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去 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管理制度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目的地。
然而,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管理导致了许多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恶化。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各级政府纷纷制定了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管理制度。
一、行政管理机构为了确保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设立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是必要的。
这个机构应该由具有相关经验和知识的专业人员组成,他们负责监督和管理景区内的各项活动。
同时,政府也应该提供财政支持和技术指导,确保管理机构的有效运作。
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生态环境是风景名胜区最重要的资源,为了保护这些资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禁止破坏性的开发活动,例如采矿和大规模的建设项目。
其次,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体系,监测空气、水质和土壤的污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此外,也要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禁止捕杀濒危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来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
三、游客管理游客是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为了减少游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制定游客数量控制和分流措施,避免景区过度拥挤。
其次,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监管,禁止乱丢垃圾、采摘植物和损坏环境等不文明行为。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守护者。
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风景名胜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
为了实现这种协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鼓励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体验项目,提高游客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此外,还可以引入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保护区的居民进行补偿,增加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五、加强监督和执法制定管理制度还需要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
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
同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对破坏环境和损害生态资源的行为进行处罚和追责。
涉及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法规在当今社会,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旅游需求不断增长。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遗产的代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风景名胜区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各国纷纷制定了涉及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法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典型的环境保护法规,并分析其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作用。
一、国家级保护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政府制定的最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
该法规明确规定了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责任,并要求各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对风景名胜区的污染和破坏。
此外,该法规还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保证其执行力度。
2.《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法》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法是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保护国家公园的法律。
该法规规定了对国家公园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其中包括限制开发、控制游客数量、保护野生动植物等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保护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环境,维护公园的生态平衡和景观完整。
二、地方性保护法规1.《黄山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条例》(中国)《黄山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条例》是中国安徽省政府针对黄山风景名胜区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该法规详细规定了对黄山环境的保护要求和措施。
比如,控制游客数量、限制开发建设、禁止破坏植被等,以确保黄山的原始生态得到有效保护。
2.《大峡谷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管理条例》是美国亚利桑那州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该法规规定了对大峡谷国家公园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其中包括限制开发、保持景观完整、加强游客教育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这些措施,该法规有效保护了大峡谷的环境和生态系统。
三、国际合作法规1.《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性法规。
该公约旨在保护世界上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方式,将一些风景名胜区纳入全球保护范围,促进各国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管理和保护。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办法一、背景介绍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定地区。
其中,风景名胜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价值,成为吸引游客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保护和管理风景名胜区土地是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办法。
二、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性1. 保护自然环境:风景名胜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要保护其原始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确保自然景观的持续存在。
2. 保护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不仅有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通过合理的土地管理,可以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三、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1. 划定保护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划定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范围,确保包括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在内的所有重要地区得到保护。
2.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根据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和保护目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包括不同区域的土地分配和规划,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 控制开发建设活动:为了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必须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
任何开发建设活动都需要经过审批和评估,确保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4. 加强监督管理:建立风景名胜区土地管理部门,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土地管理政策的执行。
在监督管理中,应注重协调各方利益,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5.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的意识,引导游客文明旅游,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四、风景名胜区土地管理办法的意义和挑战1. 意义:保护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传承和保护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维护地方文化传统。
