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学艺的故事精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一、童年贫困梅兰芳小时候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家境并不富裕。
梅兰芳从小就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这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对京剧的热爱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的梅兰芳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偷偷溜进戏院观看京剧,对那些唱戏的艺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梅兰芳的父亲并不支持他学戏,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三、执着学艺梅兰芳对京剧的热爱让他决心要学好这门艺术。
虽然家境贫困,但梅兰芳并没有放弃学艺的机会。
他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戏曲培训,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梅兰芳逐渐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四、艰辛奋斗在梅兰芳的艺术生涯中,他经历了许多艰辛的奋斗。
他曾在各地巡回演出以及面对不同的观众,这为他的艺术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梅兰芳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成为了一代宗师。
五、艺术成就梅兰芳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他不仅在积极影响着京剧的发展,也在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梅兰芳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京剧界的传奇人物,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艺术痕迹。
总结回顾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展现了一个贫困家庭孩子的坚强与勇气。
在艰苦的环境中,梅兰芳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执着地学习并最终成为了一代艺术巨匠。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付出不懈的努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个人观点和理解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难,勇敢前行。
他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成功并不取决于出身和环境,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正是这种对梅兰芳历经坎坷,最终成就非凡的坚持,成就了他在京剧界的传奇地位。
写手: [你的名字]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梅兰芳的男孩,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家境虽然贫困,但是梅兰芳小时候就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偷偷溜进戏院观看京剧,对那些唱戏的艺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梅兰芳的父亲并不支持他学戏,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戏曲艺人的行当并不被社会看好,而且他们家庭贫困,更不可能让梅兰芳去学艺。
梅兰芳学艺作文你知道梅兰芳吗?那可是京剧界的超级大明星呢!今天呀,我就来给你讲讲他学艺的故事。
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可这学艺之路可不像咱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他的师傅瞧了瞧他,直摇头,那脑袋摇得就像个拨浪鼓似的。
师傅说:“这孩子呀,眼睛没神儿,不是唱戏的料。
”你说,这多打击人呀,要是一般人,可能就灰心丧气,打道回府了。
但是梅兰芳可不是一般人,他就像一颗倔强的小种子,既然选择了唱戏这条路,就一定要想办法走下去。
他心里想:“哼,师傅说我不行,我偏要行给你看!”于是,梅兰芳就开始了他那艰苦又有趣的练习。
他想啊,眼睛没神儿,那就练眼神呗。
他就每天盯着天空中飞翔的鸽子看,鸽子在天上飞呀飞,他的眼睛就跟着鸽子转呀转,那眼睛就像装了个小雷达一样,紧紧锁定着鸽子。
有时候,看得眼睛又酸又累,眼泪都流出来了,他也不放弃。
这还不算完呢,他还盯着水里游动的鱼儿看。
那鱼儿在水里游得自由自在的,梅兰芳的眼睛就跟着鱼儿游的方向动,就好像他的眼睛和鱼儿之间有一条无形的线牵着一样。
邻居们看到他,都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老是盯着东西看,是不是傻了呀?可他们哪里知道,梅兰芳正在为他的梦想努力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梅兰芳像着了魔似的天天这么练习。
你还别说,慢慢地,他的眼睛真的变得有神了,就像两颗闪闪发光的星星一样。
再去唱戏的时候,那眼神儿一亮相,台下的观众都被吸引住了。
大家都说:“梅兰芳的眼睛里像是有故事一样,太迷人了。
”梅兰芳就这样靠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在京剧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他成了闻名世界的京剧大师,把京剧带到了全世界人的面前。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不管别人怎么说,都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呢。
怎么样,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又很励志呀?。
