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创作中的佛学精神_王丹
- 格式:pdf
- 大小:147.12 KB
- 文档页数:4
和平网论萧红小说中的佛学意味第一篇:和平网论萧红小说中的佛学意味和平网论萧红小说中的佛学意味摘要:萧红是极具个性的现代女作家,也是东北作家群杰出的代表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细腻的情感体验使得萧红的作品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和彻悟。
虽然萧红没有明显的佛学信仰,但是她小说中对苦难人生的阐释,对生与死的理解以及对自然万物的包容情怀都处处体现出了佛学的禅机。
关键词:萧红佛学精神苦难生死参悟中国的文学自古以来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演绎的是佛教的故事,《红楼梦》也是处处体现了佛家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禅语。
在近代的文学世界中,更有许多作家的创作受到了佛学的影响,例如许地山、巴金、王统照以及施蛰存等等。
其中在萧红的作品中,更是逼近了佛学的精髓,虽然作家没有明显的佛学信仰,但是她对人生的体悟以及对生命的感怀都潜伏着佛教的底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苦难的人生体验契合佛学中“一切皆苦”的命题文学是人类诉说苦难的发泄方式。
谢有顺甚至认为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史几乎就是一部苦难史,而“一切皆苦”是佛学最基本的命题之一。
方立天也曾指出“人生是苦的命题,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①。
所谓“一切皆苦”,是因为外界环境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是人自身不能主宰的,外物的诱惑加上自身的欲望常使人迷失,因此苦难就会伴随左右,也是佛家讲的“劫数”。
拿萧红的生命体验来说,她的整个人生经历就是苦难的叠加。
萧红本出生在富贵之家,她幼年丧母,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她的童年十分不幸。
成年时父亲逼萧红嫁给军阀的儿子王恩甲,于是萧红毅然的离家出走,从此过上颠簸流离的生活。
之后萧红在漂泊时受到了王恩甲的欺骗,与他结合并怀上孩子,而就在此时,王恩甲居然抛弃了怀孕的萧红。
这是萧红人生中最困难的阶段,拖欠着旅店的费用使得她沦为了人质,幸好此时遇到了萧军。
可是与萧军的爱情之路也走得很坎坷,生活的困苦常常将爱情的浪漫击败,萧红最终还是与萧军分手。
论萧红的悲剧意识在女性形象中的反映广州第九十一中学黄晓丹内容提要:萧红小说有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识。
一生坎坷的遭遇使这位才情出众的女子的笔致比别人多了一份冷然与凄美,应该说,其自身悲剧性的人生经历,与其作品中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
在最初的创作中,萧红便开始了对人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她以先觉者的姿态抒写着人类苦难的命运。
而历次生活的变故,使得萧红将思考的核心放在了对妇女命运的探索。
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在简约清丽的文字中揭示人世间的灰暗和丑恶,鞭挞民众的愚昧和麻木,感慨生的艰难和无奈,抒写着女性的悲剧和人类生命的悲剧。
关键词:萧红小说悲剧意识女性形象萧红,她的一生,是坎坷寂寞的,自她踏上文坛之日,就已经背负着沉重的人生枷锁。
正是这不公的现实、坎坷的遭遇和磨人的孤寂,让这位原本就才出众的女子多了一些沉思,使得她的笔致比别人多了一份冷然与凄美,使得作品字里行间显露出深深的悲凉之感。
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在简约的文字中揭示人世间的灰暗和丑恶,鞭挞民众的愚昧和麻木,感慨生的艰难和无奈,抒写着人间种种饱含苦难的悲剧故事。
萧红的创作中隐隐有鲁迅的风骨,凭一枝笔反映当时中国真实的社会,不粉饰,亦无颓丧,魅力经久不衰。
《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反映当时中国各个层次人群生存状态的作品相继从她的笔端流淌。
而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她笔下多灾多难的女性。
本文试探究萧红小说悲剧意识在女性形象中的反映。
1.“女人的天空是低的”——女性悲剧的命运多数的女作家笔致是纤巧细腻的,而萧红的作品,给人感触最多的是冷然与凄美,她曾说过:“女人的天空是低的。
”的确,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中,女性的地位是从属于男性的,她们作为“人”的价值注定被无情地践踏。
萧红作为一个女性,她饱受男权社会之苦的人生体验几乎影响着她的全部创作。
她擅长于将自己悲剧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作品中,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揭示触目惊心的严酷事实,不仅关注着女性由经济压迫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更集中审视和批判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和伦理道德给妇女造成的不幸和伤害。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摘要: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独具个性、别具风格的作家。
她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个人经验主义色彩,她的部分作品甚至可以看作是对自我经验的复写,因此她的成长经历对其文学创作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
萧红的一生承载了太多的苦难,在她营造的艺术世界里饱含丰富的悲剧意蕴。
本文将从内容和审美两个方面来把握萧红小说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萧红女性意识悲剧意识生存困境有人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算不上一位大家,但却是一位风格独具的作家。
艰辛多舛的人生经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苦难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记忆,造就了她作品的感情基调,使她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悲剧意识。
她以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灵活运用多种审美表现手法,从麻木的生存态度及对死亡的独特认知、女性意识角度两个方面写出一幕幕社会悲剧。
