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7.82 MB
- 文档页数:42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凝血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检查方法,常见的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和D-二聚体,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检测可以确定凝血因子的功能和活性是否正常,为临床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异常、血栓性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同时凝血检查还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可用于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估,下面就凝血检查结果的解读进行相关说明。
1、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查指标,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特别是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
它的临床意义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以及检测凝血功能异常或凝血疾病。
当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时,可能是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多因使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导致凝血因子Ⅶ的活性增加,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也可能是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如凝血因子Ⅶ活性增高导致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当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时,可能是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多因维生素K缺乏或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治疗导致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活性降低,从而延长了凝血酶原时间;也可能是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如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缺乏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还可能是使用抗凝药物肝素或直接口服抗凝药物抑制了凝血因子的活性,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评估凝血功能方面有一定的重叠,但它们也有一些区别。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凝血通路的凝血因子活性,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反映内源凝血通路的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活性。
因此,在某些凝血因子异常的情况下,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是用于评估血小板数量指标,有凝固血液的作用,参与机体的凝血功能。
当血小板计数增多时,可能与以下疾病有关: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疾病的一种,导致血小板过多;②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炎症、感染、贫血、肿瘤、手术、创伤等均可诱发,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增多。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血栓凝结时间(C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
1.凝血酶原时间(PT):由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Ⅲ、Ⅶ、Ⅸ三种组成,反映凝血系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即FIB和凝血酶)的综合作用,是检测凝血功能中最重要的指标。
正常值为9.5-11.5s。
2.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血浆内凝血活酶(XII、XI、IX、VIII及其他因子)整体活性,是检测凝血功能比较常用的一项指标,正常值为23-33s。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由凝血酶Ⅱ(FII)及Ⅴ、Ⅶ、因子Ⅷ和X四种组成,是血浆内细胞凝血因子活性的衡量指标,正常值为120-150s。
4.血栓凝结时间(CT):主要由血凝素决定,是反映抗凝血因子活性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正常值为240-300s。
5.纤维蛋白原(FIB):是检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因为FIB是凝血酶原活性的必需组件,其正常值为2.0-4.0mg/L。
凝血报告分析引言凝血报告是医学检验中常见的一种检查项目。
通过分析凝血报告,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可能性和程度。
本文将根据凝血报告的常见指标,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步骤1. 查看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PT和APT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PT和APT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2. 观察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
正常情况下,FIB水平较稳定。
若FIB水平过高,说明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凝血异常,如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而FIB水平过低,则可能暗示凝血功能低下。
3. 分析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小板计数反映了体内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血小板计数过低,说明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可能受损,易出现出血现象。
而血小板计数过高,则可能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4. 检查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T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T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5. 观察凝血酶时间(CT)凝血酶时间(C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C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C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6. 检测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水平较低。
若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表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7. 综合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凝血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综合评估。
若多个指标异常,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而正常范围内的指标则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
结论凝血报告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凝血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一、介绍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是通过检测血液凝固机制的各项指标,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
该报告通常被用于诊断和监测血液凝血系统疾病,帮助医生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以下是对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的详细解读。