梅兰芳“笨鸟先飞”刻苦学习的励志故事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搜索,艺名兰芳原名梅澜,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
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
他所创立的“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他还是让京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
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
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
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演旦角的。
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
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
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
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
这就需要刻苦练习。
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
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
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就放弃了他梅兰芳脸红了。
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
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
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
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
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您别这么说。
”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
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
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
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
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梅兰芳的英雄事迹800字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他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梅兰芳的英雄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梅兰芳的英雄事迹1在梅兰芳他一生中,却有8年是蓄着胡须的。
那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就把胡须留起来了。
日本侵略者总想逼梅兰芳演戏。
在上海,日本侵略军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梅兰芳仍坚决不演。
为了安全,他逃到香港。
香港被日军占领后,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逼梅兰芳演戏,他借口剧团不在香港,还是不肯演戏。
长期不演戏,梅兰芳就没有收入,香港的生活费很高,他的钱很快就花光了,只好又回到上海,但他还是不演戏。
为了维持生活,他只好忍痛卖掉在北京的房子。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无论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都拒绝了。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
一天,在北京的梅兰芳剧团的一位演员忽然来到上海,对梅兰芳说,日本侵略军要在北京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演出,如果违抗就以军法论处。
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能去了。
”但是,不去演出要想个办法对付啊。
梅兰芳找到了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自己的处境危险,请医生帮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敌人的纠缠。
医生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度过难关,就说:“那么打一针伤寒预防针吧,打了这种针是要发高烧的。
”梅兰芳发了高烧以后,让一位演员向日本侵略军报告。
敌人起初不信,专门派一个日本军医来检查。
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正盖着厚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
军医用手摸摸他的额头,滚烫滚烫的,一试体温40度。
军医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
梅兰芳的英雄事迹800字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他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梅兰芳的英雄事迹,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梅兰芳的英雄事迹1在梅兰芳他一生中,却有8年是蓄着胡须的。
那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就把胡须留起来了。
日本侵略者总想逼梅兰芳演戏。
在上海,日本侵略军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梅兰芳仍坚决不演。
为了安全,他逃到香港。
