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工业企业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实证分析:1995-2002
- 格式:pdf
- 大小:505.95 KB
- 文档页数:49
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分析*◆魏后凯从广义的角度看,市场结构是指规定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集团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①。
然而,除少数特殊产业外,买方市场一般比较分散,加上现有的产业分类是按照卖方(企业)来划分的,卖方市场的资料也容易收集,因此,目前学术界一般仅从狭义的角度来考察市场结构,即主要分析特定产业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和特征。
一般地讲,规模经济、进入壁垒、产品差别和市场集中是市场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在一起。
这里,主要从市场集中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问题。
一、市场结构分类的集中度标准自美国学者贝恩采用集中度指标对市场结构进行分类以来,集中度指标已经成为国际上衡量市场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60年代以来兴起的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虽然对哈佛学派的SCP范式(S tructure-Co nduct-Perfo rmance)提出了挑战,但并不否认集中作为定义市场垄断、竞争性的主要方法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在一些实证研究中,虽然从进入壁垒、产品差别、政府管制等角度研究市场结构的文献大量涌现,但由于资料的限制,目前对制造业市场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仍有赖于集中度标准。
早在50年代,美国学者贝恩就根据前4位和前8位集中率(CR4和C R8)指标,将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分为高度寡占型、高度集中寡占型、中(上)集中寡占型、中(下)集中寡占型、低集中寡占型、原子型6种类型②。
依据这一分类标准,贝恩对50年代美国产业的集中程度和市场结构进行了测定③。
然而,由于贝恩所采用的分类标准范围较窄,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将无法包括全部产业在内。
同时,由于美国的产业集中度较高,贝恩把CR4<30%或CR8<40%作为原子(竞争)型结构的标准,可能并不适合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情况。
1995年,在我国521个制造业行业中,C R4<30%和C R8<40%的行业分别占67.0%和64.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率与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西方经济学指导教师:***20050512快速增长。
初步分析,我们认为前沿技术进步背后有四大驱动力:行业竞争是前沿技术进步的外部压力;全球化与外商直接投资是前沿技术进步的源泉;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是前沿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良好的经济大环境为前沿技术进步提供了必要前提条件。
(3)相对前沿技术效率的行业平均水平低,企业间的技术效率水平差距逐渐拉大是生产率提高的最大障碍。
1996-2002年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下降,使得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平均为7.1个百分点。
1996-2002年37个工业行业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的加权平均只有31%水平,而且逐年呈下降的趋势。
企业间技术效率差距的扩大导致行业整体生产率下降:1996年下降6.4个百分点、1997年下降6.5个百分点、1998年下降6.6个百分点、1999年下降6.7个百分点、2000年下降7.0个百分点、 2001年下降7.4个百分点、和2002年下降7.9个百分点。
因此,提高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水平已经成为中国工业企业今后发展的另一个潜在动力及挑战。
(4)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逐步完善,配置资源的功能不断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是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高低的反映,也体现了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强弱。
对单个企业而言,在完全竞争下,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要素的边际产出弹性等于要素的成本价格。
从37个行业的平均值,1996年至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仅为0.02个百分点。
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接近要素的成本,表明从总体上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的增强。
但是,针对个别企业或行业而言,还有通过要素配置效率来提高生产率水平的空间。
(5)规模不经济性是现阶段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主要特征,提高规模效应将是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比较分析——应用随机前沿生产函
数进行的比较
于立;王铁
【期刊名称】《科技与管理》
【年(卷),期】2007(009)004
【摘要】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进行了比较评价.通过Frontier Version4.1软件,将企业间技术效率的差异用可比的方式表示,并用技术效率的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企业的所有制、企业的特质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估计模型的各个参数,进一步找出技术效率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提高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建议.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于立;王铁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齐齐哈尔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3
【相关文献】
1.我国工业企业R&D状况的区域比较分析 [J], 陈海波;刘洁
2.应用Bootstrap-DEA方法的公立三级医院技术效率测量与比较分析 [J], 李萌;
张旭东; 郭淑岩; 杨婷婷; 杨威; 黎浩; 张建成; 董四平
3.应用管理学理论提升我国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可行性方案探讨
——借鉴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J], 陶喆;刘文社;徐玮
4.“效率”与“效力”共驱的R&D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较分析 [J], 刘井建
5.对我国技术效率的测算: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应用 [J], 何枫;陈荣;郑江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评述_段文斌130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评述段文斌尹向飞?摘要: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详细说明了应用传统的索洛余值法、索洛扩展模型、SFA 模型、DEA 分析方法测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时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就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向进行简单的评述,最后指出不要过分强调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更准确测度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方法的意义。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SFA ;DEA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经济界对此褒贬不一,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应主要归因于要素投入,经济增长质量不高。
