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片虫
- 格式:ppt
- 大小:553.00 KB
- 文档页数:16
姜片虫生活史浸制标本
摘要:
1.姜片虫的简介
2.姜片虫的生活史
3.姜片虫浸制标本的方法
4.姜片虫浸制标本的意义
正文:
【姜片虫简介】
姜片虫,学名为Fasciola hepatica,又称肝片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和动物肝脏的寄生虫。
姜片虫感染会导致姜片虫病,严重时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因此,对姜片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和公共卫生意义。
【姜片虫的生活史】
姜片虫的生活史分为三个阶段:虫卵、毛蚴和成虫。
虫卵随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进入水体后孵化出毛蚴。
毛蚴寄生在淡水螺蛳体内发育为尾蚴,尾蚴再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肝脏内发育为成虫。
成虫在肝脏内产卵,卵随宿主的肝脏组织损坏而排出体外,完成生活史的循环。
【姜片虫浸制标本的方法】
姜片虫浸制标本是研究姜片虫病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观察姜片虫的形态特征。
浸制标本的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采集虫体:从感染者的肝脏组织中取出姜片虫。
2.固定:将虫体放入10% 的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保持虫体形态。
3.脱水:将固定好的虫体放入70% 的酒精溶液中脱水,使虫体组织变硬。
4.清洗: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虫体,去除酒精溶液和福尔马林溶液的残留。
5.透明:将虫体放入透明胶中,使虫体组织透明。
6.封片:将透明好的虫体盖上盖玻片,固定并标明虫体名称、编号等信息。
【姜片虫浸制标本的意义】
姜片虫浸制标本在研究姜片虫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姜片虫的形态特征,可以加深对姜片虫的认识,为研究姜片虫病的病原学、病理学、诊断学等提供依据。
姜片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姜片虫病(fascio1opsiasis)是由布氏姜片吸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诊断提示】
1.流行病学曾有流行地区生食菱角、藕史,青少年多见。
2.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1~3个月,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有上腹部隐痛,类似溃疡病者,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晚期以腹泻为主,大便量多,含有不消化食物,奇臭。
儿童可有局部或全身水肿、贫血或发育障碍,全身中毒反应,可产生急性肠梗阻,晚期可有腹水。
3.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粪便镜检可找到虫卵或成虫。
【防治措施】
1病原治疗口比喳酮:总量为10~20mg∕kg,1次顿服或分2次服。
硫氯酚(硫双二氯酚):成人3g,儿童40~50mg∕kg,于晚间空腹顿服,或连服2晚。
吠喃丙胺:60~80mg∕kg,最大量3.Og,分4次服,连服2d。
槟榔:成人50g∕d,儿童每岁2.0~3∙0g,每日总量不超过30g,加水煎煮Ih,浓缩成IOOn11,晨空腹1次服,连服3d。
4.对症治疗包括抗过敏、防治贫血治疗。
5.预防避免生食菱角、藕等水生植物。
人体寄生虫学要点解析――布氏姜片吸虫
人体寄生虫学要点解析――布氏姜片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buski,姜片虫)
【要点解析】
1.生活史
姜片吸虫生活史基本同肝吸虫,但成虫寄生在人和猪等动物的小肠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扁卷螺,尾蚴附着在水生植物(红菱、浮萍、茭白等)表面形成囊蚴,人体感染是经生食以上水生植物而误食了囊蚴所致。
2.要点
(1)姜片虫完成生活史需要一个中间宿主和水生植物媒介;成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的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
(2)姜片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成虫寄生引起的机械性损伤和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3)检获粪便中虫卵是确诊姜片虫感染的主要方法。
姜片虫卵与肝片形吸虫卵和棘口类吸虫卵的形态十分相似,应注意鉴别。
【注意事项】
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
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布氏姜片虫布氏姜片虫(学名:Globodera rostochiensis)是一种寄生性线虫,主要危害马铃薯作物。
它的成虫体长约0.5毫米,呈卵圆形,身体分为头、体和尾三部分。
头部具有一对针状结构,用于刺穿植物根部并吸食汁液。
体部长而细长,尾部略呈圆锥状,帮助虫体在土壤中移动。
布氏姜片虫以马铃薯为主食,由其刺穿马铃薯根部吸食养分,导致植株生长迟缓、叶片黄化、产量降低。
此外,它还能传播马铃薯危害性病原菌,如马铃薯危害性囊状线虫和镰刀菌。
因此,布氏姜片虫是马铃薯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
布氏姜片虫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四龄期、成虫期和囊期。
卵通常在受感染马铃薯根际土壤中产生,经过数周孵化出幼虫。
幼虫四龄期时,它们开始侵入马铃薯根部,并在根内形成白色或棕色的虫囊。
成虫期时,虫囊破裂,释放出成虫,从而完成了一次生命周期。
布氏姜片虫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
直接损害是指虫体刺穿马铃薯根部吸取养分,导致植株生长受限。
间接损害则是指虫体传播马铃薯病原菌,导致病害加剧。
由于布氏姜片虫的寄生性,一旦感染了土壤,就很难通过化学手段进行控制,因此马铃薯种植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预防和防治布氏姜片虫的关键在于土壤管理和病害监测。
种植马铃薯前,需要进行土壤检测,确保土壤中没有布氏姜片虫卵或幼虫的存在。
马铃薯的连作或者长期栽培都会增加布氏姜片虫的危害程度,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轮作,以防止病害的累积。
此外,选择抗性品种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一些品种对布氏姜片虫具有较强的抗性,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在发现布氏姜片虫危害时,及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土壤处理,例如热水熏蒸和化学灭虫剂的施用,可以杀灭土壤中的布氏姜片虫。
此外,选择适当的防虫剂进行喷洒,控制成虫的数量,也可以减轻病害的危害程度。
总之,布氏姜片虫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主要危害虫,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需要重视其防治。
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病害监测和适当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布氏姜片虫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损害,保障马铃薯生产的顺利进行。
/
姜片虫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怎么根治!
姜片虫病常见的并发症
肠梗阻
姜片虫病有什么并发症
一、并发病症
变态反应、肠梗阻、粒细胞浸润、肺部、肠道细菌感染等。
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ileus)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
为常见急腹症,可因多种因素引起。
起病初,梗阻肠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变,继则发生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壁循环障碍、坏死和继发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
粒细胞浸润,大多指中性粒细胞浸润,是白细胞的一种。
粒细胞浸润是指由于异物引起了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聚集在炎症部位,其胞内的蛋白水解酶等化学物质被释放出来,对血管和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肺部感染的主要症状有:呼吸困难,体温变化、咳嗽、痰量增多与痰液性状。
肠道感染的主要症状有:腹泻、呕吐、腹痛,可见发烧。
文章来自:39疾病百科 /jpcb/bf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