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第6讲分析文本基本特征探究标题、主旨意蕴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79.00 KB
- 文档页数:13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教案复习目标1. 认识小说文体特征。
2. 了解考场阅读要求,提高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1. 小说三要素、小说的分类。
2. 初步把握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主题。
难点:掌握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方法。
设计思想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命题总体上会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对考生文本阅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本的速读、整读、细读、深读能力要求更高;对考生的思维素养要求高,要求思考具有严谨性、全面性、清晰性,突出围绕人物形象的设题。
鉴于对文本阅读的高要求,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改变重做题、轻阅读的习惯,要把复习的重心放在对文本的阅读上。
既要作整体把握阅读训练,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及特点等,又要作文本局部的精读或深读训练,如局部文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该文字与上下文的关联等。
教学设计一、认识小说文体特征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三要素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高考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及解题思路。
2.指导学生鉴赏小说故事情节,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解决情节结构答题方法。
导入学生尝试训练:习题教师指导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设计及技巧。
借此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小说情节和结构鉴赏方法。
重点知识讲解一、小说故事情节的主体作用简析: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情节是构成小说内容和结构的主体。
2.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同时,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3.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4.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5.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小说情节和结构考查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一)概括故事情节。
常见题型(选择题考查)(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分段来概括主要情节,利用选项设置进行比对,做出选择)(二)分析情节作用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1、常见题型:简答题或探究题(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
阳历二月下旬到三月初,庄稼人出牛动农之前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大规模地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
双水村的孙玉厚父子们眼下的腰杆确实硬了许多。
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
尤其是孙少安,他现在手里破天荒有了一大笔积蓄,去年拉砖除过运输费、房租和牲口草料钱,净赚了两千元。
另外,铁青骡子卖了一千六百元,这头牲畜干赚了五百元。
两千五百块钱哪!孙玉厚老汉早已表明了态度,他对儿子说:“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
他想拿这钱作资金,开办一个烧砖窑。
他先征求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仍是老话,秀莲让步的附加条件是,烧砖只要一赚下钱,首先就要修建窑洞(不能一辈子住在饲养院).他,他父亲,少平,秀莲和他妈一齐上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修建起了一个烧砖窑。
少安在城里拉砖时,已经把烧砖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技术都学会了.烧砖窑建好后,他率领一家人开始打土坯。
第一窑砖坯很快装就绪。
烧砖的炭也用县运输公司的包车拉来了.这天晚上一直弄到大半夜,才把最后的一切细节都安排好——明天早晨就要点火呀!鸡叫头遍的时候,少安和秀莲才回到一队的饲养院。
现在,牲口都分给了个人,饲养员田万江老汉也搬回家住了,这院子一片寂静。
秀莲累得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
但孙少安怎么也合不住眼——明天一早,烧砖窑就要点火,年轻的庄稼人兴奋得睡不着觉啊!在这静悄悄的夜晚,他的思绪像泛滥的春水一般。
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无数流逝的经历和漫无边际的想象在脑子里杂乱地搅混在一起,皎洁如雪的月光洒在窗户上,把秀莲春节时剪的窗画都清晰地映照了出来: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少安猛然听见外面什么地方有人说话的声音。
他的心一惊:这时候外面怎么可能有人呢?他在被窝里轻轻抬起头,支棱起耳朵,可又没听见什么,他正准备把头放到枕头上,却又听见了外面的说话声—-这下确切地听见了,似乎就在外面院子里,而且声音很低,就像传说中的神鬼那般絮絮叨叨……少安尽管不迷信,头皮也忍不住一阵发麻.他本来想叫醒妻子,但又怕惊吓了她.他就一个人悄悄爬起来溜下炕,站在门背后听了一阵——仍然能听见那声音!他于是顺手在门圪崂里拿了一把铁锨,然后悄悄开了门,蹑手蹑脚来到院子里。
高考对小说文本基本特征和标题、主旨意蕴的考查,是近两年的热点。
如“历史与现实”交织手法的分析,“科学”“幻想”的关系如何理解,如何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解读文本,都属于对小说文本基本特征的深度分析。
对小说主旨意蕴的考查,往往通过把握小说的标题和主旨情感来体现。
一、“3注意”解读小说的文本基本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人物、情节一般是虚构的,它不受时空限制,为了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作者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段。
分析命题角度☞题干示例审题定向(1)(2019·全国卷Ⅰ)《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理水(节选)》](2)(2018·全国卷Ⅰ)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赵一曼女士》)(3)(2018·全国卷Ⅲ)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微纪元(节选)》]题干中往往有“简析”“谈谈”等作答动词和“基本特征”“叙述方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熟知类题通法☞鉴赏小说文本基本特征“3注意”1.要注意以鉴赏表达技巧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作为探究点,不可遗漏,也不可强加。
