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6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基础题】读“四大高原的自述”,完成下面小题。
1.漫画所示四大高原的地形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A一青藏高原B.B一云贵高原C.C一内蒙古高原D.D一黄土高原2.我们陕西省北部位于()A.A高原B.B高原C.C高原D.D高原【答案】1.A 2.B【解析】1.漫画A“远看成山,近看成川”指的是青藏高原;漫画B皱纹指的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景观;漫画C痘印,坑坑洼洼指的是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漫画D皮肤光滑,平坦指的是内蒙古高原辽阔坦荡,草场广布的景观。
故选A。
2.黄土高原范围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主要包括山西、宁夏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东南部等。
因此,陕西省北部位于B黄土高原。
3.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地形区则镶嵌其间。
下列图中字母位置表示黄土高原的是()A.B.C.D.【答案】C【详解】读图可得,①是塔里木盆地,②是东北平原,③是黄土高原,④是青藏高原。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下图中表示秦岭的数字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详解】读图可知,黄士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③秦岭,西抵②祁连山乌鞘岭,东到①太行山,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距今有一千六百年的陕西省柏社村,拥有二百多个地坑式窑洞(见图),展示出独树一帜的关中窑洞文化。
据此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此地适合挖窑洞的主要原因是()A.黄土层厚,直立性好B.红壤广布,土质粘重C.黑土深厚,肥沃粘重D.冻土广布,不易坍塌6.与其他地区窑洞相比,此地窑洞多为地坑式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较平坦B.山崖沟谷多C.高温多雨D.植被茂密7.这里的人们有在院子中央或周围种树的习惯,主要目的是()A.安全警示B.美化环境C.夏季乘凉D.冬季阻风【答案】5.A 6.A 7.A【详解】5.由图可知,图中所示的黄土高原适合挖窑洞,是因为当地黄土层厚,直立性好,适合开挖,与红壤、黑土和冻土无关,故选A。
知识梳理:(教师看课件)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
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及范围
2.华夏文明摇篮: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和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五色土
二、风吹来的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
风成说被广泛认可
三、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成因: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
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地貌之间联系: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处于黄土地貌的不同发展阶段,在流水强烈冲刷、切割作用下,黄土层→黄土塬(顶部平坦开阔)→黄土梁(顶部狭窄,呈长条形)→黄土峁(彼此孤立的黄土丘)。
黄土川: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黄土川。
地处河谷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农业较为发达、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的地区。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自然原因
水土流失认为原因
水土流失的危害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打坝淤地
2.修筑梯田
3.合理安排农业生产:退耕还林、还草,禁止过渡放牧等。
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知识点+练习一、文明的摇篮1. 称谓:文明的摇篮,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黄土风情。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
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二、严重的水土流水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4、水土保持的措施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一、单项选择题1.(原创)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剧种是()A.二人转B.黄梅戏C.越剧D.梆子、秦腔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民俗和文化。
答案:D解析:二人转是东北地区的特色剧种;黄梅戏是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越剧是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
2.(原创)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A.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著B.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C.地形平坦,一望无际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表特征。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区—黄土高原基础练习题一、单选题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所示区域为我国A.北方地区B. 南方地区C. 西北地区D. 青藏地区2.关于图所示区域的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为华北平原、②为黄土高原B. ①为黄土高原、②为华北平原C. ①②都位于第二阶梯D. 该地区地势东高西低3.读图,判断①处的传统民居是A. 蒙古包B. 吊脚楼C. 窑洞D. 土楼4.下列地理描述与其对应的地形区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 “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B. “千沟万壑”——东北平原C. “沙漠广布”——四川盆地D. “黑土广布”——黄土高原5.下图展示的地形区是A.内蒙古高原B. 黄土高原B.C. 云贵高原 D. 青藏高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图示阴影范围地区是()A.长白山区B. 黄土高原C. 华北平原D. 东北平原7.造成该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 退耕还林还草B. 植被遭到人为破坏C. 黄土土质疏松D. 降水集中,多暴雨8.针对该地地表现状,应采取的治理措施是()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③杜绝放牧,禁止发展畜牧业④整修梯田,修筑挡土坝等工程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史料记载,数百年前,图示甲地区为一片茂密的森林草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往日的优美环境现已面目全非。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甲地区是A.云贵高原B. 黄土高原C. 青藏高原D. 内蒙古高原10.制约甲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A. 寒潮和台风B. 火山和地震C. 滑坡和泥石流D. 干旱和水土流失11.要实现甲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是A. 提高粮食产量B. 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C. 大力发展交通D. 大力发展旅游业12.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是()A. 植树种草B. 修建水库C. 打坝淤地D. 修建梯田读下面甲、乙两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关于甲地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开阔坦荡B. 黄沙万里C. 千沟万壑D. 雪峰连绵14.形成乙地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 黄河下游水土流失严重B. 河流携带甲地泥沙在此沉积C. 黄河上游大量引水灌溉D. 我国北方沙尘暴频繁15.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即“黄土风情”。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课程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共15条,其中位置与分布5条,联系与差异6条,环境与发展4条。
