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灭火的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初三化学灭火的三种方法一、用泡沫灭火1、泡沫灭火的原理:泡沫灭火是利用十字火源与泡沫层的不透气性,形成空气屏障,把氧从火源中分离,降低燃烧物的温度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2、应用泡沫灭火的条件:(1)灭火场所:适用于有容器、桶、池或者液体易挥发物的物体火灾,如油类、乙醇、乙醚及其他有机溶剂等;(2)灭火泡沫的要求:使用泡沫灭火剂时,灭火泡沫的要求是:比重应在0.8~1.2之间,能形成厚实的泡沫层。
3、泡沫灭火的步骤:(1)预备活动:检查灭火器材是否正常,配备足够的人员和器材,并确定灭火措施的具体方案;(2)开始灭火:施工人员在灭火现场进行布置,确定投放灭火剂的位置,同时准备作业器材;(3)投放泡沫:施用泡沫灭火剂,使用合适的灭火器把灭火剂投放到火源上,充分灌溉,形成一层厚实的泡沫层,直至火焰完全熄灭;(4)结束灭火:确认火灾完全灭火,撤离灭火现场,清点数量,收集器材,做好后续的安全护卫工作。
二、砂土灭火1、砂土灭火的原理:砂土灭火是利用砂土中的热量储存能力,将大量的热量耗尽,使火源温度降低,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2、适用砂土灭火的条件:(1)灭火场所:适用于室内或室外的易燃物体火灾,如木材、橡皮、塑料、油漆、涤纶织物等;(2)砂土的要求:使用砂土灭火时,砂土的要求是砂粒微细,吸收能力强,有良好的热量容积承受能力和熔点。
3、砂土灭火的步骤:(1)预备活动:检查灭火器材是否正常,配备足够的人员和器材,并确定灭火措施的具体方案;(2)开始灭火:施工人员在灭火现场进行布置,确定投放砂土的位置,同时准备作业器材;(3)投放砂土:在火源附近堆放合适数量的砂土,尽量覆盖住火源;(4)结束灭火:确认火灾完全灭火,撤离灭火现场,清点数量,收集器材,做好后续的安全护卫工作。
三、水灭火1、水灭火的原理:水灭火是利用水对热量的大量吸收和转移能力,将火源的热量大量消耗,使火源温度降低,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2、适用水灭火的条件:(1)灭火场所:适用于室内或室外的易燃物体火灾,如木材、橡皮、塑料、油漆、涤纶织物等;(2)水的要求:使用水灭火时,水的要求是水量充足,喷射压力适中,喷雾细腻,保证淋湿火源。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一、灭火的方法:
1.冷却灭火法。
就是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着的物体上,将可燃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终止燃烧。
如用水灭火。
2.隔离灭火法。
就是将燃烧物体与附近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疏散开,使燃烧停止。
3.窒息灭火法。
就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质断绝氧气的助燃而熄灭。
如用泡沫灭油类火灾。
4.抑制灭火法。
也称化学中断法,就是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历程中,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而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使燃烧反应停止。
如干粉灭火剂灭气体火灾。
二、灭火的原理:
根据燃烧的基本条件,一切灭火措施,都是为了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或终止燃烧的连锁反应而使火熄灭以及把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3.3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第_____教案_ _______年____月___日星期____ 课题3.3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解释燃烧与灭火的联系,以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概述易燃物与易爆物的安全知识;3.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理,锻炼观察、比较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演示实验、生活常识来分析现象,同时还应该树立安全意识,掌握一些灭火小常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以及易燃物与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树立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
重点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难点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课型新授课教法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演示物质燃烧实验→课堂练习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导:我们都知道氧气和水是我们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在我们的身边有一种物质,它不是我们必需的,但却对我们很重要。
它的发现是我们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家想一想这种物质是什么?回答:这种物质是火提问:火的发现对于人类的进步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直到现在火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想想火的作用?回答:或可以做饭、取暖、发电、冶金等提问:火是如何产生的?思考、回答:物质燃烧产生火导新:那么物质的燃烧又是如何发生的?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个性化设计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让学生思考:(1)木材、煤可以燃烧吗?(2)如果将木材、煤放在空气中不去管它们,会燃烧吗?说明什么?思考、回答:(1)它们会燃烧(2)不会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有条件的陈述:物质的燃烧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那么这些条件是什么?我们来做一个演示实验。
听讲、思考演示实验:课本P75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思考、记录讲解:“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做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所以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着火点。
听讲、做记录提问:燃烧究竟是什么?举例说明。
