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 优质课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语言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课堂所需教材为《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教具:课件、课本、黑板、笔、橡皮、复印件等;3.其他:准备播放《月迹》相关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于月亮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月迹》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月亮的好奇心。
2. 学习课文1.每小段课文进行阅读,学生跟读,教师指导学生读音、读词。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3. 课文分析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语言亮点等。
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4. 朗读•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感。
5. 诗歌创作•让学生围绕月亮展开自由创作,写出自己对月亮的感受或者创作一首诗歌。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再次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对月亮、自然的热爱。
四、课堂延伸•带领学生到校园或户外赏月,体验月亮带来的美好和宁静。
五、课后作业1.总结课文,写一篇关于《月迹》的读后感;2.诗歌创作:继续写一首月亮相关的诗歌;3.家长带领孩子到户外观赏月亮。
六、教学反思•教学效果评估: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综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以上是本节课《月迹》的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第【2】篇〗24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观察:美丽的月景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
2.助读资料:走进作者:贾平凹:1952 年2 月21 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著有小说集《下棋》《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重点)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四、品读释疑1.屋中盼月(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的特点。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初读,寻月之迹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三)品读,赏月之美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归纳明确]: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句诗,请看大屏幕: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好,请你来!嗯,读得真好。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
你们发现,这诗都是和什么有关的?没错,就是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月有关的文章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月迹在哪里,哪里有趣。
(4)课文围绕月迹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的读音。
(4)课文写了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足迹遍布整个大地。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月迹都出现在哪些地方呢?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月迹出现在镜子上。
*读课文,说一说月亮是怎么爬上去。
*爬上穿衣镜的月亮,又有哪些变化?*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月亮?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预设:拟人,把月亮拟人化,赋予它生命,把它当作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来写。
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惜和感恩之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认读“豫、辰、镜、曾”等生字,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月亮的变化,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学习:认读生字词,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4.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庭亲情的认识。
6. 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月迹2. 人物:祖母、母亲、我3. 情感:亲情、思念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的短文。
2. 找出其他描写月亮的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一家人在中秋节夜晚赏月的情景,通过描绘月亮的变化,表达了家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
本文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可能还不太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自然景物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但对于月亮的变化和寓意可能还不太了解。
学生对家人的感情有一定的理解,但可能不太会表达。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有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学会欣赏自然景物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人之间的浓厚感情,培养对家人的关爱和珍惜。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的解释和理解。
2.对月亮的变化和寓意的理解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分组合作的道具或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b.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物。
c.学生分享自己对中秋节的了解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a.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b.教师逐段讲解课文,解释生僻字词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c.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月亮的变化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
3.操练(10分钟)a.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正确书写。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多样的心灵世界。
3.欣赏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教学重点:把握住找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1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2对外婆形象的认识。
课前准备工作:课前布置学生复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收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遗留下了很多的名篇佳作。
那么当你赏月的时候,你可以想到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人存有悲欢离合,月存有阴晴圆失,此事和古容易全。
(苏轼《水调歌头》)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4:春风又蓝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曝光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找寻一下月亮的踪迹,看一看可以存有什么新发现?二、出示目标:检测预习:ppt三、会谈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
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
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直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他的散文常由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他的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他的长篇小说《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月迹》中描述的自然景色,通过阅读理解表达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写和表达的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习用词迹描述月亮,理解月亮的美丽景色,感受描写自然的情感。
2.难点:理解抽象的词语,掌握描写月亮景色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月迹》的课文、课文内容图。
2.精心制作的课文诵读PPT。
3.多媒体设备。
4.朗读课文的音频。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以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入课文《月迹》,询问学生对月亮的美好印象。
第二步:诵读与理解1.听音频,跟读诗意浓厚的《月迹》。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回答提问:诗中月亮如何描写的?为什么会这样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第三步:感悟与表达1.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月亮的美丽景色。
2.分组讨论,合作编辑描写月亮的段落。
第四步:展示与欣赏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描述月亮段落,互相欣赏交流。
第五步:诗意分享学生学习并背诵课文《月迹》,体会更深层的含义和情感。
五、课堂延伸1.让学生观察家乡的月光景色,写下感悟。
2.聆听其他描写月亮的诗歌或文章,对比感受。
六、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月亮的文章,可以是描写、抒情或记叙。
七、反思与教师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增强,表述能力和审美情趣也有所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美的热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是《月迹》优质课教案,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
文章以儿童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作者童年时对月亮的向往和追寻,表现了儿童天真、好奇、渴望了解世界的心理。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充满童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这篇课文纳入教材,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体会童年时光的美好,同时,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以及运用作者的描写方法方面,还需要加强指导。