一、生与死的困惑郭沫若在《生命底文学》一文中写到:“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
离了生命没有文学。
” [1]萧红的创作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正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通过对乡民麻木生存状态的书写来揭示生命的价值,进而呼唤人性尊严、人生温暖。
萧红的一生是不断被伤害被放逐的一生。
这种生命体验使其倾向于表现生命的悲剧意味,即“为死而生、由生而死”的悲剧。
萧红的这种生命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乡民的生存状态的揭示和对死亡的独特感受和描写上。
如果说死是生的最终归宿的话,那么生就是死的准备阶段,生与死之间的生存困境便全是苦难了。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1日(阴历五月初五)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在呼兰县的传统习俗中女孩出生在阴历初五被视为不祥,萧红的生日也被迫推迟一天。
母亲姜玉兰是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人,父亲张延举自私而残酷,张家大院对男性子嗣期待已久,可萧红偏偏是个女孩子,同家庭期望相悖的女儿身份,注定了她一生的不幸,作为女性的萧红从一开始就承受了一层为女性所特有的歧视及压抑。
一生都在追求爱情的萧红,在爱情中得到的却只有伤害、痛苦、悲哀和幻灭。
为女性请命的“大智勇者”――萧红王晓冬摘要:萧红,一生苦难,她笔下的女性也都带着苦难的枷锁,但在其女性意识深处,涌动着一种可贵的抗争精神,闪烁着对于生存价值和生命尊严的渴望。
萧红当之无愧是为女性请命的“大智勇者”。
关键词:萧红女性悲剧启示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A Woman with Great Intelligence and Bravery Appealing for Female—XiaoHongWANG Xiao-dong(School of Engineering,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3)Abstract: XiaoHong, Who sufferred a lot in all her life, makes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her writings all with the shackles of misery, but there surges deeply one kind of valuable qualities ofawak ening,resisting and summoning in their consciousness,Which glitter with female’s thirst for dignity and values of their lives. She is really a female with great intelligence and bravery.Key words: XiaoHong;female;tragedy;inspiration“一年之中三百六十日,日日在愁苦之中,还不如那山上的飞鸟,还不如那田上的蚱虫……”①这是萧红的小说《朦胧的期待》中李妈吟唱的一首歌,读着它,不禁会激起一阵情感的震颤。
晚清小说家刘鹗曾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②。
浅谈萧红作品中的孤独意识与生命意识郭海岩(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9—2A)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个人特色的一位女作家。
无论是她仅有三十一载的惨痛经历,还是她那永远都不会随时间消逝的文字气息,专属于萧红的孤独意境和强烈的生命意识,都向世人传达了一个平凡女人所背负的沉重和疼痛。
笔者就以萧红生平的主要作品做一浅显的论述,着重分析其字里行间中所隐藏的漂泊人生和坚定追求。
关键词:萧红;孤独意识;生命意识引言:流转不定的人生,似乎是一个人功成名就的重要奠基和前奏。
童年亲情的冷漠,爱情婚姻的不幸,写作生涯的坎坷多舛。
短暂的岁月里,却冗杂了难以计数的辛酸和苦楚。
无论是与她有过牵扯的同时代的友人,抑或是渐渐开始关注她的晚辈后生。
无论是亲眼所见她的流离凄苦,抑或是亲耳所闻她的一生漂泊,抑或是通过研读文字来注解一个孤独女性的价值追求。
属于萧红的那种仍然无法摆脱的孤独意境,在世事变迁之间,一直紧紧依附着柔弱的羽翼,属于萧红的仍然坚定地前行的信仰,一直牢牢把握着对未来并不明确的方向。
孤独的人生境界,给予了萧红不能磨灭的生命意志,纵然有过太多的无可奈何,纵然丛生荆棘阻挡,纵然明知自身力量无法企及。
萧红,断然不会回头,断然不会屈从。
一、萧红作品中的孤独意识“家”在萧红的脑海中,似乎从未出现过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界定,模糊的回忆里,生命的绝大部分光景都辗转于“从异乡又奔向异乡”的流浪岁月中。
饱尝人性最底层的恶劣,,忍受世间最无情的冷眼。
漂泊、流浪、并最终客死异乡。
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总是以“无家人”自诩,并且常常感叹着家的失却和亲情的淡漠。
“家乡这个概念在我而言基本上是不甚切的……‘家’在我等于没有了”(《萧红全集》)的确,“家”并不意味着出生后就能确切地拥有它,对于一个自成年后便开始反抗包办婚姻,逃脱封建桎梏的女孩子来说,往后的十二年,便再无依托可言了。
即便是简单的七栖息之地,都需要千辛万苦的寻找。
那么,“家”又从何而来呢?没有了家,也就没有了世间一切幸福的源头,那些本在想象之中逸散着温暖的容颜,只在萧红痛苦的泪眼里,慢慢地清晰,继而,又变得模糊。
解析萧红小说的文化批判意识解析萧红小说的文化批判意识萧红;小说;文化批判萧红从现代文化视点出发,对源于农业文明的传统文化作了深刻的透视。
她揭示其扼杀人性的残酷性、污染童心的腐蚀性、鬼神文化的荒谬性以及落后于时代的陈滞性,从而呈现出深刻而独特的文化批判意识。
作为三、四十年代东北流亡作家群的代表作家,萧红的创作自觉地流露出对东北历史文化的剖析和批判意识。
这既来自于内忧外患双重压迫下痛苦的内省,也来自于作家对历史的重负和阻碍民族前进的国民性病态的洞察。
萧红信奉“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致力于“改造国民灵魂”的巨大历史课题。
当她站在现代文明的高度来观照和反思她所熟悉的原始性的农村生活时,一种难以排遣的忧郁悲愤之清深深地搅扰、震动着她,她开始认真地思索几千年中国乡土社会的生存状态。
其创作的侧重点也从揭露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对农民的剥削压迫转移到批判封建主义传统文化对人民的精神毒害上来。
因此萧红的作品的意义就不止停留在以社会上各种人生悲剧来反映现实的残酷性这一层面上,即不仅仅要揭示社会表层的脓血,更要致力于表现广大下层人民心灵的严重疤伤及造成这一创伤的历史文化原因。
