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储粮与粮食安全浅谈
- 格式:pdf
- 大小:116.89 KB
- 文档页数:4
低温储粮调研报告低温储粮是一种有效的粮食储存方法,通过控制储粮环境温度在较低的状态下可以有效地降低粮食的水分含量,并且有效控制储粮害虫的滋生,减少粮食的损失。
在这次的低温储粮调研中,我对低温储粮的原理、优势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首先,低温储粮的原理是通过降低储粮环境的温度来控制粮食的湿度和害虫的滋生。
一般来说,粮食在低温环境下会减缓新陈代谢速度,从而降低粮食的呼吸损失和水分散失。
此外,低温环境也会抑制害虫的繁殖和发育,从而减少粮食的损失。
因此,通过低温储粮可以有效地保持粮食的质量和数量。
其次,低温储粮相比于传统的储粮方法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低温储粮可以减少粮食的水分散失和氧气消耗,从而降低粮食的损失。
其次,低温环境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滋生和繁殖,减少害虫对粮食的污染和破坏。
此外,低温储粮也可以延缓粮食的老化和变质速度,保持粮食的新鲜和优质。
在实际应用方面,低温储粮已经在我国的粮食储存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根据我的调研结果显示,许多粮食储存企业已经采用了低温储粮技术,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企业通常会在储粮仓库中设置专门的低温储粮设备,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等参数来实现粮食的低温储存。
同时,这些企业也会定期进行温度和湿度的监测,以确保储粮环境的合理控制。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低温储粮仍面临的挑战。
首先,低温储粮设备和技术投入较高,对储粮企业而言可能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其次,低温储粮需要对储粮环境进行严格的控制,包括温度、湿度和通风等参数,这对于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
此外,由于低温储粮需要长时间维持低温状态,因此对能源的需求也较大。
综上所述,低温储粮作为一种有效的粮食储存方法,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降低储粮环境温度,可以有效地降低粮食的水分含量和害虫的滋生,从而保持粮食的质量和数量。
然而,低温储粮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技术投入和操作难度等方面。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低温储粮技术,以实现更加经济、高效和可持续的粮食储存方式。
浅谈储粮环境条件与粮食安全储藏的关系储粮环境条件是指对粮堆中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
从性质上来说,环境条件可分为非生物的因子、生物的因子和人为的环境因子。
环境条件中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是互相影响的,本文只浅谈非生物的环境条件对粮食安全储藏的影响。
在粮堆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
这些环境条件对粮油储藏极为重要,是储粮、虫、霉等生物成分生存的必要条件。
在粮油储蓄的过程中,只要控制其中一个要素,就能抑制虫、霉、粮的生命活动,达到保管好粮油的目的。
因此,了解其变化规律,对于适时掌握粮情,采取正确有效的储藏措施,确保粮油安全储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温度与粮食安全储藏的关系储粮系统中温度主要有气温(大气温度),仓温和粮温。
这三种温度变化关系密切,互相影响,相互作用,通常是气温变化影响仓温变化,而仓温的变化又影响粮温的变化。
粮堆温度主要受气温和仓温的影响。
日出前温度最低,以后逐渐上升,下午两时左右最高,以后又逐渐下降,日温差随着环境季节的不同而不同。
我国1-2月份温度低,以后逐渐上升,7-8月份温度最高,以后又逐渐下降。
年温差也每年各异,而仓温随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只不过仓温的变化比外界气温变化要小,这也有利于粮温的稳定,利于粮食的储藏。
气温升高季节,仓温一般低于气温;气温下降季节,仓温一般高于气温。
在正常情况下,粮温变化主要由仓温变化引起。
由于粮食导热性差,故粮温的日变化幅度很小,且仅局限于粮堆的表层,其变化时间也比仓温迟1-2小时。
粮温年变化规律受外界气温影响,一般是2-3月粮温最低,以后逐渐上升,8-9月份最高,以后又逐渐下降。
其年变化幅度比仓温小,且比仓温滞后一个月左右。
根据上述规律,利用粮堆内外的温差,采取合理的通风对流等形式散热,以降低粮温而不影响安全储粮。
仓房隔热性能的好坏、仓房的大小以及仓型的不同,导致了粮温的不同变化。
一般来说,圆筒仓比房式仓粮温稳定,而地下仓粮温一般处于20℃左右,变化幅度不大。
