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的内心世界

庄子的内心世界

庄子的内心世界
庄子的内心世界

庄子何其人

摘要:《庄子》○1是中国文化起源的重要瑰宝之一,想要理解《庄子》其书,必须先了解庄子其人。其一,有对比才有突出,与人相比可以突出庄子的性格特征。其二,相由心生,我们探究两千年多前庄子的内心世界可以从找出一个合适的庄子肖像入手进行。。虽然已不可能知晓真想如何,但找出一个合适的庄子形象更有助于了解庄子其人。其三,我们欲了解庄子其人,必须着力于研究他的思想及精神品质。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谈到:“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2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正是中国轴心时代的重要文学贡献之一,鲁迅先生曾评价:“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3庄子的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精神超然世俗,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学习《庄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根源,也能拓宽我们对人生的理解。

太史公所著《史记·庄子传》○4中叙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

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太史公对庄子的评价并不十分高,寥寥几笔,只是将其作为战国时一个能作文著书的人物载入《史记》之中。然现时,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

那么庄子究竟长相如何?或膘肥体壮,力能扛鼎;或瘦骨嶙峋,形容枯槁;或意气风发,或超然出世。从精神方面看,上图的“庄子”双目含笑,炯炯有神,透着睥睨天下于指掌之间的意气风发;眉须浓密,头巾随风飘起,睿智通透,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无疑是

意得志满,对人生充满期待、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有识之士。然而,这显然并不符合《庄子》中“乘雾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庄子。若是,也必然是处于人生第二重境界—功利境界的早期庄子。从形体上看,《庄子》中反映出的老庄应该是生活穷困。《山木》中记载其在见魏王时只穿了一件大补丁的粗布外衣,脚下踏着的是麻绳绑着的破布鞋。《外物》中也记载了其揭不开锅去向监河侯借米的事。上图中的人也算衣着光鲜,形貌富气,绝不可能是庄子。所以在文学研究中,千万不能随随便便从网上抄张图,简简单单就开始研究。潜意识上感官的错误认知,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

从此二图中,能看出这是一个沉稳淡然的“庄子”。其学富五车,文质彬彬,胸有浩瀚,不慕名利,遵从法礼,瘦弱文静,有些许对人生安时而处顺的态度,但更多的是哀愁。这也并非《庄子》中所描述出的率性、能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的内心骄傲、敢爱敢恨的庄子。它们只具备了庄子形体

上的特征,而为能达神之魅力,失了一份逍遥的神秘感。那么真正的庄子究竟如何呢?

庄子生活在纪元前四世纪,正处在西周宗法封建制度礼崩乐坏的时代,处在社会中下层,他的思想是小农自然经济的反应。谈起庄子,大多数人会感到神秘。大抵是由于流传下关于介绍庄子的文字实在太少。家世渊源、师承何处,甚至连生死年月也史无明文。然而从《庄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那个时代,甚至于在这两千三百多年时空最特立独行的人之一。

在将庄子与屈原作对比时,张军说:“与出身高贵而又饱经宦海沉浮的屈原相比,出身无闻而又只当过几天漆园小吏的庄子的作品始终保有贫民知识分子的强烈愤世精神,对国君诸侯有极大怨恨。”○5屈原抱石投江是表达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庄子隐于山林著书立说又何尝不是对君主黑暗统治的一种控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们的人生经历并不相同,但都是爱国且寂寞的文人。

在将庄子与尼采作对比时,陈鼓应说:“他们都是异端的思想家,道统的非议者,旧文化的离经叛道人物。庄子强烈的抨击宗法礼制文化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尼采尖锐的批判基督教文化的颓废性和资本主义的商业化、庸俗化。”○6尼采自诩他是太阳,能发光照亮一切,但他疯了。庄子或许也曾有以一己之力拯救天下的伟大志向,毕竟每个有才华

的人都有年少轻狂、倚栏睥睨群雄的岁月,但最后他却只能在思想里追求精神逍遥。尼采和庄子都是和当时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独者,躯体被囚禁,精神却仍然自由且桀骜。敢于想象,敢于追求。若有一天尼采遇上庄子,不知可愿与之一起化蝶。

庄周他主张无为,向往神秘的自然;他自由自在“化蝶”,主张“神马都是浮云”;他摈弃世俗拖累,逍遥自然;他蔑视人身的偶像,反对束缚;他超脱法礼,凌驾于世俗之上;他否定鬼神,无惧帝王压力;他齐同万物,看淡生死。清代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说:“庄子最是多情”。○7多情之人必有钟情之物。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但从他的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看,庄子其实是对现实世界有强烈爱恨的人。或许是动荡、战乱不停的年代,或许是残暴的君王、路边哀泣的百姓,又或许是感知到个人力量的渺小,让他的多情渐渐变成无情,退之山林著书立说。然而他在对世道战乱不断绝望时,没有一丝奴颜媚骨,生发出的是一种悲情劲气。庄周并非多变,并非矛盾。只是他思想博大,将天地万物轻巧装于心海。当一个人内心强大时,就能无敌。清代纳兰容若也算是千古多情之人,然而太过多情而不懂收情,难以抑制内心惆怅,年纪轻轻便死于一场寒疾。庄子懂得在无能改变世道之时,收起自己的多情,得到“乐生”。对于庄子的行为,有人认为这是逍遥,也有人认