香港被日军占领后,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逼梅兰芳演戏,他借口剧团不在香港,还是不肯演戏。
长期不演戏,梅兰芳就没有收入,香港的生活费很高,他的钱很快就花光了,只好又回到上海,但他还是不演戏。
为了维持生活,他只好忍痛卖掉在北京的房子。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无论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都拒绝了。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
一天,在北京的梅兰芳剧团的一位演员忽然来到上海,对梅兰芳说,日本侵略军要在北京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演出,如果违抗就以军法论处。
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能去了。
”但是,不去演出要想个办法对付啊。
梅兰芳找到了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自己的处境危险,请医生帮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敌人的纠缠。
医生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度过难关,就说:“那么打一针伤寒预防针吧,打了这种针是要发高烧的。
”梅兰芳发了高烧以后,让一位演员向日本侵略军报告。
敌人起初不信,专门派一个日本军医来检查。
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正盖着厚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
军医用手摸摸他的额头,滚烫滚烫的,一试体温40度。
军医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
梅兰芳学艺的故事第一篇:梅兰芳学艺的故事梅兰芳学艺梅兰芳先生是中国京剧史上成就最为辉煌的表演艺术大师,被公认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他艺术成就的取得,固然与他的艺术天才,与他的家传、师教等分不开,同时也与他本人学艺的虚心求教、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就是《梅兰芳学艺》的故事。
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眼睛没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原来他小时候眼睛有轻度的近视,不仅迎风流泪,而且眼珠转动不灵活。
但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被动摇,他养了几对鸽子,每天一清早,他就给它们喂食,然后放飞。
梅兰芳站在鸽棚旁,眼睛随着鸽子的飞动而转动,循苍穹而视,尽力追踪越飞越远的鸽群,直至鸽子的踪影在遥远的天际消失。
十年之间,从未间断,持之以恒,终于恢复了视力,练出了眼神。
後来,他在舞台上一双大眼睛灵动明亮,神彩飞扬。
梅兰芳的眼神最能传达人物内心的细腻感情,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梅兰芳以塑造各种妇女的舞台形象名闻遐迩,他为此可谓呕心沥血。
最初,他对表现女人的吃惊老觉得不够理想,尽管他多次揣摩,反复试验,总不能将女人猛然吃惊的神态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一天,他回到家中,看到妻子正在聚精会神地整理衣服,忽然想到,如果冷不防地发出一声巨响,她必然会大吃一惊,一个女人吃惊的神态不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么?于是,他随手抄起身旁的一只兰花瓷盆,狠狠地往地上一摔。
“咣当”一声巨响,妻子被吓得惊叫了一声:“哎呀!”将手中的衣服掷了老远,半晌才说出话来。
在这一瞬间,梅兰芳准确地捕捉住了妻子的神情、动作。
他据此反复琢磨、练习,将女人受惊后那种惊叫的神情、动作,恰当而又巧妙地融进他有关的表演中,将人物刻画得更加活灵活现。
学艺需要指导,需要帮助,因而需要老师。
许多人以为只有那些对自己艺术循循善诱、赞扬宣传的人才是自己的老师。
梅兰芳不是这样,他有一句名言:“说吾孬者,乃吾师也!”表现了他在学艺过程中的态度与宽阔胸襟。
关于梅兰芳的小故事梅兰芳(1894年-1961年),出生于中国戏曲世家,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梅派祖师”。
梅兰芳世家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中,祖父、父亲和叔父都是京剧演员。
他从小就接受了京剧的熏陶,十分喜爱艺术。
然而,在他的家族中,京剧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
因为当时的社会观念认为艺术家是没有地位的,他们只是打杂工的人。
梅兰芳的家族为了寻找生计,只好将自己的志向压抑在心里,做不理想的工作。
但梅兰芳不一样。
他很年轻就透过京剧门,看到了一种神奇而多姿多彩的剧场艺术形态。
他下决心要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不让父亲担心尽管梅兰芳所要走的道路是漫长而困难的,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
他的家族不希望他成为一个京剧演员,更不希望他走上这条艰苦的道路。
尤其是他的父亲,作为他的亲人和老师,更是反对他从事京剧。
因为父亲曾经历过“餐不饱穿不暖”的艰苦生活,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有“保障”的人,过着舒适的生活。
然而,梅兰芳并不想让父亲担心,他每天都早早地起床,做小学校的食堂管理员来养家糊口。
同时,他还在学校里教授戏曲知识,赚取更多的钱财。
为了让父亲放心,梅兰芳还常常把表演成果展示给他看,并向他汇报自己艺术上的进步。
这样一来,父亲也渐渐地认识到了儿子的才华和努力,心里慢慢地觉得安心了。
终成大器梅兰芳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来练习和钻研京剧,他不仅学习了多种表演方式,还学习了多种曲调和唱腔,尤其是在唱腔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在时光的沉淀中,梅兰芳逐渐成了艺术大师,被誉为“梅派祖师”。
