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护理及输液外渗的处理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923.50 KB
- 文档页数:42
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发生药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儿童静脉穿刺难度比较高,特别是婴幼儿血管细小、静脉穿刺困难比较大,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静脉留置针是小儿常用的静脉置管技术,但是小儿皮肤敏感度低,对表皮痛感无明显反应,对外渗的不适应不能及时感觉,如渗出未被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造成局部肿胀坏死等情况,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本研究对2021年8月-2022年8月就诊于我科室的200例患儿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药液外渗的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总结,以提高小儿的静脉留置输液效果。
关键词:小儿输液;静脉留置针;药液外渗;护理对策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就诊于我科室的200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男童121例,女童79例,年龄在5月-6岁之间,平均年龄(2.3±1.2)岁。
患儿家长同意接受病例调查,儿科疾病没有特异性。
1.2方法发现药液外渗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填写患儿输液外渗发生情况记录单,内容包括药液外渗的时间、部位、范围、所输注的药物、患儿血管状况、外渗原因及处理方法及最终的治疗效果等。
2结果所有患儿共输液413次,头皮静脉输液316次,四肢静脉输液97次。
出现药液外渗63次,其中因血管选择不当20(31.7%)例次,患儿哭闹、不配合牵拉引起21(33.3%)次,输注药物原因7(11.1%)例次,穿刺部位固定方法不当15(23.8%)例次。
出现局部肿胀21例次,局部湿敷后痊愈,无局部皮肤组织坏死的并发症发生。
3讨论3.1小儿静脉留置针药液外渗原因分析(1)患儿自身因素患儿大多年龄较小,无法正常沟通,在陌生的医院环境看到医护人员便会紧张害怕而哭闹,不易配合各项护理工作,尤其是输液时候,本身小儿血管短且不直,充盈度差,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部分婴幼儿四肢血管细小、隐匿、不易观察,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且不易固定。
静脉留置针发生液体渗漏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静脉留置针因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保护血管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液体渗漏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文从护士因素、患者因素、疾病因素等方面做了原因分析,以及针对其原因可采取的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目的是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损失,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液体渗漏;原因;预防【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263-01静脉留置针也叫套管针,它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可在静脉中较长时间的留置,不但能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也在危重患者护理和静脉营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使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液体渗漏就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症状包括穿刺局部肿胀、有触痛、皮肤紧绷、穿刺点渗液等。
了解其发生原因,可在工作中有效预防。
1.护士因素1.1 血管选择不当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应选择选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血管,避开关节、静脉瓣、疤痕、以及有损伤的部位。
如果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时操之过急,没有选择合适的血管,增加了发生液体渗漏的机会。
1.2 导管选择不当应根据输入液体的性质,在满足治疗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细、较短的导管,这样导管与血管之间有一定量的血液边流,可减少导管与血管内壁接触的机会,使血管壁能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
穿刺前评估不充分,血管较细而导管相对较粗,导管紧贴血管壁,易发生液体渗漏。
1.3 穿刺时损伤血管后壁穿刺时应使针头于皮肤呈30~50°角快速从血管正中刺入皮肤后,再呈15~20°角沿血管方向穿刺。
如果穿刺时角度过大,或对穿刺血管的深度估计不足,损伤了血管后壁,导致输液过程中发生液体渗漏。
1.4 固定方法不规范穿刺成功后,应先单手无张力持膜,将穿刺点置于贴膜的中心位置,保证贴膜将整个导管末端完全盖住,再用手挤捏导管末端的贴膜,塑形,然后用手指抚压整片贴膜,边撕边框边按压贴膜的边缘,用记录胶带辅助固定,最后U型固定延长管。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项操作技术,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渗时会引起局部组织疼痛、红肿,甚至于皮肤溃疡坏死,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及时观察,早发现,早处理,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1.外力因素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
2.患者因素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短且不直、皮肤薄等原因,给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好动的天性使针尖容易滑出血管外,导致输液外渗。
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机体逐渐衰老,滴速需减慢,往往由于时间较长而发生外渗。
