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接受学共3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04 MB
- 文档页数:35
一、名词解释1、主题学:某一部作品或者某一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是提炼题材和塑造形象所得出的高度浓缩与升华的思想结晶。
主题,是作家通过题材的描绘与艺术形象的塑造而呈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主题的本质特征,是抽象概括的一种主观的思想认识和含有价值判断的观点,是作品题材的中心意义,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
例如:“爱国主义的精神”、“战争的残酷和恐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美好的感情”、“人性的复归”等。
主题学:通过对文学主题、母题、题材、人物、意象、情境等研究,研究相关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2、母题:指文学作品中反复表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有感周围世界所产生的概念。
如生死、离别、爱恨、空间、时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战争”、“欢乐”、“野蛮”,以及人物心态(如嫉妒、骄傲)、人物感情(如爱、恨)、人物行为(如生、死、叛逆、谋杀)等。
母题的分类:叙事类母题、抒情类母题。
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母题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它没有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只有在经过了作者的处理以后,它才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的态度立场. 一旦母题有了倾向性,有了褒贬意义,它就上升为主题了。
3、隐含的读者:接受理论以为, 读者实际上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现实的读者",二是“隐含的读者"。
现实的读者指从事阅读活动的普通读者及作家、文学批评家等具体的人;“隐含的读者”则是“一种可能出现的读者,一种与本文结构的暗示方向相一致的读者。
"作品(文本)自身就具有产生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因而潜藏着“暗含的读者”(Derimplizite Leser)。
它植根于文本的结构中,是隐形的,有待于实现的。
因此,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隐含的读者”具体显现的过程,也是读者与作家共同创作的过程。
“隐含的读者”既对作品意义的实现有能动的参与作用,又为本文潜在意义的实现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比较文学__整理doc比较文学1、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名称源于法国2、1816年,法国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比较文学教程》中第一次使用“比较文学”一词;3、傅东华于1931年在翻译法国学者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一书时,第一次把法语的“Littérature comparée”翻译成“比较文学”,于是,汉语语境中的这门学科名称也就这样确定下来。
4、比较文学的特点:跨越性开放性5、在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中,跨民族和跨学科最为重要6、卢康华、孙景尧合作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著作《比较文学导论》7、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是以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国家文学作为研究客体的,它们的研究视域或语境是单项度的、一元的,而比较文学是以两种以上的民族或国别文学的关系作为研究客体的,其研究视域是双项度或多项度的、二元或多元的。
彼此的区别是明显的。
世界文学指称的是总量上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学,也容易区分。
比较容易混淆的是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
8、总体文学也研究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但它并不强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同时,总体文学强调共时性,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横断面上展开研究,其研究内容仅限于诗学。
9、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文学比较报》;同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这两份杂志,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0、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了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
11、1895年,戴克斯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2、巴尔登斯贝格在巴黎大学创立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还创办了法国最重要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评论》。
他主张严格的实证方法,主张言必有据,反对牵强附会。
比较文学课件整理比较文学是什么?1.案例解读案例一:狄更斯与老舍的讽刺幽默题材选择;结构设计;人物塑造案例二:中西复仇作品研究西方复仇作品对文明的反思中国复仇作品对“善恶有报”的宣扬2.当今文学研究的“不速之客”-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与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研究的关系;比较文学研究与国别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区别;比较文学是传统文学学科的补充和发展,并将认识“自我”和认识“他者”的文学文化结合探讨的新兴学科。
4. 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
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发生论1.比较文学的诞生背景世界主义意识和民族主义意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
2、西方文学的比较文学因子西方古代文学的基质:希腊、罗马文学中存在的多种文学、文化影响的事实二希文学对后世西方各国文学的影响关系文艺复兴欧洲各国文学的影响关系中西方文学文化之间的影响的可能性西方对中国的想象,影响的事实3、中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因子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周边地区文学的关系A、中国与印度文化之关系;B、中国与中东文明的关系;C、中国对周边地区文学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向西方学习的意义4.比较文学产生的必然性文学研究的必然进程;整体思维的必然要求;共同文心与诗心寻找的必然要求;四、比较文学精神——“自我”与“他者”的认知之道一、影响研究经典案例解读案例一:果戈理与鲁迅之《狂人日记》文体影响;人物影响;艺术风格影响案例二:易卜生《玩偶之家》与中国;案例三:《雷雨》的希腊悲剧血统二、影响研究的内涵1.影响的具体内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队另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学发展的影响不同国家具体作家的相互影响2. 影响的方式直接影响;间接影响3、影响的过程经过路线起点——————————————-------------------------------终点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三、影响过程详解1. 放送→流传学(誉舆学):追寻放送者的脚步流传学概念界定-流传学范畴中国文学在外国-外国文学在中国-外国文学在外国2.接受→渊源学:回溯接受者本质渊源学概念界定渊源类型;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集体渊源3.途径→媒介学:传递影响的使者媒介学概念界定;媒介学形式;个人媒介;团体媒介;文字媒介四、影响研究(法国学派)的特点提倡“影响研究”方法;崇尚实证,重视考据;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将比较文学限于纯文学范围;地域上则局限与欧洲,特别是西欧之间。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一、“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不包括文学创作二、“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亨利·雷马克)•不限于一般方法论的意义•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之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意味着跨越和沟通:从地域观念上,跨越和沟通国家、民族的界限;从学科领域上,跨越和沟通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
正因如此,比较文学形成了一个重要特征——开放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一、外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法国: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基亚)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马里耶·卡雷)美国: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亨利·雷马克)俄苏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文学事实类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和文学接触,相应地区分为: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的类似和“文学联系和相互影响”,通常两者相互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