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会审制度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474.50 KB
- 文档页数:21
第十章清代的法律制度(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第一节清代立法概况学习重点:清代立法思想与主要立法一、清代立法思想“参汉酌金”与“祥译明律、参以国制”的指导思想参汉,就是吸收明朝的封建法制。
酌金,是有条件地援用女真族的习惯法。
这一思想的内涵,在于首先要全面理解、吸收以明律为代表的汉族法律文化、法律制度,然后再根据满族自身的特点及清代社会的现实,制定出一套既能体现儒家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又适合清代政治统治的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
二、清代的主要立法(一)《大清律集解附例》的制定清朝入关不久,即开始将明律译为满文,并对明律略加修订,使之成为清朝法典。
顺治三年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是第一部成文法典。
基本沿袭明律,稍有删改,但没能认真执行;? (二)《大清律例》的制定乾隆时期,《大清律例》对《集解》的整理删改。
律后增加小注。
律后附例,是以明律为蓝本,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法典。
更加严密周详。
整部律例共有条例1042条。
清初由简单袭用明律,经过近百年时间,几经修订,终于完成《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颁行后,作为“祖宗成法”,律文自乾隆五年以后不再修改,只是每五年一次将新颁的条例续纂入律例。
所谓“律一成而不易,例则逐年增删,五年一小修,又五年一大修,通行天下”。
这样就使《大清律例》沿用至清朝灭亡前夕,成为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典,直到清末修律时才被《大清现行刑律》代替。
(三)例的制定清朝最主要的法律形式是例,例是统称,可分为条例、则例、事例、成例等名目。
律条与条例,条例与条例之间彼此矛盾冲突,影响法制的统一和稳定。
条例是专指刑事单行法规;则例指某一行政部门或某项专门事务方面的单行法规汇编;事例指皇帝就某项事务所发布的“上谕”或经皇帝批准的政府部门提出的建议;成例是一种统称,包括条例及行政方面的单行法规,是经过整理编写的事例。
(四)《大清会典》的制定清朝会典是仿照明朝的会典编成的,康熙二十三年,正式编篡会典。
论中国明清时期的会审制度纲要内容:第一部分,开篇引题,对“会审制度”渊源进行概述。
对明清社会背景及法律思想对会审制度发展影响及明清统治者推行会审制度的初衷本意进行考察。
阐明作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内容之一,明清封建统治王朝对会审制度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会审制度是封建统治者“慎刑”和“恤狱”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封建统治者维持高度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第二部分,结合现有关于明清会审制度的研究材料、成果,对明清时期会审制度形成发展、组织形式、主要内容等进行对比考察。
结合明清时期特定政治及思想文化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对明清时期会审制度内涵、特点及清代对明主要会审制度的发展等做出评析。
第三部分,也即最后一部分,对会审制度在维护封建皇权统治、加强对司法控制、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的特权性加深认识,对明清会审制度中存在的擅权专断、流于形式的事实进一步的认识,对重大疑难案件的审查及死刑的复核区别处理的客观作用等进行评析。
最后,结合明清会审制度的认识,对促进司法制度改革、加强现代法制建设所具有的借鉴意义进行评价。
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日趋激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度强化,皇权极端膨胀。
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国家实现其统治的基本工具。
随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体制固有矛盾的不断激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极端发展,封建皇权的不断加强,中国传统法制的重心也开始向维护皇权,加强专制的方向倾斜。
会审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律审判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溯其渊源,可究于汉代始行的“录囚制度”。
作为极具中国古代特色的法律制度的一种,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极端发展,封建皇权不断加强的一种体现。
有明一代以来明清时期,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极端发展,及维护不断加强封建皇权的需要,在唐宋法律基础上,会审形式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体系完备,具有不同组织形式和不同功能的对重案、疑案及死刑复核案件进行审理的会审制度。
明清的会审制度【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明清会审制度的发展1.三司会审2.小三司会审3.王大臣九卿会审4.热审5.朝审三、会审制度的历史意义四、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明清时期的会审制度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司法审判的特性和时代特征。