为这是愤世嫉俗的表现,又或许二者兼有。对此,胡文英又讲到:“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胜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怨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8虽然在《庄子》中,并没有只言片语直接写庄子对当时世道的不满,只一再强调“道”和无为,然而能从中了解到当时社会之动荡、生存之难艰。庄子的哀怨在于他的寂寞,在于看穿人世纷扰,在于看清人生渺小而天道浩瀚。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也是一种悲哀。

庄子是不慕名利的隐士,他无视于大千世界的诱惑。孔子推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他自己也在各国之间游走宣讲他的学说,以谋得一官半职,一展心中报负。然而庄子此人确是在太平盛世也不愿为官理会尘世名利斗争的怪人,对高冠轩冕有一种与世格格不入的洁癖。庄子在《养生主》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想表达的似乎是人生不必太过认真,表现的太好,也不必刻意表现反叛。然而一个人若非愤怒到绝望,又怎会表现出这种弃世的冷漠,甚至放逐自我,从逍遥的世界寻求安慰。在《列御寇》里他不愿做祭祀宗庙的肥牛而喜欢在田野里做一头孤单的小牛,在《秋水》中宁生而曵尾于途中而不宁死而留其骨而贵。退一步来说,也许他是清楚自身没有良好的领导管理才能,也许他是因为了解自己不

能改变时局而不愿做官,但他能在穷困之中不失自己本心,能不被名利遮掉望眼,也值得后世敬服。也许是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更多的可能是,也许他对这个世界爱得太过热烈,到最后他才恨得如此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是淡然面对生死问题的,主张安时而处顺。世界之大,大有不怕死的人。为国家百姓不惜抛头颅撒热血的;高呼“要头一颗,要命一条”的;“自杀厌世”的;“受不住人生困苦折磨的”;“骗钱撞车”的。这些人或称为勇士或叫做懦夫,都不能像庄子一般冷静淡然地通透生死大事。西方将生命看作一场赎罪,死亡便是终结。这未免让生命变得太不美丽。在这个层次上,庄子的知己要属史铁生罢。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意思是,古代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并不觉得拥有生命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多么可怕。在庄子和史铁生眼中,生死不过一种形态转化。他们都不惧死,追求“乐生”。《秋水》中庄子引用了大年小年和殇子彭祖作对比,表示所谓长寿、短命都是由比较得出的,并没有生命长短的标准。庄子从认识主体的局限性,说道事物的相对性,近而取消质的差别。因而他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所以他在妻子的丧期间鼓盆而歌,丝毫不见悲戚之哀色。当然并不是要求人们去学习这种

行为,它毕竟不符合人的处世之道。只是从中我们可以对生命有多一丝了解和感悟。

庄子追求道,道其实是一种神学向哲学的转化。庄子用情道描述除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至德之世。然而,这样的社会只存在庄子美丽的“道”中,他没有遇见过,后人也没有发现过。他注定是游走在天地间的寂寞之人。

庄子或许是千百年来唯一一个曾经对着生命高歌,最后却如此不屑地将生命弃于视野之外的人。究竟要怎样肥沃的土地才能培育出这样精神饱满的人,究竟是怎样的人生境遇让庄子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一个道家集大成者。表面上看,庄子是诙谐幽默的故事家。剖析他的内心,其实那里装下了整个宇宙—浩瀚而奥秘。他是率性的,主张精神自由;他是高尚的,尽管他对此并不以为荣;他是看淡生死的,所以他今天依旧薪尽火传;他站在大境界上,主张万物齐同;他追求自由,提倡养护生命的主宰(即人的精神);他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所以真正的庄子应该是这样的—思想精神已经超脱出世,所以他逍遥。心却还是入世之心,所以他是一个有丰富感情、懂得哀愁的人。

注:

图3出自南宋画家马远

图5出自台湾蔡志忠—庄子漫画。

其余四幅出自百度—庄子肖像,作者未知。

○1本文关于庄子的篇目皆出自《庄子今注今释》作者:陈鼓应

○2出自《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作者: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3出自《汉文学史纲要》作者:鲁迅

○4出自《史记》作者:西汉司马迁

○5○6出自《老庄谕集》作者: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7○8出自《庄子独见》作者:清代胡文英

庄子的自然政治思想观

庄子的自然政治思想观 庄子生活在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战国乱世,有感于社会秩序的混乱,其借《庄子》一书隐喻地提出他的自然政治观,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追念尧舜的原始大同社会,他的自然政治观还包括君王内治、社会公义和经济政策,独创性地建立起一套治国方针,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某些方面的理论来源和方法论的指导。 标签:庄子;自治;政治观 1.庄子的治国之道 庄子是老子之后的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其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观念,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明确否定现实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生活,向往远古的至德之世,在政治上主张不干涉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实行无为而治。庄子的观点认为政治不是干涉和强制,而是使得百姓各得本分,这样政治就能向前推进了。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上古社会,是庄子的理想社会。尧顺应天地之道治理国家,没有贪欲之心而天下富足,自然无为而万物自生自化,像渊水一样玄默无为而百姓安定。百姓则各行其是,安守本分,庄子曰:“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行其是,天下皆尧也。” 庄子表面上是不谈政治的,却正得着政治的最高效用,最庞大、最复杂的莫过于宇宙,庄子讲的就是一套“天地位,万物育”的原理,既然可以用来治理宇宙,那么治理天下国家也就是很容易的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使人的生命与宇宙同化,《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地万物究其起点,就是“道”?道可以理解为真理、智慧。那么,作为帝王,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呢?在《应帝王》中,庄子提出“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也就是说,只要帝王的精神修养得到锻炼,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之境,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了,这并不是真正的无为,而是一种顺乎天道的有为,强调帝王的内心修养。 2.实践中的庄子思想 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说,庄子的这一套政治理论无疑是落后的,它代表原始社会的图景,无法适应当世生产力的发展。 到了战国时期,铁质农器大量使用,私田大量开垦,地主阶级不断壮大,农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耕织作业,盐铁手工业也得到发展,人类从顺应自然进化到改造自然。但庄子的自然政治观还是有意义的,可以一定程度上对苛政暴行进行矫枉过正。柳宗元在《封建论》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