揭露封建传统文化观念违反和扼杀人性的本质中国是礼治社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治文化重视人的行为规范,礼治文化的行为规范与人的自然天性相抵触。
在封建宗法制乡村社会,妇女和儿童首先成为病态文化的受害者。
发生在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等女性身上的悲剧是封建宗法社会男权文化扼杀人性、摧残生命的结果。
“女人非人”,女人没有独立生存意义和价值这种观念已经深人民族精神、社会心理,成为一种共识为人们所接受,进而凝结成顽强的传统意识、巨大的历史惰力,主宰着妇女的肉体和灵魂,规范着妇女的言行和举止。
人侵者的强暴、剥削阶级的残忍固然虐杀了许多女子的生命,然而更为广大的妇女却牺牲于这种代表着男权的传统文化之下。
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一生受尽坎坷欺辱、伤痕累累的萧红,对于“人”的尊严,有着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敏感,哪怕是最微小的无心的贬抑和伤害,都会引起她心灵的颤栗,无尽的哀怨。
摘要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东北女作家,她的作品中蕴藏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本文通过对其小说文本的解读,从启蒙、女性、底层以及艺术构成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情怀,以求进一步感受萧红那颗悲悯、博爱的心。
首先,萧红师承了鲁迅的启蒙主义文学传统,她站在启蒙的立场上去拯救人们,重塑国民的精神灵魂。
她在小说中,对乡土社会进行了一番深刻的精神批判。
她揭示了村民精神缺失的生物性存在状态,抨击了他们自我迷失的异化精神信仰,披露了乡土社会中阴郁的环境与阴暗的性格。
同时,萧红也剖视了知识分子的病态灵魂。
在长篇小说《马伯乐》中,萧红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在抗战乱世中一味逃避的知识分子马伯乐,揭露了他的病态思想和畸形灵魂。
其次,作为一个女性,萧红的生命体验是痛苦的,她对受苦受难的女性同胞投去了更多的关注目光。
她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女性的生活之苦与生命之痛。
她笔下的女性,不仅饱受贫穷、疾病、生育的折磨,还要承受情爱缺失之痛。
同时,萧红也深刻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迫害。
再次,底层民众,始终是萧红关爱的对象。
一方面她看到底层百姓徘徊在苦难之中,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爱和同情。
另一方面她又看到底层人们能够勇敢地面对苦难,赞扬了他们具有的那种顽强生命力。
最后,在传达自己的人道主义情怀时,萧红采用了多种艺术方式,“含泪的微笑”,融情于景,自由无拘的语言,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关键词:萧红;人道主义;启蒙;女性;底层AbstractXiao Hong is an active northeast writer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circle in 1930s,her works are imbued with a profound humanitarian feelings.This paper analyses her novels from enlightenment,female,bottom and artistic composition,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her novel text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humanitarian feelings of her works and feel her universal love.First of all, Xiao Hong inherited LuXun's literary tradition of enlightenment,she saved the peple from enlightenment standpoint,in order to rebuild the pople's soul.In her novels, she criticized the rural area's spirit profoundly. She revealed the villagers' biological state of existence which lacking spirit, attacked their catabolized faith which was self-alienation,also, she revealed the gloomy environment and the somber character of rural area. Meanwhile, Xiao Hong had insight of the intellectual's sick soul.In the novel "Mabole", Xiao Hong shaped Mabole with humorous and ironical tone,a intellectual who escaped blindly in the turbulent environment of war,and exposed his morbid thoughts and deformed soul.Secondly, As a woman, Xiao Hong's life experience was painful, sh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ainful women.She illustrated the female's pain thoroughly. The women in her novels not only suffered from poverty, sickness, maternity torture, but also endured the pain of lacking love. Meanwhile, Xiao Hong also criticized the male society which persecuted the women deeply.Again, The bottom people were always the object of Xiao Hong's love. On the one hand ,she saw the bottom people wandering in misery ,placed deep love and sympathy on them, On the other hand, she saw the bottom people can face up suffering bravely, praised the tenacious vitality they had.Finally, Xiao Hong used a variety of art forms to convey her humanitarian feelings. "tearful smile", expressing her feelings through the scene, free and unrestrained language, displaying unique art style and charm.Key words: Xiao Hong; humanism ; enlightenment; female; bottom引言引言萧红,这位来自东北黑土地上的女儿,是一位非常富有文学创作才华的女作家。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40501秦祖辉:《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内容提要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现代女作家。
