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
- 格式:pptx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20
部编版语文三上《语文园地七》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主要内容包括:1. 认识词语:主要包括课文中的生词,如“宽敞、明亮、干净、舒适”等。
2. 读写词语: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词语读写技巧,提高词语运用能力。
3. 语文实践活动:围绕“我的家庭”主题,开展口语交际、习作等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课内生词,并能正确读写;了解家庭结构,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词语运用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尊敬长辈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语的读写与应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重点:掌握课内生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词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庭,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生词: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词,教师指导讲解,学生跟读、记词义。
(2)读写词语:教师给出例句,学生模仿练习,提高词语运用能力。
(3)语文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口语交际,讨论自己的家庭,选代表进行展示。
3.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生词和课文内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生词:宽敞、明亮、干净、舒适等。
2. 词语应用例句。
3. 口语交际要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词,每个词语写5遍。
(2)用课内生词造句,至少3个。
(3)以“我的家庭”为主题,写一篇习作,不少于300字。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部分学生对词语的运用仍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知识点01交流平台读一读情景对话,我发现这些都是积累词语和句子的好方法,学会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水平。
概括起来是:①画出来,摘抄②分类摘抄③摘抄新鲜的,旁批感受④注明出处。
02词句段运用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
“得”前面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少数是形容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等等。
(1)妈妈累得直不起腰。
(2)肩上的担子太重了,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彭拜。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本题的例句,有三个短句组成,后一个短句开头的词语与前一短句的结尾的词语相同,突出小溪、河流、大海之间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语意相连,气势贯通,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叫顶真。
03日积月累作者简介:王昌龄:690--756年,字少伯,汉族,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代表诗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等,有《王昌龄集》。
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
古诗大意: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古诗赏析: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题(有答案)【知识点】01、交流平台读一读情景对话,我发现这些都是积累词语和句子的好方法,学会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水平。
概括起来是:①画出来,摘抄②分类摘抄③摘抄新鲜的,旁批感受④注明出处。
02、词句段运用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
“得”前面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少数是形容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等等。
(1)妈妈累得直不起腰。
(2)肩上的担子太重了,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彭拜。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本题的例句,有三个短句组成,后一个短句开头的词语与前一短句的结尾的词语相同,突出小溪、河流、大海之间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语意相连,气势贯通,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叫顶真。
03、日积月累作者简介:王昌龄:690--756年,字少伯,汉族,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代表诗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等,有《王昌龄集》。
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
古诗大意: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古诗赏析: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编写童话故事2.动物之间的故事夏天来了,一群小蚂蚁在找食物,它们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里,冒着生命危险找着食物,一只公鸡跑过来,这只鸡已经饿得肚子“咕咕”叫了;那一群蚂蚁正好在鸡的脚下;就好像快要被公鸡给吃了。
这时;一只蝴蝶飞过来赶紧把公鸡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边;并悄悄地叫蚂蚁们跑到草地上去;这只美丽又善良的蝴蝶救了小蚂蚁们的命。
从此;小蚂蚁和蝴蝶成了好朋友。
过了一会儿;一只变色龙晃悠悠的走过来说:“我们交个朋友吧!”蝴蝶说:“好呀;我们这儿正好缺少一个玩伴呢!”聪明的小蚂蚁一齐小声地对蝴蝶说:“不要被坏人骗了啊!去年我们的同伴还在这块草地上被它吃了呢!”说完;蝴蝶和小蚂蚁就加紧地跑开;还一边和变色龙说:“我们有事;一会儿回来。
”变色龙还真以为它们一会儿回来;就一直在那儿等着;但小蚂蚁和蝴蝶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3.抓小偷最近鸡窝里发生了一件怪事;鸡妈妈早上刚下的蛋第二天早上却无影无踪了;所以鸡妈妈天天到森林里去问:“谁看见我的蛋了?有没有人看见我的蛋了……”天天这样问;但是回答都是:我没看见;可能别人看见了;还有很多很多种答法。
鸡妈妈每天晚上都让自己不要睡觉;但是都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鸡蛋又没了;鸡妈妈很伤心;光伤心有什么用;总不能伤心完以后鸡蛋就回来了吧;鸡妈妈想。
有一天;鸡妈妈在农场的奶牛口中得知猫可以捉小偷。
于是鸡请猫来捉小偷;猫问:“小偷平时什么时候出来?”鸡妈妈说:“平时是晚上出来;几点就不知道了。
”“那么今晚我们就在鸡窝旁边等着吧。
”猫说。
果然等大家做美梦的时候;五六只老鼠从鸡窝的房顶上掀开一片瓦;然后再一个一个地下去;一只老鼠说:“鸡窝里的鸡到哪里去了?”另一个老鼠说:“快点干活;鸡来了就坏了。
”猫扑了上去;大吼:“小偷别跑。
”老鼠们看见了到处乱窜。
猫捉住了一只老鼠问:“你们为什么要偷东西?”老鼠说:“我们的粮食不够吃;而且快冬天了。
”猫说:“今天我放过你们;你们要是还偷东西;我非吃了你们不可。
语文园地七[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书写,使其掌握撇、捺的书写要点。
2.学习摘抄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摘抄的好习惯,丰富自己的语言素材。
【语文要素】3.学习“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4.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初步掌握“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重点)2.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英、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3.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一、交流平台1.师:同学们平时有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吗?2.学生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说说自己的收获。
3.摘抄的方法:(1)把写得好的句子记录在摘抄本上。
(2)归类摘抄,分门别类,经常翻看。
(3)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写感受。
(4)注明出处,方便自己再次阅读原文。
二、书写提示1.学生自行观察格子中的汉字,说说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每一个字里都有撇、捺两种笔画。
)2.教师出示撇、捺的书写模型,学生观察撇、捺的形状。
3.指导学生书写撇、捺。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生字写法。
三、日积月累1.教师范读《采莲曲》,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诗歌,结合图片理解古诗含义。
3.指名说自己读诗后都想到了什么画面?4.师明确诗意: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5.学生自主读背古诗。
四、作业布置1.学生练习本节课的生字,并在摘抄本上抄录古诗。
2.推荐阅读《小王子》,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录在你的摘抄本上。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难点)2.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