他因为表演技巧高超、形体美观而自成一派,创造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他的表演方式舞台形象特别,高傲自信,咳声高低,细腻而充满爆发力,声情并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曾两次赴美巡演,表演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梅兰芳用一生的努力,将京剧这一古老的传统表演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他不仅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艺术家,更在世界上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梅兰芳小故事梅兰芳,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梅派”艺术的奠基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梅兰芳的小故事吧。
梅兰芳,原名梅春亭,1904年生于北京一个戏曲世家。
自幼酷爱京剧,梅兰芳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戏曲表演,潜心研习,勤奋苦练。
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艺术传统,还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精华,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派”艺术。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非常突出,他不仅在表演技艺上独具特色,而且在戏剧理论研究和舞台表现力方面也有很高造诣。
他深谙戏曲表演的精髓,善于运用声、律、动、静等表现手段,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角色,如《赤桑》中的贾宝玉、《桃花扇》中的西门大官人等,深受观众喜爱。
他还在舞台表演上勇于创新,提倡“以唱为主,以身为辅”,注重唱功和身段的结合,使得他的表演更加生动、传神。
除了在舞台上的杰出表现,梅兰芳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据说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不满足于传统的表演方式,勇敢地进行了一场改革,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提出了“以唱为主,以身为辅”的表演理念,大胆尝试新的表演方式,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和非议,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了一代宗师。
梅兰芳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曾经历过挫折和困难。
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品质和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梅兰芳的一生,是中国京剧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艺术成就和个人品质都让人钦佩。
他的小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力量的启迪。
让我们铭记梅兰芳,学习他的精神,不断追求艺术的卓越,为中华戏曲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梅兰芳小故事,如此感人至深,让我们永远铭记。
梅兰芳的故事5篇600字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
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
享年67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梅兰芳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梅兰芳的故事1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不久北京沦陷。
梅兰芳不愿在日寇占领下生活,便举家迁至上海。
不久上海也被攻占,日军为了粉饰太平拉拢人心,就派人劝梅兰芳出来演戏。
梅兰芳果断拒绝日寇要求,并蓄须明志。
日军眼见拉拢不成便把梅兰芳逮捕讯问,面对威逼利诱,梅兰芳不改初衷,日军高官气急败坏骂道:“在台上,你就是一个装腔作势的女人!”梅兰芳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回敬道:“在台下,我可是男人!”梅兰芳把民族大义展现的淋漓尽致。
整个抗日期间,梅兰芳不曾为日寇登台演出过。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恢复演出第三天,蒋介石前往戏院观看。
演罢,蒋介石会见梅兰芳,对他说:“你是爱国艺术家,今天可称幸会。
”临走时,蒋介石亲笔写下四个大字:“国族之华”赠与梅兰芳。
从此梅兰芳和蒋介石相识。
随后,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定,公然挑起内战,国家再度陷入战火中,梅兰芳心焦无比,想劝劝蒋介石。
1947年8月,梅兰芳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的时候,恰逢蒋介石也在上海,就让人给蒋介石送去两张戏票,并且附带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这有两张票,你可以带上一个朋友来,如果你还有朋友的话。
”很显然,梅兰芳暗指蒋介石倒行逆施,将会失去朋友,成为孤家寡人。
蒋介石看过之后,当然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他依旧执迷不悔,执笔回复道:“我很忙,不亲自去看这场,但我会去看你下场,如果你有好下场的。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原名梅庆修,1894年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一个京剧世家。
他的祖父梅鹤伯是一位著名的京剧名角,他的父亲梅兰芳也是一位京剧演员,梅兰芳从小就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梅兰芳从小聪明伶俐,悟性极高,他对京剧的领悟也比一般的孩子要深刻。