粮食低温储藏技术
粮食低温储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粮食储藏方式,它通过将粮食存放在低温环境下,来延长粮食的保质期。
粮食低温储藏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低温环境下粮食的代谢减缓,从而抑制粮食内部的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避免粮食品质的恶化,延长粮食的储藏时间。
粮食低温储藏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小麦、玉米、大米、豆类等各种粮食。
粮食低温储藏技术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冷库储藏和气调储藏两种。
冷库储藏是利用低温环境下的冷库来保存粮食,常见的低温环境温度为0℃~15℃,粮食可在此环境下保存数月甚至一年以上。
气调储藏是利用特殊的储藏气体来维持粮食储藏环境,常用的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气等,其优点是可有效抑制粮食内部的氧气浓度,减缓粮食的代谢速度,从而延长粮食的保质期。
粮食低温储藏技术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储藏环境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储藏设备的维护难度较大等。
因此,在推广使用粮食低温储藏技术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其技术优势和实际成本,并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应用。
- 1 -。
低温低氧保存果蔬和粮食的原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低温低氧保存是一种常见的食品保存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减缓食品的新陈代谢过程,从而延长其保鲜期。
在食品的保存过程中,低温和低氧环境可以有效减少细菌和霉菌的生长繁殖,从而避免食品腐败和变质。
对于果蔬和粮食来说,采用低温低氧保存方法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因:低温可以减缓食品的新陈代谢速度。
食品的新陈代谢速度与温度密切相关,通常来说,食品在较低的温度下新陈代谢较慢,因此可以延长其保鲜期。
对于果蔬来说,低温可以减缓其呼吸速率,降低水分流失和成分损失的速度。
对于粮食来说,低温可以减缓淀粉的分解和氧化反应,从而延长其品质保持时间。
低氧环境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
在低氧环境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会受到限制,从而可以减少食品腐败和变质的可能性。
果蔬和粮食中的细菌和霉菌是导致食品腐败的主要因素,因此采用低氧环境保存可以有效延长它们的保鲜期。
低温低氧保存还可以减少食品中的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是导致食品腐败和变质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对于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来说。
在低氧环境下,食品中的氧化反应会受到限制,从而避免其产生不良的气味和味道。
低温低氧保存果蔬和粮食具有延长保鲜期、抑制微生物生长、减少氧化反应等多种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食品的特性和保存要求来选择最适合的低温低氧保存条件,以确保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低温低氧保存的原理和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保存自己的食品。
【2000字】第二篇示例:低温低氧保存果蔬和粮食是一种常见的食品保存方法,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低温和低氧环境可以有效地延缓果蔬和粮食的新陈代谢过程。
在低温条件下,果蔬和粮食的呼吸速率会减慢,新陈代谢反应也会减缓,这样就可以延长它们的保鲜期限。
低氧环境也可以减少果蔬和粮食中的氧化反应,减少其腐败和变质的可能性。
低温低氧环境还可以抑制果蔬和粮食中微生物的繁殖。
我国低温储粮的应用方式和适用性分析张崇霞1许锡炎2李志民3许胜伟1严晓平1王双林1(1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610091)(2中国储备粮集团管理有限公司100039)(3中国储备粮梅河口直属库有限公司135000)摘要对我国低温储粮的应用方式及适用性进行了探讨,重点介绍了冷源获取技术和仓房隔热保冷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低温储粮冷源隔热保冷低温储粮不仅可以抑制粮食的呼吸代谢,延缓粮食品质劣变,还可以有效控制储粮害虫、微生物的活动,不使用或减少使用化学药剂,因此,低温储粮代表着粮食储藏技术发展的方向&低温储粮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受仓储条件和费用等因素影响,没有大规模推广。