悲剧统摄着其文其人。
本文从悲剧美学的角度,结合萧红的个人经历,全面、系统地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
论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我将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分为社会悲剧和生命悲剧。
萧红观察社会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服膺左翼意识形态,后期关注人类的愚昧,而对于中国女性悲剧的思考贯穿前后两个时期。
对于生命本体悲观而不绝望是萧红的生命悲剧观。
她凭借对苦难的体验,领悟了生命本体的悲剧,从而无意中沟通了佛学。
她的作品渗透着“一切皆苦”的佛学教义,但又是带着理解、同情、平静和坦然,并不让读者绝望。
第二部分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审美风格。
我将萧红小说的悲剧审美风格分为悲壮之美和中和之美。
悲壮之美主要存在于反映阶级斗争、民族斗争这类作品中,符合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主题,但这类作品往往存在着语言晦涩,人物概念化等缺点,而且也未达到崇高的美学境界。
中和之美标志着萧红小说悲剧审美风格的最高成就。
我从萧红平静淡泊的创作心态:悲剧意识与喜剧意识、以至与更为细腻的悲悯、嘲讽意识的相互交织:儿煮叙事视角的巧妙运用:小说诗化特征这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2扬州大学硕士论文AbstractXiaoHongisaChinesecontemporarywomanwriterwithcharacteristicstyleandtragedygovernsherlifeandherwritings.Fromtheviewoftragedyaesthetics,accordingtoherpersonalexperience,thisthesisanalysestragedycontentandaestheticsstyleofXiaoHong’sfictionscomprehensivelyandsystematically.Thewholethesisiscomposedof2parts.ThefistpartanalysestragedycontentofXiaoHong’Sfictions.Idivideitintosocialtragedyandlifetragedy.ThepointofXiaoHong’Sobservingsocietywasdifferentduringherlife.Inearlierstage,sheacceptedtheideaoftheleft—wingwritersofchina;inlaterstage,sheattachedimportancetOhumanignorance.DuringherwholeLife,sheconsistentlyponderedoverthefateofChinesewomen.IconsiderthatthepointofXiaoHong’slifetragedyispessimisticbutnotdesperate.Bylearningthroughthemiserablepersonalexperience,XiaoHongknewthetragedyofthelifeandlinkedBuddhismaccidentally.HerfictionsinvolvenotonlytheideaofBuddhism…·‘‘everythingisbitter’’,butalsothefeelingofunderstanding,sympathyandcalnl.So,Herfictionsdonotmakereadersdesperate.ThesecondpartdiscussesthestyleoftragedyaestheticsofXiaoHong’Sfictions.IdivideitintotheaestheticsofmovingandtragicandtheaestheticsofneutralandharmoniousTheaestheticsofmovingandtragicmostlyliesinthoseworksthatreflectthestruggleofdifferentsocialclassanddifferentnation.Althoughaccordingwithtimestopicof1930s,ithassomemistakessuchasobscurelanguageandconceptualcharacter,anditdoesnotreachtheaestheticsofsublime.TheaestheticsofneutralandharmoniousindicatesthehighestachievementoftragedyaestheticsofXiaoHong’Sfictions.Idiscussitfrom4Darts:thecalmwritingpsychologyofXiaoHong;theintertextureoftragedy,comedy,minutesympathyandtaunt;thecleveruseofchild’Snarrativeangle;thepoeticfeatureoffiction.秦祖辉:《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引言萧红,这位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从1933年5月发表处女作《弃儿》到1941年9月发表《九--it.致弟弟书》,九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匹黑马,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封建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其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无数曲折与坎坷,但同时赋予了她对生命细腻而敏锐的感知,给予了她文学创作的灵感与源泉。
在她出生成长的生命之源呼兰县,见证了东北农村生活的麻木、腐朽与闭塞,这样的生命状态刺激着萧红的内心,产生了对于生死的强烈思考,获得了关于生命意识书写的独特感悟。
萧红的创作与同时期作家相比有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她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不断感知生命的存在状态,了解生命存在的形式,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她重视生命个体的主观体验与生命意识的展示。