3.药物因素输入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药物刺激性太大等,均可损伤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而发生外渗。
4.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5.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护理人员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5)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6)同一部位多次穿刺[1]。
6.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会造成严重损伤。
7.护士心理素质原因在医疗护理行业中,极为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而护士的心理因素常被忽视,工作中发现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情绪,与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提出过高要求,给护士的心理造成压力,可能导致穿刺失败。
上大多并不遵循此原则,!次"#的药物只管上午使用$次,下午使用$次。
如医嘱规定头孢哌酮!次"#静脉滴注,如果护士%:&&输注第一次,$’:&&输注第二次,极可能导致下午时药物的血药浓度很高,更易发生毒副作用,而深夜时药物已大部分被代谢,从而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起不到应有的疗效,会给医生传达一种“此药无效”的错误信息。
目前临床用药量一般都比较大,药物种类也很多,要求现用现配,但在患者多,输液任务大时,不能完全做到现用现配,导致药物因配制时间过长可能效价降低或发生某些反应而影响疗效。
还有某些药物未按正确方法使用,如该避光的药物,滴注时未采取避光措施。
$()*对患者的知识宣教不到位,未按要求控制输液滴速*静脉输液速度过快,可使循环血量突然增加,加重患者心脏负担,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特别是小儿、老年体弱心肺功能不全患者更易发生。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护士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和药理知识宣教不到位,有些患者及家属依从性又比较差,为尽快结束输液,自行随意调快输液滴速,引起不良反应,如内科一男性患者,在夜间输注单硝酸异山梨酯时,护士按医嘱滴速调至$&滴"+,-,患者急于尽快输完,自行将滴速调至.&滴"+,-,出现了脉率增快、头晕等症状,幸好被护士及时发现才未引起严重不良后果。
另外个别护士也不注意输液滴速的调控,临床上发现滴速过慢、过快,未按药物性质调节滴速的现象比较普遍。
$(’*机械执行医嘱,药物的配制溶液选择不合适*目前,临床使用的新药越来越多,抗生素换代较快,某些医师对新药知识掌握不全面,甚至对用哪种溶液稀释不清楚,而护士也不知道某些药物的具体用法,导致药物配制出现问题。
如氟罗沙星注射液说明书中写明应用时稀释于’/葡萄糖注射液中,忌与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合用,而医师医嘱稀释液却为氯化钠注射液,护士按医嘱机械执行,致使药物出现混浊报废。
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静脉内液体外渗是临床研究中的常见问题。
静脉输液外渗导致药物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渗入皮下组织,引起患者局部疼痛和肿胀。
严重时,患者会出现皮下组织坏死,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对治疗和康复没有用。
静脉液体外渗导致局部皮下组织坏死,使患者病情恶化并延长住院时间。
因此,应注意静脉输液外渗现象,及时发现和预防,减少静脉输液外渗对患者的危害。
本研究以此为背景,分析了临床护理中静脉输液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临床护理;静脉输液外渗;常见原因;护理对策一、静脉输液外渗常见原因分析输液外渗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血管肿胀疼痛、局部红肿、皮肤变黑。
这些是由于输液引起的外渗症状。
如果静脉有外渗,不治疗会受到影响。
患者的后续治疗也显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清楚地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才能充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下是原因列表:(一)患者个人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有不同的外渗原因。
比如老年人,体液外渗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变厚变硬,血管弹性明显下降,增加液体溢出的可能性。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是天生活跃的。
在穿刺过程中,他们害怕疼痛和哭泣;一旦穿刺完成,针尖由于随机运动而滑出血管,会发生注入溢出。
(二)医务人员的技术因素造成输液外渗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医务人员的穿刺技术,一般是因为医务人员没有专业知识,不知道血管的位置,穿刺技术不足。
同一部位有多处穿刺,穿刺完成后,由于没有定期巡检,输液造成外渗。
(三)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多患者由于自己的疏忽或粗心大意,导致针头松动或拔出,导致输液溢出。
此外,一些失去知觉的患者可能会随意移动,可能会出现针头。
(四)个人疾病因素个别疾病对静脉输液外渗有较大影响。
不同疾病(例如更严重的癌症)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该病需要长期化疗,由于患者长期接受化疗,患者的静脉比较脆弱,大大增加了患者穿刺的难度。
此外,在血管疾病的情况下,很难将针头保持在血管内,因为患者的血管更硬,更容易发生。
静脉留置针的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静脉留置针(vein detained needle)的应用是临床输液较好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减轻婴幼儿因头皮针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
一、操作规范1、用物带至患者床旁,对床号、姓名,向患者解释。
2、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打开导管针外包装,戴手套。
静脉留置针3、选择血管。
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压脉带,按常规进行局部皮肤消毒,待干。
4、取出导管针,去除针套,转动针心使针头斜面向上。
将已备好的静脉输液器的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注意排尽空气,关闭输液器开关。