浅析庄子人生哲学

浅析庄子人生哲学 摘要: 在庄子的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人生哲学,其描述了人如何在不如意的现实环境中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本文从超越自然生死、超越社会环境到超越自我层层递进,进行分析论述,并指出庄子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现代人在迷惘的现实中寻求解脱。 关键字:庄子;人生哲学;精神自由 目录: 一、超越自然死生 二、超越社会 (一)现实社会 1.时代背景 2.所处环境 (二)理想社会 三、超越自我 (一)世人人格 (二)理想人格 1.超越情感和物欲 2.超越自我 3.回归自然 四、现实意义 (一)积极方面 1.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2.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 (二)消极方面

一、超越自然死生 《至乐》描述: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人且俨然侵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命乎,故止也。”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结发妻子去世,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从人伦的角度看,这是违背情理的,丧失了一个在社会生活中的人应有的基本情感,故而惠子对此极为不满。然而在庄子眼里,人之生源于自然,人之死又返于自然,相送就要嗷嗷哭泣,岂非不通达明理?妻子睡在天地这个大屋子里即将成为永恒,以天为被以地为席,不再有痛苦和贫穷,所以当然要为她庆贺。 庄子并非只对他人的死看的开,对于他自身,一样看破死生。《大宗师》描述: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立刻予以否定:“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当弟子们又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慰他们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由此可见,庄子对人的生死抱有非常达观的态度,看淡生死,把生和死当作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一笑而过。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当人想到稍纵即逝的瞬间,他就把现实事物当作是渐趋死亡的,像所有生命的朝生暮死一样,成为生长、腐朽和再生这一周期的一部分。他承认自己是属于自然的,和自然相认同。”①当庄子面对触目惊心的死亡惨状想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像白驹过隙般不可逆转奔向生命的尽头时,他以“自然之道”的价值尺度否定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价值。一个人应该因任自然,保持心境或精神上恬静,才是真正的生活。世人多不理解庄子的高义,指责他太过冷漠,以至于后来荀子批评他“不知人”。直至清朝出了一位他的知音,清人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指出:“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② 二、超越社会 (一)现实社会 1.时代背景 (1)战争频发,生灵涂炭。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一降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至“陪臣执国命”。各国诸侯相继称王尊霸,诺大的疆域成为霸主之间争斗逞凶的场所。春秋五霸,或为一己的私利,或为满足好大喜功的心理,连年发动战争。“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其战不知孰善?”(《庄子·徐无鬼》)。 战国时期更是以“战”而闻名的时代,春秋时代的流弊愈演愈烈,或者内讧,或者变乱,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社会组织处于无序状态。庄子对历史上的种种混战及其所带来的恶果了然于心:“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战争就是人类规模化的相互残杀,一场战争下来,辄有数万人十数万人,丧生于刀光剑影之中。 (2)等级森严,贫富悬殊。 封建领主制社会,等级森严,人有了三六九等分,对资源的利用配置自然会不平等,随之而来的贫富差距是必然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然而,王权何来?凭何以王权凌驾于他人之上,王与众人又有何异?“天地之养一也,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日口鼻,夫神者不资许也”(《徐无鬼》)。人的生命是道、天赋予的,是自然造化的结果,天赋的人是平等无差别的,因此人权才是最根本、与人的生命共存的基本属性。而王权却是人造出来,强加于众人头上的,完全是人为的,绝非人类的本质属性,而这种附加的成分,却剥夺了人人共有的尊严和

