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科版上册)
- 格式:pdf
- 大小:5.07 MB
- 文档页数:5
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认识透镜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认识透镜的分类,学习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基本的作图。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课时是凸透镜成像的第一课时,让学生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不同的作用,学习透镜基本的作图方式,为以后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有关于凸透镜的认识,如使用放大镜,不过不了解放大镜为什么成这样的像,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让学生重新认识透镜。
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挂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不同结构特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核心素养通过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结构特征及对光的作用。
难点:通过实验找出透镜的焦点、焦距,掌握透镜中特殊光线的作图。
教学过程续表例1如图所示的六块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有B、E、F,属于凹透镜的有A、C、D。
(均填字母)2.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透镜的结构图(如图所示),引导学生观察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教师:研究透镜时常用到两个科学术语,即主光轴和光心。
如图所示,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作主光轴,简称主轴。
主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作透镜的光心。
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处。
归纳:(1)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2)光心:透镜的中心。
3.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师: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训练。
师的引导下识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导入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板书: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课程讲授(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5)下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靠、可信的.7.交流与合作.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小结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作业布置1板书设计1、透镜⎩⎨⎧边缘厚中间薄凹透镜边缘薄中间厚凸透镜、:、:2、焦点F,焦距f,主光轴、光心O.。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一节以凸透镜成像为主题的科学探究活动。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能够运用凸透镜进行简单的成像实验,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蜡烛、光屏、直尺、剪刀、胶带。
学具:每个孩子一份凸透镜、蜡烛、光屏、直尺、剪刀、胶带。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让孩子们观察教室里的灯,引导他们思考:灯是如何发光的?光是如何传播的?2. 讲解:介绍凸透镜的形状和特点,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3. 示范:用凸透镜、蜡烛和光屏进行成像实验,让孩子们观察成像的过程和结果。
4. 操作:让孩子们自己用凸透镜、蜡烛和光屏进行成像实验,观察和记录成像的过程和结果。
5. 讨论: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难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活动重点: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是,活动中也发现有些孩子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凸透镜成像的拓展实验,如使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成像实验,观察成像的变化。
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凸透镜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如放大镜、望远镜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和解释。
活动过程中的引入环节是关键。
通过让孩子们观察教室里的灯,我旨在引发他们对光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2. 实验操作:如何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3. 凸透镜成像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测量尺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投影仪,引导学生思考投影仪是如何成像的;2. 理论讲解: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像距、成像性质等;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4. 实验观察与数据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6.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8.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1. 物距u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2f > v > f,应用于照相机、摄像头等;2. 物距u = 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v = 2f;3. 物距f < u <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 > 2f,应用于投影仪、幻灯机等;4. 物距u = f,无像;5. 物距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老花镜等。
七、作业设计(1)投影仪的物距和像距分别是多少?为什么?(2)放大镜的物距和像距分别是多少?为什么?答案:(1)投影仪的物距大于2f,像距在2f和f之间,因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放大镜的物距小于f,像距大于f,因为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时间周数第9周总课时数 3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重点:1.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规律;2.如何利用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难点:1.观察和探究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2.掌握照相机拍近景和拍远景的远离,并判断像的大小变化;核心素养: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如照相机镜头,投影仪镜头等,用手摸摸近视眼镜片、远视眼镜片,感受一下什么是凸透镜。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照相机成像原理照相机中的什么结构可以看作是凸透镜,什么结构可以看作光屏?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所以照相时,被照景物与照相机的距离应大于镜头的二倍焦距;像成在胶片上,胶片与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
若要让所得的像变大,应该怎样调节光具座上的各仪器?思路:像变大像距变大物距变小【学生讨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1、拍完一张全身像后再拍一张半身像,应如何调节?要使像变大像距变大(镜头前伸)物距变小(相机靠近物体)2、要在照片上得到较小的像,你有哪些办法?要使像变小像距变小(镜头后缩)物距变大(相机远离物体)成像的调节: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都能形成清晰的像,需要在旋转镜头上调节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镜头到物体的距离。
(1)在拍摄近景时(或使拍摄景物的像大一些时),镜头应向前伸,同时增大胶片到镜头之间的距离;(2)在拍摄远景时(或使拍摄景物的像小一些时),镜头应向内缩,同时减小胶片到镜头之间的距离;知识点二投影仪成像原理幻灯机投影仪成像原理:思考:1、平面镜在这里有什么作用?2、要使屏幕上的像变小,凸透镜应向上还是向下调节?投影机应远离还是靠近银幕?总结: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使向上传播的光发生反射,使投影片的像出现在投影仪前方的屏幕上。
投影仪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在屏幕【学生思考】若要让所得的像变大,应该怎样调节光具座上的各仪器?【学生思考】1、拍完一张全身像后再拍一张半身像,应如何调节?2、要在照片上得到较小的像,你有哪些办法?【学生讨论】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使像呈现在屏幕上。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我期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我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我的教学难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重点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准备了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教具和学具。
活动过程如下:一、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引发他们对凸透镜成像的好奇心。
二、探究: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都有一套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我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通过调整凸透镜和蜡烛的距离,观察光屏上的像的变化,记录下实验数据。
三、分析: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我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活动重难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我发现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讨论分析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我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家中的物品,如放大镜、蜡烛等,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
同时,我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看他们能否发现凸透镜成像的新规律。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至关重要。
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是本次教学的核心。