5、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2~0.5cm.穿刺。
嘱患者握拳,左手绷紧皮肤,右手以拇指和食指夹紧导管针的护翼。
右手固定导管针、左手拔出针心0.5~1cm,左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松压脉带,嘱患者松拳。
6、抽出针心,用专用敷贴固定导管针,在敷贴上写上患者姓名、留置日期和时间,然后固定肝素帽,取出压脉带。
7、脱手套,再次查对无误后,在输液卡上记录时间、滴速并签名。
根据医嘱和病情调节输液速度(参考静脉输液法)8、助患者卧于舒适位置,整理床单位,按皮内注射法处理用物,洗手。
9、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
根据情况进行健康教育。
10、封管:当液体输完后进行封管。
①常规消毒肝素帽。
②将抽有封管液(生理盐水和肝素液生理盐水)的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
(肝素液的配制浓度:1支肝素1.25万U稀释于125~1250mL 生理盐水中,即每毫升含10~100U肝素,用量5mL,严格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一般生理盐水维持6~8小时,稀释的肝素溶液维持12小时)。
③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
④用夹子将留置针硅胶管夹好。
11、再次输液。
①常规消毒肝素帽:松开夹子,将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先抽回血,再推注5~10mL生理盐水。
②然后将输液器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打开调节器调节滴速进行再次输液。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应用;并发症;护理静脉留置针作为传统头皮针更新换代的产品,近年来普遍应用于国内临床,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减少穿刺次数、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等优点,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随时进行输液治疗,且功能逐步扩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医护人员针刺伤的概率[1、2]。
现将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介绍如下。
1静脉留置针应用的扩展1.1用于腰麻利用静脉留置针针芯比腰穿针细的特点,将静脉留置针(型号18G或20G)用于腰麻[3]。
1.2用于引流由于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等特点,临床上可将其用于积液、积气的引流。
持续负压胸腔闭式引流用于张力性气胸患者的院前急救[4]。
1.3用于采血经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多次采血,可取代常规的多次静脉穿刺采血,减轻患者痛苦[5]。
2方法的改进2.1置管马建英[6]置管的方法是在静脉穿刺前将静脉留置针接输液器,把输液调节器置于紧贴莫菲滴管下,或同时将输液瓶放置与操作点平衡,可减少回血时遇到的阻力,降低输液管内的压力和阻力,相当于增加了输液管内的负压,针头一旦进入静脉腔,即可见到明显的回血,从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特别是碰到较细的血管、充盈不显或回流不佳的静脉,该方法比传统方法有着较为显著的优势。
2.2留置时间目前,美国BD公司依据INS发行的2006年版《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标准》和美国CDC的标准,将其留置时间统一为72~96 h。
综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建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应严格按照美国输液治疗学会标准,留置72—96 h。
[7]2.3封管对于凝血机制障碍者,封管液首选生理盐水[8]。
但对于特殊病种,如病情危重、心力衰竭、酸中毒等患者,由于发生了区域性循环障碍,血液黏稠度增加,使用稀释肝素液比生理盐水封管效果要好[9]。
有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稀释肝素液脉冲式封管(推一下停一下),可避免传统法封管的弊端,从而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10]。
患者静脉输液时发生液体外渗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中最为常见的护理技术,是治疗疾病、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给药方式,其护理质量及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及身心状况。
临床多数患者基础疾病较多,血管弹性下降,尤其在输注某些刺激性较强的液体时极易发生液体外渗,破坏患者的皮肤完整性,降低其生活质量。
输液外渗可导致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烧灼感等异常症状,若处理不当,会使局部组织严重坏死。
所以,输液外渗不仅会增加穿刺难度,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创伤,还会加重医护人员的心理负担。
相关研究指出,静脉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的发生与患者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技术因素等密切相关。
对此,积极采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加强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及预防,有助于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1、危险因素分析1.1患者自身因素:患者机体功能减退、痛感低、皮肤松弛,输液时针头容易移位,输液外渗可能性较高;血管弹性下降,组织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导致输液外渗发生;出现谵妄、昏迷状态或使用镇静剂的患者存在烦躁、知觉障碍等现象,自我控制力降低,造成注射针头移位,会进一步增加输液外渗的发生几率;尤其是老年患者血管硬化,穿刺难度大,加之长期输液会损伤周围血管,容易导致输液外渗发生。
1.2疾病相关因素:癌症患者长期进行化疗,反复穿刺及药物激性会导致静脉脆弱,造成穿刺难度加大;脂肪及糖代谢障碍等代谢紊乱性疾病会导致血管硬化,使输液外渗的可能性变大;静脉压升高患者全身静脉淤血,阻碍血液回流,易使输液外渗情况发生;脉管炎、静脉曲张等外周血管疾病也是输液外渗的高危因素。
1.3药物相关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及浓度刺激细胞代谢功能,会造成血管受损,易引发输液外渗。