谈谈我的生死观

谈谈我的生死观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谈谈我的生死观 汉语言文学2班王琼 摘要:生与死都是既成定数的,无论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能被改变;既然我们无法左右我们的生死,那何不淡然看待生死,每天充满激情去生活,让生命的每一天都绽放光彩;只有活的充实、活的洒脱、活的没有遗憾,即使有一天我们生命将逝,回忆起过往也会感到无所憾矣 关键字:生死观;人生观;看法;态度;价值 生死观,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客观的话题,人有生,便有死,生生死死,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谁也不能例外。生与死,如同四季变化、日夜更迭,无法更改。尽管人们有意避开它,却还是不得不去正视它,讨论它。 人们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和态度各有不同,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对生死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孔子谓“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庄子认为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不必过于悲哀... 其实,对于这个话题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因为自从人刚一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开始了死亡的倒计时,少数人幸运的活到百年之后,很多人活到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之后,少数人活到中年便撒手人寰,更有甚者还没开始享受生命就已经夭折了......不论人的生命能持续多久,这都不是人类自己可以决定的,到了生命枯竭的时候,任何人都无能无力去挽留,而且,死是无时无刻不在的,车祸,意外,疾病等等都会随时导致人的死亡。既然我们不能把握自己的生死,那又何必去在乎它呢,用心度过生命的每一天,让每一天都过的很充实、很丰富,不要到生命将逝的时候才开始缅怀那些被浪费掉的光阴。死是早晚的事情,而生却是不同的。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神圣的责任,辜负了便是自己的错。如果为了死把生的时光荒废了,那生便失去了意义。所以说,人不应该为死而操劳,应多为生而奋斗。 生,不是为活着而活着。要活就要活出个样子,要活就要活的有价值。要积极生活一天,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对人对己对社会,都应如此。唯有这样,才不枉一生,生命才有色彩,才有光芒,才有价值,才有重量。人活着的几十年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在书中汲取自己需求的养分。无论如何,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总能在生活中发现许多有意义而充满真理性的东西,也能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探讨大家都热爱的事物,或者与伟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懂的越多越是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而没上过几天学的人却总在洋洋自得自己知道的很多,并抨击着上大学、考研、读博的人都很傻、都在浪费生命,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争辩不得,因为道理说出来他们连听也听不懂,却不得不感叹道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摘要:庄子以“道”的本体论为基础,发展了老子“道”的理论,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生死观。庄子对生死的看法逐层深入:其基本态度是重生贵生,苦生乐死;在“道”的层次上认为生死自然,生死气化;而庄子希望达到的境界则是生死齐同,不生不死。庄子生死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培养人形成积极地生死观具有很大的价值。 关键词:道生死观自然气化 正文: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对于生死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有过无数的探讨。其中道家的生死哲学,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彰显于世,成为中国生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庄子作为道家的集大成者,吸收了老子有关道与生死的思想,建立起较为系统全面的生死观,其对生死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可谓影响深远,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一、庄子生死观的提出 要了解庄子的生死观,首先要了解庄子的“道”。“道”是老庄哲学体系的核心,作为形而上的存在,是宇宙的本源。老子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指“道”先于天地而存在,万物都是由“道”派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理论,他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亘,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同老子一样,庄子也把“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它无形无象,先于天地生,万物由“道”生成又受其制约。“道”在本质上便包含着将生命融入宇宙的意味,这是道家对生命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得到的智慧结晶。 庄子的生死观,是建立在“道”的“有”、“无”理论之上的。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庄子看来,人和宇宙中的万物一样都是来源于“道”的,人由“道”产生,死后又回归于“道”,在“道”中化为无,而“无”又是“有”的开始,“无”再经过“道”又转化成了“有”,这一过程不断流转,人的生死实质上就是“道”的有无转化。 老庄之道,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老子站在宏观的高度讲“道”,把自然界的法则运用到人类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共生。而庄子则更侧重于对个人人生价值的探讨,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下面将进行详细分析。 二、对庄子生死观的解读 1、庄子对生死的基本态度:重生贵生;苦生乐死 在老庄所处的时代,中国人基本上形成了“重生恶死”的生死观。一方面对生充满了渴望与留恋,不少帝王将相甚至苦苦追寻长生不死之术;另一方面因对死亡的无知而感到厌恶与恐惧。对这种生死观,庄子既有认同,也有否定。首先,庄子“重生贵生”,这不是简单的对生命长度的追求,而是肯定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在庄子那里,个体生命的存在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与肯定。“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让王》)真正尊重生命的人,不会因为贫富而伤身累形。从肯定生命价值的立场出发,庄子坚决反对“丧己于物”、“先性于俗”(《缮性》)和“以人灭天”、“以故灭命”、“以得殉名”(《秋水》)等损害

浅谈庄子的政治思想

浅谈庄子的政治思想 摘要:庄子是先秦时期的唯心主义大家,他的政治思想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庄子主张统治者治世要使人恢复人之常性,实行无为而治,使社会回归到至善至美的自然当中,恢复混乱之前的正常状态。虽然其治世方案是消极的甚而有些颓废的逃避感觉,但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依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当时的社会环境;理想的社会;政治本于常性;无为而治 庄子(前369 -前286年),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今山东曹县)人,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隐士,也是思想,哲学,文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而从古至今,世人看庄子,总是在一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飘渺境地,深刻而又虚无,让人捉摸不透。 研究庄子哲学思想的人颇多,但是研究其政治思想的人并不算多。不过其实,他对政治的理解也是有其独到之处的,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政治思想并不简简单单的就是世人所理解的“无为”二字,而是在他认清了政治为何物之后,才认定了政治不可为。 一、当时的社会环境 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以“礼”为根本制度的政治格局,在绵延了数百年之后,终于支撑不住走向崩溃的边缘,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战国之前的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弑君三十六位,亡国五十二次,大小征战不计其数。其间既有诸民族之间的大争斗与大融混,又有中原诸侯之间的争战屠戮,骨肉相残。整个社会礼崩乐坏,民不聊生。”[1]所以后代史家说“春秋无义战”。就在这样的争斗兼并中,诸侯的数量越来越少,到了战国时代,主要只剩下七雄:东齐西秦,南楚北燕,中原韩赵魏。七雄虎视天下,其战争的规模之大、杀戮之酷,前所未有。在这二百四十八年中,大小战争二百二十二次。“争