黄土高原可以承载以下6条内容。
位置与分布4条: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联系与差异1条: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环境与发展1条: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另外,本专题还可以承载中国“文化特色”部分的以下内容: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活动建议】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
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
【说明】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
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
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但所选区域组合,必须涵盖本单元所有“标准”。
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课标解读(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删去了以下内容:“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八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
课题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1〕
修订审核
学习目标
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学习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及地形特征
学习难点黄土高原的成因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自主空间
一、导入设计: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1. 黄土高原因外表覆盖着深厚的而得名。
位于我国地区,
它东起,西至,北连,南抵。
跨
越、、、等省区。
2.黄土高原地表特征:。
3. 黄土高原具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有:传统民居,地方
民歌。
、、、。
“〞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黄土的来源地是、
和我国内陆地区。
6.黄土高原深厚黄土的堆积原因是作用形成,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的地表形态形成原因那么是作用。
三、合作互助,共同进步〔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自学阶段未完成的问题以及
新问题,并相互讲解〕
1.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展示引导学习。
〔小组或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小组间质疑或补充教师
八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区—黄土高原基础练习题一、单选题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所示区域为我国A.北方地区B. 南方地区C. 西北地区D. 青藏地区2.关于图所示区域的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为华北平原、②为黄土高原B.①为黄土高原、②为华北平原C. ①②都位于第二阶梯D. 该地区地势东高西低3.读图,判断①处的传统民居是A. 蒙古包B. 吊脚楼C. 窑洞D. 土楼4.下列地理描述与其对应的地形区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 “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B. “千沟万壑”——东北平原C. “沙漠广布”——四川盆地D. “黑土广布”——黄土高原5.下图展示的地形区是A.内蒙古高原B. 黄土高原B.C. 云贵高原 D. 青藏高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图示阴影范围地区是()A.长白山区B. 黄土高原C. 华北平原D. 东北平原7.造成该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 退耕还林还草B. 植被遭到人为破坏C. 黄土土质疏松D. 降水集中,多暴雨8.针对该地地表现状,应采取的治理措施是()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③杜绝放牧,禁止发展畜牧业④整修梯田,修筑挡土坝等工程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史料记载,数百年前,图示甲地区为一片茂密的森林草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往日的优美环境现已面目全非。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甲地区是A.云贵高原B. 黄土高原C. 青藏高原D. 内蒙古高原10.制约甲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A. 寒潮和台风B. 火山和地震C. 滑坡和泥石流D. 干旱和水土流失11.要实现甲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是A. 提高粮食产量B. 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C. 大力发展交通D. 大力发展旅游业12.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是()A. 植树种草B. 修建水库C. 打坝淤地D. 修建梯田读下面甲、乙两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关于甲地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开阔坦荡B. 黄沙万里C. 千沟万壑D. 雪峰连绵14.形成乙地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 黄河下游水土流失严重B. 河流携带甲地泥沙在此沉积C. 黄河上游大量引水灌溉D. 我国北方沙尘暴频繁15.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即“黄土风情”。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时作业(解析版)1.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和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乌鞘岭以东B.主要包括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C.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D.北抵阴山与内蒙古高原相邻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在改善本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本区经济是一个重大课题。