部分渗透压>500mOsm/L的药物和pH<5或pH>9的注射液在静脉输注时会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或血管损伤发生,此时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容易诱发输液外渗。
1.4护士技术因素:护理人员穿刺不熟练,容易穿破血管,或造成针头移位;缺乏操作经验,血管选择不当,药物推注力度把握不到位,或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也会导致输液外渗发生;静脉通道监护不足,药物的性质及使用方法了解不够,也是引发输液外渗现象的重要原因。
患者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一、目的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的问题,降低局部组织损伤,确保患者安全,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医院所有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药物外渗的情况。
三、应急预案1. 发现药物外渗(1)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
(2)观察患者症状,询问患者感受。
(3)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物种类及浓度等信息。
2. 报告和沟通(1)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2)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情况,取得其配合。
(3)如需其他科室协助,及时通知相关科室。
3. 处理措施(1)根据药物外渗的种类、性质、刺激强度,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
(2)给予局部湿热敷、冰敷、局部封闭等处理。
(3)对化疗药物、高渗性药物、强酸性或强碱性药物等特殊药物外渗,按照专用处理流程进行。
(4)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变化,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4. 记录和归档(1)详细记录药物外渗经过、处理措施及效果。
(2)将相关资料归档,以备查阅。
四、处理流程1. 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
2. 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物种类及浓度等信息。
3. 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如需其他科室协助,及时通知相关科室。
4. 根据药物外渗的种类、性质、刺激强度,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
5. 给予局部湿热敷、冰敷、局部封闭等处理。
6. 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变化,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7. 详细记录药物外渗经过、处理措施及效果。
8. 将相关资料归档,以备查阅。
五、注意事项1.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输液情况,预防药物外渗的发生。
2. 提高护士穿刺技术,减少药物外渗的风险。
3.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观察和护理能力。
4. 定期培训护士,提高其对药物外渗的处理能力。
5.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确保处理流程的顺利进行。
六、总结患者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及时、有效地处理对减轻患者痛苦、防止局部组织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加强护士培训和患者教育,可以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静脉输液中如何处理输液外渗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将药物或营养溶液直接注入人体静脉,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输液外渗的情况。
输液外渗指的是输液液体突然从静脉通道中泄漏到周围组织中,这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静脉输液中如何处理输液外渗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1. 察觉外渗在处理输液外渗之前,医务人员首先需要察觉外渗的存在。
常见的外渗迹象包括:渗出部位出现肿胀、淤血、渗出液体、患者出现局部疼痛等。
医务人员在输液过程中需要时刻留意患者的反应,以及注意检查输液通路是否有外渗迹象的存在。
2. 停止输液一旦发现输液外渗的迹象,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输液。
停止输液可以有效避免进一步的液体外渗,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3. 维持静脉通畅在停止输液后,医务人员需要采取措施维持患者的静脉通畅。
他们可以使用药物或生理盐水来冲洗静脉通道,确保其中没有残余的液体,并及时清除输液外渗的部位。
4. 清洗外渗部位输液外渗的部位有可能会存在感染风险,因此医务人员需要及时、适当地清洗外渗部位。
他们可以使用适当浓度的抗菌药物或生理盐水来清洗,以减少细菌滋生和感染的可能性。
5. 观察患者反应处理输液外渗后,医务人员需要继续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
他们需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局部或全身的不适症状,如外渗部位的疼痛、红肿、发热等。
如有需要,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6. 纠正输液技术输液外渗可能是由于输液技术不当引起的,因此医务人员还需要纠正输液技术,以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他们可以检查输液装置的连接是否牢固、输液速度是否适当、针头是否插得正确等方面,确保输液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7. 报告上级主管在处理输液外渗后,医务人员需要及时向上级主管报告该情况,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记录。
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外渗的情况、处理过程和患者的反应等。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中的输液外渗是一种需要及时处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