在明清两朝,会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当时中国司法审判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明清会审制度的发展1.三司会审三司会审是明清会审制度的基础,它起源于唐代的三司推事。
在唐代,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共同参与司法审判活动,被称为三司推事。
到了明代,正式确立了三法司的体制,即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
这三法司在司法审判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刑部负责审判刑事案件,大理寺负责审判民事案件,都察院则负责监督和审查审判结果。
2.小三司会审小三司会审是在三司会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针对的是涉及地方行政和财政的案件。
在小三司会审中,除了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外,还有户部和礼部参与其中。
户部负责审查涉及地方财政的案件,礼部则负责审查涉及礼仪和科举的案件。
3.王大臣九卿会审王大臣九卿会审是明清会审制度中的又一重要形式,主要针对的是涉及皇权和朝廷利益的案件。
在王大臣九卿会审中,除了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外,还有王大臣和九卿参与其中。
王大臣由皇帝亲自任命,负责处理朝廷重要事务,九卿则是朝廷的高级官员,负责处理各种政务。
4.热审热审是明清会审制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针对的是涉及民生和民众利益的案件。
在热审中,除了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外,还有都督和巡抚参与其中。
都督和巡抚是地方的高级官员,负责处理地方事务,对于涉及民生和民众利益的案件,他们有着重要的话语权。
5.朝审朝审是明清会审制度中的最高形式,主要针对的是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案件。
在朝审中,除了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外,还有内阁和六部参与其中。
内阁是明清两朝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国家重大事务,六部则是内阁的下属机构,负责处理各种政务。
一、本章知识点(一)清代立法概况1.立法思想:“参汉酌金”与“详译明律,参以国制”。
这一思想的内涵,在于首先要全面理解、吸收以明律为代表的汉族法律文化、法律制度,然后再根据满族自身的特点及清代社会的现实,制定出一套既能体现儒家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又适合清代政治统治的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
2.主要立法:(1)清入关前的法制概况。
(2)《大清律集解附例》,为清朝第一部通行于全国的综合性法典。
(3)《大清律例》。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大清律例》是以《大明律》为蓝本完成的,它完全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
(4)清朝的律例关系:“律垂邦法为不易之常经,例准民情因时以制宜”。
(5)《大清会典》。
(6)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规。
在立法上,除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法典外,清朝还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各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如《蒙古律》、《回律》、《番律》、《苗律》、《西宁番子治罪条例》等。
(7)各部、院则例。
所谓“则例”,乃是清政府针对中央各部门的职责、办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规则,是各部、院机关正常运转的基本依据,可以视为清政府的行政法规。
(二)清律的主要发展变化1.严刑峻法维护高压统治。
(1)对“十恶”重罪特别是侵犯皇权的犯罪加重处罚;(2)扩大了谋反、大逆罪的范围;(3)对危害治安及财产的犯罪也加重处刑;(4)严惩思想异端,大兴文字狱震慑知识分子。
2.旗人特权的法律化:(1)确保满族贵族在政权中的优越地位。
(2)赋予旗人以法律尤其是司法上的特权。
(3)保护旗地旗产,禁止“旗民交产”。
(4)旗人触犯法律特殊的审判机构。
3.重法扼制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1)颁布“禁海令”与阻挠海上贸易的发展;(2)限制采矿业的发展;(3)重征商税抑制民间商业;(4)严行官营制度。
4.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效法律控制:(1)因族制宜,因俗立法;(2)有效的司法管辖与审判;(3)制定和运用法律的特点。
5.刑罚适用原则的发展表现在:(1)“自首”的原则;(2)共犯的处理原则;(3)公罪私罪区别对待原则;(4)依法定刑与有限类推并存;(5)“化外人犯罪”的处理原则。
明清的会审制度(实用版2篇)目录(篇1)1.明清会审制度概述2.会审制度的种类和作用3.会审制度的历史演变4.会审制度的影响和评价正文(篇1)一、明清会审制度概述明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会审制度是封建社会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清时期,会审制度主要是指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主持,召集有关部门和人士,对重大案件进行集体审理的制度。
二、会审制度的种类和作用明清会审制度主要包括朝审、秋审、热审等。