本文以此为线索,拟从《呼兰河传》与《生死场》的文本呈现中,探寻萧红的生命意识及其表现方式,同时结合萧红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探寻其生命意识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分析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以及对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来剖析作家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萧红的生命意识以及她对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生命意识;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On the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Take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s anexampleAbstract: Xiao Hong i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female writer, a dark hors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four talented wom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feudal turbulent times, her short life was full of countless twists and turn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gave her a delicate and keen perception of life, and gave her the inspiration and source of literary creation. In Hulan County, the source of life where she was born and grown, she witnessed the numbness, decay and obstruction of rural life in the Northeast. Such a state of life stimulated Xiao Hong's heart, produced a strong thinking about life and death, and gained a unique writing about life consciousness. Sentiment. Xiao Hong’s creation is unique from the writers of the same period, that is, she constantly perceives the existence of life through her own life experience, understands the form of life existence, and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life existence. She values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life of individual life. A display of consciousness. Taking this as a clu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its expression methods from the textual presentations of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Xiao Hong's social life , And analyze the author’s creative concept b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life and the writing form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her thinking about life.Key words: Life Consciousness; Xiao Hong; "Hulan River Biography"; "Life and Death Field"目录引言一、生命意识与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源流(一)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起源(二)中国新文学小说发展过程中生命意识的觉醒二、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一)原始的生命动力(二)生命的悲剧意识(三)孱弱的女性地位三、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一)情绪体验式的创作(二)意象化的叙事手法四、萧红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一)充满抗争的时代背景(二)饱含激昂的地域文化(三)遭受曲折的生命体验五、结语参考文献致谢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引言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曾经在文艺界掀起过巨大的波澜,众多学者也曾多方面的去调查并且研究萧红创作的灵感源泉,通过回溯其经历过的历史背景以及时代环境等方面。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女性作家,她在短短的九年文学创作生涯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短暂而艰辛的一生竟给后人留下百万字的作品。
其中的小说创作更是独具艺术魅力,本文就对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上进行简单的探讨,我的论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萧红小说创作中的自觉地女性意识;第二,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悲观的生命意识;第三,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深刻的民族意识。