风景名胜区与环境保护法规简介: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价值的地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然而,由于大量的人流和经济活动,风景名胜区也面临着环境破坏的问题。
为了保护风景名胜区的环境,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与政策来规范其开发和管理,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环境保护法规,并探讨其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中的应用。
一、国内环境保护法规1. 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现行最重要的环境法规之一,于1979年首次颁布,之后多次修订。
该法规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责任,以及对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其中,对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法规明确指出:“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按照应当保护的原则,对重要野生生物栖息地、陆地和水域保护有特殊规定的风景名胜区,应当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区,加强保护”。
该法为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 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于1994年发布,旨在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作出规范。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重要手段,也包括了许多风景名胜区。
该条例明确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的划定、管理及禁止行为等内容,为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3. 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于1982年首次颁布,旨在保护和传承重要的文化遗产。
风景名胜区通常也包含了传统建筑、历史遗址等重要的文化遗产。
该法规明确了文化遗产的范围、分类及保护机构的职责,并明确禁止破坏、盗窃、虚报和买卖国家重点文物,为风景名胜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国际环境保护法规1. 公约和协定许多国家还参与了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和协定,以协调全球环境保护事务。
例如,1971年颁布的《鸟类保护公约》旨在保护在迁徙中受威胁的鸟类及其栖息地。
风景名胜区通常也是各种鸟类的栖息地之一,该公约对于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景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一、总则1.1本制度是为了加强对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保护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1.2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景区,包括自然景区、文化景区、风景名胜区等。
1.3景区管理机构应建立和完善景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二、景区环境规划2.1景区应编制景区环境规划,明确景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制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方案,并注重生态保护。
2.2在景区环境规划中,要考虑景区的承载能力,合理控制游客的数量,防止游客过度集中对景区环境造成影响。
2.3景区环境规划应与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相协调,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和文化遗产保护区等资源。
三、景区环境保护设施建设3.1景区应建立健全景区环境保护设施,包括环保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厕所设施等,提供良好的游览环境。
3.2环保设施应采用环保型材料,设计科学合理,确保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3.3垃圾处理设施应分类收集和处理,采用垃圾压缩机等技术手段,减少垃圾的体积和对环境的污染。
3.4厕所设施应分男女区域,按游客数量合理配置,保持清洁卫生,提供充足的供水和排水设施。
四、景区环境监测和评估4.1景区应建立景区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景区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善。
4.2景区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确保监测结果的客观准确性。
4.3监测结果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纳入景区管理的考核指标,对景区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和奖惩。
五、景区环境修复和改善5.1景区应建立景区环境修复和改善基金,用于修复和改善景区环境,恢复生态平衡。
5.2景区环境修复和改善应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修复和改善方案,并严格按照规划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5.3景区的环境修复和改善工作应注重保护和恢复景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六、游客行为规范6.1景区应制定游客行为规范,告知游客对景区环境的保护责任和义务。
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的成功案例一、引言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是国家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交流平台。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许多风景名胜区面临着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介绍几个在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方面取得成功的案例,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经验。
二、黄山风景区保护规划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壮丽的自然景观,黄山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长期以来,黄山面临着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黄山风景区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首先,黄山风景区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明确了游客行为规范和环境保护要求。
同时,加强了对游客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游客遵守规定,不破坏环境和资源。
其次,黄山风景区进行了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通过植被恢复和水源保护等措施,改善了黄山的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保护了黄山的空气和水质。
最后,黄山风景区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
通过修复古建筑和保护文物,弘扬了黄山的历史文化。
同时,加强了对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提升了黄山的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措施,黄山风景区成功地实现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如今,黄山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瞩目的旅游胜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保护规划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是中国首批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
由于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长期以来,张家界面临着森林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制定了保护规划。
首先,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加强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建立森林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限制了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
同时,加强了对森林火灾和盗伐行为的打击,保护了森林资源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生态管理制度旅游业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人们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之美的重要方式。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管理问题逐渐呈现出来。
为了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各地制定了一系列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生态管理制度。
一、旅游环境保护制度旅游环境保护制度是指通过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等手段,确保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并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
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保护区划和管理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生态系统,各地设立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区,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这些保护区划定了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确保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自然景观保护自然景观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吸引力之一,为了保护这些独特的景观资源,各地建立了景观保护区划,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例如,禁止破坏景观、限制游客流量、设立保护区管理机构等。
