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专无砟轨道测量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105
我国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工程测量体系的发展(一)传统铁路工程测量传统铁路工程勘测设计、施工测量采用导线法测设线路中线。
导线测量和中线测量精度偏低,对轨道工程精度考虑较少。
中线测量依据初测导线点、航测外控点、典型地物点或GPS点采用拨角法或支距法或极坐标法测设交点或转点,施测曲线控制桩。
根据交点、转点和曲线控制桩测设线路中线,一般用偏角法测设曲线。
高程测量为五等水准。
轨道工程依据线路中桩及引放的外移桩进行轨道铺设。
测量基桩的埋设标准很低。
在运营维护中,轨道工程主要采用弦线法进行养护维修。
直线依据中桩外移桩,曲线依据曲线控制桩按正矢法进行轨道养护。
由于基桩埋设标准低,基桩测设精度偏低,存在线路测量可重复性较差,中线控制桩连续丢失后很难进行恢复等缺点,造成运营线路直线不直、曲线偏移,曲线半径等要素出现偏差,超高设置与半径不匹配等现象,致使列车提速后舒适度下降。
这些现象在铁路大提速中已有明显反映,显现出传统的测量体系和方法已不能满足客运专线建设需要。
(二)客运专线建设初期的主要测量标准和测量实践1.秦沈客运专线在1999年开工建设的秦沈客运专线中,设计院利用GPS技术,测导线控制点,施工单位依据设计院导线控制网采用导线法测设长大直线和曲线。
在轨道施工中开始引进轨道检测仪对轨道几何状态进行检测。
2.《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2003年,原铁道部高速铁路办公室依据“八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专题“高速铁路线桥隧站设计参数与技术条件的研究”等有关成果,吸取了秦沈客运专线测量的实践经验,编制了《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3] 13号)。
其主要测量设计思路为:按线路中线点之间的相对中误差为1/10000,使用国家三等大地点,用GPS测量加密相当国家四等大地点,在GPS点的基础上做铁路五等导线,利用导线点测设线路中线控制点和铺设轨道。
加密四等大地点按GPS测量D级网的技术要求测设。
铁路五等附合导线测量的相对闭合限差为1/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