为了测度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国内外很多学者应用中国相关数据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国有企业、私企的效率及其差异,中国地区差距,地区技术扩散等热点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
中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经济增长质量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2006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将技术进步贡献指标列为中国的发展目标,这些对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质量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结果很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本文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总结、评述,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以利于有关部门对全要素生产率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和了解,进而进行科学的计算。
用来测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主要有索洛余值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扩展索洛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等,本文以上述分类方法为基础,对相关文献进行分类评述。
本文分五大部分,第二部分为索洛余值法研究综述,第三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改进方法综述,第四部分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向,第五部分为总结。
一、索洛余值法研究综述最早提出利用索洛余值法来度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是索洛,索洛(1957)首先引入一个Hicks 中性和规模报酬不变的新古典生产函数t t t t Y A K L αβ=,在该函数基础上,将经济段文斌,尹向飞,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邮编:300071),E-mail :wenbin-dl@/doc/e55138297.html,. 。
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与测算国务院印发的《服务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任务,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提升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就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便开始向服务业转移,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
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和市场需求形势发生新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面临新突破,国际经济秩序出现新调整。
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机遇增多,有利于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具备服务业大发展的有利条件。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更多地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要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
然而,我国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此外,国际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有明显优势,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些对提升我国服务业质量和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服务业深化改革任务艰巨,进一步提高对服务业的思想认识,对于化解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改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实现服务业的发展向高质量模式的转变称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机前沿模型(SFA )原理和软件实现一、SFA 原理在经济学中,常常需要估计生产函数或者成本函数。
生产函数f (x)的定义为:在给定投入x 情况下的最大产出。
但现实中的产商可能达不到最大产出的前沿,为了,假设产商i 的产量为:i i i y f (x ,)βξ= (1)其中,β为待估参数;i ξ为产商i 的水平,满足i 01ξ<≤。
如果i =1ξ,则产商i 正好处于效率前沿。
同时,考虑生产函数还会受到随机冲击,故将方程(1)改写成:i v i i i y f (x ,)e βξ= (2)其中,i v e 0>为随机冲击。
方程(2)意味着生产函数的前沿i v i f (x ,)e β是随机的,故此类模型称为“随机前沿模型”(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 )。
随机前沿模型最早由Aigner, Lovell and Schmidt(1977)提出,并在实证领域运用广泛,Kumbhakar and Lovell(2000)为该领域的研究写了一本著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参考。
假设o k 1i 1i ki f (x ,)e x x ββββ=(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共有K 个投入品),则对方程(2)取对数可得:K i 0k ki i i k 1ln y =+ln x ln ββξν=++∑ (3)由于i 01ξ<≤,故i ln 0ξ≤。
定义i i u =-ln 0ξ≥,则方程3可以写成:其中,i u 0≥为“无效率”项,反映产商i 距离效率前沿面的距离。
混合扰动项i i i ενμ=-分布不对称,使用OLS 估计不能估计无效率项i u 。
为了估计无效率项i u ,必须对i i νμ、的分布作出假设,并进行更有效率的MLE (最大似然估计)估计。
一般,无效率项的分布假设有如下几种:(1)半正态分布(2)截断正态分布(3)指数分布在一般的论文中,使用的最多的是半正态分布随机前沿模型可以很容易地用于估计成本函数,经过与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类似的推导可得:其中,i c 为产商i 的成本,i y 为产出,ki P 为要素K 的价格,i u 为无效率项,i ν为成本函数的随机冲击。
南 开 经 济 研 究NANKA I ECO NOM I C STUD I ES2006年 第2期 No.2 2006 随机生产前沿方法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傅晓霞 吴利学3 摘 要:本文对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生产率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
文章首先介绍随机前沿方法的基本原理、估计方法和在面板数据下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随后评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最新进展和在经验分析中的优势与作用,最后总结了在中国行业和地区经济增长研究中随机前沿方法的成果和不足,并探讨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随机前沿方法;生产函数;技术效率;最大似然估计;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 生产率分析是研究经济增长源泉和确定增长质量的主要方法。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研究重点从单一要素(如劳动)生产率(Partial fact or p r oductivity)转向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 or p r oductivity),分析方法主要有四种:索洛余值法、指数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随机前沿法①。
随着数据的丰富和估计方法的发展,随机前沿法(St ochastic fr ontier app r oach)在理论和方法两方面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将它作为工具箱中的必备组件,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近来,在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分析中,基于随机前沿法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和较多成果。
