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赏析词语、句子
- 格式:ppt
- 大小:298.50 KB
- 文档页数:2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呢?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
所以阅读文章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文章的感情脉络、语法逻辑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可被赋予临时意义。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要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还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只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表达有特色的句子。
【考题透析一】乐书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中“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
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课标》提出“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的要求。
文章中难以辨认的字、词(形似字、多音字等是考点),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关键性词句,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语句,标志着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语句,突出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语句,突出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性的语句等都和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有着重要的关系,是中招考查的热点。
(一)词语理解与赏析Part1准确理解词义。
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紧密联系,并受其限制和制约。
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
有的词语概括力很强,它们往往是某一内容的提领或总结。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
阅读中,有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必须认真弄清楚。
代词往往指代人、事、物。
它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出现在上文。
扣住上文,由近及远地去顺藤摸瓜,就能准确理解它的含义。
(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
某个词语在某种语境中有特定意义,若换一个语境,这个意义就不存在了,变成了另外一种意义。
理解和解释这个意义,要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平时对它的意义的认识,进行综合理解。
Part2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作者态度、观点、情感的体现,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有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Part3结合文体特点,理解词语的作用,体会表达效果。
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主要考查描写人物动作或事物情态的动词、形容词,它往往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或情感特征。
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词语,要体会其比喻义及作用)等。
体味词语的作用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照,通过比较,体会恰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作用;也可以删除这个词语,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看效果上的变化,作出判断。
考点三赏析词句,理解分析考点突破[经典设问]1.品味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妙处。
2.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3.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xx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5.xx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题要点]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
3.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通过描写景物……的特点,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4.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如语言朴实无华、含蓄隽永等。
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这是……句,有……的作用。
6.从用词的角度赏析“xx”一词,写出了……的特点/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7.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了/抒发了……8.从语句所在位置的角度赏析开头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等。
中间句:承上启下,照应上文/下文,等等。
结尾句: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题目/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等等。
9.解读句子的含意浅层含意+深层含意(多从人物品行、人物心理、作者的情感态度、作品的主旨等角度分析)。
[基本思路]第一步:分析语句,确定赏析点。
可结合题目要求和给出的句子,确定赏析点。
赏析点通常为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词性、表达方式、句式等,可结合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情感态度、事物特点、主旨等展开分析,一般抓住一个赏析点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第二步:探究语境,分析表达效果。
结合所给词句的上下文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比如运用某种修辞、某种描写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于记叙文来说,可以着重分析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结构安排、揭示主旨等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结合位置,分析内容、结构作用。
比如开头句,那多是统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渲染氛围、设置悬念等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该句与标题、人物、主旨等之间的关系,一一列出。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词句段应用赏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关于语文词句段应用赏析的,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并理解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应用和运用。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词语、句子和段落三个方面进行赏析和分析。
首先是词语的应用赏析。
在语文中,词语是构成句子和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因此对于词语的应用要准确、得当。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需要学习并应用一些常用的词语,如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等。
例如,在描述一个人的外貌时,我们可以使用形容词来表达这个人的特点,如"高、瘦、漂亮、聪明"等。
而在叙述一个事件或行为时,我们可以使用动词来表达动作,如"跑、跳、笑、哭"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学会使用名词来指代具体的人、物或事物,如"书、桌子、树木"等。
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生动。
其次是句子的应用赏析。
