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礼仪小故事最新12篇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篇一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
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
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
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
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
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
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
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
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
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
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
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呢?”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
”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
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
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一些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
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
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
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
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
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文明礼仪中,包括许多细节,也有许多逐渐形成的习俗和规矩,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的文明演化形成的。
下面我们来讲述一下几个关于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1. 孔子见鲁宣公:《论语》中有关孔子见鲁宣公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待君主的礼仪和忠诚。
孔子在楚国游历时曾经被楚王所赏识,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
后来,鲁宣公知道孔子的志向,便亲自邀请孔子回到鲁国任教,并派车迎接。
孔子看到鲁宣公的车驾,就立刻下车,改乘卑辞的马车。
这种乘坐方式表明了孔子对待君主的尊敬,也体现了“君
前不俯,言不虚发”的孝子之义。
2. 魏晋世家的传统:在魏晋时期,社会上非常注重家族
的传统和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传统不仅仅是从父辈传给子辈,而是整个家族因家族成员间的互动与维系而形成的。
在这个传统中,人们强调谦让、尊重父母长辈、孝敬祖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
3. 《太极拳体式法要》:太极拳是中国本土的武术之一,最初是由张三丰创建的。
在太极拳中,注重的是内敛和柔性的动作。
在太极拳的体式和动作中,也有许多传统的文化礼仪。
比如,起立时应先屈膝而后直立,这是为了表示尊敬,言行举止要谦虚、有节奏,以表现出太极拳文化的内涵。
上述几则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古人文明礼仪的传统和演化过程,体现出了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
虽然这些文明礼仪现在已经不再像古代那么严格,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它们中找到一些启示,以更好地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传承和发展这种传统文化。
古代礼仪故事古代礼仪故事(一):孔融让梨孔融,鲁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十分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就应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忙、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代礼仪故事(二):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之后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古代礼仪故事(三):古代简短礼貌礼仪故事: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古代文明礼仪经典故事篇一:古代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际、商务、教育等领域中必须掌握的技能。
以下是一些古代文明礼仪的经典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
故事一:孔子的“礼遇”故事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注重礼仪。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向他请教:“我听说你是著名的教育家,请问你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孔子回答说:“我的教育方法是注重礼仪。
”老人听了之后非常惊讶,他说:“你这么年轻就已经懂得这么多礼仪,我非常佩服你。
”孔子谦虚地回答:“我只是从小事做起,慢慢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影响力。
故事二:春秋时期的“三礼”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在这个背景下,礼仪成为了很多国家交流的基础。
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三礼”故事。
当时,楚国和鲁国进行了一场战争,鲁国的军队被打败了。
鲁哀公非常悲伤,他想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来帮助鲁国重建。
他想到了自己的弟弟鲁肃,但是鲁肃已经去世了。
鲁哀公决定让孔子来担任这个职务。
孔子听了之后,拒绝了这个职位,他说:“礼仪是国家重建的基础,但是战争是破坏国家的基础。
我不能为了一个职位而违背自己的道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只有我们遵循礼仪,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三:汉朝的“接待”故事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韩安国的大臣,他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一天,汉武帝派他前往外地处理事务,韩安国非常兴奋,但是他担心路途遥远,无法及时处理事务。
于是他向汉武帝请求:“请允许我乘坐小车载您前往外地处理事务,以便及时处理事务。
”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对他的忠诚和勇气表示赞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它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1. 孔子的谦逊。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鲁国做官。
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对他说,“你是孔丘吧?我听说你很聪明,但是你的衣服穿得太好了,不像一个官员。
”孔子听了之后,立刻回家换上了朴素的衣服。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穿过华丽的衣服。
2. 孟子的孝心。
孟子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他每天都到坟前去拜祭。
有人问他,“你父亲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每天来这里?”孟子答道,“我父亲在世的时候,每天都在忧虑我,现在他已经去世了,我更应该来这里尽孝。
”。
3. 周公的廉洁。
周公是周朝的一位贤臣,他在任官的时候非常廉洁。
有一次,有人送给他一匹名贵的马,周公拒绝了,并说,“我不能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以免影响我的公正。
”他的廉洁品质让人们敬佩不已。
4. 孝文帝的宽容。
汉武帝刘彻有一个弟弟叫刘澜,刘澜品行不好,但是汉武帝却对他非常宽容。
有人问他为什么,汉武帝说,“兄弟之间应该互相宽容,不能因为他的过错就剥夺他的地位。
”。
5. 韩非子的忠诚。
韩非子是秦朝的一位重要宰相,他对秦始皇非常忠诚。
有一次,秦始皇问他,“如果你的父亲和我同时掉进水里,你会先救谁?”韩非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先救您,因为您是国家的君主。
”。
6. 荀子的正直。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非常正直。
有一次,他担任官职时,有人送给他一些贵重的礼物,他拒绝了,并说,“我不能接受这些礼物,以免影响我的公正。
”。
7. 孟子的仁爱。
孟子曾经说过,“仁者爱人,义者敬人。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仁爱之心,善待他人,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8. 墨子的兼爱。
