习思想。
孔子的学习思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在倡导学习、重视教育的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多闻多见。
孔子主张学习要多闻、多见,见识多,思路广,对事物的理解就会深刻而全面。
孔子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主张学习要多听然后择善而从,多见自会见识广博。
他还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要多听,有疑惑的地方暂且保留,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就会减少过失;要多看,有疑问的地方暂时保留,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会减少懊悔。
在孔子看来学习的过程是先通过多闻、多见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的加工获得正确的理性知识,最后再去谨慎地付诸言行实践。
学思结合。
孔子主张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说明了学与思之间关系:学习不能离开思考,思考也不能离开学习,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强调了要以学为基础,以学为先。
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同时,孔子也强调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思是学的升华和提高。
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学习结合。
孔子主张把学与习结合起来。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经常去复习它,运用它,进而牢固掌握,融会贯通,是十分愉快的事情。
这里的习既指书本知识的复习,也指道德行为的实践。
在孔子看来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学习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温习,又要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这才是全面的学习。
儒家文化中的学习方法与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注重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本文将从学习方法和教育教学的角度探讨儒家文化在改革与创新中的作用。
一、儒家文化中的学习方法儒家文化将学习视为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强调人的全面素养的培养和自我完善。
孔子提出的“三纲五常”思想成为儒家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学习是修身养性的基础,强调道德、礼仪和智慧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另外,儒家文化中还有“学而时习之”的观念,即学习要有恒心和耐心,要不断地温故知新,终身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追求。
在儒家文化中,学习方法注重实践和体验的结合。
传统的儒家教育注重“以学为先,必有先学之处”,即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实践和应用。
儒家经典中的故事和寓言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去体验和理解道德和智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教育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儒家文化中重视读书的方法,主张“审问之学”和“博学之学”,通过细致入微的推敲,形成全面系统的学习理论和方法,为学习者提供科学的指导。
此外,在儒家文化中,学习方法还包括自觉纠错和创新思维。
孟子提出了“反躬自省”和“经世致用”的观念,主张在学习中自觉地检查和修改自己的错误,善于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同时,儒家文化还提倡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讨论和质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儒家文化中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儒家文化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教育强调“立德、修身、治国、平天下”,提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才能的人才是教育最终的目标。
在教学内容上,儒家教育注重“四书五经”的学习,强调礼仪、道德和文化的传承,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世界观提供了指导。
浅论论语中的学习思想摘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载在《论语》一书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作为一个大家,其学习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孔子论语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一,论语中讲述了许多学习方法,对现在的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将之进行了归纳总结,大致如下:1、学与思相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
例如我们在学习数学物理时需要背诵公式,因为解题时一定是会用到公式的,但是机械的背诵有时就会背混,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所以,我们在背诵时需要理解公式中每个字幕符号的意义,理解公式的由来用处,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公式,深深地记在心里。
当然背诵不是最终的的目的,我们背诵共识是为了在解题时能用到它。
这时效果就出来了,机械式的记忆像鹦鹉学舌那样,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在解题时根本没有意义。
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学思结合,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2、温故知新,注重复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
在我们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忘记过去学习的知识,时间长了,等我们再用到的时候就会发现一点也不记得了,而且有很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忘了旧知识怎么可能会把新知识掌握的好,所以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心得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论语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学习方法和心得。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心得。
首先,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也是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学习的高度重视,强调了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温故而知新,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环境。
其次,论语中提到了学习的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之前,应该先回顾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总结和归纳,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
此外,孔子还提到了学习的途径,他说:“不耻下问。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向他人请教和学习,不要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要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和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再次,论语中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和理解,不能只是死记硬背,而要通过思考和理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此外,孔子还提到了学习的方法,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反复和巩固,通过不断地重复学习和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最后,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学习的目标和追求。
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境界。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利和名利。
此外,孔子还提到了学习的追求,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试论儒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作者:罗红娟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7期摘要: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学习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以来的许多儒家学者都对如何学习作详细的探讨。
儒家关于学习态度的主要要求就是勤奋好学、专心有恒。
影响较大的学习方法有:广取博收、循序渐进、学思结合、身体力行。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方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学习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倡导好学、博学,要求学生做到“学”、“思”、“行”相结合;《中庸》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思想,影响深远;宋明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学家更是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儒家的学习理论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关于学习目的和内容在前面的文章中做过论述,这里重点探讨儒家学习理论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态度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向、效果、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儒家历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儒家理论中关于学习态度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勤奋好学。
学习的首要要求便是好学。
儒家要求学习者首先要有一个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子路在《论语》中首次出现便是在“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的场景中。