本文将对随机前沿模型的特点、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Deco mpositi on of TFP gr owth)及对中国生产率分析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文章各部分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介绍随机前沿方法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讨论生产函数方程估计的困难和方法;第三部分评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最新发展;第四部分描述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第五部分是对在中国生产率分析中随机前沿方法的研究成果的讨论;最后是总结性评述。
1992年-2005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 ——基于确定性前沿生产模型的实证研究尹向飞(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确定性前沿生产模型对1992~2005年期间中国季度宏观数据进行研究,将TFP增长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改进、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
发现:我国TFP增长迅速并呈“V”型结构;配置效率增长很快。
我国技术进步缓慢,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改进也提高缓慢。
本文认为,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TFP增长推动的,配置效率是推动TFP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要素投入、特别是投资是推动技术进步和配置效率增长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配置效率一、引 言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经济发展持续性问题,国内外经济学者已经从各个角度展开研究,全要素生产率(TFP)是其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从研究方法上看,对中国TFP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索洛余值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确定性生产前沿四类,下面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利用DEA方法对TFP的研究很多,例如郑京海等(Zheng et al., 2003)、李静、孟令杰(2006)等①。
DEA方法无需对生产函数进行估算,这是该方法的优点,但该方法需要大量数据,并且测算出的TFP容易受极值的影响。
因此该方法对TFP研究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产业和行业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测算上,很少用来研究宏观经济方面的全要素生产率问题。
索洛余值法是早期估算TFP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索洛增长模型,通常采用C-D生产函数,以该生产函数的A值来度量TFP,A的变动来度量TFP的变动。
C-D 模型适合研究宏观层面的TFP问题,许多学者利用该模型对我国TFP进行测算,但大多数假定资本、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常数、规模报酬不变,如李静(2006)、胡鞍钢(2007)、Jefferson et al.(1996)。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模型简单,缺点主要体现在参数估计一般采取经验估计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②,且不同劳动力产出弹性值的选取对结论的影响比较大。
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文献评述科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文献评述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对研发投资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广泛讨论。
与国外相比, 国内的研究还出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宏观领域研发绩效的评价问题上,即使实证研究也多探讨国家或区域的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对来说,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的财务绩效的探讨还存在较多研究空间。
此外,由于现有的文献在研发投入指标、财务绩效指标以及样本的选取上差别较大,导致其研究结论并不统一。
鉴于此,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文献,从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和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滞后性影响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前期研究进行分类梳理:旨在全面而清晰的把握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二者的关系。
一、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研究文献在中国知网(CNKI)的网络平台上,以“研发投入”为检索词检索《会计之友》、《财会月刊》、《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到目前为止发表的所有论文,再对这些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信息作保存处理,采用不同检索词组合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共搜集到788余篇相关文献。
(一)国外文献回顾国外在此方面较早展开了研究,并充分认识到了投入(以下简称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
相关的研究文献如下:Cohen and Levinthal(1989)[1]认为,研发投资不仅可以产生新的知识和信息,而且可以增强企业吸收现有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外溢,研发投资具有提高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的两面性。
Edward B. Roberts(1995)搜集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244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以每年的研发支出在1亿美元以上标准筛选,对这些企业的研发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这些企业的销售业务增长额与企业提供新产品以及技术改进旧产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回归分析结果为强正相关,并用实证的方法说明研发费用与年销售收入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基于随机前沿面的全球石化行业技术效率相关研究
马永红;魏祯;陈清江;陈良猷
【期刊名称】《现代化工》
【年(卷),期】2005(25)3
【摘要】采用随机前沿面生产函数法,考察1989—1999年全球石化行业及典型企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发现全球石化行业发展所经历的3个不同规模效应变化的阶段: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
这个结论与全球石化行业实际经历的3个典型阶段完全吻合,说明全球石化行业正处于不断发展中,而不是衰退趋势。
同时研究中还发现,新的管理技术在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中已经起到引擎作用,领先公司引导了整个行业发展轨迹。
【总页数】4页(P58-61)
【关键词】石化行业;技术效率;规模效应;企业;竞争力
【作者】马永红;魏祯;陈清江;陈良猷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9;TE-9
【相关文献】
1.R&D影响下的工业行业技术效率部门差异研究——基于大中型工业企业37个行业面板数据随机前沿分析 [J], 冯锋;李慧敏
2.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我国石化产业技术效率研究 [J], 李星光;程丽华;于成学
3.中国银行业前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的距离函数模型 [J], 张健华;王鹏
4.基于行业视角和随机前沿方法的我国宏观技术效率研究 [J], 冯贞柏
5.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分析——基于随机前沿技术的实证研究 [J], 高伟;何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