低温储藏技术受到限制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仓房隔热性能,1998年以来建造的仓房多数不是按照低温仓或准低温仓的标准修建,仓房隔热性能较差,无法满足低温储粮所需要的保冷隔热效果;二是制冷机组能耗较高,为保持粮堆低温状态,需依赖制冷机进行粮堆降温,低温储粮能耗较高。
近年来,随着新型制冷技术及仓房隔热气密技术的发展,低温储粮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本文将对我国低温储粮的应用方式及适用性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低温储粮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1我国低温储粮的发展基本经历了利用自然低温、机械通风降温、谷物冷却机、内环流技术、空调、新型制冷机组几个阶段。
1.1自然低温自然低温储粮是利用自然冷源,同时采用一定的隔热措施,来维持粮堆低温状态的储粮方式,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
自然低温储粮,在我国一般用于北纬30。
以北,冬季气温在0°C以下的地区。
这些地区有充足的自然冷源,在秋冬季节可打开仓房门窗和通风口在热压和风压作用下进行自然冷却通风,逐层冷却粮食&为提高降温效果,一般可采取翻动粮面、扒沟、挖塘等方法。
赵兴元等研究表明,利用自然通风降低粮堆温度,能实现7个月的自然低温储粮,自然通风仓储藏一年的晚制稻脂肪酸值上升率比对照仓上升率低。
2024年强化粮食安全意识提升储粮管理水平演讲稿我为储粮献忠言--强化粮食安全意识提升储粮管理水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强化粮食安全意识提升储粮管理水平》大家知道,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是关系国民生计的重要物资,也是军需民食的特殊商品。
中国有句老话:“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永远不会过时。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已成定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粮食质量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入世界贸易____后粮食贸易的全球化,客观上也要求粮食质量工作与国际接轨。
面对新形势,如何加强储粮工作,发挥粮食部门在粮食储存方面的优势,是摆在粮食储备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粮食储备工作中应作好以下三方面。
一、入库把好质量关粮食质量工作是粮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粮食的收购、储存、轮换等环节,关系到国家、企业、农民及消费者的利益。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质量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工作难度大了,任务重了,要求高了。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求我们在粮食入库过程中做到指导收购,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关,应充分发挥粮食部门在检验技术、设备上的优势,对入库粮食严格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要求进行鉴定,车车抽样检验,依质论价,确保质量良好,杜绝不符合储备粮标准要求的粮食入库,这是确保储粮安全的前提,也是确保储粮安全的基础,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二、储存把好科技关科学储粮,既是储备粮管理工作的目的,也是储备粮管理工作的关键。
为了确保储备粮在国家急需时“调的动,用的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到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
大家知道,由于粮食本身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有机体,粮食内部不断进行着有生命的、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
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粮食虽然没有发生发热霉变现象,但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物理化学性状相应地改变,导致粮食陈化而造成利用品质和食用品质变劣。
粮食的低温储存粮堆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体系,在此体系中既有生物成分也有非生物成分。