此外,学生对月亮的认知主要停留在表面,对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了解不多,这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感悟、实践,提高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珍惜现在的时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理解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图片等。
2.教材:准备课文《月迹》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3.相关资料:收集关于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资料,供学生参考。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优质课教材。
课文通过描述一个小孩跟随父亲寻找月亮的过程,展现了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此外,课文中的插图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审美情感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他们对月亮并不陌生,但对于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寓意,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体会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插图,辅助教学。
2.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
3.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然后教师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月迹》这篇课文的大意和主题;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词语;3.能够根据教师指导,理解课文中的难句;4.能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语文填空和选择题练习。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月迹》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情感;2.学习课文中的重要生词词语;3.通过课文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阅读训练。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难句;2.对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月迹》一课;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PPT;3.辅助材料:录音机、课文分析材料;4.学生准备:课前布置好的朗读作业和思考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月迹》;2.让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教师解释生词词语,并提出理解问题;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3.分析课文中的难句,让学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第三步:理解与思考(20分钟)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课文背景和内涵;3.学生展示各组讨论的成果,进行讨论和补充。
第四步:小组合作(15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相关情景对话;2.每组选择一幕进行表演,展示给全班;3.学生互相评价表演,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第五步:诗歌赏析(15分钟)1.教师介绍《月迹》的创作背景和作者;2.分析诗歌的意蕴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3.学生自由发表对《月迹》的诗歌印象和感悟。
五、课堂延伸1.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读和赏析;2.学生分组创作类似《月迹》的诗歌作品,并展示给全班;3.老师布置课外阅读和诗歌创作作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文章。
课文通过对月亮的追逐,展现了作者童年的快乐生活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是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同时,本文的结构紧凑,条理清晰,易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情感、语言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感悟课文中的情感。
但同时,他们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等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课文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2.难点:感悟课文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发现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3.准备一些重点字词的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的大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对月亮的描绘。
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体会课文的情感。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第1篇】月迹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聚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指向关键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目标定位:重视语言训练、关注学法迁移、加强阅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孩子们寻月为线索,巧妙地描写了不同地方呈现出的月迹形貌,表达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教学中,紧紧围绕阅读提示,展开学法指导,遵循“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这一教学思路,旨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读中悟,从悟中读,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准备歌曲《月光》的视频。
2.搜集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1.播放歌曲《月光》,教师以歌词引入:月光洒在每个人心上,让回家的人有方向,迎着月色洒落的光芒,把古老的歌轻轻地唱——月亮,一个柔美动人的字眼儿。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月亮的足迹吧。
2.板书课题“月迹”,引导学生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月亮的足迹、印迹、踪迹)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了解作者。
设计意图:课文叙述了优美的月色,在此创设情境,旨在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揣摩思考,质疑问难,为学生搭建一个走进文本的平台。
二、默读课文,寻找“月迹”1.一读课文: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如“袅袅”“嫉妒”以及多音字“悄、累”在词语“悄没声儿”“累累的骨朵儿”中的读音。
要注意“嫉妒”和“妒忌”的区别哟!2.二读课文:默读课文,结合所提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感知线索: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了?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并动笔画一画。
归纳总结出答案。
教师相机板书:穿衣镜上(2)→院子里(3)→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20)→小河里(21)→眼睛里(23)(2)感知情感:孩子们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月亮的足迹,有哪些不同的反应?从而可以看出他们心情怎样?借助相关词语感悟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情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引导学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诠释《月迹》的内容和意境。
2.学习朗读和背诵《月迹》。
3.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方式。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月迹》的诗歌文字和图像。
2.音频设备:用于播放优秀的朗读版本,引导学生模仿。
3.诗歌分析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4.诗歌赏析工具:如画笔、纸张等,用于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练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月迹》的标题,引导学生围绕“月迹”两个字展开联想。
2.播放优秀的朗读版本,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韵律。
第二步:诗歌理解(20分钟)1.逐句讲解《月迹》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句的意义。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
第三步:朗读练习(15分钟)1.分角色进行朗读练习,让学生感受诗歌中不同情感的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模仿优秀朗读版本,提升他们的朗读能力。
第四步:情感表达(20分钟)1.让学生就《月迹》中的情感进行思考和表达,可以通过写诗或绘画的方式。
2.老师指导学生如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月迹》的理解和记忆。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诗歌创作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六、课后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月迹》的部分内容,并写一篇关于《月迹》的感受或创作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
2.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组织诗歌分享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和创作。
以上是针对《月迹》这篇诗歌的优秀教学设计,通过细致的教学过程安排和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情感,并能够正确地解读其中的比喻与象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感受诗意的美,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比喻与象征,培养学生的语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发现其中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思考。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课文:《月迹》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4.教学素材:图片、课件、教案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月亮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月亮的形状、颜色等,引出“月亮”这个主题,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好奇和向往。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教师播放朗读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并进行解读。
第三步:课文赏析(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月亮给人的感觉。