略论庄子对绝对自由的追求

略论庄子对绝对自由的追求 摘要 自由是人类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渴望。追求自由也是庄子哲学中反复申述的一个哲学命题。追求绝对自由是庄子自由观的主要内涵,历来有贬低庄子绝对自由的倾向,认为这种自由虚无缥缈,异想天开,没有多大价值,我认为庄子的这种自由逍遥无拘、汪洋恣肆,对我们反省人生、澄明心境,认识社会有启迪、引导作用。 庄子是个悲观主义者,“福轻乎羽,莫之知载; 祸重于地,莫之知避。”庄子生活的时代,“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下层人民生活艰难,饱受压迫。庄子对当时社会现实极端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想逃避又不能做到,无地彷徨。庄子看到身外之物对人的奴役,人已不堪重负,人类受自然规律与社会规范的制约, 不可避免要面对生老病死、同类倾轧等令人痛苦不安的人生问题。于是庄子提出解脱之道,最重要的莫过于追求绝对的人生自由,以达到无待的自由境地,以期“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关键词:绝对自由庄子人生 悲剧人生对自由的渴求(庄子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齐物论》) 庄子不仅悲观,甚至厌世。人人都在疲于奔命,为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丧失自我,失却本真,有的身不由己。后世有“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悲叹。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之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知北游》) 人生就是负累、痛苦,人自出生就有各种需求,人的欲求不曾停止,肉体受到摧残,精神也不能安宁。人劳碌奔波、痛苦挣扎,身为形役,心为物累,这样的生活是意义贫乏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人生。 人生短暂,亦属可悲。人把生死当作一件大事,不能超脱,因此常怀忧虑,甚至恐惧,成了抹不去的阴影。 苦难到自由的解救之道 庄子的人生观首先立足于解决人的生存困境,企图帮助人类摆脱现时社会困境和最终生命困境。这是从苦难中寻求解脱之道。庄子鄙弃世俗道德,要摧毁已有的价值体系,不认可世俗社会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热切向往逍遥自适的境界,追求绝对自由。 为了消解人生苦痛,庄子有一套处世办法: 1、齐同是非,齐同死生 庄子取消了一切事物的区别,消弭了人类认识上的差异,推导出死生一如, 是非平齐, 万物通一的结论, 这样人生遭际再困苦, 内心都不会感到痛苦。既然一切是非成败, 宠辱尊卑都是相同的, 那人的名利之欲显然是多余的, 只会徒增人世纷争。庄子进而主张去欲, 使内心远离人间纷争而获得自由。 人贵珍奇难得之货,故常争夺,人受物欲煎熬,庄子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

论庄子的生死观及其悲剧心态

论庄子的生死观及其悲剧心态 郭丽娟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 要:庄子的生死观认为,道为万物之源,世间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生死更是如此,气聚为生,气散为死。生死是很自然的事,将生与死等量齐观。这种对生死的大彻大悟的背后其实是体现出了庄子的一种悲剧心态。庄子既不满于现实,却又无力改变,最后只能逃回内心深处,企图把自己泯灭在逍遥自由的空间里,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也可以说是庄子对生活采取了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因此庄子的生死观在对于生和死做出了自我的哲学判断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庄子对于自己所期求而不得,退守精神家园的一种悲剧心态。 关键词:庄子; 生死观; 悲剧心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3)07-0054-03 On the Conception of C huang -tzu and the Tragedy Mentality G UO Li juan (De p a rtment of Art and Journalism,South west University o f Nationa lities,ChengDu,Sichuan 610041) Abstract :The conception of Chuang-tzu abou t death implies that Tao is the source of universe which is al ways constantly changing.Especially,li fe and death is always changing,too,Qi decides the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Chuang-tzu holds that li fe and death is a very natural thing and calls for security at harmony .He is against the violation of the laws of nature and stresses the value of li fe.At last,you would achieve the complete liberation of the spi r i tual.However,this open-minded altitude about living and dying just reflects a tragic state of Chuang-tzu s mind that people could not change the process of death and life.So he thinks people have to submit.In fact,the sense of hopelessness comes from this upsetting world and is difficult to change.He has to recoil from the reali ty and regain his own world and dim the sense of self-existence.This actually shows a tragic state of mind. Key words :Chuang-tzu; conception of life and death; traged y mentali ty 收稿日期:2013-05-29 作者简介:郭丽娟(1986-)女,山西岚县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 庄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他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主张集中体现在了!庄子?一书中,而且他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主张都是以他所体悟的 道 作为基础的,而一个人首先就是有生命意识 的本体,对自己的生命存在做一个清晰的认知才可以进一步 推己及人 。所以笔者认为一个人如何定位自己的存在性,会对他怎么看待世界、看待自己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造成直接影响。而 生与死 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首要事情,所以对!庄子?中所体现出的生死观予以客观揭示,从而为我们能全面的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主张的做法就有了它的必要性。 纵观!庄子?一书,庄子在体认 道 的过程中是不断地对生与死进行思考的,他一生清贫,却又拒绝了高官厚禄,甘心居于陋巷,保持着自己高尚的品行,洒脱的笑对人生风雨的洗涤。他为何能如此呢?这其实是源于他的在其 大道思想 的影响下而形成的豁达的生死观。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在庄子这种极力推崇逍遥自在、生死互通的生死观背后所持有的心态是否真的如他所讲是快乐自由的。而论者经过仔细研究,却认为这种对生死的豁达其实是体现出 了庄子的一种悲剧心态,即既然死生不以我之态度为转移,何不逆来顺受,这其实展现的是一种对于现实不满但却又难以改变的无力感,因此他只好将自己归于天地宇宙中,泯灭了自我的存在感,是实实在在的一种悲剧心态的展示。所以本论文在揭示!庄子?中的生死观的同时也会探究庄子隐藏于其中的悲剧心态,以期对!庄子?中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主张做出全面的认识。 一、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在面对极端悲惨的现实世界,心情是沉痛的。他把这种沉痛感融入到字里行间。在!至乐?中他感叹: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因此为了摆脱这种忧,他终其一生都在为了得到真正的自由而奋战。为了突破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固有束缚,庄子追求超脱,这不仅是超脱血肉之躯,更要突破自我实体。然而,无论是追求何种形式的自由,首先就得对生与死这两个大问题做出自己的哲学思考,也就是得持有自我的生死观。因此下文拟将从庄子对于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中,总结出庄子的生死观。 (一)庄子对于生的思考 庄子对于生的思考主要是借助 道 来实现对生命自由 第32卷第7期 怀化学院学报 Vol 32 No 72013年7月 JOURNAL OF HU AIHUA UN IVERSITY Jul .2013