粮食的储藏稳定性,则取决于这些生物、非生物成分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温度和水分是影响一切生物生命活动强弱的两个重要生态因子,特别是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更为显著。
低温储藏主要是通过控制“温度”这一储粮生态因子,使粮食处于一定范围的低温状态,抑制虫、酶生长,繁育,延缓储粮品质的变化速度,从而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
低温储藏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以有效限制粮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减少储粮的损失,延缓粮食的陈化,特别是能使面粉、大米、油脂、食品等安全度夏,保鲜效果显著。
同时具有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剂,避免或减少了污染,保持储粮卫生的特点。
另外,低温储藏还可作为处理高水分粮的一种应急措施。
缺点是低温储藏投资较大,运行费用较高,如果仓房围护结构中防潮层不完善或气流组织不合理,很易造成粮食水分转移,甚至结露。
因此,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低温储藏的推广使用。
由于粮食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在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将粮食置于一定范围的低温状态(粮食处于15℃以下为低温状态、粮食处于20℃以下为准低温状态),能够有效抑制虫霉生长、繁育,限制储粮品质的变化速度,同时又能维持粮食储藏的稳定性。
进行低温储粮,首先要了解粮食以及虫、螨、霉等生物体的生物学特性,低温储粮的原理正是控制粮堆生物体所处环境的温度,限制有害生物体的生长、繁育、延缓粮食的品质劣变,从而达到粮食安全储藏的目的。
(一)低温与储粮害虫储粮害虫是变温动物,生理上缺乏调节体温的机能或此机能不完善,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差。
温度对变温动物发生直接作用,变温动物的体温是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表现在动物的新陈代谢强度、生长速度方面。
温度是储粮害虫生活环境中最重要的无机环境因素,它对害虫发育速度影响比较明显。
储粮害虫由于长期生活在温度较高的室内,多数虫种又起源于热带,耐低温能力较弱。
大多数重要的储粮害虫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极限低温为17℃,若将温度控制在17℃,尤其在15℃以下,虫体开始呈现冷昏迷,这时即使不能使其快速致死,也可使昆虫不能活动并且阻止它们取食,结果会由于饥饿衰竭而间接地使害虫死亡。
低温储粮与粮食安全浅谈粮食是我国人民食品结构中的要紧组成部分,同时粮食又是军需民用的重要战略物资。
保管好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备战备荒的大事。
因此,安全储粮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温度是阻碍粮食安全储藏的重要因素。
粮堆内的害虫、微生物、粮粒等生物成分在水分和氧气条件适宜的情形下,还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畴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实验说明,粮食上存在着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害虫、它们存在于粮食籽粒的内部和外部,通过各种途径,从粮食作物在田间生长期、收成期、运输、储藏和加工各个环节集合到粮粒上,构成粮食区系。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粮食体系会因微生物、害虫的大量生长和繁育,造成粮食的发热霉变,从而使粮食的重量减少、品质劣变、甚至产生毒素,不仅造成极大的经济缺失,同时直截了当危害人们的躯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我们要保管好粮食,就必须了解阻碍粮食安全的环境因素:粮食的水分、温度和粮堆中气体组成。
假如这三个差不多因素中有一个处于对粮食微生物、害虫不利的情形,都会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基于这一点,粮食储藏采纳低温、干燥密闭等技术,均可达到粮食安全储藏。
下面对我库实施低温储藏技术做一分析:1 低温干燥储藏1.1 粮食的低温有抑制粮食呼吸的效应,在10-15℃以下粮食呼吸停留在低限水平,有利于储粮的稳固性。
低温于保持粮食品质,减少干物质缺失是有利的。
粮食水分大、温度高,干物质缺失大。
反之,相同高水分的粮食,温度降低,则干物质缺失减少。
1.2 干燥的粮食在温顺条件下遭受害虫危害,但低温却能抑制其发生并能长期储藏。
害虫在最适宜温度范畴内发育专门快,一样储粮害虫的最适温度为25-32 ℃,粮温在15-8℃时,害虫停止活动,在8-4℃时,害虫处于麻痹状态。