进而说明萧红小说创作在当时的思想追求的独一无二性以及在今天仍然散发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萧红,是崛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极富才情而又独具特色的女性作家。
她所处的年代正值国家灾难深重、民族危亡的时刻,而萧红也是处于刚刚冲破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在饱受饥寒、流离和两次被恋人抛弃的痛苦后,与文学青年萧军走到了一起。
虽然二人生活很困顿,但充满了安谧与温馨,因此心境平和开阔。
在萧军及当时左翼作家和左翼思潮的影响下,萧红自觉地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写下了《王阿嫂的死》、《哑老人》、《夜风》、《生死场》等一系列反封建反侵略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
也因此成为鲁迅最欣赏的作家之一。
鲁迅曾预言‚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象丁玲取代冰心一样。
‛①但是,萧红并没有追随潮流去描写面对面的血腥的战斗场面,她深知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直接经验,于是将目光投向她所生长的东北偏远农村的下层劳动人民。
在这些和她朝夕相处的善良淳朴的百姓中间,萧红找到了她写作的源泉,也找到了她思想与情感的源流。
因此在她短短的9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中国现代文坛留下了近80万字的遗产。
在萧红的小说创作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一位情感细腻,温和善良的女性,在旧中国的农村,以一种敏锐的目光,透视着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风雨如晦,民生凋敝,百姓在麻木与困顿中挨着苦难的日子,在这片黑土地上,萧红感受着女性所承担的奴隶般的悲惨的命运,生命接近死亡时的悲怆与无奈,以及可悲又可怜的国民灵魂的劣质性。
生的顽强,死的挣扎——解读萧红对“生命”的阐释
艺丹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15)002
【摘要】萧红通过她笔下的人物命运,完成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的最终答卷.通过对萧红笔下几种"生命"形态的分析以及与作家萧军、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比较,可以解
读作为东北流亡作家群一员的萧红,在体验时代、历史和人生的悲哀的同时,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积极探索.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艺丹
【作者单位】广东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广东,广州,5102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挣扎在人生两极——萧红的生命抉择与文本诉求 [J], 赵静;王亚丽
2.完美阐释的欲望与阐释限度的反思—萧红《呼兰河传》的再解读 [J], 翟永明
3.绘影萧红:门外的世界与窗里的人生——解读萧红作品中门窗意象的深层意蕴 [J], 王丹
4.孤寂中的挣扎者——解读萧红小说《后花园》中的冯二成子形象 [J], 魏家李
5.在挣扎与抗争中阐释生命的意义——《苍蝇》与《飞蛾之死》之解读与比较 [J], 王素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萧红文学创作的研究述评作者:王丹丹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3期摘要: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孕育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生长发展的历史条件,萧红因其女性作家的身份又在早期的创作中具有社会启蒙的革命倾向,从而将其作品奉为民族精神的艺术经典。
但长久以来,对萧红文学社会使命的探讨却掩盖了本该注重的艺术追求。
關键词:女性主义;文本价值;文学创作上个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启蒙浪潮涌入中国,9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
女性作家在八九十年代的大量出现,并且其作品数量和艺术质量达到的水准,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①在“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时代诉求下,对女作家萧红的特别推崇和极度赞美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的时髦话题。
在经典作家被边缘化的同时,萧红因其生命历程的独特性以及作品中“女性主义”标签的社会接受度的扩大跻身于文坛巨匠的队伍中。
对其作品的认可和追捧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一、人权主义与文学价值萧红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作家。
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韩立群编著的《现代女性的精神历程》中,把女性文学划分为女性主义的理性启蒙时代,女性主义的艰难实践时代,女性主义的痛苦反思时代,以冰心,丁玲和张爱玲为代表。
②谈到丁玲时代的作家萧红,评述最多的是“男性法权”、“女性主义”、“挣扎在爱情生死场”等内容。
在大多数现当代文学史专著中几乎没有为萧红单独立章的。
上个世纪40年代的《生死场》因抗战主题在战火中的上海文坛走红,新时代下,又因女性文学的浪潮,萧红的作品再度热议。
在历史使命的横鉴下,《生死场》成为了一部为女性鸣不平的小说,《呼兰河传》似为《生死场》的续篇,思想更成熟,有一种女性觉醒的大彻悟。
对萧红作品中女性主义的强劲解读,成为了萧红洞察乡土生活和乡土历史本质的起点。
以女性主义理论阐释萧红的作品,自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与读者达成的一种默契,它顺应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在承担着社会功能的前提下,人权主义与文本价值就没有了等同性。
论纳兰性德对佛学的感悟及在创作中的体现
刘萱
【期刊名称】《满族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纳兰性德身为满族贵胄,却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进而影响到了具体创作.本文认为纳兰性德之所以能接受佛学有两方面原因:外因是清初的时代背景及满民族的崇佛传统,内因是多磨的人生经历在其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而通过对纳兰词主题的分析有助于对其佛学造诣、信佛动机进行定位.