这些会审制度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解决司法审判中的疑难问题,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其中,秋审是其中最重要的会审制度,每年秋天举行,由皇帝主持,对全国范围内的死刑案件进行复核。
三、会审制度的历史演变明清会审制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明代,朝审、秋审、热审等已经初步形成。
到了清代,会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清代秋审制度分为五级,分别是“正犯”、“情实”、“可矜”、“可疑”、“留养”,使得秋审复核更加严谨和公正。
四、会审制度的影响和评价明清会审制度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和公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会审制度也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目录(篇2)1.明清会审制度概述2.会审制度的种类和作用3.会审制度的历史演变4.会审制度的影响正文(篇2)一、明清会审制度概述明清时期,会审制度在中国司法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会审制度是指当重大案件无法由地方审判机关独立审理时,由皇帝或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与其他审判机关共同审理案件的一种制度。
会审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司法公正,确保案件得到全面、公正、公平的审理。
二、会审制度的种类和作用明清时期的会审制度有多种形式,包括九卿会审、三法司会审和朝审等。
这些会审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审理,同时也有助于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
九卿会审是由六部尚书和詹士府、大理寺、通政司等中央机关负责人组成的审判团,共同审理重大案件。
三法司会审是由刑部、大理寺和詹士府共同组成的审判机关,负责审理重大刑事案件。
简答清朝的会审制度的发展清朝的会审制度是指在清朝时期,由皇帝或官员召集有关当事人进行公开听审的一种司法制度。
该制度起源于明朝,经过清朝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司法程序。
下面就清朝的会审制度的发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明代会审制度的起源明代会审制度起源于元代,元代称之为“齐刑”,是指在诉讼案件中,由有关当事人集中到一处进行公开听审。
明代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会审制度。
明代会审分为两种:一种是地方官员主持的地方会审;另一种是由京城官员主持的京城会审。
这两种会审都采用了公开听证、当事人自辩、证据交换等程序,具有很高的效率和公正性。
二、清初会审制度的形成清初时期,由于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法律不熟悉,因此采用了汉族法律,并逐步改革完善了汉族法律体系。
同时,在政治上也借鉴了明代政治体制,并加以改进。
其中就包括会审制度。
清初的会审制度主要是在地方上进行的,由巡抚或知府主持,听取当事人的陈述,查阅相关证据,作出判决。
这种会审制度虽然比较简单,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程序性和公正性。
三、乾隆时期会审制度的发展乾隆时期是清朝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会审制度得到发展和完善的时期。
乾隆皇帝对司法体系进行了大力改革,并颁布了《大清律》和《大清会典》,明确了会审程序和规范。
在地方上,巡抚、知府主持的地方会审逐渐深入到县级以下,形成了县级以下官员主持的小额诉讼会审制度。
此外,在京城中设立了专门的大理寺和都察院来处理重大案件,并采用“三法司”、“四法司”等机构来协助处理案件。
四、光绪时期会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光绪年间,清朝面临着国内外各种困难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光绪皇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司法体制的改革。
光绪时期,会审制度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会审程序的规范:清朝制定了《大清会典》和《大清律》,明确了会审程序和规范,对会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2. 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为了保证官员能够公正、有效地执行会审制度,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选拔和考核官员。
九卿会审名词解释
清朝的九卿会审制度,沿袭自明朝。
凡遇特别重大的案件,皇帝常命六部尚书都察院长官(左都御史)、通政司
通政使等高官会同审理,称为九卿会审。
九卿会审主要是重审斩监侯、绞监候的案件,也审理当年死刑案件。
许多案件在
进入朝审秋审之前已经过九卿会审。
朝审秋审虽有内阁、
詹事、科道等参与,但仍以九卿为主,故亦可视为九卿会审
的主要方式。
除九卿会审之外,清朝还有秋审(每年秋季八月中下旬,对全国范围内被判为斩监侯或绞监候的犯人进行特别复核的
制度,沿袭自明代朝审制度,又被称为秋谳)、朝审(秋审
大典前一天,对京师刑部狱中在监死囚进行复核的制度,称为朝审;与秋审基本相同,但需将囚犯押解至现场审录)、三
司会审(即刑部尚书左都御史都察院会审重大案件),小
三司会审(每年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共同审录关押在京师各狱的笞杖罪囚,或免释或减等或保释,称为小三司会审,因举行
于热季,故也称热审。