他常常跟着父亲去看表演,对表演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父亲并不希望他走演艺的道路,而是希望他能够有一个好的文化基础,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梅兰芳给儿子报了一个私塾,希望他能够学点文化知识。
梅兰芳很快发现,儿子对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总是情不自禁地去看京剧表演。
不久之后,他的父亲发现了这一点,并决定给他找一个好的老师,让他系统地学习京剧。
于是,梅兰芳给儿子找了一位非常有名的京剧老师。
这位老师对梅兰芳的天赋非常赞赏,并决定亲自传授他京剧的演唱和表演技巧。
这位老师非常严格,对梅兰芳的要求非常高,他要求他每天都要进行严格的训练,练习各种各样的动作和技巧。
梅兰芳对这位老师非常感激,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他每天都要早早地起床,投入到训练中去。
他坚持练习不放弃,终于在一年之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
梅兰芳成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京剧演员。
他的表演技巧非常高超,他的嗓音非常悦耳动听,他的动作非常精准灵活。
他的表演带给观众一种震撼力和感染力,让人们沉浸无法自拔。
梅兰芳在京剧界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他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演员,还是一位杰出的导演和编剧。
他在舞台上总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将剧中的角色真正地诠释出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的演出风格非常独特,他总是能够给观众带来不同寻常的感受。
他的表演方式细腻而有力,他的声音将人物的情感传递给观众,他的动作热情而有力,他的眼神深沉而真挚。
所有这些都让观众感受到京剧的魅力,感受到演员对角色和剧情的理解和感悟。
梅兰芳在长达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先后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京剧剧目,他的成就被称为"梅派",成为中国京剧的代表。
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写5件事简短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回忆第一件事:家族影响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艺术的传奇人物之一,他的京剧事业源于家族的影响。
梅兰芳出生在京剧世家,父亲梅兰芳一世是著名的老生演员。
从小,梅兰芳就在舞台上度过了童年时光,他观摩父亲的表演,耳濡目染。
第二件事:童年的培养小时候,梅兰芳在京剧培训学校接受了严格的训练。
每天,他都要练习唱腔、舞蹈和身段。
从这个时候起,他就开始了刻苦钻研的艺术探索之路。
他学习各种角色,包括花旦、青衣、丑角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
第三件事:跨越门槛梅兰芳小时候面临着父亲的阴影,他常常感到自己的表演不如父亲出色。
但他并未气馁,反而更加努力。
有一次,他冒险尝试了一些新颖独特的表演技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成为了他跨越门槛的一次关键,自此开始被人们熟知和赞赏。
第四件事:新起点梅兰芳小时候经历了许多艰辛,但他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青年时期,他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发展自己的京剧事业。
然而,他并未放弃,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选择京剧剧目创作,重新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舞台。
这成为了他人生的新起点,也是他成为京剧大师的关键一步。
第五件事:成就传奇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梅兰芳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京剧之路。
他的表演风格独特,娴熟运用各种唱腔技巧和身体语言,把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他在国内外巡回演出,将中国京剧推向了世界舞台,成为了中国京剧的一面旗帜。
他被誉为“梅派国粹”,对于京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充满了励志和奋斗的经历。
他在艺术道路上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和付出努力,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梅兰芳的成就不仅是中国京剧文化的瑰宝,更是无数人追求梦想的榜样。
让我们永远怀念这位传奇的艺术家,他的故事将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高峰。
梅兰芳的故事(五)份梅兰芳的故事 1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唱红了以后,和忘年交杨小楼自组了戏班。
杨小楼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京剧演员之一,被誉为“武生泰斗”,慈禧掌权时曾多次被邀至宫中演出,一时名声大噪。
杨小楼的“戏份儿”比梅兰芳大。
对这个问题杨小楼本人并不计较,倒是他的追随者提出,两人同拿头牌的戏份儿,但杨小楼应该再拿一份加钱,即每卖出一张票,杨小楼从中提成一角钱。
这样一来,杨小楼的收入就大大超过梅兰芳了。
梅兰芳只是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演出,暗暗地较劲儿。
杨小楼则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种优待。
一个寒冷的傍晚,梅兰芳到一位友人家吃饭。
窗外,凛冽的寒风吹得树枝摇摆不定。
梅兰芳心情很差。
原来,前一天杨小楼演《冀州城》,卖出去1000多张票,今天该梅兰芳演《嫦娥奔月》,偏偏天公不作美。