化学九年级粤教版第三章第三节《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 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 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的条件。
本课题对之前所学过的“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多 , 课题对学生亲切又熟悉,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基于此, 本节课关于燃烧条件并未用学生实验探究的形式, 而是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 归纳探讨了燃烧的概念与特点。
对于燃烧所需的条件利用学生分组讨论得出, 再利用实验探究进行验证, 将更多的时间利用在对燃烧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深层次认识的探究过程中。
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 这样, 老师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 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便于指导学生提炼出本节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发生时的基本逃生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较好渗透了“尊重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观。
上好本节课, 对于学生从身边素材入手研究化学、从身边事件应用化学、让化学服务人类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增强。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燃烧有一定的接触, 在之前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也对一些物质的燃烧情况有所了解, 对于如何灭火也具备最初步的了解。
这些都对探究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有一定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趣、有效、有用的教学方法, 实现最优化教学。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将主要通过一些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归纳燃烧发生的一般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并通过视频材料还原危险火灾现场以帮助学生了解火灾及自救办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实验逐步养成关心科学、研究科学的态度。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1)【学习目标】1.了解燃烧的条件2.了解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3.会根据燃烧的条件探讨灭火的原理【学习重点】1.了解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学习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预习导学】1.回忆镁带燃烧及红磷燃烧的实验,说说实验现象,写出相应的文字表达式2.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反应。
燃烧的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是①②③。
3.着火点是物质起火燃烧所需的温度。
【探究学习】一、燃烧条件的探究1.观察实验3-6,完成教材75页表格,讨论后将你的结论写出来。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a b c2.讨论与交流①参照课本76页:“常见物质的着火点”讨论为什么生煤炉时要用小木条等物引燃?②.讨论:我们学习过很多燃烧现象,举出常见的例子填写下表可燃物燃烧现象文字表达式这些燃烧现象的共同点是,从文字表达式上看均属于反应。
结论:燃烧是反应。
二、灭火原理的探究1.完成教材77页表格总结出灭火的原理a b c2.思考: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还是只要具备其一就可?为什么?3.结合课本77-78页内容,谈一谈在生活中怎样注意居室防火?你学会了吗?1. 为什么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而烛火一扇就灭?2.一旦发生下列险情,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a 电线老化短路着火b 石油气泄漏着火c 家中有人吸烟引起棉被着火d 废纸篓起火e 在集体活动中,娱乐场所遇到火灾f 森林着火g 汽油洒在地面着火3.室内的电线或家用电器因使用不慎而起火时,最好的灭火方法是()A.迅速用水泼灭B.迅速用湿棉被捂住C.迅速拉断电线再泼水D.迅速切断电源然后灭火【知识视窗】为什么吸烟容易引起火灾我国吸烟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触目惊心。
经测试,烟头表面温度为200-300摄氏度,中心可达700-800摄氏度。
一般来说,香烟持续燃烧的时间为10-20分钟,剩下的烟头还可以燃烧1-4分钟。
而家庭常见的可燃物的着火点却很低,如棉、麻、毛、纺织物、纸张、家具等的着火点只有200-300摄氏度。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是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一篇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通过学习这个章节,学生可以了解火焰的形成条件、燃烧的必备条件以及常见的灭火方法。
1. 教材内容本篇教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燃烧的条件•燃料•氧气(氧化剂)•点火温度燃烧的必备条件•燃料与氧气的比例•火焰的形成•燃烧速度常见的灭火方法•隔离法•切断法•冷却法•窒息法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了解燃烧的三个必备条件;•知道不同燃料和氧气的比例对燃烧的影响;•掌握火焰的形成原理;•理解灭火的不同方法及其原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的介绍和讲解;•灭火方法的介绍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与燃烧速度的关系;•灭火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本课的教学质量,我准备了以下教学准备:•教材《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课件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灯台、燃烧器、容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呈现一个火焰图案的幻灯片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让学生描述火焰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知识讲解(10分钟)燃烧的条件我会通过展示不同燃料、氧气和点火温度对燃烧的影响来讲解燃烧的条件。