2.要注意以分析艺术效果为中心明确手法技巧与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之间的关系,探究时,把手法技巧与“效果”结合起来,但不可架空分析。
3.要紧扣文本有理有据分析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
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
常见小说“文本特征”1.虚(想象、梦境、回忆)与实(现实)交织穿插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使人物更加具体;避免平铺直叙,结构更加灵活。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注重直观,浪漫主义注重想象;现象主义注重如实,浪漫主义注重夸张;现实主义注重实际,浪漫主义注重理想;现实主义注重现在,浪漫主义注重未来。
2020-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一、必备知识(一)考试要求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它既有自身的特点和技巧,又对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具体有三种:(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小说情节的结构除去情节本身,还有以下要素:(1)线索。
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明线。
学案19精准判断选择题(小说、散文)——全面阅读,关注细节复习任务掌握文学类选择题的答题步骤和要点。
考情微观题型选项设误方式命题特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6题A项)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情节作用无中生有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6题D项)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人物行为原因分析不当(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D项)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要写“放猖”以记民俗,但未写成,后来弥补了这一过失,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
内容理解不准(以或然当必然)(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7题D项)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主题理解有误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D项)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叙事视角分析有误(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7题D项)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结构作用分析不当(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6题A项)火柴匣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文章将猖神庙比作火柴匣子,既强调猖神庙的小,也点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
比喻效果分析不当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B项)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插叙作用分析有误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小说选择题的答题要点(一)了解解答文学类选择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文学类选择题是对文本内容、艺术特色的综合分析和鉴赏题,考查的指向是“分析和鉴赏”,这是以理解为前提的。
第六讲小说主旨、标题2类题目小说的主旨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创作的意图所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
解读作者拟写标题和创作的意图,一直是命题者的偏好。
以体会意图为突破方向,就能很好地把握主旨标题类题。
题型一主旨题一、明确考什么,怎么考这里说的主旨题,其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
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教材联想]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旨?参考答案:是作者刻意把祥林嫂的悲剧都安排在春天发生的,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的主旨。
解答本题注意抓人物形象(祥林嫂是主题性人物)和作者的倾向,然后找出文章所对应的内容,理解归纳。
[教你审题]审题定向题干示例主旨题即理解小说的主旨、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等的题,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评价”“探讨”“看待”“谈谈”等作答动词和“主旨”“意图”“意蕴”“情感”“态度”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1)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
(《东坛井的陈皮匠》)(2)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走眼》)(3)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枪口下的人格》)(4)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双琴祭》)二、知道答什么,怎么答落实“5抓”,解答小说主旨题1.抓标题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2024高考小说阅读考点之文本特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文本特征)一、微型小说:现实性与文学性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常常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
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
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
受篇幅限制,微型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微型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