【总页数】6页(P88-93)
【作者】刘萱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论萧红创作中的佛学精神 [J], 王丹
2.论萧红创作中的佛学精神 [J], 王丹;
3.论周作人散文创作中的佛学意蕴 [J], 高太飞
4.论佛学中道观在《文心雕龙》中的体现 [J], 米芳兰;
5.陶刻创作中的文化浸润——作品"花好月圆"的创作感悟 [J], 储国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萧红的小说创作中解读她的人生观【标题】?从萧红的小说创作中解读她的人生观【作者】方云勤【关键词】爱与温暖?悲剧意蕴?女性意识【指导老师】冉易光【专业】中文【正文】引言萧红一直被视为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其独特的句法形式、叙事结构,独特的情绪表达,历来为评论者所注目。
然而人们也历来只把她的“独特”判断为一种类似于“艺术特色”或“风格”的东西,甚至是她的“短处”或“缺点”。
萧红的写作几乎是一种“本能地表达”,她的笔是不事修葺也不加掩饰的,它直达内心,直接呈示内心――这是一种写作者,对于他们而言,写作是对生活(生命)体验的“复述”,同时这“复述”本身也是一种“体验”,二者交织于写作这一过程中。
语言和组织结构都是呈示内心的载体,因此通过写作(语言)可以透视一个人的人生观。
应该说独特的句法和叙事结构以及对世界人生的总体态度在萧红的任一作品中都有一致性,本文只着重于她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来论述她的人生观。
一、?对“爱”的追寻30年代的女性写作者面对革命文学主潮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两种状态:以萧红为代表的游离式写作和以丁玲为代表的融入式写作。
丁玲写作的重心一直是知识女性的思想变化,即从追求爱情到追随革命;萧红则一直以“温暖和爱”为其写作的内在主题。
她们所代表的,正是当时女性作家面对社会革命所体现出的两种不同的精神向度,并由此深刻影响到各自女性意识的不同变化。
但是,最终这种不同出现了“殊途同归”之效,即对女性独立意志与自主人格的重新重视和对男权传统的无情批判。
丁玲是一位有着强烈自己意识和实践精神的杰出女作家,尤其是对于女性命运的密切关注、对妇女解放问题的不断思考,使其成为20世纪前半页最具女性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的作家。
从20年代塑造的莎菲女士、阿毛姑娘,到30年代初的丽嘉、美琳、三小姐,丁玲写作的重心一直是知识女性的思想变化,写她们是如何一步一步从个性解放、爱情至上主义的狭小圈子中走出来,迈向民族解放、社会革命的广阔天地的。
绘影萧红:门外的世界与窗里的人生——解读萧红作品中门
窗意象的深层意蕴
王丹
【期刊名称】《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23)004
【摘要】细读萧红的作品,可以看到门意象和窗意象与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紧密相连,两者都蕴含着家的寓言,门外的世界与窗里的人生构成了萧红的生命心象,而她内心深处交流的渴望与逃避的意识则贯穿于始终.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王丹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文学系,辽宁,沈阳,1101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何人绘得萧红影?--传记文学中对萧红形象的解读 [J], 罗睿
2.无门可走:低飞之鸟的生命歌哭——解读萧红作品中的门意象 [J], 王丹
3.探照生命存在的通道——论萧红小说的"镜窗"意象 [J], 李晓华
4.论萧红作品中女性的悲凉人生 [J], 谭丽珍
5.从生命的荒原到初始的伊甸——论萧红小说中的“世界”与世界中的萧红 [J], 唐利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萧红创作中的佛学精神*王 丹(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摘 要: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创作与传统的佛学精神有很多契合之处。
在她的作品中,不时闪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哲思与彻悟,主要体现在对苦难的生命体验、对生命悲剧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参悟。
没有深厚学识背景的萧红在其创作中以单纯化、朴拙化的方式逼近了一个复杂深刻的哲学及宗教领域,使其作品显示出一种宽阔的哲学大气。