二、指标解读1. 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固酶的形成所需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测量。
正常的凝血时间范围在11-14秒之间。
P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陷或维生素K缺乏。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中血液凝固酶形成的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测量。
正常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范围在25-40秒之间。
APT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陷、血友病或者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血小板计数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正常范围在150-45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或出血倾向。
4. 凝血酶时间(TT)血浆中血液凝固完全形成所需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测量。
正常的凝血酶时间范围在15-20秒之间。
TT延长可能表明存在凝血因子异常。
5. D-二聚体含量体内产生血栓后,纤维蛋白进行降解所产生的D-二聚体水平。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6.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中凝血酶原的活性百分比。
正常的凝血酶原活动度在70-120%之间。
PTA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凝血因子活性下降。
7. 凝血酶时间比值(PT比值)在PTA检测中血浆样品与标准血浆的比率。
正常的PT比值为0.8-1.2。
PT比值超过1.2可能表示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
三、结论根据以上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的结果显示,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及凝血因子缺陷。
建议进一步检查以确诊疾病类型,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请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血液凝血功能指标。
凝血四项报告单解读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 Ⅴ 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 Ⅴ Ⅶ 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 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民众健康意识较过去相比强化不少,不少公民已经养成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的习惯。
在拿到体检报告后,不少人因缺乏医学方面的常识,很难看到报告中的数据值,凝血检查也是如此。
出血与凝血作为检查项目中相对常规的一种,与不少疾病均存在较大的关系,有90%出血与凝血问题,均可以通过凝血实验室给出相对准确的诊断。
在当下常规检查项目中,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四项等项目,读懂相关数据也有较大的意义。
一、凝血四项结果解读凝血四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对检查中四个指标数值反映的信息进行解读较有必要。
在FIB水平不高的情况下,PT、APTT都延长,如果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或存在弥漫性血管内溶血、肝病等情况,也会导致PT、APTT都延长。
PT、APTT都延长也可能在凝血过程中,因共同通路凝血因子出现异常所致,常见的情况为凝血酶原(Ⅱ因子)异常、凝血因子V异常、凝血因子X 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等。
在相关情况下,均会导致PT、APTT出现同步延长的情况。
在凝血四项结果中,可能出现PT、APTT都缩短的情况,该结果表明患者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同时处于高凝血功能状态,血栓形成风险不小。
如果检查结果为FIB升高,PT、APTT缩短,也为同样的情况,患者形成血栓的风险较大。
在患者凝血功能状态评估中,还会结合D二聚体指标,其主要为高凝状态的反应指标。
出现该结果后,临床医生会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用以预防血栓。
在凝血功能四项检查中,对于PT延长,AFTT大体正常的情况,体检者多为缺乏维生素K、误服华法林或含有相关成分的鼠药。
药物华法林对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Ⅸ、凝血因子X等羧化,均持有抑制作用。
也是因此,所以华法林具有抗凝血的功效。
在凝血功能四项检查中APTT延长为主,PT基本正常的情况,对于接受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会出现APTT延长的情况。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凝血功能是人体在出血时迅速止血的机制,它包括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凝血因子介导的病理过程。
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能够反映出人体止血机制的各个层面与环节的功能状态,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凝血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将就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的解读作一详细介绍。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价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通常用来检测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和纤维蛋白原的功能。
INR是根据PT结果和特定的校正系数计算而得,它主要用于评估抗凝治疗的疗效。
正常情况下,PT为10-14秒,INR为0.8-1.2、如果PT和INR的结果增加,就可能表示有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价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常用来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APTT为25-36秒。
如果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不全。
3.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价凝血系统凝血酶生成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TT为14-21秒。
如果TT延长,可能意味着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活性降低。
4.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最重要的凝血蛋白,它在出血时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
正常情况下,FIB的浓度为2-4g/L。
如果FIB浓度降低,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
5.凝血酶原活动(FⅡ):凝血酶原是凝血因子Ⅱ的前体,它在凝血级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FⅡ的活性为70-120%。
如果FⅡ活性降低,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
6.抗凝血酶Ⅲ(AT):AT是一种抑制凝血酶活性的血浆物质,它能抑制血栓的形成。
正常情况下,AT的活性为80-120%。
如果AT活性降低,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
7.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维持血液凝固和修复血管损伤的主要细胞成分。
正常情况下,PLT的计数范围为150-400×10^9/L。
如果PLT计数减少,可能表示血小板功能异常或凝血系统发生了失调。
凝血四项、血小板计数结果解读出血和凝血问题与多种疾病相关,但是约90%的出凝血问题可以由血凝学实验室给予诊断。
目前常规的检测项目有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这些简单的检查,要是理解到位,作用不可小觑。
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
血小板计数(PLT):是血常规检查的常规报告参数。
一、凝血四项结果解读1.PT、APTT都缩短:PT、APTT缩短,FIB升高:表明患者处于高凝血功能状态,具有血栓形成高发风险。
可结合高凝状态监测D二聚体等指标。
临床上,建议医生防范血栓风险。
2.PT、APTT都延长:1.FIB水平低、患者使用将纤维蛋白药物均可导致PT、APTT延长。
2.肝病、弥漫性血管内溶血(DIC)以及抗凝治疗也会引起两者延长。
3.也可能是凝血过程中共同通路的凝血因子异常,如凝血因子V、X异常,以及凝血酶原(Ⅱ因子)、纤维蛋白原(I因子)异常。
3.PT延长为主,AFTT基本正常:PT延长,在临床最常见的是双香豆素药物抗凝,如华法林、误服鼠药(成分为华法林)及维生素K缺乏的患者。