我选择了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凸透镜成像的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学生亲自操作的重要性,因为通过亲身体验,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凸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难点1 ■探究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了解透镜在放大镜、照相机、电影放映机等光学仪器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冰遇阳光会融化,冰透镜对着太阳却能聚光使艾绒着火,令人怀疑。
清代科学家郑复光根据《淮南万毕术》的记载,亲自动手做过一些实验,证实冰透镜的确可以取火,他在《镜镜冷痴》中写道:将一只底部微凹的锡壶,内装沸水,用壶在冰面上旋转,可制成光滑的冰透镜,利用它聚集日光,可使纸点燃。
这就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
那么,冰透镜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学活动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认识透镜;(2)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认识透镜1.认识透镜镜的种类及几个概念引导:同学们请观察透镜组,并借助于擦镜纸,摸一下透镜,根据透镜的厚薄程度给透镜分类。
讨论透镜能分几类?点评:透镜有两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问题:下列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哪些是凸透镜?戴眼镜的同学请判断:近视镜是什么透镜?远视镜是什么透镜?甲乙学生阅读教材,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点评: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word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透镜的种类.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二、过程与方法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会用光路图表示观察到的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探究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作用的规律.【教学突破】通过学生实验观察,认识到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引导学生用光路图进行表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等.学生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火柴梗、白纸、光具座、手电筒等.┃教学过程设计┃(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仔细讲解有关虚焦点的画法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重点是射入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练习:(1)一束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如图4—5—2所示,哪幅图是正确的?(2)完成图4—5—3中的光路图.(3)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图4—5—4中的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讨论:对于练习题(3),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应该怎么理解?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应该怎么理解?从凸透镜折射出的光线一定是会聚光线吗?从凹透镜折射出的光线一定是发散光线吗?容自已画出光路图,教师再进行讲解、点评的方式,,教师要注意与平面镜成像相结合,认识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是虚像或虚焦点,并训练掌握入射光线、折射光线、焦点的关系.对于练习题(3),学生容易出错,注意运用光路的可逆性来分析透镜.【板书设计】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1) 1.透镜的分类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3.关于透镜的几个重要名词主光轴焦点焦距【教学反思】整节课设计了大量的学生实验,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即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往往是不成熟的、分散和粗糙的.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实验方法,帮助他们总结提高,从而使学生找到一条进行科学探究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了解凸透镜在投影仪、幻灯机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教学突破】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探究过程的几个环节,并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各个环节的设计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用彩笔板书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等.学生准备: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等.┃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2)1.凸透镜成像规律(1)当u>f时,在凸透镜与物体的另一侧形成倒立的实像.(2)当u>2f时,像的大小比物体小;当2f>u>f时,像的大小比物体大.(3)当u<f时,在凸透镜与物体的同侧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凸透镜的应用:投影仪、幻灯机.【教学反思】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为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奠定基础.。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5《凸透镜成像》探究实验设计教学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2、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3、培养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方法。
2、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过程,提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收集处理数据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揭示物理规律。
学生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
3、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史性的认识,注重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二、教学准备: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放大镜三、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四、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和规律。
五、教学难点:经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并找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并导入新课复习凸透镜的特点,复习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用桌上的放大镜看书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2、看大屏幕上有一幅美丽金字塔的图画,举起你手中的凸透镜,你看到了什么?师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凸透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板题)二、实验探究:(一)同学们用桌上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废物瓶。
2、观察凸透镜的焦距及光具座上的标尺―――介绍物距、像距的定义并在标尺上认读。
3、安装实验器材:从左向右为:蜡烛、凸透镜、光屏注意使蜡烛的火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二)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分别实验不同物距时的成像规律,实验要求: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
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
(三)进行实验:学生每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探究:(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20242025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课程“凸透镜成像”,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 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蜡烛、白板、光屏;2. 学具:每个学生一组,包括凸透镜、蜡烛、白板、光屏。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 optical illusion 实验,引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讲解:详细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包括凸透镜的聚焦作用、物距与像距的关系等。
3. 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 活动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这节课,我希望能够通过生动的实验和深入的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环节的设计:我选择了通过一个简单的光学幻觉实验来引入课程。
这个实验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光学现象的好奇心。
在这个实验中,我会展示一个看似在运动的小圆点,实际上却静止不动的幻觉。
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这个现象,从而自然地引出凸透镜成像的主题。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冰镜能够取火吗?生:用冰做成一个凸透镜,对着阳光,就可以烧着干草。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吗?生:从书上看到的。
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请同学们看投影:在严寒的原野,探险者们丢失了打火机,怎样生火取暖呢?博士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
他们砍下一块冰,先用斧头把它削平,然后用小刀精修。
最后用手把它磨光,做成了一块水晶般透明的透镜。
博士拿着这块冰迎着阳光,把太阳光聚集在棉絮上,很快棉絮就燃起了火苗。
师: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生:博士冰磨成凸透镜的样子,来取火。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生甲]什么叫透镜?[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认识透镜][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甲]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乙]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丙]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