康熙时确定各省同时举行)、王大臣
九卿会审(亲王、大臣、九卿共同审理重大案件)及宗人府
会同刑部审理宗室犯罪案件等会审制度。
明清会审制度明清时期的会审制度是指清代政府设立的一种司法机构。
会审制度起源于明代,经过清代的深化与发展,成为一套具有极高权威性的司法制度。
会审制度主要由会审官和会审所组成。
会审官通常由巡抚、提督等高级官员担任,会审所则是负责具体办案的机构。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案件,会审官和会审所都有不同的设置。
会审制度的主要职责是审理重要案件,特别是对政治犯和影响较大的案件进行审理。
在明代,会审制度主要用来审理贪污受贿、叛乱之类的案件;清代则主要用来处理反清的政治犯罪。
会审制度的审理程序严格,有着一系列的规定和程序。
首先,会审官会通知被告出庭应诉,并要求被告提交自己的辩护材料。
其次,会审官会进行审理,并要求被告进行陈述和辩护。
然后,会审官对案件进行仔细调查、取证,以确保案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最后,会审官会根据调查和证人证词作出判决,并将判决书送交上级政府。
会审制度在明清时期具有非常高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首先,会审官通常由高级官员担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读书常识,拥有非常高的公信力。
其次,会审制度中的审理程序非常严格,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瑕疵和偏袒,确保了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再次,会审制度中的调查和证据收集环节非常重要,会审官往往会亲自调查,确保案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然而,会审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会审官的职权过大,容易导致滥用权力和自由裁量。
其次,会审制度对被告的权利保护不够,经常出现强迫供词和违反法律程序等情况。
最后,会审制度的限制性过大,对政治犯和异议分子的打压较为明显。
总体来说,明清时期的会审制度是一种权威性极高的司法制度,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然而,由于职权过大和权利保护不足等问题,会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人的自由和司法的公正。
中国古代会审制度探究摘要:会审是中国古代对于重大疑难刑事案件进行审理的一种审判制度,也是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审制度是应运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中国古代慎刑思想及司法公正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司法民主的萌芽。
会审制度在西周时就早已出现,之后经过各朝代的变革和发展,逐步成熟和规范,到明朝时会审制度实现了制度化与具体化的发展。
以至于对现今的司法审判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会审制度、三司会审、朝审、慎刑制度一、会审制度的渊源会审,顾名思义,即是指会同审议的意思,如学者所言,“所谓会审制度,是指在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由于案件比较重大,案情较为复杂,主审的司法官员不能单独作出判决,必须邀请其他相关机构的人员参加审理”①。
但是,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并没有提到“会审”一词。
《辞海》、《辞源》等工具书当中也都没有对其作出任何解释。
“会审”一词,实际上是后人对中国古代刑事诉讼中若干官员及法官会同审理重大或特殊案件的通称。
早在《周礼》中就已经记载了“三刺”制度。
它是指当司法官遇到了重大疑难案件时就需要听取“一曰群臣、二曰群吏、三曰万民”的意见然后才能定案。
它从程序上保证了审判的公正。
这大概就是会审制度的一个雏形。
随着各朝代传承和发展这一制度:汉代的“杂治;唐代的“三司推事”;而到明代的时候则形成较大的规模,其主要有三司会审、圆审(也称九卿会审)、朝审、会官审录、大审、热审等形式;清沿袭明代,另还增创了“秋审”制度。
二、会审制度的内容及发展(一)西周的“三刺”“三刺”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的司法程序之一,具体是指重大疑难案件应首先由中央群臣来讨论,不能解决的,再交给下属的官吏们来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最后交给国人商讨决定。
《周礼.秋官.小司寇》中“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
”意思是:通过三次讯问来使对平民诉讼的审断正确无误:一是讯问群臣,二是讯问群吏,三是讯问民众。
浅析中国古代明清会审制度摘要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法治文明一直是作为评判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尺。
在法治文明中,我们可以把司法审判制度当做是一面镜子,从纵观中外古代的司法审判制度,中国古代的会审制度可以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自中国古代法制开始初步形成之时,一些重大疑难案件往往很难得到公正公平的审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由一些朝廷或地方官员联合办案审理案件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体制慢慢衍化成定制,会审制度应运而生。
会审制度作为我国古代的历朝历代的重大疑难刑事案件审理的主要方式,它的形成是有着特殊的文化和政治背景的,中国古代经过儒家文化的千年熏陶,其慎刑思想已经融入到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当中,同样,在古代中华法系的形成中也得到了非常好的诠释。