它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做到主次分明。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微型小说的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微型小说的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试题: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①小说以马里诺夫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情节紧凑)②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家里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人物典型)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以小见大)④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以小见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以小见大)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2021届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扶贫”主题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斑竹村里凤凰舞惠敏麦芒节气之后,我们跟随老杨进入湖北省重点贫困村——斑竹村,老杨在斑竹村驻队已经五年了,口口声声“我们村”,弄得一车人好像都是这里的村民似的,我们倒也乐意,城市待久了,会向往能让胸中裂开,盛得下光辉、雨露、清风流水的田园。
快进村口的时候,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桃毛茸茸、密匝匝地垂在枝头,像村姑们刚染的红指甲,随风撒着迷魂散。
我们一行人,情绪亢奋,眼睛挂了钩子,馋得慌。
活了八百多年的花栎树,伸出千万只绿掌,把影团儿铺在灰白的水泥路面上,风起,扑扑啦啦,晃晃悠悠,扩展它老迈却旺盛的疆土。
老花栎百米开外,一农舍,一家人。
老杨熟门熟道,黄狗儿凑近摇摇带着黑尖儿的尾巴,盯住我们,它想向上吠,但瞥一眼老杨,又有点不好意思,默默地溜起墙角,远远卧住。
房子九成新,红顶白墙,周周正正,朱红防盗大门敞开,立于一侧的女人,所有皮肤都向下松垮垮地坠着,她老了,肩一个高一个低,花布衫挑着,飘荡荡。
女人的眼睛已浑浊不清,但在看到老杨时却蓦然涌出一束光来。
堂屋里堆满了粮食,麻袋清一水地摞着。
女人说,里面是前天才收的麦子,苞谷是去年的,还剩不少,眼看着地里又要拔出新苞谷了,都快没地方放了。
南漳县斑竹村因盛产斑竹而得名,本地有传说,斑竹上的斑纹是王昭君辞别乡亲之泪,是苦泪悲泪,珍贵神奇的很,可一路上却不曾得见,我心中不甘,想寻几株来看。
便问女人:“现在哪里能找到斑竹呢?”女人说:“斑竹村里原来是有些个,现在见不到了,只有老林子里有点吧。
”说话间,一个少年晃出来,跟我齐头,肤白,几颗黑痣挂在鼻翼四周抢眼,逗号,句号。
男孩叫瑞,几年前差一点辍学,也没少挨过命运的皮鞭。
瑞7岁时,为了躲债的父亲一逃了之,母亲出走再嫁,近八十岁的爷爷奶奶颤颤巍巍扛起了爹娘的担子。
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贫困像一根斑竹狠狠地从他们体内穿堂而过。
我问瑞:“你现在大了,知道父母为什么离婚吗?”瑞低头,玩手指。
第6讲分析文本基本特征探究标题、主旨意蕴高考对小说文本基本特征和标题、主旨意蕴的考查,是近两年的热点。
如“历史与现实”交织手法的分析,“科学”“幻想”的关系如何理解,如何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解读文本,都属于对小说文本基本特征的深度分析。
对小说主旨意蕴的考查,往往通过把握小说的标题和主旨情感来体现。
一、“3注意”解读小说的文本基本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人物、情节一般是虚构的,它不受时空限制,为了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作者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段。
☞分析命题角度鉴赏小说文本基本特征“3注意”1.要注意以鉴赏表达技巧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作为探究点,不可遗漏,也不可强加。
2.要注意以分析艺术效果为中心明确手法技巧与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之间的关系,探究时,把手法技巧与“效果”结合起来,但不可架空分析。
3.要紧扣文本有理有据分析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
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
常见小说“文本特征”1.虚(想象、梦境、回忆)与实(现实)交织穿插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使人物更加具体;避免平铺直叙,结构更加灵活。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注重直观,浪漫主义注重想象;现象主义注重如实,浪漫主义注重夸张;现实主义注重实际,浪漫主义注重理想;现实主义注重现在,浪漫主义注重未来。
3.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和“虚构”“历史”指大的历史事实、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不能对历史人物的命运进行臆造和歪曲。
“虚构”指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矛盾集中,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并对人物进行符合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
合理安排“历史”和“虚构”,可以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4.穿插新闻报道、地方志、访谈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5.传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小说可以通过强烈的反差,详写其行为(叙述过程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
6.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现象挖掘深刻的社会内涵即以小见大,强调琐碎与深刻的鲜明对比,一般要充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思考。
7.突出群体、淡化个体塑造群像,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
8.对话体小说小说以对话为主体,使情节更加紧凑;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对话,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 (2019·全国卷Ⅰ)阅读《理水(节选)》(阅读文本见“[读文示范]”),完成后面的题目。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6分)[尝试解答][解题思维]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题干明确要求考查文本基本特征,切入角度是“故事”与“新编”两个方向。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找准文中依据。
第二步:抓角度,细分析角度分析内容上在《理水》中,作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组成了一个古今杂糅的怪诞世界。
手法上作者有意将现代生活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采用“新编”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呈现出一种穿越感。
