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国情与中华文化共39页
- 格式:ppt
- 大小:4.82 MB
- 文档页数:39
中考思品基础知识135问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就是什么?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什么?答:①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与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基本国情的特点、基本表现)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3、什么就是初级阶段?答:所谓初级阶段,就就是不发达阶段。
(这种不发达不就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就是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哪两层含义?答:①我国已经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就社会性质而言)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就发展程度而言)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历的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1956—21世纪中叶)6、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什么?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什么?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8、党与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与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就是什么?答:“三个有利于”,即:①就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就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就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就是什么?答:领导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就是什么?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什么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与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与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我国国情和我国文化课程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我国国情和我国文化课程一直是学习和了解我国的重要内容。
我国国情和我国文化课程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领域,包括我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我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我国国情和我国文化课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国这个神秘而又复杂的国家。
一、我国国情的综合评价我国国情是指我国特有的国家情况和特点,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我国国情的综合评价需要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我国特有的国情表现在其尊重传统、重视家庭、注重礼仪等方面。
我国又是一个拥有快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国家,我国的国情还体现在其经济转型、城乡差距、社会结构等方面。
综合来看,我国国情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元的概念,需要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二、我国文化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我国文化课程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其内容涵盖了我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
我国文化课程的特点在于其注重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我国文化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既包括了经典的古代文化传统,也包括了当代我国的文化创新成果。
通过学习我国文化课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培养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国情和我国文化课程是我国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国情体现了我国的发展历程和特有的社会文化特点,我国文化课程则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评台。
通过学习我国国情和我国文化课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认同我国,也更好地走向世界。
具体来讲,我认为我国国情和我国文化课程的深入学习,有利于提升我们对我国的认知和理解,有利于培养我们对我国的热爱和自豪,也有利于促进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这一理论是怎样提出来的,它对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国情有什么重大意义呢?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曲折发展毛泽东曾说:“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i]可是,党的领导人在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上,曾发生过多次曲折。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由于对国情缺乏认识,照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提出党的纲领是“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即认为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党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这是明显地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后来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处于军阀官僚的封建制度把持之下”的、受“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支配的半独立国家”,即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应该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民主主义革命。
于是,在1922年7月召开的二大上,制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后来的几次代表大会,都坚持了这一观点。
但是,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正确认识,在当时还是不深刻的,曾多次发生摇摆,并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
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托派首先从右的方面提出挑战,否认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断定中国已处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而否定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国民党的一些人出于反对革命的目的,也极力鼓吹与此相类似的观点,由此爆发了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
与此同时,王明等人则从“左”的方面,强调资本主义成分的发展,主张反对资产阶级和中间势力,把民主革命不间断地推进到社会主义革命,结果给革命造成惨重的损失。
毛泽东等人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深刻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国情,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认为革命应该分两步走,民主革命胜利以后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
实践证明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
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更是毛泽东的独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此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关键词:中国国情;初级阶段;发展战略;长期性目录前言 (1)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一)人口:中国的人口大国,并非人才强国 (2)(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仍处于世界后列 (2)(三)人民生活水平: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2)(四)资源占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环境压力大 (2)(五)城市化程度: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六)工业化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二、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4)三、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5)(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5)(二)当代中国正处于“五化”深入发展时期 (6)(三)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6)(四)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7)结束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前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
正是在深刻把握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正确的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浅谈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状况的理解和认识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中国梦,但是你对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理解和认识又有多少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浅谈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要务还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还不是很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们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正确认识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早日实现世界强国的奋斗目标。