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不分亲疏,平等对待所有的人,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9. 孔子的孝道。
孔子曾经说过,“孝顺父母,是为孝。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10. 汉武帝的明君之道。
古代名人礼仪故事翻阅历史,我们发现流传着许多中国古代有许多名人礼仪的生动故事,一直影响着我们。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古代名人礼仪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古代名人礼仪故事1: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
古代礼仪的故事古代礼仪是古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古代,礼仪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宗教仪式等方方面面。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几个古代礼仪的故事,以此来了解古人的生活和文化。
故事一,孔子的礼仪教诲。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礼仪的重视可谓是有口皆碑。
据传,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一则故事,有一位年轻人在参加宴会时,不懂礼仪,举止粗鲁。
他的举动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宴会的气氛也变得尴尬起来。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找到了这位年轻人,耐心地教导他关于宴会礼仪的知识,并告诉他在社交场合要学会尊重他人,懂得礼貌。
这位年轻人在孔子的教导下,渐渐明白了礼仪的重要性,从此以后,他在社交场合举止得体,受到了他人的尊重和欢迎。
故事二,古代宫廷的尊卑礼仪。
在古代的宫廷里,尊卑礼仪是非常严格的。
皇帝是整个国家的统治者,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而臣子们在皇帝面前必须遵守严格的礼仪规范,比如要行跪拜之礼、言谈举止要恭敬有加等。
有一次,有一位大臣在朝会上不慎失言,得罪了皇帝。
皇帝勃然大怒,要将其处死。
后来,其他大臣请求皇帝宽恕他的过错,并表示这位大臣平日里忠心耿耿,只是一时冲动失言。
皇帝最终宽恕了这位大臣,但也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责备。
这件事情让其他大臣深刻地认识到了宫廷礼仪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也更加恪守礼仪规范。
故事三,古代婚礼的仪式。
古代的婚礼仪式也是充满了严谨的礼仪。
在古代,婚姻是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婚礼的仪式显得尤为重要。
在一次古代的婚礼上,新郎新娘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进行了一系列的仪式,比如交杯酒、行三揖、交换誓言等。
这些仪式都代表着新郎新娘对彼此的承诺和对婚姻的重视。
在婚礼上,亲友们也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比如要穿着整洁、言谈举止要得体等。
这些礼仪规范的遵守,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婚姻的重视,也展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谨和庄重。
通过以上几个古代礼仪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们对礼仪的重视和遵守。
中国⽂明礼仪⼩故事(12个)⽂明礼仪是⼈类为维系社会正常⽣活⽽要求⼈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那么,⼤家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明礼仪⼩故事吗?下⾯⼩编分享12个中国⽂明礼仪⼩故事,供⼤家参考。
更多礼仪相关⽂章内容推荐(↓↓↓)中国⽂明礼仪⼩故事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仓仓顶时,从⾕仓下纵⽕,舜⼿持两个⽃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耕种,⼤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把两个⼥⼉娥皇和⼥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
舜登天⼦位后,去看望⽗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中国⽂明礼仪⼩故事2、啮指痛⼼曾参,字⼦舆,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得意弟⼦,世称“曾⼦”,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打柴。
⼀天,家⾥来了客⼈,母亲不知所措,就⽤⽛咬⾃⼰的⼿指。
曾参忽然觉得⼼疼,知道母亲在呼唤⾃⼰,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忽然到来,我咬⼿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三省吾⾝”(《论语·学⽽》)的修养⽅法,相传他著述有《⼤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中国⽂明礼仪⼩故事3、亲尝汤药汉⽂帝刘恒,汉⾼祖第三⼦,为薄太后所⽣。
⾼后⼋年(前18)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不交睫,⾐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尝过后才放⼼让母亲服⽤。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景之治”。
中国⽂明礼仪⼩故事4、芦⾐顺母闵损,字⼦骞,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弟⼦,在孔门中以德⾏与颜渊并称。
古代礼仪小故事在古代,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古代的礼仪小故事。
故事一,孔子的谦让之道。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礼仪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互相尊重。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
宴会上,主人看到孔子的学生们都很有礼貌,便对孔子说,“你的学生们都很有教养,一定是你的教导有方。
”孔子却谦虚地说,“不敢当,他们的品德是他们自己的功劳。
”孔子的谦让之道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故事二,周公的断案公正。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贤明的宰相,他在处理案件时非常公正。
有一次,有两个人因为一块地产发生了争执,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这块地的合法主人。
他们就把这个问题告诉了周公。
周公听了他们的诉说后,决定亲自去看看这块地。
当他看到这块地时,他发现这块地的中间有一块大石头,而这块石头正好分割了这块地成为两半。
周公就决定把这块石头打碎,然后把这块地分成两半,让两个人各自拥有一半。
两个人听了周公的判决后,都觉得非常公正和合理。
故事三,阿拉伯的客人礼仪。
在古代的阿拉伯,有一位富有的商人,他非常尊重客人,对待客人非常热情。
有一次,一个陌生人来到了他的家中,他立刻让家人招待客人,为客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宴。
客人吃完饭后,商人还为客人准备了一间舒适的客房,让客人好好休息。
第二天早上,客人告别时,商人还送给客人一些贵重的礼物。
客人非常感动,对商人的热情款待表示了感谢。
这些古代的礼仪小故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人对待礼仪的重视和对待他人的尊重。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古人的礼仪之道,尊重他人,谦让待人,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社会更加和睦。
愿我们都能从这些古代的礼仪小故事中汲取智慧,让礼仪之道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光芒。
古代礼仪小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古代礼仪小故事古代礼仪小故事集锦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古代礼仪故事
(一)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二)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三)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
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
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四)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
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
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
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
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
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
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