同时,会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在古代封建君主集权社会中体现司法萌芽状态的重要表征。
在现在看来,通过司法实现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公正是当前公正理论体系中一个基本命题,那么我认为中国古代的会审制度就是古代追求司法正义和谋求社会公平公正的典型规范。
从现在的角度去看,会审制度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殊的价值,对于今天的司法制度的改革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当今中国的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这一做法从其模式来看,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会审制度在其价值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我觉得在此去写关于中国古代法制史尤其是会审制度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本文将运用辩证的唯物史观和通过价值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从法律的研究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会审制度在历史长河中的纵观发展曲线和会审制度在明清时期形成定制时的横向纵向比较分析考察。
在文中,会试着分析历朝封建统治者或开创或完善会审制度的初衷和本意、以及会审制度随着在历史潮流中的递演嬗变。
最后,会根据会审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完善、湮灭的历史情况进行深度剖析试着去找出这样那样的社会历史原因。
本文试着通过对中国古代会审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直至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会审制度的这一完整过程进行论述,从而进而提出这样的思考:古代法制对于今天的司法改革的借鉴意义,以及现在应如何开展对中华法系的研究和司法传承。
明清的会审制度摘要:一、明清会审制度概述二、明清会审制度的发展历程三、明清会审制度的分类四、明清会审制度的作用和意义五、明清会审制度的局限性六、总结正文:明清会审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司法制度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明清会审制度概述明清会审制度是指明清两代在司法审判中,通过多个部门共同审理,从而达到公正、公平的目的。
它是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司法制度基础上,吸收了外来文化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司法制度。
二、明清会审制度的发展历程明清会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三司推事制度。
到了明清两代,会审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了三司会审、小三司会审、王大臣九卿会审、热审、朝审等多种形式。
三、明清会审制度的分类明清会审制度根据审理案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司会审、小三司会审、王大臣九卿会审、热审、朝审等。
其中,三司会审是明清会审制度的主要形式,它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个部门组成,共同审理重大案件。
四、明清会审制度的作用和意义明清会审制度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有利于司法审判的公正、公平,避免了个别法官的腐败和司法不公;其次,它有利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提高了司法效率;最后,它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对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明清会审制度的局限性虽然明清会审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它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会审制度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审理,因此,它的审理过程比较繁琐,耗费时间较长;其次,由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因此,在会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部门之间的扯皮和推诿现象。
六、总结总的来说,明清会审制度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狱政管理制度之——清末时期的会审制度发布时间:2022-07-26T03:37:40.081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30卷第3月第5期作者:庞梦瑶[导读] 中国古代法律审判制度不断地发展完善,从最初汉代的“录囚制度”,逐渐演变为“会审制度”,会审制度是指多人或者多个机庞梦瑶(扬州大学江苏省扬州市 225003)中国古代法律审判制度不断地发展完善,从最初汉代的“录囚制度”,逐渐演变为“会审制度”,会审制度是指多人或者多个机构共同审理案件,是慎刑和恤刑思想的体现,也是我国司法民主的萌芽体现。
自明代以来,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极端发展,以及维护不断加强封建皇权的需要,明清时期在唐宋法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会审形式,形成了体系完备的会审制度。