3. 垃圾分类与处理大量的旅游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垃圾分类和处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各地通过法律和政策规定,要求酒店、景区等旅游设施进行垃圾分类,建立有效的垃圾处理系统,减少环境污染。
4. 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是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为此,各地制定了一系列水资源保护制度,包括限制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水污染治理等。
二、旅游生态管理制度旅游生态管理制度是指通过合理规划、管理和监管,保持旅游活动与自然、文化环境和谐共生的管理制度。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旅游规划与管理制定旅游规划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旅游规划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保护需求,合理规划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控制。
同时,建立健全的旅游管理机构,加强对旅游活动的监测和管理。
2. 生态教育与宣传生态教育和宣传是培养游客环保意识和行为的重要途径。
风景名胜区保护措施导语: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日益关注,风景名胜区保护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
为了保护我们美丽的风景名胜区,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措施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增强人们对这些宝贵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一、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1. 设立专门机构:风景名胜区保护需要统一管理,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如景区管理局或保护委员会。
2. 制定法律法规:制定并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权责边界,规范经营行为和游客行为。
3. 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风景名胜区保护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执法效果,打击非法开采、捕捞、破坏等行为。
二、加强环境保护1. 加强自然保护:建立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划定禁止人类干预的核心保护区域,保护濒危物种和珍稀植被。
2. 科学规划和开发: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的问题。
3. 治理污染:加强对水源、空气、土壤等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禁止随意排放污水、废气等。
三、加强游客管理和教育1. 限流措施: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设置合理的入园人数限制,避免因过度游客数量带来的环境破坏。
2. 游客教育:加强游客教育,提供相关知识和宣传材料,让游客了解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引导游客文明参观。
3. 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对旅行社、导游等从业人员的培训,规范行业秩序,严禁以次充好和误导游客的行为。
四、发展可持续旅游1. 推广绿色出行:鼓励游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辆对风景名胜区交通压力的贡献。
2. 发展生态旅游:引导旅游企业发展生态旅游项目,通过观鸟、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形式,增加游客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通过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方式,提高当地居民对风景名胜区保护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五、加强国际合作1. 参与国际保护组织:积极参与国际风景名胜区保护组织和协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保护全球的自然遗产。
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
1. 提倡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使用高效的节能设备和环保产品,避免浪费。
2. 减少污染排放: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控制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3.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濒临灭绝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4. 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5. 推广可持续农业和林业:采用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林业管理实践,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和水质。
6. 促进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
7. 加强法律和政策: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推动企业和个人履行环境责任。
8. 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倡导低碳出行、低碳饮食和低碳消费,减少碳排放。
9. 引导城乡规划和建设:推动城乡规划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建筑和城市绿化,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
10.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环境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庐山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庐山具有极为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
本文从实际出发,阐述了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了庐山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1前言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8月,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首批省级自然保护区。
12月,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月,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评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5月,庐山又被评为“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
庐山具有极为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近年来,随着庐山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
本文从实际出发,就在庐山旅游资源开发中如何更好地做好旅游环境保护的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2 相关概念及内涵旅游资源开发其实就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建设、开拓、改造的活动。
对旅游资源进行改造,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和提高该旅游资源的魅力,也就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为旅游者建设更加优美和宜人的环境,以此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简单地说,旅游资源开发就是人类对旅游资源进行加工建设,使其对旅游者更具备吸引力的技术经济活动。
旅游资源开发是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手段,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认为资源开发有地域的固定性、开发的复杂性、追求艺术性、创造性、持续性等特点[1]。
所谓旅游环境,就范围而言,包括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依托地,而最重要的是旅游目的地;就内容而言,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复合环境系统,而最重要的是旅游资源状况。
旅游环境是环境的一部分,它必然受大环境的制约[2]。
旅游环境保护是在指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在环境保护的同时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因为旅游资源开发必不可少的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
要做到对环境的伤害最小化的同时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化,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效果。
旅游环境保护包含以下三种:一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二是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三是对地球生物的保护。
旅游环境保护措施
【问题导思】
1.为保护旅游环境,我国建立了各种环境保护区,其实施主体是什么?列举几个环境保护区名称。
【提示】政府。
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扎龙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等。
2.如何理解“绿色”的旅游六要素?
