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储量定义及分类
- 格式:docx
- 大小:18.51 KB
- 文档页数:2
油气资源量分类1.油气资源的定义及重要性油气资源是指地球表面下的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物质。
这些资源是能源的重要来源,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油气资源不仅可以用于发电、供暖、石化行业等,还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国防建设等。
2.油气资源量分类油气资源按其储量和开发利用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探明储量探明储量指的是已经通过地质勘探,确定了油气含量和储量的矿产资源。
这类资源开采风险较小,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是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主要生产对象。
2.2潜在储量潜在储量指的是尚未得到证实,但基于地质条件、勘探数据或类似地区的经验,可能存在较大的油气储量。
这类资源开采难度较大,需要投入较多的勘探资金和技术。
2.3开发储量开发储量指的是已经探明和开采的矿产资源。
这类资源的开发难度相对较小,生产成本较低,但开采后的产油和产气率逐渐降低,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
2.4剩余储量剩余储量指的是已经开采过一部分油气资源后,剩余可以开采的部分储量。
这类储量开采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和资金,同时开采后的产油和产气率较低。
3.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先进行勘探,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测井、地震勘探等手段确定油气资源的种类和储量。
然后,通过钻探等开采方式,将矿产资源提取到地面,再通过输送管道、运输车辆等方式运往工厂进行加工和利用。
4.油气资源的保护油气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全面规划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并采取措施保护油气资源环境,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减少对地球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油气资源是能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护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是社会责任和发展要求的重要体现。
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以下简称资源/储量)的分类和定义。
1.2 本标准适用于资源/储量计算、评审和统计,也适用于国内采矿权和开发方案的审批、矿业权转让和油气勘探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中的储量中介评估。
2 基本术语本标准在分类定义中采用下列基本术语,这些基本术语均为泛指的名词:2.1 原地量:是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油气自然聚集量,即在原始地层条件下,油气储集层中储藏的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伴生有用物质,换算到地面标准条件(20℃,0.101MPa)下的数量。
在未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原地资源量;在已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原地储量,特称地质储量。
2.2 可采量:是指从油气的原地量中,预计可采出的油气数量。
在未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可采资源量;在已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可采储量。
2.3 资源量:是原地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的统称。
2.4 储量:是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的统称。
可采储量又是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的统称。
2.5 技术可采储量:是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经理论计算或类比估算的、最终可采出的油气数量。
2.6 经济可采储量:是指在当前已实施的或肯定要实施的技术条件下,按当前的经济条件(如价格、成本等)估算的、可经济开采的油气数量。
2.7 不可采量:是原地量与可采量的差值。
3 勘探开发阶段划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完整的勘探开发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区域普查阶段、圈闭预探阶段、油气藏评价阶段、产能建设阶段、油气生产阶段。
3.1 区域普查阶段:对盆地、坳陷、凹陷及周缘地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选择性地进行非地震物化探和地震概查、普查,以及进行区域探井钻探,了解烃源岩和储、盖层组合等基本石油地质情况,圈定有利含油气区带。
13.2 圈闭预探阶段:对有利含油气区带,进行地震普查、详查及其它必要的物化探,查明圈闭及其分布,优选有利含油气的圈闭,进行预探井钻探,基本查明构造、储层、盖层等情况,发现油气藏(田)并初步了解油气藏(田)特征。
第一部份储量类一、石油地质储量(GBn269-88)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层中原油的总量。
地质储量(待执行标准)在原始地层条件下,已知油气储集中储藏的油气总体积,换算到地面标准条件下的油气总量。
二、石油储量分级及分类(GBn269-88)根据勘探、开发各阶段对油藏的认识程度将石油储量划分为探明储量, 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三级。