粮温低于一4℃害虫致死。
1.3 温度同样是粮食微生物繁育的重要因素。
粮食微生物绝大多数属于中温性,适宜生长繁育温度范畴是20-40℃。
粮食微生物的细胞内70%-85%是水分,假如没有充足的水分供给,或者周围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90%,就会导致菌体细胞大量失水,蛋白质变性,代谢活动停止,甚至死亡。
低温储粮在粮食保鲜方面的应用与发展低温储粮是指将粮食储存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保鲜的一种方法。
与传统储粮方法相比,低温储粮具有更好的保鲜效果和延缓粮食品质衰变的作用。
因此,低温储粮在粮食保鲜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首先,低温储粮可以有效控制粮食品质衰变。
粮食在储存过程中容易遭受虫害、霉变等问题,导致粮食质量下降。
而低温储粮可以通过控制储存环境温度,减少粮食中的虫害和霉变的发生,从而保证粮食的质量。
研究表明,低温储粮可以延长粮食的保鲜期,减少营养损失,提高粮食的商品价值。
其次,低温储粮对粮食的贮存安全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储粮方法容易导致粮食自燃、爆炸等安全风险。
而低温储粮可以通过控制储存环境温度,降低粮食自燃、爆炸的风险。
低温环境可以减少氧气的含量,降低粮食自燃的可能性;同时,低温储粮也可以减少粮食中的水分含量,降低粮食自燃的危险性。
此外,低温储粮还可以减少粮食的贮存损失。
在传统储粮方法中,粮食容易因为虫害、挤压等因素导致贮存损失。
而低温储粮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保持粮食的完整性,降低挤压导致的损失。
此外,低温储粮还可以降低粮食的湿度,并采用密封的储粮方式,有效防止蛀虫和霉变的发生,减少粮食的贮存损失。
在技术方面,低温储粮的发展趋势是借助先进的冷库和粮食贮存设备,并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粮食储存的智能化管理。
通过温湿度监测、气体检测和虫害监测等手段,实时监控粮食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气体和虫害状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以保证粮食储存的安全和质量。
此外,低温储粮还可以与其他粮食保鲜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粮食的品质。
例如,可以采用低温储粮与吸湿剂相结合的方式,减少粮食的湿度;可以采用低温干燥的方法,降低粮食的水分含量。
这些方法都可以进一步减少粮食的品质衰变和贮存损失。
总的来说,低温储粮在粮食保鲜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通过合理控制储存环境温度,可以有效控制粮食品质衰变、降低粮食自燃和爆炸的风险,减少粮食的贮存损失。
粮食安全关霜降和寒露时节的粮食储存与管理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而粮食安全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在中国,每年的霜降和寒露时节是粮食储存与管理的重要节点。
本文将探讨霜降和寒露时节的粮食储存与管理方法,旨在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人民的饮食需求。
一、霜降时节的粮食储存与管理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粮食收获后最重要的储存时期。
在霜降时节,粮食的储存与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粮食收获前的准备在收获前,农民需要做好粮食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清理存粮仓库,确保仓库内部的整洁和干燥。
其次是检查仓库的防护设施,如仓门、窗户等是否完好,并进行修复和加固。
最后是对仓库内的储粮设施进行清理和消毒,以防止虫害和霉变的发生。
2.粮食的选择与分级在收获时,应根据粮食品种和质量将粮食进行分类和分级。
这样可以保持粮食的品质,并方便后续的储存和管理。
对于质量较好的粮食,可选择留种或优先供应市场;而对于质量较差或病虫害较多的粮食,则需及时处理或销售。
3.粮食的储存环境控制在粮食储存过程中,控制储存环境是确保粮食质量的重要环节。
这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等因素的控制。
在霜降时节,应确保仓库内温度适宜,通风良好,并定期检查和清理储存设施,及时处理任何可能导致粮食变质的问题。
二、寒露时节的粮食储存与管理寒露是秋季的倒数第二个节气,也是进入冬季储存期的重要时刻。
在寒露时节,粮食的储存与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粮食储存容器的选择寒露时节天气逐渐寒冷,增加了粮食湿度和虫害的风险。
因此,在储存粮食时选择密封性好的容器很重要。
常用的储存容器有密闭塑料桶、铁桶等。
可以利用密封容器有效防止湿气和害虫的侵入,保持粮食的干燥和安全。