【提示】在旅游的全过程(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中都不要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3.近年来,著名的黄果树瀑布水量大减,形成“一股细流,几行清泪”的凄清景象,你认为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提示】(1)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环境管理;(2)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3)搞好环境评价,确定合理的旅游规模,制定环保规划;(4)加强生态建设,切实保护景区上游的植被;(5)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环保效果。
针对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如下表所示:
我国旅游环保立法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各级政府在有关旅游发展的政策中也有许多环境保护的条款,如《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条例》等。
但总的来看,我国环保立法相对滞后,这方面工作仍需加强。
景区环境保护制度范本第一条总则为了加强和规范旅游景区环境管理工作,提高旅游景区环境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点文物古迹所在地、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开展旅游活动的区域。
第三条景区管理机构职责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机构应对景区环境质量负责,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第四条环境管理工作人员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机构应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环境管理工作人员。
较大的旅游景区景点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第五条政府及部门支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将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拨出资金用于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保护。
旅游景区景点也应积极争取社会团体、个人以及国外有关机构的捐助,并将旅游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环境保护。
用于环境保护资金不得低于景区门票收入10%,环保投入比例随着旅游区收入增长逐步提高。
第六条旅游资源保护旅游景区景点应实行旅游资源保护制度,加强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七条环境保护措施旅游景区景点应采取下列环境保护措施:(一)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旅游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二)加强景区内的污染防治,对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噪音、污水等污染物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三)保护景区生态系统,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禁止非法捕猎、采集野生动植物;(四)推广绿色旅游理念,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第八条监督管理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机构应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定期对景区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第九条法律责任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关于九寨沟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作者:杨莉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7年第09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利用,但景区依托自然资源作为基础条件,随着游客量的不断增多,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暴露。
本文探讨九寨沟风景区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几点保护措施,旨在促进九寨沟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前言九寨沟是一个依靠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风景区,九寨沟拥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荣誉称号。
但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旅游开发建设性破坏,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等对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让九寨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这也给九寨沟风景区的保护提出了难题。
一、九寨沟风景区生态环境问题现象(一)风景区内土壤环境问题随着九寨沟旅游的深入开发,在景区内开始了大量的旅游设施的兴建和景区里的各种旅游活动,使得地表和土壤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景区内建设各种旅游设施,使土壤原有结构遭受破坏,原本完整的生态地区被硬生生的分割开,较为突出的现象就是造成地表铺面、森林覆盖率减少,原始生物种群数量减少,外来物种的不断引入等问题。
据人类的长期调查研究,发现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动物数量是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的,而人类的活动同时还会加急对动物种类和生物量的影响。
当前九寨沟景区的游客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野餐、践踏等行为,加速了土壤理化性质转变,使得地表植物难以生长,降低土壤动物数量和活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破坏,同时垃圾成分的加入,还会让土壤变得板结,形成山体滑坡、泥石流与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二)风景区内水环境污染问题当前,九寨沟水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了两大方面,一是大气水污染,二是地表水污染。
九寨沟景区的大气水污染主要是由于地球大气整个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污染,地球大气整个环境由于污染物质进入,使得在降水过程中,对地表水体、土壤等进行了二次污染,然后从自然坡面向下游汇集流入到湖里,还有从公路和栈道流入湖泊的污染物。
梵净山保护区管理措施建议梵净山保护区管理措施建议引言梵净山,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是中国最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梵净山的自然环境得益于其高海拔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以及不当的管理,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为了保护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管理措施建议。
1. 加强生态教育梵净山的保护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因此,加强生态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组织定期的生态讲座、讲习班和培训活动,向游客、当地居民以及相关管理人员传授有关生态保护的知识。
同时,可以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重要性,并倡导绿色出行和生活方式。
2. 制定管理规范为了保护梵净山的生态环境,需要建立并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规范。
制定详细的游客行为准则和保护区规定,明确禁止破坏植被、野生动物和生态景观的行为。
对违规者实施惩罚措施,并设立监督机构负责监督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
3. 加强监测和科研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梵净山的生态状况并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应加强监测和科研工作。
建立科研团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生态系统研究,并建立长期的监测体系,全面了解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变化。
监测结果可用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作为决策的科学依据。
4. 强化巡护力量加大巡山巡护力度,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巡护队伍。