庄子的生死观

论庄子的生死观 要谈庄子的生死观,首先夭谈一下庄子的主要思想。庄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道?。人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人从生到死,经历了一遍,便归于尘土,回归到自然,无论你生前是贫穷还是富有,什么都没有剩下,那么人来到这世上有什么用?只有?道?是永恒存在的。因此,庄子的生死观中处处体现出?道?意味。 生与死是人生的重大问题,也是探讨哲学所不能避开的话题,庄子也不例外。古今中外,名人不少,但真的能看开生死的人却并不多。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平生否定有死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其受临终之苦的折磨时,呼叫着「啊!上帝呀!我的上帝。」「先生,在你的哲学中也有上帝吗?」向看护他的医生这样问。「亲受痛苦的境遇,即使哲学上没有上帝,也束手无策。我病如能痊愈,将从事完全不同的研究。」叔本华临死前曾吐露这样的心声。 尽管叔本华生前做过如此多的研究却仍然害怕死亡,对此庄子的态度却又显如此的洒脱。《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反正是要死的,干嘛还要浪费东西,怎么都是腐烂,被谁吃又有什么分别?

有人说庄子太无情,确实,连他本人都这么说,如庄子《德充符》中他与惠子的对话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但他是否真的无情呢?《庄子〃至乐》中庄子的妻子死了,开始庄子也?独何能无慨?,但后来庄子看开了生死,?察其 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 四时行也。”庄子把生与死看成了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时,便看开了生死。 那庄子的无情又从何而来,《德充符》的后面接着说道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惠子的?情?是建立在各种利害关系基础上的我们大众人所认同的世俗之情,而庄子的无情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无情无义的无情,而是不因外物的好坏而影响自己的内心,而是要乐天知命,顺其自然。对世俗的那些丑恶的滥情的否认,对人的本性的向往。 在生死观上,庄子认为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与死只是一个过程,顺应自然,而不要强行去改变,如他在《至乐篇》里借髑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把死亡认为是快乐的事,不以生为至乐,不以死为最苦,不以富为荣,不以死为辱。

庄子故事及思想

庄子和他的时代 (一)庄子其人 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 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人们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贪欲所统治,他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的力量主宰支配着人们的身心。 于是庄子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他要求不役于物,要求恢复到人的本性。这很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它产生在文明的发轫期。今天为哲学史家批评的庄子的那些落后、反动、倒退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实质都在此处。对原始社会生活的极端美化并不能使社会历史随着这种理想而转移。从整体上说,历史并不回到过去,物质文明的进步的确付出了代价,但是这是发展的现实和不可阻挡的必然。庄子的意义,并不在于这种回到自然的非现实的空喊和正面主张,而在于他们揭露了阶级社会的黑暗,描述了现实的苦难,倾诉了人间的不平,展示了强者的卑劣。庄子在这种文明的批判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第一次突出了个体的存在。他基本上是从人的个体的角度来执行这种批判的。关心的不是伦理、政治问题,而是个体存在的身心问题,才是庄子思想的实质。 像庄子那样,实际上是要求立即消灭私有制和一切文明以及“劳动本身”,过动物般的无知无识的生活,却是现实的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开历史的倒车。所谓的人的本性、独立、自由和所谓的人的真实存在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自然性并不就是人的本性。动物性的个体自然存在也并不自由,动物性的自然生存并非人的自由理想。这一切庄子自然也知道,如何超脱苦难世界和越过生死大关这个问题,正由于并不可能在物质世界中现实的实现,于是最