另外孔子提倡“疑思问”、“每事问”、“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要求学习者能够“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做到“有若无、实若虚”,坚决反对那种“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虚假态度。
在端正学习态度的基础上,儒家非常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好学乐学精神。
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一次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子路不知该如何描述自己的老师,回来后告诉了孔子,孔子自己的概括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和对弟子的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把学习看得比吃饭、睡觉还重要,要做到废寝忘食地勤奋学习。
正因如此,孔子在看到宰予昼寝后,对他很失望。
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对宰予昼寝一章有这样的论述:“儒学一贯强调勤奋,坚决反对懒惰,《论语》中还屡有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等的斥责,直到康有为仍把‘禁懒惰’作为‘四大禁’之首。
”可见从孔子到康有为的儒学家们对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的重视。
二是专心有恒。
儒家所强调的另外一个学习态度的范畴就是要有一颗恒心、一个顽强的意志。
它能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让学习者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坚定不移地达到最终目标。
《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里曾子直接提出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同时路程遥远,到死方休。
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上要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
所以孔子对学有恒心、孜孜不倦的颜渊极力赞赏,感慨地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并称赞他说:“吾见其进,未见其止也!”孟子所说的“舍则失之”正是不能有恒的弊害。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荀子在《劝学》篇中更是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宋代儒学家朱熹指出:“《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强调学习不可间断。
当今,随着社会的商业化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丰富,学习者面对众多的学习渠道更应该秉持好的学习态度,做到好学乐学、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二、学习方法儒家的学习方法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范畴。
一是广取博收。
广取博收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
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不是天赋的,是靠后天学习发展起来的,要积累广博的知识基础,就要博采诸家,重视点滴知识的积累。
孔子提倡博学:“君子博学于文。
”(《论语·子罕》)也就是要广泛地学习各种文化典籍,吸收与存储大量的书本知识。
同时孔子认为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还要超出书本的范围,多见、多闻、多问、多识,这些都是博学的基本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也就是说,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便是学习知识的方法次序。
《中庸》中提出的学习方法中,也是把博学放在第一位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宋代儒学家张载强调勤学博文的重要性,他说:“孟子亦只言存养而已。
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
然而得博学语文,以求义理。
”意思是存心养性的功夫并非由聪明思虑之力所能生效,必须通过广泛地学习来寻得义理。
所以他又说:“勤学所以修身也,博文所以崇德也。
”为什么要勤学博文,因为“学愈博则义愈精微”,可见张载认为要想明义理,必须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
历代的儒学大师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建树,和他们学习初期的博学根基有很大的关系。
后儒学者对博学内容进行了论述。
朱熹说:“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已治人之方,皆所当学。
”(《朱子语类·卷八》)“博学之,是学六府、六德、六行、六艺之事也。
”(《颜元·存学编·卷一》)“不阅四方上下,则不知何者为中;不鉴古今中外,则不知何者为宜;不穷飞潜动植,鬼神物怪,则不知人道;不遍考诸子各教,是非得失,则不知圣教。
盖物多连贯而成者,不博及群书,不能明一义;不为普通学,不能事专门。
但泛滥而当知归,勿流荡而至忘返耳。
”(康有为:《孟子微》卷六《贵耻第十四》)同时,儒学家也指出,博学不是毫无目的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博学要有方向、有中心、有标准,正如荀子所说:“多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荀子·大略》)也就是说学习如果只求多而没有中心、方向,爱好实施变化,这样学习的人是不值得肯定的。
博学的范围在古今当然有很大差异,但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对今人仍然适用。
学习越是广博,获得的知识越多,思维就越活跃,视野就越开阔,想象就越丰富,对于问题的学习与研究,就能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理性认识,发展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不能进行广泛地学习,则必然会孤陋寡闻,知识经验甚少,也就不能丰富自身、提高自我。
二是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方法。
它最早是被孔子用作教学方法的。
颜渊赞叹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可见孔子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客观顺序,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来施教,这也可从《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也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中体现,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不仅在教学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学习中也应贯彻实行。
荀子认为为学必须循序渐进,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呼诵经,终乎读礼。
”(《荀子·劝学》)汉代儒学家王充也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干将之剑,久在炭炉,铦锋利刃,百熟炼厉。
”(《论衡·状留》)宋代的张载说:“若始求太深,孔自兹愈远。
”(《张子语录中》)强调学习伊始不要搞的太深太难。
宋代朱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这一概念,“请问循序渐进之说?曰: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并且对循序渐进进行了举例说明。
朱熹在介绍读书之法时多次提到学习应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的规律,他所:“比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朱子语类》卷八)并且要求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制订学习计划,严格遵守,他说:“立一个简易可常的课程,日日以此积累功夫。
”循序渐进之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当今教育中,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知识储备循序渐进;作为学习者也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自主学习,制订学习计划,由浅入深,量力而行,不能贪多务广。
三是学思结合。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他主张学思并重,如果学思脱节就容易产生一些弊病。
关于这一点西方哲学家康德也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这与孔子的说法是惊人的一致。
可见,人类在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同时,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可见思考如果不以学为基础就只能是空思冥想。
当然学也离不开思,思有助于学。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在这里不仅强调了思考的必要,而且隐含了独立思考的价值,他主张读书者必须有疑、存疑,即使对于儒家经典也应如此:“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离娄上》)后儒学家在治学中一直秉承者孔子、孟子的学思结合的思想。
朱熹、王夫之等都有一些关于学思的论断,并且能在治学过程中实践它。
朱熹主张“熟读精思”,他认为读书“如吃果子一般,……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并且还要能背诵,“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这之后就要“精思”,反复思考寻绎文义,“这功夫须用行思坐想,或将已晓得者再三思省”。
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认为:“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船山遗书·四书训义》)学思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儒家学思结合的学习思想,是经实践证明的符合学习规律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但现代教育让学生学的多,留给学生的思考余地很少,因此儒家的学思结合的思想对当今教育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
四是身体力行。
中国古籍中关于力行的记载出现很早,《古文尚书》中就说:“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左传》中也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说法,可见力行的重要性。
身体力行是对自己“已知能知”的学习经验进行检验的行动、行为和实行的过程。
孔子在强调学思结合的同时,又强调学习必须与“笃行”相结合,孔子所说的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为、行动,更主要的是把学到的应用到道德修养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论语·卫灵公》中有子张问行的记载:“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