1.探明储量: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获得社会效益的可靠储量,分为三类①已开发探明储量:(I类)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开发方案的实施已完成开发钻井和开发设施建设,并已投入开发的储量。
②未开发探明储量(II类)是指完成评价钻探,并取得可靠的储量参数所计算的储量③基本探明储量多含油层系的复杂断块油田,复杂岩性油田和复杂裂缝性油田,在完成地震详查,精查或三维地震,并钻了评价井后,在储量计算参数基本取全,含油面积基本控制的情况下所计算的储量。
2.控制储量是在某一圈闭内预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后,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在评价钻探过程中钻了少数评价井后所计算的储量。
3.预测储量是在地震详查以及其他方法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油(气)流,油气层或油气显示后,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对有利地区按容积法估算的储量。
三、动用储量〈(95〉开字第71号〉指已上报生产能力或已投入开发生产的探明储量。
四、已探明未开发储量:〈(95)开字第71号〉指除去已开发储量以外的探明储量。
根据勘探程度,地质认识和储量计算参数的可靠性分为落实储量,待落实储量,待核销储量,表外储量四类1.落实储量勘探工作已经完成对油气藏认识基本清楚,储量计算参数可靠,已经达到“石油储量规范”要求的探明储量。
2.待落实储量需要进一步做工作,搞清油气藏构造,储层以及落实储量计算参数等的探明储量。
3.待核销储量为储量批准后又经过进一步勘探开发评价,如评价井未钻遇油层,油层试油出水或达不到工业油流标准,含油面积、有效厚度等储量计算参数的变化,致使原批准探明储量减少的部份为待核销储量。
油气地质分级
油气地质分级,是指根据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和储量规模,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
油气地质分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等级:
1. 世界级油气田:指储量在10亿桶以上、产量在每天10万桶以上、油藏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油气田。
2. 国家级油气田:指储量在1亿桶以上、产量在每天1万桶以上、油藏范围超过50平方公里的油气田。
3. 地区级油气田:指储量在5000万桶以上、产量在每天500桶以上、油藏范围在10-50平方公里之间的油气田。
4. 一般型油气田:储量在5000万桶以下、产量在每天500桶以下、油藏范围小于10平方公里的油气田。
以上是油气地质分级的主要等级,通过不同等级的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油气储量规模和开发潜力,以指导油气勘探和生产。
石油课堂石油地质储量的概念与分类储量是油田开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油气田埋藏在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数量,即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集层中所储存原油总量,它是油气田勘探成果的综合反映,是油气田开发的物质基础。
1地质储量地质储量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集层中原油(天然气)的总量,以地面条件的重量单位表示。
2可采储量可采储量是指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从储油层中所能采出的那部分油(气)储量。
可采储量是反映油田开发水平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3剩余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是指油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与累计采出量之差。
4采收率采收率是指在某一经济极限内,在现代工程技术条件下,从油藏原始地质储量中可采出石油量的百分数,即:采收率=可采储量×100%/地质储量它是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如果开发方式越符合油田客观实际,采油工艺技术水平越高,那么油田获得的采收率就越高,开发效果越好。
所以,如何提高采收率就显得尤其重要。
提高采收率实际是指油田开发中后期的采油方式(方法)。
从目前国内外多数油田的开采过程看,大都要经历三次采油:(1)一次采油——依靠油藏天然能量进行油田开采的方法,如常见的溶解气驱、气顶驱和弹性驱等。
(2)二次采油——指注水、注气的开采方法,它是一种保持和补充油藏能量的开采方法。
(3)三次采油——指通常改变油层内残余油驱油机理的开采方法,如采用化学注入剂、胶束溶液、注蒸汽以及火烧油层等。
5预测储量(相当于其他矿种的D—E级)预测储量是在地震详查以及其他方法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油(气)流或油(气)层有显示后,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对可能存在的油气藏进行估算的储量。
预测储量是制定评价钻探方案的依据,储量的可信系数大于10%。
6控制储量(相当于其他矿种C—D级)控制储量是在圈闭预探获得工业油(气)流后,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在评价勘探过程中计算的储量。
【调研】石油人必须知道的油气储量定义及分类前言:前段时间,长庆油田在陕北新安边发现我国首个亿吨级致密油田的捷报在朋友圈传的火热。
新闻提到“连续多年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的长庆油田,以提交1亿吨致密油探明地质储量为标志,在陕北姬塬发现了我国第一个亿吨级大型致密油田”,有朋友觉得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也有朋友对此表示不屑,认为最终能开采出来的致密油可能没有一亿吨。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探明地质储量”这一说法,此外,常常见诸报端还有“可开采储量”“探明储量”等说法,那么我们在讨论这一亿吨致密油的时候到底在讨论什么?就此问题,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工作经验,谈一下目前国内及国际主要的油气储量的定义及分类,以期能够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油气储量。
石油天然气是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在未探明之前是一种未知的,没有确定使用价值的自然资源。