论庄子人生态度思想在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论庄子人生态度思想在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摘要: 审视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我们就会发现它教授我们许多道理,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是以淡泊为大,他能使人超越功名利禄,感悟人生的至高境界;庄子思想能使我们在纷繁喧闹的世间认清自己的心灵,发现自己的本性,以淡泊自然的态度面对世间的困惑,保持一颗健康、恒久的心.庄子思想博大精深,无所不包,本文仅就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对个人人生发展、对社会两方面有何指导作用作出探讨。 关键词:庄子思想庄子指导人生 任何伟大的学问,都有其普遍性与指导性。作为“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的《庄子》一书,是庄子思想哲学的精髓。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人类社会前途和走向,人的欲望与现实冲突,使人类陷入高文明时代下的困惑病。抑郁、焦虑、自杀等心理病态正困扰些现代人类的生活。现代人的利义观、价值观上出现了偏颇,人们时常会感到内心无法平衡,精神的压力也越来越严重。人类茫然无措,渴望一种承受这些烦恼的生存框架,让心灵解脱。而庄子"不为物役"的思想就是关于如何获得

精神解脱的,强调的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对于缓解现代人们的精神压力,保持我们心境的平静有着一定的价值。 一、庄子思想对追求和谐人生的指导意义 庄子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是一部关注个体生命,指导人们发展和谐人生的处世经典。 (1)智慧人生 庄子是大智之人,他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思维和智慧的魅力。他那哲学的玄思把我们带入神秘的理性思维家园。他以无比的大境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让我们打破主观观念的束缚,了解事物相互转化的道理,以辩证、相对、变化的观念思考问题,让人生充满智慧。 1、《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至乐》)“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药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天下》)“芴漠无形,变化无常。”……庄子思想

【名仕生活】中国文化的生死观

中国文化的生死观 马晓蕾 【摘要】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何种文化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他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却都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相同特点。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波斯王泽克西斯(Xerxes)看着自己统帅的英武的军队浩浩荡荡向希腊进发时,突然心头一酸,潸然泪下。他转过身对他的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的确,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生与死是人生的两端,每个人不论是轰轰烈烈地度过一生,还是平静地走完人生旅程,最后都要殊途同归地完成一次生命的终结。生与死是对立的统一。世间万物,有生有死,但惟有人类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死亡对每个人而言的终极性。人永远追求永恒和绝对,但在现实的局限性即人总有一死的前提下,给人的无限性追求以彻底的摧毁。因此,人对于人生意义、目标及种种终极性的追索都无不起源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与世界上其它文化一样,生死问题在人们众多的苦难问题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为对任何人来说,生有生的痛苦,死有死的可怕,而人们又总是想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既是宗教需要解决的,又是哲学需要解决的。中国人很早就对生死开始了深入的思考,对待生死的态度多种多样。其中,代表中国文化主流各层面的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的生死观也各不相同,但都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影响,并且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相同特点。 一、儒家之生死观:道义超越生死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其影响也最大。儒家从现实出发,很重视人的生命,不轻生。《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其中“五福”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而“六极”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儒家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儒家重视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在他们看来,人活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尽一天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因此,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的生死没有直接关系。 死亡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回避不了的。但是,对生采取敷衍塞责态度的人对死是恐惧的;而对生采取积极负责态度的人对死则是顺其自然的,并且不追求死后或来世的幸福。对于将来之死,儒家认为应坦然处之,不必担心,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这样一种死亡观念,也成为中国死亡观的主流。汉代杨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浅析庄子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析庄子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与儒家积极入世、努力尽自己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不同,庄子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他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以化解人生之忧。 2)“无以人灭天”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庄子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但是,由于人类社会建立了种种制度、规范,破坏了自然本性,造成了天与人的对立。 从当世的角度看: 庄子这种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思想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我们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不惜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最终导致不断地受到自然的惩罚,如今才意识到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殊不知早在几千年前智慧的前人就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警告。 然而,在庄子的这一思想中,要恢复人性之自然,就必须破除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却是偏激的,不科学的。他认为原始社会是最接近自然的,也就是最高的社会境界,这其实是将自然状态理想化了,是违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不能因为强调文明进步的负面意义就否定人类的文明,我们思考的应该是怎样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来发展人类文明。 从个人角度看: 唯我独尊,主张宽容,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这些观念不正是我们如今讲求人文关怀、建立和平世界庄子的自由精神和超脱思想在社会利益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是调节人们压抑心理的一个绝好药方。它为生活在这个在市场经济催生下物欲横流的现实中的人们在社会之外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建造了一个心情的绿色花园,使人们能有一块自由精神的乐土。这种精神的自由超脱也给人提供了一条消解生活压力苦闷,在逆境中保持平衡心理,获得平和心态的很好途径,让人们获得心灵的淡泊与宁静,增强了人们生活的信念和勇气,以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从社会角度看: 《庄子·逍遥游》强调的是一种极度自由的状态, 他主张人与自然合一,反对人为物役,对生死名利具有豁达情怀,以超功利的自由境界为人生理想等,都对今天的人们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他的著作中体现出的自由逍遥的精神风骨,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遵循规律