梅兰芳忐忑不安,都想托病罢演了。
在朋友的规劝下,他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坐车前往剧场。
刚走到剧场那条街,老远就看到大街两边挤满了汽车、马车和人力车,显然都是来看戏的。
梅兰芳没想到,在这么恶劣的天气里还有这么多人来看他的戏。
于是,他振作精神,大步走进了戏院,只见里面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原来,这天共卖出去1800多张票,不但超过了前一天的杨小楼,还打破了这个剧场开办以来的最高上座纪录。
第二天,杨小楼照例领到180块的加钱,但他却笑不出来了,“人家唱戏,咱拿钱,惭愧惭愧。
”杨小楼是个正直又明事理的人,于是提出从此不再拿加钱了,与梅兰芳*起*坐,不搞特殊待遇了。
所以,人若是想要改变处境,最好的方法是在隐忍的同时提高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
抱怨是最无用的。
梅兰芳的故事 2新中国成立后,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__、中国京剧团团长的梅兰芳先生,仍像普通演员一样上台演出。
一次在北京__礼堂演《凤还巢》,梅兰芳因一时失神,忘记了一句唱词,便在表演角色偷看时多做了几个动作。
场上的演员与看表演的剧团人员都认为,这是梅兰芳为加强表演人物偷看时的羞涩感,故意把这句唱词省略掉了。
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往年真题)一、我能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梅兰芳学艺梅兰芳小时候特别想唱好戏,于是去拜师学艺。
师傅看了一眼梅兰芳,说他的眼睛没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常常紧盯着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京剧大师。
1.文章共有(______)个自然段。
2.小时候的梅兰芳为什么要拜师学艺?______________________3.梅兰芳成为京剧大师,靠的是勤学苦练。
请你在文中用“﹏﹏﹏”画出能表现他“勤学苦练”的句子。
4.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会说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读一读,用“终于”再写一句话。
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京剧大师。
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梅兰芳学艺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A.眼睛没有神儿,就不是唱戏的料子。
B.只要不怕吃苦,日子一长,眼睛就会说话。
C.做任何事,只要有决心,再加上勤学苦练,就能成功。
二、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yào)着大地。
春天的景色的确美!小树绿了,桃花红了,杨柳长出了嫩绿的小叶子,小草也从地里钻出来了,给大地铺上一层“绿毯(tǎn)”。
河里的冰雪早已融化,鱼儿在嬉(xī)水,无比欢乐。
小鸟在树上自由自在地歌唱,大雁也从南方飞回来了,美丽的蝴蝶在跳舞,蜜蜂也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花园里百花盛开,争芳斗艳,红如火,白如雪,粉如霞,好一个花的世界。
啊!春天终于来了,广阔的天地到处生机勃勃,春天多么美丽呀!1.这篇短文共有(_____)个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有(_____)句话。
3.从第三自然中找出三个描写颜色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梅兰芳童年练跷功的故事梅兰芳童年练跷功的故事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小时候,相貌很平常,眼神还有些呆板,见人不大会说话。
在他八岁那年,家里请来了一位有名的朱素云先生教他学戏。
第一出开蒙戏《二进宫》,老师反复教他,还不能上口。
朱先生见他进步太慢,认为他不是学戏的材料,再不教他了。
朱先生临走时,将梅兰芳叫到跟前斥责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
”说完就拂袖而去。
梅兰芳是个有志气有毅力的孩子,朱先生的话像一根针刺疼了他的心。
他想,难道别人能学会的戏,我就学不会?难道我比别人少点啥?他暗下决心,非闯出个样子来不可。
不久,梅兰芳入了“云和堂”学戏,拜吴菱仙老先生为师。
吴先生对梅兰芳的要求很严,有时还采取十分严苛的训练方法,但梅兰芳总是按老师要求的那样,努力完成练功任务。
当时,吴先生最厉害的一手是跷功。
他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着一块砖头,让梅兰芳脚踏两根半来多长的高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站一柱香的工夫。
起初,梅兰芳站上去总是战战兢兢,不到三分钟,就腰酸脚疼支撑不住了。
可他刚跳下来,又必须马上再站上去,因为一柱香烧不完,是不准下来休息的。
为了练出过硬功夫,梅兰芳的腿都站肿了。
经过一段基本功训练,梅兰芳的跷功有了很大长进。
但他没有满足,又积极主动地设法增加训练难度。
秋去冬来,他在庭院里找块地方浇了一个冰场,冰面光洁如镜,人走上去都免不了摔跤。
可梅兰芳偏偏要踏上高跷,到冰场上去跑圆场。
高跷本来重心就高,支撑面又很小,再加上冰滑,梅兰芳经常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吴先生看了有些怜惜和心疼,就对梅兰芳说:“休息几天再练吧!”梅兰芳却坚决地说:“先生,您不是常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吗?”先生无奈,只好让他继续练下去。
冰上踩跷的功夫,使梅兰芳受益甚大。
他晚年时曾多次说过:“幼年练跷功,颇以为苦,但使我腰腿力量倍增。
我在六十多岁时仍然演出《醉酒》、《穆柯寨》一类刀马花旦戏,就不能不说是当年严格训练跷功的好处。
真可谓‘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啊!”。
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城,有一条狭窄而热闹的胡同,胡同尽头有一座古朴的院落,那里便是梅兰芳戏曲生涯的起点。
那时的他,还只是个名叫梅澜的小学徒,眼神里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一、学徒生涯的艰辛与挑战“兰儿,你的嗓子还需再练,唱腔要圆润,情感要饱满。