会审制度具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不同的功能,对重案、疑案及死刑复核案件分别进行审理,其不再一味的追求专政、重刑,会审制度的发展是社会思想进步的体现。
关键词:会审制度慎刑恤刑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秋审等会审方式,强调会审的“中”和“平”。
雍正二年,在谈到秋审时,雍正说:“朕惟明刑所以弼教,君德期于好生,从来帝王于用刑之际,法虽一定,而以本宽仁” 就是“以宽仁之心去行严格之法”,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做到凡情有一线可原者即入缓决。
乾隆帝对此也曾指示要施“法外之仁”“以昭慎重”,并一再申明,秋审要“寓宽于严,执法才可平允”,并以此来向民众宣示皇帝的“好生之德”。
中国古代法制即有“严刑峻法”的传统,同时还有“明德慎罚”和“恤刑”的传统。
历史的发展,使封建统治者选择了“德主刑辅”的方针,古代法制的这两种传统彼此融合。
一、清朝基本会审制度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制度之一:三司会审。
在唐代“三司推事”(“三司推事”是唐宋以来,对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共同参与司法审判活动的概括)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明清时期,重案、疑案或亟须重新审理的重案时,由刑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三法司长官会同审理,并将审理结果奏报皇帝,进行最后裁决。
明清的会审制度(实用版2篇)篇1 目录一、引言二、明清会审制度的发展1.明代会审制度的确立2.清代会审制度的完善三、明清会审制度的种类1.三司会审2.小三司会审3.王大臣九卿会审4.热审5.朝审四、明清会审制度的历史意义五、结论篇1正文一、引言明清时期,会审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司法公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明清会审制度的发展、种类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这一制度。
二、明清会审制度的发展1.明代会审制度的确立明代,会审制度逐渐确立,并在司法审判中发挥重要作用。
明代会审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三法司制度,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共同参与司法审判活动。
这一制度在唐代三司推事”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明代正式确立了三法司”的体制。
2.清代会审制度的完善清代,会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明代会审制度的基础上,清代增加了小三司会审”、王大臣九卿会审”、热审”、朝审”等制度。
这些制度在不同层面对司法审判进行了严格的把控,保证了司法公正。
三、明清会审制度的种类1.三司会审三司会审是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明代正式确立了三法司”的体制。
清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要求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共同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以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2.小三司会审小三司会审主要针对较小的案件,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的下属机构共同审理。
这一制度使得司法审判更加高效,对于一些简单的案件,可以快速得到审理。
3.王大臣九卿会审王大臣九卿会审主要针对涉及王室、大臣和九卿的案件。
这一制度体现了明清时期对于皇室和贵族的尊重,确保了他们的案件能够得到公正审理。
4.热审热审是在明清时期特有的一种会审制度,主要针对涉及重大利益的案件。
热审要求各个司法机关高度重视,并派出精干人员参与审理,确保案件能够得到公正审理。
5.朝审朝审是明清时期对重大案件进行复查的一种制度。
通过朝审,可以确保重大案件的审理结果得到公正、准确的结论。
明清的会审制度
明清时期的会审制度是指朝廷设立的一种特殊法庭制度,用于审理重要案件。
明清时期,会审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明朝的会审制度起源于明太祖朱棣,他在位期间首次设立了会审府,负责审理贪污受贿等重要案件。
明太祖规定,会审府的判决必须经过专门设立的参议路政府的审定,最终由皇帝作出决定。
此后,会审府的权力逐渐扩大,并成为统治者对抗贪污寻衅等行为的重要手段。
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会审制度。
康熙帝时期,清朝建立了三法司,分别是刑法司、兵法司和会审司。
其中,会审司负责审理重要的政治案件和地方官员的贪污受贿等案件。
乾隆帝时期,清朝将会审制度进一步完善,将会审司改名为刑部,设立正、副两部尚书,分别负责审核案件和决策判决。
此外,会审制度还设立了专门的巡抚一级长官来监督会审府的工作。
明清时期的会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统治者的权威性和行政效率,也对一些违法行为进行了打击,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会审制度容易被滥用,成为统治者对政治敌对势力进行打压的工具,也容易导致权力集中和滥用。
此外,由于会审府的审判程序相对简单,容易产生冤假错案。
因此,会审制度在明清时期一直存在争议,并在晚清时期逐渐减弱和废除。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