华法林等药物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羧化,从而起到抗凝血作用,常用剂量将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调整在2~3之间。
PT延长,较少见的情况还有凝血因子Ⅶ的缺陷。
4.APTT延长为主,PT基本正常:APTT延长,临床常见的是肝素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口服Xa因子抑制剂,口服凝血酶抑制剂也会引起延长。
如未使用抗凝药物,应做APTT纠正实验,将患者血浆与正常血浆1:1混合后做APTT纠正实验。
若APTT能纠正,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内源性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异常;如APTT不能纠正,意味着存在凝血抑制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狼疮抗凝物质等。
教您看懂凝⾎报告单今天我们⼀起看看凝⾎报告单。
来源:齐鲁医学检验凝⾎酶原时间(PT)正常参考值:全⾃动凝⾎仪法:10.4~14s、国际标准化⽐值(INR):0.8~1.2临床意义:(1)延长:①凝⾎因⼦Ⅱ、Ⅴ、Ⅶ、Ⅹ因⼦缺乏症和低(⽆)纤维蛋⽩原⾎症;②严重肝病、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素K缺乏症、⾎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等。
(2)缩短:⼝服避孕药、⾼凝状态如DIC早期和⾎栓性疾病等。
⽤于⾹⾖素类等⼝服抗凝剂的监控,⼀般应维持PT值在参考值的2倍左右,即25~30s,或PTR为1.3~1.5(最⼤不超过2),INR为2.0~3.0为宜。
国际标准化⽐值(INR)正常参考值:0.8-1.2临床意义:INR是病⼈凝⾎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酶原时间之⽐的ISI次⽅(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时由⼚家表定的)。
同⼀份在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性。
⽬前国际上强调⽤INR来监测⼝服抗凝剂的⽤量,是⼀种较好的表达⽅式。
世界卫⽣组织(WHO)规定应⽤⼝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栓形成⾮髋部外科⼿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术前2.0-3.0 深静脉⾎栓形成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栓形成 3.0-4.0 ⼈⼯瓣膜⼿术 3.0-4.0。
活化部分凝⾎活酶时间测定(APTT)正常参考值:全⾃动凝⾎仪法:22.0~38.0s临床意义:(1)延长: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即为延长。
①APTT是内源凝⾎因⼦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于发现轻型的⾎友病;②因⼦Ⅺ(⾎友病⼄)、Ⅻ和Ⅶ缺乏症、⾎中抗凝⾎物如凝⾎因⼦抑制物或肝素⽔平增⾼时、凝⾎酶原、纤维蛋⽩原及因⼦Ⅴ、Ⅹ缺乏时也可延长,但敏感性略差;③其它还见于肝病、DIC、⼤量输⼊库存⾎等。
(2)缩短:DIC,⾎栓前状态及⾎栓性疾病。
凝血分析报告1. 引言凝血是机体对外界损伤的一种重要生理防御反应。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种凝血因子和凝血酶的活化与调控。
为了了解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医生通常会进行凝血分析。
本文旨在对凝血分析报告进行解读和说明。
2. 实验方法在凝血分析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全血凝血时间(WBCT)。
这些指标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凝血酶时间(PT)是评估外源凝血途径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异常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PT一般为11-13.5秒。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内源凝血途径的指标,反映凝血因子活化和血栓形成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APTT一般为25-35秒。
•血小板计数反映血液中的血小板总量,是评估凝血功能中最关键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一般为150-450 × 109/L。
•全血凝血时间(WBCT)是评估整个凝血过程的指标,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WBCT一般为5-10分钟。
3. 结果与分析根据对患者进行的凝血分析,得到以下结果:•PT:12秒•APTT:30秒•血小板计数:200 × 109/L•WBCT:8分钟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患者的凝血功能在正常范围内。
PT和APTT的值都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的外源和内源凝血途径正常。
血小板计数也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正常。
WBCT也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作用正常。
综合分析患者的凝血分析结果,可以认为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没有明显的凝血异常。
4. 结论根据患者的凝血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患者的凝血功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凝血异常。
但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分析只是对凝血功能进行初步评估,不能完全代表患者的凝血状态。
如果临床上出现凝血异常的症状,仍需要进一步综合分析和检查,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5. 参考文献1.Kitchens CS. Consultative 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3rd ed.Philadelphia: Saunders Elsevier; 2013.2.Tripodi A, Mannucci PM. Laboratory Testing in the Evaluation ofHemostatic Disorders. In: Colman RW, Marder VJ, Clowes AW, et al., eds.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Basic Principl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6th ed.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3: 1539-1547.3.Adcock DM, Kressin DC, Marlar RA. The effect of sample citrateconcentration on routine coagulation testing. Am J Clin Pathol. 1998;109(6): 735-39.以上就是凝血分析报告的解读和说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凝血四项的解读
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是对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检测,其临床意义如下:
1. PT:主要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11-15秒。
当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时为延长,常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减少,如血友病;或存在凝血因子抑制物时;或应用抗凝药物、肝素治疗时等。
PT缩短一般无临床意义,除非有诱发因子存在。
2. APTT:主要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25-37秒。
APT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凝血因子X缺乏等;APTT缩短常见于血栓性疾病、DIC、溶栓治疗等情况。
3. TT:主要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16-18秒。
在血液循环中存在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后者在纤溶酶抑制物作用下可降解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包括d-二聚体、FDP,故TT延长主要见于纤溶系统疾病,如DIC、原发性纤溶症等。
4. FIB:主要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2-4g/L。
FIB增高见于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增强,如血栓性疾病、高凝状态等;FIB降低见于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减
弱,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