经过地质勘探部门通过地质调查、地质普查、物探、钻井、测井等手段查明地质储量、开采储量、远景储量,并最终确定油气的储量及其在地下的埋藏情况,然后转入开发,将埋藏在地下的油气采出并销售,从而实现其价值。
油气储量是现实的油气资源,是地质勘探劳动的最终成果,是石油工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从国内来看,到目前为止我国先后制定了三套储量评估分类体系。
前两套储量体系分别是五、六十年代采用的ABC 级油气分类体系和七十年代采用的一二三级油气储量分类体系(一级地质储量称为探明储量:二级地质储量称为基本探明储量;三级地质储量称为待探明储量),这两套体系与当时前苏联、印度等国的储量体系属于同一系统。
八十年代由于其资源分类与国际资源分类差别较大,对国际间的交流带来了较大的困难,1988年原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及油气专业储委办公室主持制定了《GBn269-88石油储量规范》和《GBn270-88天然气储量规范》,即第三套油气储量分类体系,这一体系借鉴了1983年在英国召开的世界石油大会所制定的《油气和油气可采储量分级与术语体系》。
油气田储量定义及分类目前国内与国际对储量的分类和认识有一定区别,其分类对应情况见图4和图5。
国内资料一般都指图4中的原始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而国外资料提到的储量一般指图2中的剩余可采储量(Reserves)。
目前国内正逐步与国际接轨,这方面的差别将逐渐缩小。
一般情况下,一个固定油田原始地质储量确定后随时间变化不大,而可采储量在不同时间段随技术进步将变化很大。
因此,剩余可采储量(Reserves)都需要标明日期。
4.1 原始地质储量是指已发现油气藏(田)中原始储藏的油气总量,是在钻探发现油气后,根据已发现油气藏(田)的地震、钻井、测井和测试等资料估算求得的。
国内将地质储量分为预测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和探明地质储量。
图4 油气田储量分类SPE/WPC 证实已开发储量证实未开发储量概算储量可能储量SEC 证实已开发储量证实未开发储量中国88年规范已开发探明剩余可采储量未开发探明和基本探明可采储量控制可采储量预测可采储量中国2004年标准探明已开发探明未开发经济开发储量控制经济可采储量预测技术可采储量4.2 预测地质储量PDP PUDP1+P2+P3=P10P1+P2=P50Proven(P1)/P90 Probable(P2)Possible(P3)国际一般情况原始油气地质储量(OOIP)探明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预测地质储量乘以采收率减累计产油量一般未投入开发探明剩余可采储量(Proven/P1)预测剩余可采储量(Possible/P3)控制剩余可采储量(Probable/P2)乘以采收率控制可采储量探明可采储量预测可采储量采收率是原始地质储量能真正采出来的一个系数。
一般油为0.15-0.4,气为0.4-0.8 国内资料一般用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国内资料一般直接用剩余可采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气)藏(田),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
油气田储量定义及分类
目前国内与国际对储量的分类和认识有一定区别,其分类对应情况见图4和图5。
国内资料一般都指图4中的原始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而国外资料提到的储量一般指图2中的剩余可采储量(Reserves )。
目前国内正逐步与国际接轨,这方面的差别将逐渐缩小。
一般情况下,一个固定油田原始地质储量确定后随时间变化不大,而可采储量在不同时间段随技术进步将变化很大。
因此,剩余可采储量(Reserves )都需要标明日期。
4.1 原始地质储量
是指已发现油气藏(田)中原始储藏的油气总量,是在钻探发现油气后,根据已发现油气藏(田)的地震、钻井、测井和测试等资料估算求得的。
国内将地质储量分为预测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和探明地质储量。
图4 油气田储量分类
4.2 预测地质储量
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
国际一般情况
进一步勘探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气)藏(田),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
4.3 控制地质储量
是指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提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50%。
4.4 探明地质储量
是指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田)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20%。
各种资料应是钻井、测井、测试或可靠压力资料证实的,均具有较高的可靠程度。
4.5 可采储量
是指在未来一定时间从已知油气藏中预计可商业采出的石油量。
所有的储量估算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靠性。
不可靠性主要取决于估算时所获得可靠的地质和工程数据的数量以及对这些数据的解释。
可采储量分为已证实可采储量(Proven)和未证实可采储量两类,已证实可采储量可划分为开发储量和未开发储量两类,未证实可采储量进一步划分为P2储量(控制可采储量Probable)和P3储量(预测可采储量Possible)。
各级可采储量是一个与地质认识、技术和经济条件有关的变数,不同勘探开发阶段所计算的储量精度不同,因而在进行勘探和开发决策时,要和不同级别的储量相适应,以保证经济效益。
4.6 P3可采储量
是地质和工程数据分析表明比控制储量采出的可能性要小的待探明储量。
采用概率估算法,表示实际采出的储量等于或超过“P1储量+P2储量+P3储量”的概率至少为10%。
4.7 P2可采储量
是地质和工程数据的分析证明属于很可能被采出的待探明储量。
采用概率估算法,表示实际采出的储量等于或超过“P1储量+P2储量”的概率至少为50%。
4.8 P1可采储量
是指根据地质和工程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估算的,在当前经济条件、作业方法和政府法规下,在未来一定时间从已知油藏中可商业开采的石油量。
采用确定性方法,该储量采出可信度很高。
采用概率估算法,表示实际采出的储量等于或超过其估算值的可能性至少为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