”师傅的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严厉。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在胡同的青石板上时,梅澜便已开始了他的晨练——吊嗓子、练身段、学唱腔。
他的生活单调而枯燥,但心中那份对戏曲的热爱,如同烈火般燃烧,从未熄灭。
然而,学徒之路并非坦途。
一次,因排练时的一个小失误,梅兰芳遭到了师傅的严厉责罚。
那晚,他独自坐在院中,望着皎洁的月光,心中五味杂陈。
“我真的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戏子吗?”他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迷茫。
但很快,这份迷茫被坚定的信念所取代:“不,我不能放弃,我要让所有人看到我的光芒!”二、从失败中崛起的勇气时光荏苒,梅兰芳的技艺日益精进,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一次,他首次登台演出,却因紧张过度,导致表演生硬,观众反应平平。
这次失败,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他所有的自信。
演出结束后,他独自躲在后台,泪水无声地滑落。
“兰儿,别灰心。
”一位老前辈拍了拍他的肩膀,“戏台上没有一帆风顺,每一次跌倒都是成长的契机。
记住,真正的艺术家,是从失败中崛起的。
”前辈的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梅兰芳心中的阴霾。
他开始更加刻苦地练习,不仅向师傅请教,还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力求让自己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三、从国内到国际的辉煌经过不懈的努力,梅兰芳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辉煌时刻。
他的表演,无论是《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还是《霸王别姬》中的虞姬,都让观众如痴如醉,赞叹不已。
他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中国戏曲界熠熠生辉。
更令人惊叹的是,梅兰芳的艺术影响力不仅限于国内。
1930年,他赴美演出,用精湛的技艺征服了大洋彼岸的观众,成为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先驱。
在异国他乡,他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中国的故事,传递着东方文化的魅力。
梅兰芳学艺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京剧史上成就最为辉煌的表演艺术大师,被公认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他艺术成就的取得,固然与他的艺术天才,与他的家传、师教等分不开,同时也与他本人学艺的虚心求教、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就是《梅兰芳学艺》的故事。
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眼睛没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原来他小时候眼睛有轻度的近视,不仅迎风流泪,而且眼珠转动不灵活。
但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被动摇,他养了几对鸽子,每天一清早,他就给它们喂食,然后放飞。
梅兰芳站在鸽棚旁,眼睛随着鸽子的飞动而转动,循苍穹而视,尽力追踪越飞越远的鸽群,直至鸽子的踪影在遥远的天际消失。
十年之间,从未间断,持之以恒,终于恢复了视力,练出了眼神。
後来,他在舞台上一双大眼睛灵动明亮,神彩飞扬。
梅兰芳的眼神最能传达人物内心的细腻感情,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梅兰芳以塑造各种妇女的舞台形象名闻遐迩,他为此可谓呕心沥血。
最初,他对表现女人的吃惊老觉得不够理想,尽管他多次揣摩,反复试验,总不能将女人猛然吃惊的神态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一天,他回到家中,看到妻子正在聚精会神地整理衣服,忽然想到,如果冷不防地发出一声巨响,她必然会大吃一惊,一个女人吃惊的神态不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么?于是,他随手抄起身旁的一只兰花瓷盆,狠狠地往地上一摔。
“咣当”一声巨响,妻子被吓得惊叫
了一声:“哎呀!”将手中的衣服掷了老远,半晌才说出话来。
在这一瞬间,梅兰芳准确地捕捉住了妻子的神情、动作。
他据此反复琢磨、练习,将女人受惊后那种惊叫的神情、动作,恰当而又巧妙地融进他有关的表演中,将人物刻画得更加活灵活现。
学艺需要指导,需要帮助,因而需要老师。
许多人以为只有那些对自己艺术循循善诱、赞扬宣传的人才是自己的老师。
梅兰芳不是这样,他有一句名言:“说吾孬者,乃吾师也!”表现了他在学艺过程中的态度与宽阔胸襟。
这句名言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次,梅兰芳在某大戏院演出他的拿手好戏《杀惜》,“好!好!”场内喝彩之声不断。
可是,梅兰芳却在满场赞许声中注意到一个衣着朴素、年近六旬的老先生连连摇头。
梅兰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戏完以后,他来不及卸装,就用包车将老人请到家中,恭恭敬敬地说:“说吾孬者,乃吾师也!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
”这位老先生见梅兰芳如此诚恳谦虚,十分感动,便严肃地对梅兰芳说:“梅先生饰演的剧中人阎惜姣上楼与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可你为何却演成八上八下?请问这是哪家传授的?……”梅兰芳听了恍然大悟,深感自己的疏忽,连声称谢不止。
以后,梅兰芳每到该地演出,定请这位老先生到戏院前排就坐,看戏指教,对他的批评指正总是虚心接受,细心揣摩,使自己的演技精益求精,完美无疵。
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他的演唱,雍容华贵,典雅清丽,世称“梅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