立足于当下,首先,民众要了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很长时期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和根本性地判断。
简而言之人口数量多,人均思想底子薄,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资源相对供给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从实际去落实。
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说所谓社会主义的不发达时期,当时我国处在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时期,所以要想达到发达国家的那种超前的工业现代化必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据历史的记载我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至少100年的时间,这期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虽然在文化上中国可以和其他国家做以对比,但在经济上确实有所落后,在这个落后的阶段,要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便成了一个不可跨越的历史过程。
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的重要思想中明确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且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相应的举措。
然而在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的根本性过失,这个过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含有制定的制度都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应该承受的范围。
随着方针政策的出台,改革开放有了明显的突破性成功,这都要归结于党从实际出发,逐步落实制定了适合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制度和政策。
随后党召开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强调了这一问题。
1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4200美元。
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国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三个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013年赴泰汉办志愿者培训C班李一姣当代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民生建设目录第一部分:民生建设的成就第二部分: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如何促进民生建设总述古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实际上,翻开中国历史典籍就会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尚书·五子之歌》中所说的,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孟子·梁惠王下》则提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等议论,客观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赵国赵太后问齐国使者:“贵国人民生活可好?”对曰好,赵太后再问:“贵国今年可是大丰收?”对曰是,赵太后最后才问:“贵国国君可好?”齐国使者对赵太后最后才问本国国君大为不悦,赵太后说道:“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故如次问。
”齐国使者听后颇是服气。
这实际上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
原文如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什么是民生建设?“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历史活动的中心。
”“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民生的概念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凡是同人有关的事情,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
1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4200美元。
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国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三个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中考思品基础知识135问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答:①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基本国情的特点、基本表现)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3、什么是初级阶段?答: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这种不发达不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哪两层含义?答:①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就社会性质而言)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就发展程度而言)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历的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1956—21世纪中叶)6、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8、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是什么?答:“三个有利于”,即: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当代中国国情与中华文化专题PPT书面报告<<舌尖上的中国---中国饮食与文化概说>>书面报告2013年赴泰志愿者C班杨雄中国~云南~昆明<<舌尖上的中国---中国饮食与文化>> 书面报告大纲:•总论•一、主食副食•二、茶文化•三、酒文化•四、中国菜系•五、饮食健康•六、饮食特色•总结总论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吃、讲究吃,并且具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的民族。
“民以食为天”,即言吃饭的重要性。
就像人们长期以来见面打招呼习惯说“吃饭了吗?”一样,中国人凡谈及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多半会脱口而出。
古人讲:“食色,性也。
”说吃饭是人的自然本性,也是人的基本需要。
这是儒家的观点,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认同的观点。
“能当饭吃吗”表达了吃饭优于一切的原则,甚至我们将治理国家和烹饪比较起来:“治大国如烹小鲜”。
在当代中国,“吃”既是老百姓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解决好吃的问题,民生问题就有一个稳定的基础。
吃的问题出现麻烦,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从原始社会开始萌芽,一直到现代的高度繁荣,中国的饮食文化内涵丰富,多姿多彩,魅力无穷。
那么,我们今天就从中国的主食副食,茶文化,酒文化,中国菜系,饮食健康和饮食特色几个方面来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一、主食和副食中国人的食品非常丰富,传统饮食习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即稻、黍、稷、麦、菽,辅食是蔬菜、水果,外加少量肉。
饮食习惯在地域上也有很大不同,一般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小麦),而南方人喜欢吃稻米。
蔬菜和水果种类丰富,大部分以本土品种为主,但也有部分蔬菜水果从国外引进,比如扁豆、茄子、菠菜、木耳菜、胡萝卜、辣椒、洋白菜、南瓜、四季豆、番茄、西葫芦、生菜、西瓜、芒果、向日葵、橄榄、石榴、木瓜等均从外国传入。
二、茶文化中国人喜欢喝茶,具有高超的茶艺和灿烂的茶文化,而且茶文化影响了整个世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神农本草》和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都称茶是一位中国的老祖先神农氏发现的,神农氏为了寻找可食用和药用的植物,遍尝百草,无意间发现茶叶。
一、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一)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历程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78)2、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至今)(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定位1.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2.当代中国的发展阶段: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
无论是从生产力的不发达还是从基本制度的不完善来看,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都是“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全面认识中国基本国情时必须正确掌握的。
3.当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 指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这不是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之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以上决定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4.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迅速的增长,这不仅为中国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也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区域和世界范围内的活动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和繁荣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例如:1、2011年中国的经济贸易伙伴到发展到231个国家和地区2、中国国际救援队15名队员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集结,准备开赴日本地震灾区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