2. 粮食湿度的控制寒露时节,天气逐渐干燥,粮食湿度容易下降,影响粮食的贮存时间和品质。
因此,在储存粮食时,可以根据粮食的类型和湿度情况,调整粮食的湿度至适宜状态。
通过科学地控制储存环境,可以延长粮食的保鲜期和储存时间。
努力探索绿色储粮确保粮食储存安全摘要:为使粮食在储存环节保持应有的新鲜品质,并控制和减缓粮食储存周期内品质劣变,就需要开发无公害、无污染、无残留、安全可靠的绿色储粮技术。
介绍了几种绿色储粮技术及其在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绿色储粮;化学药剂;低温储粮;随着社会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无公害、无污染及营养价值高的粮油食品的需求日趋迫切。
因此,实施绿色储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确保储粮安全、卫生、环保的必然选择。
1绿色储粮含义绿色储粮指的是利用一定的生态手段,避免化学试剂的污染,以此来减缓粮食变质,保证粮食安全的一种防治方法。
从化学的角度看,粮食是一种活的有机体,在储藏过程中,它的含水率会增加,从而会受到害虫、菌类以及鼠类等等一系列有害生物侵害,质量上面会造成损害。
而且,在过去的正常储藏情况下,都是用化学方法,例如,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使用的粮食熏蒸剂,被沿用至今,它的主要成分是磷化铝,依据的方法是磷化铝遇到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会自动分解成磷化氢,而磷化氢易挥发成有毒气体,可以杀死害虫。
虽然说这种方法,使用便捷,而且杀虫效果很好且价格低廉,但是最终会有一定的药剂残留在粮食中,造成污染,会降低粮食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越来越高,国家以及企业也都对粮食产业的价值链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提高储粮技术,而且还要求是绿色储粮技术。
绿色储粮技术,要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为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在储藏过程尽可能少用甚至不使用化学试剂,通过其他手段来达到保护粮食,提升粮食价值链的目的,因此,绿色储粮有着很重要的实施意义。
2绿色储粮主要技术2.1 低温储粮技术粮堆内的害虫、微生物、粮粒等生物成分在水分和氧气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还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采取不同方式降低储粮温度,就能抑制粮堆内各种生物成分旺盛的生命活动,减少粮食在储存期间干物质的损耗,最大限度地保持粮食原有品质,延缓储粮陈化速度,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绿色储粮技术。
低温储粮的应用实践及发展建议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储粮问题日益突出。
低温储粮作为一种新兴的储粮技术,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本文将重点探讨低温储粮的应用实践及发展建议。
一、低温储粮的应用实践低温储粮是一种以降低储粮环境温度为核心的技术,通过降低储粮环境温度,减缓粮食自然代谢过程,延缓粮食品质的恶化。
低温储粮的核心设备为低温环境控制设备,包括低温储粮仓、低温循环风机、低温智能控制系统等。
目前,低温储粮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其他寒冷地区。
其应用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局部低温储粮试点在中国北方地区,有一些地方政府或农业企业对低温储粮进行了试点,将其应用于局部储粮库或农户的个别储粮仓。
通过这些试点,验证了低温储粮技术的可行性,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2.粮食仓储企业的推广应用一些粮食仓储企业已经开始推广和应用低温储粮技术,通过改造现有的储粮设施,引入低温环境控制设备,提高储粮设施的温度控制能力,从而降低粮食储存损失。
3.科研机构的推动一些科研机构对低温储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技术方案和操作指南。
这些科研成果为低温储粮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二、低温储粮的发展建议尽管低温储粮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我对低温储粮发展的一些建议:1.加强科研力量低温储粮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综合运用物理学、生物学、工程学等知识。
因此,建议加强科研力量的组织和协调,提高低温储粮技术的研发水平和应用效果。