句子是由一个或多个词语组成的,它们有着自己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正确拼接词语,形成合理的句子。
例如,当我们想表达一个动作正在进行时,可以使用"正在+动词"的句式,如"我正在读书"。
而当我们想表达一个动作已经完成时,可以使用"已经+动词"的句式,如"他已经吃完饭了"。
此外,在句子中,我们还需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如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等,以使句子的意思更加清晰明确。
最后是段落的应用赏析。
段落是由一个或多个句子组成的,它们有着统一的主题和段落结构。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写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段落。
例如,在写一篇文章或作文时,我们可以按照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等进行分段,使每个段落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使用过渡词语,如"首先、其次、最后"等,以使段落之间的连接更加自然流畅。
通过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词句段应用的赏析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词语、句子和段落,使我们的语文表达更准确、得当,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语文素养。
赏析" 是一个汉语词语,用于描述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音乐等的深入理解和评价,通常涉及对作品的内涵、风格、结构、情感等方面的分析和解释。
以下是对"赏析" 这个词语的解释:
"赏析" 包含两个部分:
赏:意味着欣赏、欣赏和品味。
在这里,它指的是通过感官或思维对作品进行审视、体验和理解的过程。
析:意味着分析、解析和剖析。
在这里,它指的是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作品的各个方面。
"赏析" 综合起来就是对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的过程。
无论是文学、艺术、音乐还是其他领域的作品,都可以通过赏析来更好地理解其内涵、风格、情感等,从而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和意义。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03 理解赏析词句【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词语理解赏析。
①“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
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②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希望的种子”的内涵。
③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④请学着“xx”的批注,给这里的“xx”写批注。
2.句子理解赏析。
①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请结合全文,理解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③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④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
赏析下列语句,再找出一两处精彩的描写,做一些批注。
⑤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⑨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比喻句,并对这个比喻句进行简要赏析。
二、答题方法。
1.词语理解赏析。
(1)词语理解。
分析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明确词语本义,联系上下文推敲词语具体的语境义、临时义,注意把握词语的修辞义、双关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褒/贬义里可能隐含的情感倾向)。
(2)词语赏析。
①含义上: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②修辞上:判断运用的修辞手法,具体分析修辞的作用及表达的情感。
③词性上:判断词性,分析词语所反映的情形、表现出的人物品质、表达的情感。
动词、形容词:生动传神、形象逼真、鲜明生动;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叠词:使句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富有音韵美。
2.句子理解赏析。
(1)句子理解。
①定位信息范围。
总领句:从下文寻找相关信息。
过渡句:从上下文寻找相关信息。
总结句: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
②分析。
原因——解释句子这么说的原因。
写作手法——从描写、修辞等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将生动或夸大的内容还原为朴实的说法。
关键词语——找出关键词语,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从而理解句子的含义。
从词语角度赏析句子从词语角度赏析句子:动词、形容词、副词及拟声词、叠词的准确运用,会让平淡的句子增色添彩,韵味无穷;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则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的事物特点。
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一)动词: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答案:九个动词,准确生动而又极有层次地写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孩子们捕鸟时紧张等待、充满希望及小心谨慎的情景。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云,仿佛要一直钻透蓝天。
(《云南的歌会》) 赏析:“钻”字准确地写出了云雀飞得高而有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云雀的喜爱。
(二)形容词“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如果把名词前面的形容词抽掉,效果会有何不同?答案:如果把形容词抽掉,就缺少了色彩、形状和神态,就没有原文生动、形象、具体了。
(三)副词:从沉思中猛醒的我只得随车而去,然而心却是留在胡杨林中,迟迟难归。
(《生死胡杨》)赏析:“只得”一词准确地表达了“我”不得不走却又依依不舍的心情。
(四)综合练习:小三子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
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跪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
──《亲吻爹娘》示例一:“跪”字用得好,娘已衰老伛偻,年轻的小三子身材魁梧,要拥抱亲娘只能弯下身子半跪着,这个动词也充分表现出小三子对娘的深情。
示例二:“叭”,写出声音的响亮,亲吻老母亲时毫无顾忌。
从声音的角度写出小三子痛快淋漓地表达对娘的感恩之心的情景,震撼人心。
示例三:“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小三子的娘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饱经风霜,已变得很苍老了,其形象让人心酸、心动。
四字词语加意思感想,还有好句加赏析1、手不释书:犹手不释卷。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2、励精图治:如同奋发图强,在我们有限的青春时光中,去发挥和激昂无限的可能吧!3、乐事劝功:指乐于从事所业,努力获得成效。
4、一心一德: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5、芝草无根:比喻人的成就,没有任何帮助,出于自己的努力。
6、废寝忘食:废:停止。
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形容专心努力。
7、聚沙成塔:是指聚细沙成宝塔。
原指儿童堆塔游戏。
后比喻积少成多。
8、奋身独步:独步:独一无二,无可比拟。
指努力去出人头地。
9、跛行千里:比喻只要努力不懈,即时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就。
10、滴水穿石: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
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1、繁星闪烁着深蓝的空中,何曾听得见他们的对话?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赏析】短短的几句,却勾勒了一幅清幽、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
而且,作者的想象力是这样的神奇美妙,那冷冷的夜空中无情感的星星尚能互相赞颂,作者十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类之爱的追求。