语言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糅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使小说呈现出反讽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题目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因此,可以把小说在内容、手法、语言上的表现整合成两点:“故事”指内容上的特点,“新编”指手法和语言上的特点。
[组织答案][答案]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
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她显得很娇小,她面前有一支失重中的铅笔飘在空中。
我问她想去哪里。
“那就去我们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吧!”她说。
这里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我掏出她的眼睛戴上。
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
“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可你现在并不封闭,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草原太小了。
”她沉默了,但几秒钟后,她突然惊叫:“呀,花儿,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是没有的!”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
“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能闻闻它吗?”她问。
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
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
”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
“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屏幕中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
“热,热得像……地狱。
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这时我刚把手从水中拿出来,微风吹在湿手上凉丝丝的。
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夜里我刚睡着,她就通过眼睛叫醒了我:“请带我出去好吗?我们去看月亮,月亮该升起来了!”我在睡意蒙眬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对着夜空说:“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还能看到呢。
”她没有回答我的话,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她说:“这是德彪西的《月光》。
”第二天清晨,阴云布满了天空,我从眼睛中听到了她轻轻的叹息声。
“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听,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又回到了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中,以上的经历很快就淡忘了。
但在我的意识深处,有一颗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
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那颗种子已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
虽然是无意识的,当一天的劳累结束后,我已能感觉到晚风吹到脸上时那淡淡的诗意,鸟儿的鸣叫已能引起我的注意……世界在我的眼中仍是灰色的,但星星点点的嫩绿在其中出现,并在增多。
有一天,上班时我走进航天中心高大的门厅,一幅见过无数次的巨大壁画把我吸引住了,壁画上是从太空中拍摄的蔚蓝色的地球。
那支飘浮的铅笔又在我的眼前出现了,同壁画叠印在一起,我又听到了她的声音:“我怕封闭……”一道闪电在我的脑海里出现。
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
我发疯似的跑上楼去找主任,“是为了小姑娘来的吧。
”主任说。
“她到底在哪儿?!”我大声问。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一切都明白了,我无力地跌坐在地毯上。
“落日工程”是潜入地球深处的一系列的探险航行,“落日工程”的前五艘飞船都成功地完成了地层航行,安全返回地面。
但“落日六号”飞船发生事故,误入了地核区域,就如同登月飞船偏离月球迷失于外太空,获救的希望是丝毫不存在的。
在“落日六号”上,航行组上的其他两名航员因事故相继去世,只剩下她一个人。
现在“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飞船已下沉到6 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
“落日六号”的中子材料外壳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压力,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我听到了她同地面最后通信的录音,这时来自地心的中微子波束已很弱,她的声音时断时续,但这声音很平静。
“……今后,我会按照整个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
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
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在以后的岁月中,地球常常在我脑海中就变得透明了,在我下面6 000多公里深处,我看到了停泊在地心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感受到了从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听到了她吟唱的《月光》。
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有删改) 科幻作家童恩正在《谈谈我对科学文艺的认识》中阐明科学文艺的写作目的时谈到科学幻想只是手段,“它是作为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充当背景使用的”,请指出本文与童恩正“手段”“背景”说的契合之处并作简析。
[解析] 此题考查对科幻小说的表现手法与文本基本特征的分析。
解答此题,要明白“科学幻想”是塑造人物的“手段”,是“背景”,而小说的真正目的是塑造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人公面对绝境时从容、坚韧、顽强的品质。
[答案] (示例一)“传感眼镜能发射视觉嗅觉味觉信号”是科学幻想背景,通过传感眼镜,小姑娘表现出对花、草等事物的喜爱,读者可以从中感知到一个热爱生活的小姑娘形象,通过传感眼镜,小姑娘表现出的“沉默”和“叹息”,又为下文揭示小姑娘的身份埋下了伏笔。
(示例二)“人类已经能潜入地球深处探险”“‘落日六号’飞船发生事故,误入地核区域”是科学幻想背景,小姑娘是“落日六号”飞船领航员的身份与“有一支失重中的铅笔飘在空中”等多处伏笔形成呼应,情节设置严谨,具有震撼力,小姑娘在飞船发生事故后、面对绝境时体现出的坚强勇敢的品质、敬业奉献的精神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一个拥有着崇高精神世界的小姑娘形象跃然纸上。
二、“3步骤”探究小说标题意蕴常见的标题类题目有2种:一是理解标题意蕴型,二是分析标题作用型。
无论哪一种,均需关注2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
对于理解标题意蕴,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