2.完善标准和规范目前,低温储粮技术的标准和规范相对不完善。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标准制定和推广工作,制定一系列适用于低温储粮的标准和规范,为低温储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依据。
3.加强宣传和推广低温储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得到广大农民和仓储企业的支持和认可。
因此,建议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展示等形式,向农民和仓储企业介绍低温储粮技术的优势和应用效果。
储粮保低温的好处,这是我见过最全的总结在长期的储粮实践中,我国储粮⼯作者摸索出⼀套“冬季粮堆通风冷却、春季隔热保冷、夏季低温过夏”的低温储粮管理模式。
低温不仅可稳定储粮粮情,降低储粮费⽤,更重要的是保持粮⾷品质,抑制⾍霉⽣长,减少药剂使⽤,实现绿⾊储粮,从⽽提⾼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No.1低温可以抑制粮⾷的呼吸作⽤⽔分和温度是影响粮⾷呼吸强度的两个主要因素。
低温可抑制粮⾷呼吸作⽤的强度,甚⾄在粮⾷⽔分含量达到临界⽔分时,在较低温度下,仍不会出现呼吸强度显著增加的现象。
因此,低温可增加储粮稳定性,有利于储粮安全。
No.2低温储粮可防⽌害⾍为害⼀般来说储粮害⾍⽣长的有效温度为15~35℃,最适温度为27~32℃。
此时害⾍发育快,繁殖能⼒强,可在粮堆内迅速蔓延,引起储粮⼲物质损耗,粮温升⾼;当粮温降⾄17℃以下时,害⾍不能完成⽣活史,或不能很快发育⽽造成较⼤的危害;粮温在8~15℃时,害⾍停⽌活动;粮温在4~8℃时,害⾍处于冷⿇痹状态;粮温低于-4℃时害⾍死亡。
害⾍⽣存所需空⽓的湿度和粮⾷相平衡的⽔分值是不⼀样的,其耐湿限度常在70%以下。
⽶象、长⾓⾕盗能忍耐的最低湿度为60%,⾕蠹为30%。
因⽽,即使在很⼲燥的粮堆⾥,多数害⾍仍然可以⽣存。
螨类耐低温、喜湿,4℃以下的低温才能抑制螨类的⽣长,在相对湿度低于60%,即⽔分低于12%的粮堆⾥,它们的⽣长也不受限制。
因此,低温储藏有利于保持粮⾷品质、抑制害⾍发展。
但要保持粮堆0~10℃的低温状态是很困难的,如要抑制螨类⼤量繁殖,除进⾏低温冷却外,还要降低粮⾷⽔分。
No.3低温储粮可防⽌储粮微⽣物为害在粮⾷微⽣物区系中,中温性微⽣物最多,其⽣长的适温范围在20~40℃,其中包括绝⼤多数的细菌、霉菌、酵母菌以及植物病原真菌。
在通常情况下,导致粮⾷发热霉变的主要是中温性微⽣物,⽽⾼温性微⽣物则是粮⾷发热霉变的后继破坏者,低温性微⽣物是低温储粮时的主要为害者,特别是⾼⽔分粮在低温保管时更要注意这⼀点。
低温低氧保存果蔬和粮食的原因1. 引言1.1 低温低氧保存的概念低温低氧保存是一种常用的食品保鲜方法,通过将果蔬和粮食存放在低温和低氧环境中,可以有效延长它们的保鲜期限。
在这种保存方法中,冷藏库或冷藏箱通常会控制温度在0°C至4°C之间,同时减少氧气的含量,使果蔬和粮食在减少新陈代谢和细菌生长的同时保持新鲜。
低温低氧保存的关键在于减缓果蔬和粮食的呼吸速率,从而延长其保鲜期限。
呼吸是指植物组织对氧气的吸收,以产生能量和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在正常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高,植物组织会持续呼吸,加速新陈代谢并导致腐烂。
而在低氧环境中,植物的呼吸速率会受到限制,保持新鲜的时间更长。
通过低温低氧保存,果蔬和粮食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可以得到有效保留,延长了它们的货架期限,减少了食品浪费。
这种保存方法也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低温低氧保存不仅在家庭中常用,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贸易领域,对保障食品安全和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果蔬和粮食的呼吸作用果蔬和粮食是含有丰富营养的食物,在自然环境下会经历生长、成熟和腐烂等过程。
这些食物体内会有生物化学反应,也就是所谓的呼吸作用。
果蔬和粮食的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有氧呼吸是指在氧气的存在下,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通过细胞内线粒体产生能量,释放二氧化碳和水。
而无氧呼吸是指在缺乏氧气的条件下,通过发酵作用使食物分解释放能量,产生乙醇、乳酸等物质。
呼吸作用会影响食物的新鲜度和保存时间。
食物的呼吸作用会消耗自身的养分和水分,导致食物腐烂。
低温低氧环境能够减缓食物的呼吸速率,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保持其新鲜度和营养成分。
了解果蔬和粮食的呼吸作用对于低温低氧保存非常重要。
通过控制食物的呼吸速率,可以延长其保存时间,减少食物的营养流失和腐烂,确保食物的品质和安全。
2.2 低温低氧保存的原理低温低氧保存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控制环境中的氧气浓度和温度来减缓果蔬和粮食的新陈代谢速度,从而延长它们的保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