2、人类呵!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甸着同一的归宿【赏析】虽然每个人的人生具体经历都各有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漫漫人生长路上行走着,所以比喻为长行的旅客,直到生命终结的一天,所以说每个人的归宿都是一样,就是死亡。
因为人总是会死的,在这既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中,人与人之间与其互相仇视抵触,痛苦度日;倒不如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让人生充满爱和欢乐。
这句话其实反映了冰心一直崇尚的爱的哲学。
3、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赏析】童年是我们逝去的时间,美好而悲伤,所以是梦中的真。
因为它曾经真的存在过,所以是真中的梦,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4、万顷的颤动深黑的岛边月儿上来了生之源死之所!【赏析】前三句是描写月亮升起的景色和环境。
万顷的颤动指海洋如果你住在海边,对这个会有深刻理解。
最难理解的就是最后两句生之源,死之所!,一联系就可以发现,月亮从海上升起,黎明又落入海中。
词语句子表达效果赏析理解汇总1、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
解析:这里运用了贬词褒用的手法,将“最浅淡的部分”描述成了紫花中的精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2、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解析: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孩子的呼吸描述成了贪婪,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感和形象感。
3、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解析:这里运用了贬词褒用的手法,将“不被珍惜的清新”描述成了我们固执的制造,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保护的呼吁之情。
4、《送春》作者说二月兰“开得好放肆”,“放肆”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解析: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二月兰的开放状态描述成了“放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之情。
5、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解析:这里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将汉子们的形象描述得十分生动,表达了他们在节日氛围下的豪迈和自信。
6、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解析:这里运用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将目光描述成了“如炬”,增强了描写的形象感和生动感。
7、情感世界好比一座蓊翳的森林,其中有着多种多样乃至复杂微妙的群落,爱与恨也许是其中最壮美与最森严的群落,但除了爱与恨,人的情感森林里还会有诸如钦慕与嫉妒、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与、崇信与狐疑、满足与失落、狂喜与沮丧、与等等互相纠结的乔木灌木藤萝草茵。
解析: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情感世界比喻成了一座森林,增强了描写的形象感和生动感。
同时,通过列举不同的情感,表达了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8、海水舔着你的脚丫。
解析: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海水描述成了舔着人的脚丫,增强了描写的形象感和生动感。
9、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解析:这里需要具体结合语境分析,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赏析词语、句子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
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
因此,新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
一、常见的题型: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赏析。
2、赏析句子。
3、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找句子的时候要注意,找一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或者运用了写作手法,或者是一些特殊句式,结构上起一定作用的句子,也可以是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一、赏析词语的运用考纲对理解词语的要求“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句含义的能力。
“在语言环境中”——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根据考纲出现的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我们先来看看“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怎么解答这类题型的解答可分两步,共有两大点。
分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意:(1)答出词语的表面义或基本义。
(2)答出词语的语境义(又分两点)a答出词语的引申含义或深层含义。
b答出词语在文句中的作用。
(内涵)这里是出于全面思考不遗漏要点而考虑的。
第一步很简单,第二步的第一小点答题时也不会遗忘,但对于第二小点很多同学没有想到,原因是他们认为作用怎么也不能称为含义。
其实,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这含义是表面义或基本义和引申含义或深层含义两者的综合。
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一、考点:《中考考试说明》中对词句的考查要求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知识梳理:对重点词语的考查主要以含义(意义)为主;而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考查则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
三、解题方法和思路:(一)对词语意义的考查重点是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和指代义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例如:(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5)“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
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代词的指代意义。
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平民百姓。
4、解题步骤: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三、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怎样赏析词语和句子赏析词语和句子的方法:阅读上下文通过阅读上下文,了解词语和句子的特殊含义有些词语和句子在*所设定的特定场合下,具有特殊的含义。
我们要了解这种特殊含义,就要仔细阅读上下文,了解它的特定场合或特殊情形。
例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的两句话:“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如果脱离了原文,我们对于“碰壁”和“黑洞洞”的理解就容易发生偏差,会真以为由于天黑,所以容易碰壁。
而结合整篇*的阅读,我们就会知道“碰壁”指的是斗争中受到的挫折和打击,“黑洞洞”指的是社会的黑暗。
这两个词离开这篇*的特定场合,词义就会发生变化。
赏析词语和句子的方法:了解事情的全过程通过阅读上下文,了解事情的全过程,理解词语和句子的特定含义有时,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是和*所写的整个事情分不开的。
我们了解了整个事情的过程之后,对于这些词语和句子便能够正确理解了。
例如《夜莺之歌》这篇课文中的不少句子,如果不了解课文所叙述的事情,只孤零零地看一句话,就会歪曲这些句子的意思。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这是小夜莺在回答敌人盘问时,说的几句一语双关的话。
乍一听,纯属小孩儿天真的话语,把自己当作小动物。
小夜莺正是凭借自己天真的话,加之自己一系列貌似顽皮的动作,在敌人不易觉察中当面戏弄、痛骂敌人,“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都指的是敌人。
赏析词语和句子的方法:以理解*主旨为基础通过阅读上下文,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在有些*中,有的词语和句子直接点出了*的中心思想。
这样,就需要我们认真阅读全文,通过理解*内容中所体现的中心思想,来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
例如《养花》的结尾段“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