老子和庄子政治思想异同

老子和庄子政治思想异同 [论文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扮演重要角色。道家思想以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独特领悟,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并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形成进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老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奠基人,庄子则是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又一重要集大成者,两人作为道家这一先秦重要思想派系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中必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道家观念的精髓,同时,由于老庄生活年代、人生际遇等等个人生平经历上的种种不同,他们的思想主张必然也存在差异之处。 [关键词] 道家政治思想老子庄子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先秦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此两人,可谓是中国道家思想之鼻祖,亦为中国道家思想所宗主。后起道家著述,其思想体系,再不能越出庄老两书之范围,亦不能超过庄老两书之境界。”充分的肯定了老庄在道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一、老子的政治思想概述 (一)小国寡民 老子对他理想中的社会描述道:“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子否认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须的伦理道德、礼仪制度都是没有意义的。“小国寡民”是老子经过感悟、体验和总结而升华出的一种具有浓厚道德色彩的乌托邦。 (二)无为而治 在政治方式上,老子的主张是无为而治。在老子看来,无为是最高境界,他说:“为学日益,为益日损。损只又损,以至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在老子看来,“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正是达到道的境界的最直接的途径。无为政治也是最符合道的原则的政治. 由上所述,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也是被后世统治者采纳,在汉初达到鼎盛时期,“文景之治”的盛况与其实行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是分不开的。而《道德经》和老子道家思想对中国思想的影响和发展作用是巨大的,以至于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道互补。 二、庄子的政治思想概述 庄子在政治思想上,继承并且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在个性上主张逍遥,本性自足,在存在论上主张万物一体。 (一)逍遥游——政治自由 游世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而《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的总论。逍遥者,象征无所拘碍之自得自由的状态。 他认为民靠其常性生活,而不受外表的干涉,就是过上了很自由的生活,也就是逍遥游。他在《马蹄篇》中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天放”,是自然而放任的意思,亦即是极端自由的意思。他认为人民一切的不幸,是来自政治的干涉。他在谈到政治时,攻击仁义的不足,一方面认为仁义不是人之本性;另一方面,认为就算是最好的干涉也不如不干涉。 游世思想的核心意识是“不认真”或者叫做“放弃认真”。不认真的看待现实社会的一切,以此把个人从社会生活的黑暗压力中解救出来。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庄子》不仅文学成就地负涵,不可端倪,难窥涯际,又如行空之天马,仙踪难及,令人仰止,而且《庄子》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美学体系 ;自然美人格美精神家园现代化价值 一、庄子是一位追求美的生活、美的享受、美的体验、美的人格的哲人。他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表现出了庄子超越世俗、超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完美的人生之趣。 (一)以自然为美 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 庄子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是深刻的,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由衷的。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所谓朴素,

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骈拇》)马的本性是吃草饮水,翘足而陆。伯乐却以善治马为名,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终于导致马死者过半。庄子用一个个寓言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保有自己天然之美的权利,我们应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有所为。即“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骈拇》)做到这些就是识达了生命之真,体会了自然之“道”。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陶者治埴,则“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治木,则“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其结果是破坏了并不欲中规矩钩绳的“埴木之性”。(《马蹄》)庄子对这些破坏自然之性,以人道害美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从社会现象来说,自然又表现为真实,自然之美也是率真之美。相应地,虚伪矫饰就是丑。西施经常心疼,所以捧心颦眉更添其美,因为她出于自然,有真情实感;而摹仿她的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 [摘要]面对死亡,庄子是典型的自然主义超脱论者。他认为死亡是自然变化,一个人只要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人世古今之变,就可以齐生死,不再恋生患死了。庄子安死而不乐生,对人生持淡泊无为的立场,对死亡怀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关键词]庄子死亡自然主义超脱论淡泊无为 面对死亡,见仁见智。哲学史上的各种死亡观都主张接受死亡,但理由各不相同:儒家把死亡作为一个无须多加考虑的事实来接受;柏拉图和基督教把死亡作为灵魂升天来接受;古希腊犬儒主义学派把死亡作为命运来接受;佛教把死亡作为个人的命运来接受;而庄子在面对死亡,在寻求有限与无限、小我与大我的统一时,从寻求个人与自然的统一出发,把死亡作为对自然的复归来接受。 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对于这种思想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是所谓“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百姓深陷无休止的战乱之苦,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作为哲学家的庄子不能仅仅满足于悲叹一番。面对自然力,社会力,疾病力摧毁,湮灭,销蚀人的生命,庄子靠智慧排除死亡的困扰。 一、生死自然说 《庄子·大宗师》中记载了庄子安死的自然主义超脱论思想:“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明确指出,死生本是命,如同日夜相交替的永恒变化一样,是自然的规律,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这是万物所固有的事情。……天地给我以形体,用生使我劳苦,用衰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因此,如果以生为乐,也就应该以死为善。正是出于对死亡这样豁达的态度,庄子才会在妻子去世后蹲坐在地上敲着瓦盆放声歌唱。庄子回答惠施说:“我也有些伤感,后来才知道生死是由于气化,如四季的运行一样,循环不已,是自然而然地运行的。人死后返归自然,安然歇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痛哭是不通达生死的道理,不懂得命运的必然,所以才不哭了。(《庄子·至乐》)庄子发挥了老子所提出的生死相互转化的思想,把生死看作是自然。现在,天地造化万物,人的生命只不过是万物的一种样式,死亡只意味着个体生命的终结,死后回归自然,是世界万物千变万化的一个环节。 庄子反对常人的“悦生恶死”观念,用“生死齐一”的办法来消除生与死的对立。庄子在《大宗师》中讲第一种人认为万物未曾形成时,便是极限、尽头,不能再增进了;次一等的人认为万物形成了,把生视为流落,把死看作回归,这已经有所分了。再次一等的人认为,原本是空无的,后来有了生命,生命迅即死亡,把无当作头颅,把生命当作躯干,把死亡当作尻骨,谁能知道有无死生是一对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