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有()①减少土壤肥力②淤塞河道③破坏农田④生态环境恶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势有()①自然资源丰富②名胜古迹众多③工业基础雄厚④国家政策、资金扶持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左图是中国地形局部图,右图是某区域经纬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读左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形区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地表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B.③为秦岭,是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C.甲地形区北抵阴山与内蒙古高原相邻D.④为太行山,其东侧为东北平原5.“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者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据此,对文中“黄土地”所在地形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位于第三阶梯上,流水侵蚀严重B.塬面比较平坦,适宜耕种C.传统民居是窑洞,民歌是信天游D.采取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生态环境6.读右图,关于该区域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图示区域位于北京的西南面B.A山脉东西两侧分别是平原和高原C.大部分地区是沟壑纵横的黄土地D.①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棉基地我国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结合下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图”,完成下列各题。
7.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B.位于秦岭以北C.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D.北抵阴山与内蒙古高原相邻8.下列关于加强该地区水土保持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无条件地扩大煤炭开采量,提供治理环境的资金B.缓坡地建梯田,沟谷打坝淤地C.植树种草,建设林草护坡带D.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选择题图为探究不同自然因素影响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用于探究不同土质对水土流失影响的是()A.I组B.Ⅱ组C.III组D.IV组2.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A.地面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严重B.降水强度越小,水土流失越严重C.地表植被越稀疏,水土流失越严重D.黏土比沙土疏松,水土流失更严重3.结合实验探索,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中有效的生物措施是()A.植树种草B.合理安排农事活动C.打坝淤地D.减少放牧牲畜数量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但又被称为“中国的忧患”,读“黄河干流及部分支流”图,完成下面4-7小题。
4.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是指()A.秦岭B.巴颜喀拉山脉C.唐古拉山脉D.九华山5.黄河河水含沙量大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工业发达,污染严重B.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C.过度抽取河水,带走泥沙D.水中行船多,搅动河沙6.每年初春,黄河易发生凌汛现象的河段是()A.ⅡⅡB.ⅡⅡC.ⅡⅡD.ⅡⅡ7.关于图中黄河各河段的忧患或开发治理措施,错误的是()A.河段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B.河段Ⅱ修建水电站,利用水能C.河段Ⅱ大力扩大农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D.河段Ⅱ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图是河流作用形成的两种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8-9小题。
8.与左图中地貌景观形成无关的因素是()A.土质疏松B.植被稀少C.气候全年多雨D.地势起伏大9.形成右图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河流下游水流速度较快B.河流携带泥沙在此沉积C.河流上游大量引水灌溉D.沙尘暴携带大量沙尘在此沉降下图是黄土高原煤炭资源分布图和地理景观图,完成下面10-12小题。
10.从陕西运5000吨煤炭到重庆,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是()A.铁路B.水路C.公路D.航空11.下列能准确描述黄土高原地理景观的是()A.冰川广布,雪山连绵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D.地面平坦,一望无际12.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A.地震、火山B.台风、海啸C.水土流失D.蝗虫二、解答题13.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单项选择题
1.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剧种是()
A.二人转 B.黄梅戏 C.越剧 D.梆子、秦腔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民俗和文化。
答案:D
解析:二人转是东北地区的特色剧种;黄梅戏是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越剧是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
2.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A.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著 B.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C.地形平坦,一望无际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表特征。
答案:B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被冲刷的支离破碎,呈现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
3.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在()
A.塬 B.梁 C.峁 D.川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区地形条件对人口和农业的影响。
答案:D
解析:在黄土高原地区,地势低平、适合发展农业和居住的地貌类型是川。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
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人多地少,过度开发破坏地表④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答案:D
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
本题中①②④属于自然因素,③则属于人为因素。
5.下列关于黄土高原退耕的讨论,不正确的是()
A.陡坡地应全部退耕,保留的缓坡耕地应修建梯田耕作
B.退耕结合植树种草,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
C.退耕的同时要控制人口增长
D.退耕会减少农民的收入,让农民陷入贫困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答案:D
解析:为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实施退耕时应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保证农民的收入,不至于使其陷入贫困。
6.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窑洞,其形成原因是()
A.黄土具有直立性,较干燥 B.黄土具有黏性
C.黄土比较湿润D.黄土土质比较松散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的特征。
答案:A