并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燃烧的必备条件介绍燃烧的必备条件,重点讲解不同燃料和氧气的比例对燃烧的影响,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常见的灭火方法介绍灭火方法,并逐一讲解隔离法、切断法、冷却法和窒息法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灭火方法。
3. 实验演示(1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火焰的形成过程,展示不同燃料和氧气的比例对火焰形态的影响。
同时进行一些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实验灭火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4. 深化学习(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燃烧现象和灭火方法,并总结归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初三化学灭火的三种方法
x
一、减少反应物
1、减少反应物通常是把火源移开,或把反应物分离,如把易燃液体和空气分离,使火灾无法继续发展;
2、同时要注意把热源和反应物分开,例如:把集中的火源移开,或是使用隔热材料等;
3、如果可能的话,停止反应物的供应,如调节供液压力,终止锅炉上反应的蒸气供应等;
二、增加热源的排出
1、增大热源的排出可以通过用大量水灭火或其他适当的灭火剂,以将火势控制,降低程度;
2、热源排出也可以通过消少火源中的火星或把火星分散,以阻止火势的聚集;
3、对于非常灼热的火源,可以将火源同时消少热量和反应物,以降低反应物的温度,并使火势控制和减少。
三、热源的控制和抑制
1、对于反应体系,可以采用助燃剂等加速反应,以达到控制火势的目的,使反应变慢;
2、通过加入重金属离子,如钠离子、钾离子或者硫酸根离子,可以减少反应的热量,使反应变慢;
3、此外,还可以采用降温剂来抑制热源,例如:矿物灰,石膏,
混合灰,水泥,水等。
课题: 3.3 灭火的原理科目化学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时间主备云旭虹同伴签字杨利坤、陈晓敏学习目标1.了解燃烧、缓慢氧化与自燃 3.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及联系2.了解爆炸的成因及危害 4.知道爆炸与防爆安全的安全知识学习重点爆炸、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及联系学习难点爆炸、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及联系学习过程备注【合作复习】(约5分钟)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
就此事件回答下列问题:⑴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_________。
⑵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_________。
⑶同寝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119”,一边采取了下列措施,其中正确的是_(填序号)。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B.跳楼逃生 C.藏在桌子底下等待救援⑷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约10分钟)阅读课本P80和P85,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叫燃烧?燃烧概念的关键词是什么?2. 阅读课本P70,什么是缓慢氧化?常见的缓慢氧化有哪些?自燃是由什么引起的?3.具备哪些条件就会引发化学爆炸?4.爆炸、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四种概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有哪些?5.阅读知识视窗熟记常用的危险品安全警示图标。
【跟踪训练】6. 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B.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C.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D.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7.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1)燃烧的是______(填“a”“b”或“c”)处,该处燃烧(2)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A.温度降低B.氧气耗尽C.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2)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______(填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灭火的方法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质和火源。
只要能去掉一个燃烧条件,火即可熄灭。
根据这个基本道理,从灭火斗争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就可以按照客观的实际情况,创造出多种多样具体而有效的灭火方法。
隔离法:
将着火的地方或物体与其周围的可燃物隔离或移开,燃烧就会因为缺少可燃物而停止。
实际运用时,如将靠近火源的可燃、易燃、助燃的物品搬走;把着火的物体移到安全的地方;关闭电源、可燃气体、液体管道阀门,中止和减少可燃物质进入燃烧区域;拆除与燃烧着火物毗邻的易燃建筑物等。
窒息法:
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的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实际运用时,如用石棉毯、湿麻袋、湿棉被、湿毛巾被、黄沙、泡沫等不燃或难燃物质覆盖在燃烧物上;用水蒸气或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灌注容器设备;封闭起火的建筑和设备门窗、孔洞等。
冷却法:
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
当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该物的燃点下时,燃烧就停止了。
或者将灭火剂喷洒在火源附近的可燃物上,使其温度降低,防止辐射热影响而起火。
冷却法是灭火的主要方法,主要用水和二氧化碳来冷却降温。
抑制法:
是用含氟、溴的化学灭火剂(如1211)喷向火焰,让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去,使游离基链锁(俗称“燃烧链”)反应中断,达到灭火的目的。
以上方法在实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并用,以达到迅速灭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