巡护人员应定期巡查保护区内的植被、动物和游客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并向管理部门提供相关情报。
同时,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工具,提高巡护效率,确保保护区的正常运行。
5. 加强合作与国际交流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在国际层面加强合作与交流。
梵净山可以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交流经验和技术,并制定共同的保护原则和标准。
此外,可以进行国际间的生态旅游推广以增加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可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保护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关注不断增加,风景名胜区成为人们休闲度假和旅游观光的热门目的地。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管理,一些风景名胜区面临着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和文化遗产流失等问题。
因此,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必要性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指对风景名胜区的整体发展方向、空间布局、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它能够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提升旅游体验,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风景名胜区规划还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减少冲突和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生态环境保护:风景名胜区通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山水、植被、动物等。
规划应该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域和游客数量等措施来实现。
2. 文化遗产保护:许多风景名胜区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规划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
可以通过修复和保护古迹、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区等方式来实现。
3. 旅游设施建设:风景名胜区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
规划应该合理规划和布局旅游设施,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以提升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4. 经济发展: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还应该考虑经济发展的需求。
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
二、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挑战与对策风景名胜区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管理不善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责任和权力,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2. 引导游客文明观光: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倡文明观光,遵守相关规定和禁令。
风景名胜区条例(2016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02.06•【文号】国务院令第666号•【施行日期】2016.02.06•【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9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74号公布根据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第三条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制止、检举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第二章设立第七条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新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不得重合或者交叉;已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规划应当相协调。
第八条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管理措施
加强教育、培训
开工前编制培训计划和环境保护方案,开工前、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加大检查、奖罚力度
编制检查、奖罚制度,项目部每周对工班环境保护状况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问题下发通知单,并追踪其整改完成情况。
对经常反复出现的问题或污染环境事件,项目部根据奖罚制度进行罚款,督促工班人员提高环保意识,切实做好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制作环保警示标志
在工地设置“请保护植被、保护原始地貌,严禁追逐、捕猎野生动物,车辆严禁占地行驶”等警示标志,警示施工人员和外来人员保护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
防止大气污染措施
⑴建筑施工垃圾,集中吊运,严禁随意凌空抛撒。
施工垃圾及时清运,适量洒水,减少扬尘。
⑵水泥等粉细散装材料,采取封闭存放或严密遮盖,卸运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扬尘。
⑶现场临时道路面层采用混凝土硬化或铺设水泥六棱块,防道路扬尘
⑷施工现场,设专人及设备,采取洒水降尘措施。
⑸各类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清洁燃料,保证其尾气达标排放;
防止水污染
⑴凡需进行混凝土、砂浆等搅拌作业的现场,必须设置沉淀池,使清洗机械和运输车的废水经沉淀后,方可排入污水管线,亦可回收用于洒水降尘。
⑵现场存放油料的库房,必须进行防渗漏处理。
储存和使用都要采取措施,防止跑、冒、滴、漏、污染水体。
⑶防止机械严重漏油,禁止机械在运转中和维修时产生的含油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应对含油污水进行隔油处理后再行排放。
⑷混凝土集中拌和站排放的施工废水按有关要求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入排污系统,施工废水、废油,采用隔油池过滤等有效措施加以处理,不超标排放,污染周围水环境。
⑸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经生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不外流的地表水体,不得在营地附近形成新的积水洼地,严禁将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和渠道。
⑹污水处理采用多级沉淀池过滤沉淀,处理的工艺流程为:污水→收集系统→多级沉淀池→沉淀净化处理→排入河道。
⑺施工期间,施工物料如水泥、油料、化学品等堆放应严格管理,防止在雨季或暴雨将物料随雨水径流排入地表及附近水域造成污染。
⑻施工中产生的废弃土、砂、石料等,在施工期间和施工结束以后及时清理,统一收集,妥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防止对河道、溪流造成淤积。
防止光污染
⑴现场不得有长明灯,夜间施工除必要的照明外,避免过多灯光照射。
现场照明集中照射,仅覆盖现场范围,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⑵对电焊弧光的防护,施工地点的焊接采用围护结构阻挡电弧光,以减少对环境和人身的伤害。
防止施工噪音污染
⑴施工现场提倡文明施工,建立健全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
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自觉意识。
⑵严格控制强噪声作业时间,特殊部位施工需在相关环保局备案后方可施工。
⑶牵扯到产生强噪声的成品、半成品加工,尽量放在车间完成,减少因施工现场加工制作产生的噪声,搭设木加工棚放置木加工机械。
⑷尽量选用低噪声或备有消声降噪设备的施工机械。
施工现场的强噪声机械(如搅拌机、电锯、电刨、砂轮机等)设置封闭的机械棚,以减少强噪声的扩散,惊扰当地野生动物。
⑸施工场地设置临时性声屏障,以减少施工产生的噪声对人类及动物的影响。
动物保护措施
在高压电线及施工主要地段设置临时性防护网,以防止鸟类触电死亡及防止其他动物进入施工场地。
废弃物管理
⑴落实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保持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
控制施工现场的落土垃圾,并派专人负责保洁工作,做到沿线清洁卫生,文明施工。
施工废弃物按类别分别存放并尽可能回收,不能回收的废弃物均应按批准的方法运往批准的地点处理,严禁倒入河道和农田。
⑵废弃物应分类存放,对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废弃物必须单独贮存,设置安全防范措施且有醒目标识。
⑶废弃物的运输确保不散撒、不混放,送到政府批准的单位或场所进行处理、消纳,对可回收的废弃物做到再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