解析: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7.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其上的黄土形成原因是()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力作用 D.风化作用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上厚厚的黄土的形成原因。
答案:C
解析:在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成因解释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认同,各种证据证明黄土来自于内陆干旱地区,在风力的作用下形成。
8.与黄土高原相连的地形区是()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东北平原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答案:C
解析:黄土高原北连内蒙古高原,其与华北平原之间有太行山脉阻隔,与四川盆地之间隔着秦岭,与东北平原则相距更远。
9.“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话与高原的水土流失有关()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水土流失对河流的影响。
答案:C
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干流及多条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在流水的侵蚀下,黄河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10.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及土壤的关系是()
A.植被覆盖率低,土质黏,水土流失严重
B.植被覆盖率高,土质黏,水土流失严重
C.植被覆盖率低,土质松散,水土流失严重
D.植被覆盖率高,土质松散,水土流失严重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影响水土流失的植被及土壤因素。
答案:C
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与当地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有着密切的关系。
11.以下景观属于黄土高原的是()
A.石林B.丹霞 C.塬、梁、峁、川 D.雅丹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地貌景观。
答案:C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在流水的侵蚀下,形成了塬、梁、峁、川等地貌类型。
12.以下不属于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A.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
B.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
C.河水富营养化
D.破坏农田和村庄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
答案:C
解析:河水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河水富营养化不属于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
13.黄土高原部分地区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的人为原因是()
A.黄土的特性决定的 B.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C.暴雨集中 D.水土流失
考查目的:人类对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B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大。
现在人们的过度垦殖以及开矿、修路等活动的增加,使得这里的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
14.黄土高原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湿地退化 B.冰川萎缩 C.水土流失 D.草原退化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C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15.根据下列各省轮廓图判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A.B. C.
D.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答案:D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长城,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七省(区)。
从图中判断A为广东省,B为湖北省,C 为云南省,D为陕西省。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6分)
材料1: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截止到2004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其中黄土高原总面积35568平方公里,而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2347平方公里,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材料2: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实施十年,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其中一期工程使项目区内植被覆盖率从17.5%提高到41.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6元提高到1263元;人均粮食产量由378公斤增加到532公斤。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是_____________;工程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经过治理后的黄土高原发生了哪些可喜变化?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答案:(1)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过度放牧③修路4开矿(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答出一点得1分)(2)植树种草(1分)建梯田、修挡土坝(1分)(3)生态环境改善(1分);粮食增收、收入提高(1分)。
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本题从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入手,考查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等)。
经过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均收入及粮食产量均有大幅提高。
17.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图表示的区域为________高原。
流经该区的河流D为______河。
(2)图中地形区B为_________平原,C为__________高原。
(3)图中A是位于本区的__________(省级行政区)。
(4)本区的耕地类型以___________为主,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
(5)该区是世界上最大的________堆积区,其成因是在__________作用下,将位于中亚、______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黄土吹到这里堆积而成。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图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
答案:(1)黄土黄(2)华北内蒙古(3)宁夏回族自治区(4)旱地小麦谷子(5)黄土风力蒙古
解析:通过识图判断该区域是黄土高原,其附近的地形区有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流经黄
土高原的河流是黄河。
本区降水较少,所以耕地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也以耐旱的小麦、谷子为主。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在风力作用下,将内陆干燥地区的黄土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