2.学生展示自己的赏析,进行集体讨论并进行精彩点评。
第四步:思考与拓展(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课文中是什么意象?作者为什么用月亮表达这种情感?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拓展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情感体验(10分钟)1.教师播放月亮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感受月亮带来的情感。
2.学生表达自己在音乐中的感受和联想。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喻和象征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的感受。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对课文进行再次阅读,并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想。
2.布置感想作文:写一篇关于月亮的散文,表达自己对月亮的感情。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袅、嫦”等生字,掌握多音字“悄、累”。
正确理解“满盈、希望”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寻月、赏月、议月的乐趣,抓住文中动静结合的描写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
3.感受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品味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学生分享、交流搜集的关于月亮的诗词名句,并说说这些语句带来的感受。
2.谈话导入: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作者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吧。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朗读,检验预习效果,相机指导读音。
(重点指导多音字“悄、累”的读音,可结合具体语境或运用组词法,帮助学生识记字音)2.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思考问题,并在文中圈画出答案。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1)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答案,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回答,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总结。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人物:奶奶、我、弟弟、三妹。
事件: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3.作者重点写了哪一事件?(指名回答)寻月亮板块三研读课文,学习写法1.过渡: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赏月,作者一家人也不例外,但月亮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般和孩子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孩子们在院子中等了好久却不见月亮的踪影,只好回到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缠着奶奶讲故事。
奶奶讲了一个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奶奶却突然开小差了,她说:“月亮进来了!”。
孩子们最后在奶奶的指引下寻到了月亮。
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月亮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回答,学生补充,教师引导)中堂里:在竹窗帘儿和穿衣镜上出现了月影,月亮的形状变化为:白道儿——半圆——满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迹》是一篇描绘月夜景色的美文,通过作者对月亮的观察和想象,展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课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月亮的形状、颜色、位置等方面进行,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景色的文章,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感受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细节描写,他们可能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词,学生可能需要加强认读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和理解。
3.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月亮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月亮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细节。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找出月亮的形状、颜色、位置等变化,并进行讲解。
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一下月亮的变化,并与同学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和理解。
然后,利用课文内容,让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月亮吗?为什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月亮的感受。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优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月迹》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格调清新,明丽自然,描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神奇敏锐的想象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心灵,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重在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作家贾平凹的内心世界,感悟作家贾平凹对美好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向往,体会世界上对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生活,源于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用个人独学感悟、同桌对学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质疑,学生间互相交流讨论,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铺设情境,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通过学习课文,品味月亮的美,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摘抄描绘月亮、月光的词句。
4.认真观察月亮,结合想像或联想把自己心中的月亮生动地描绘出来。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品味月亮的美,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认真观察月亮,结合想像或联想把自己心中的月亮生动地描绘出来。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课文录音、《月光曲》、《十五的月亮》光盘。
2.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知识、描绘月亮的语段、文章、古诗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1、师:猜一猜,看谁最聪明:““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是月亮。
童年的你仰望夜空中的月亮,有过怎样的想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有关月亮的文章《月迹》。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2、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运用谜语,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勾起孩子们对童年月下欢乐的美好回忆,这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
二、感知“月迹”
1、快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件?学生独学:圈点批注
2、围绕着月迹,课文写了孩子们关于月亮的哪些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寻月这一主要内容,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
三、寻找“月迹”
1、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随着月亮踪迹的变化而起伏,同桌对学,完成以下表格。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同桌的对学交流,相互启
迪,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学生初步感知到月亮是无处不在的,是属于每个人的。
】
四、探究“月迹”
1、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月亮仅仅是天上的月亮吗?月亮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研读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月亮的内涵。
“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他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吗?
明确:“所要”: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之情。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表达一种喜爱,赞美之情。
“属于我们的”:每个人都有拥有美好事物的权利。
“印章”,在自己所拥有的文章,书刊,字画上、盖印所用的图章,把月亮比做印章,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
童心的创造力极为高超,童心的稚气可吞长虹。
2、在孩子寻找月迹的过程中,明白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是谁呢?他就是奶奶。
我们来一起探究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找出有关奶奶言行的句子并分析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
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通过质疑文本,解读文本,得到情感的熏陶。
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
五、品读“月迹”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章中你喜欢的充满童趣的语句,模仿书中的眉批,做点批注。
小组群学,品读感悟交流
学法指导:找、析、结、问四字法
①找:问题相关的语句。
②析: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综合分析。
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
④问:提出疑难问题。
如:我们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玉玉”“银银”等叠词既有形象,也有色彩,读起来和谐流畅,富于韵味,描写了院中的月下美景,表现了月光的美及对月亮的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
六、延伸“月迹”
学习了本文,我们知道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
盼月议月
寻月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感悟,教师归纳的方法达到既精练又直观的效果,不仅突出了课文的重点,而且结构合理,给人以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