关键词:萧红;佛学精神;苦难;生命悲剧;生死参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08)03012004T alking about the Buddhist Spirits in Xiao H ong s WorksWA N G Dan(School of L iter ature,So uthw est U niversit 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Xiao H ong is a unique mo der n w riter and her wo rks have so mething in commo n with Buddhism.T her e are philo so ph ical thoughts in her w or ks.She has ex perienced suffering,realized the t rag edy in life and understo od the meaning o f life and death.W ith little schoo ling,Xiao H ong approached a field of philo so phy and relig ion in her wo rks in a simple way.So,ther e is a philoso phic atmosphere in her w or ks.Key words:X iao H ong;Buddhism spir it;suffering;life tr agedy;under stand life and death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有史以来就十分密切。
古代小说以佛教文化为题材者不计其数,早期如宋刘义庆之宣验记!、齐王琰之冥祥记!、北齐颜之推之西游记!,演绎的全是佛教故事,红楼梦!中到处飘游着佛光禅影,金瓶梅!、聊斋志异!等也无不宣扬佛教观念,而三言二拍!中的许多篇章则直接取自佛教故事,实际上等于变相的佛教宣传品。
20世纪新文学兴起以后,小说的主题与题材朝着多样化与时代性的趋势发展,但以佛教文化作小说的题材或者背景的作品仍不失为小说园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景观,像许地山、王统照、巴金、陶晶孙、叶灵凤、施蛰存、沈祖、李拓之等均有佳作问世。
这种以佛教文化作为小说题材的传统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曾经隔断,直到80年代才有续接,并呈现出了一种兴盛之势。
因此,关于佛教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成为了文学研究的热点。
而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萧红比之别人更逼近佛学。
虽然萧红并没有明显的佛教背景和佛教信仰,但是凡人都有一种宗教本能,作家更不例外。
这种宗教本能促使作家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现出一种宗教品质。
萧红正是通过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使人生苦难、生命悲剧、生死参悟得以触目惊心的凸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她作品中潜伏的佛教底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苦难的生命体验和对生命悲剧的感悟文学是人类言说苦难的诗学方式。
谢有顺甚至认为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史几乎就是一部苦难史,而∀一切皆苦#是佛学最基本的命题之一。
在萧红作品的苦难叙事中平静而强有力地呈现了人生无边的苦难,这一点与佛教理论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方立天指出∀人生是苦的命题,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第6卷第3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6,N o.3 2008年6月 J ou rnal of S outhw es t Agricu ltural U nivers ity(S ocial S cien ce Edition) Jun.2008*收稿日期:20080311作者简介:王 丹(1982∃),女,重庆梁平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
石#[1],这是很有道理的。
原始佛教所提出的∀三法印#的命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其重心就落在∀一切皆苦#上,认为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是一切皆苦的根源,是人所处的环境和人本身的∀惑#导致了人的苦难。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因为一切都是变幻无常的,人又不能自我主宰,故常为无常患累所逼,常为外界引诱和自身欲望所惑,从而导致诸多苦难,于是广宇悠宙,无不是苦集之场;芸芸众生,无不是苦难之人。
在佛教理论看来,正因为苦难成为了人类可以清醒地意识到但永远也无法摆脱的局限与伤痛,所以佛教必须以苦难为中心来建构其理论体系。
马克思也说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也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佛教通常所讲的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一百一十种苦等无量诸苦,把人生的苦处渲染到了极致。
其实这就是现实苦难的宗教反映,而萧红作品中的无边的苦难则是现实苦难的审美反映,正如谭桂林所说:∀对于现代作家而言,痛苦,无论是时代赐予的,还是个人命运中的一些偶然因素铸成的,最终都被升华转化为艺术力量。
这种相当厚实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形成当然得益于佛家苦谛的启示。
#[2]萧红在商市街!中所描绘的那段日子,正是她身心状况非常痛苦的时候,她以女性作者特有的敏锐、细腻的心理,重新感受这种生活的细枝末节所带给她的苦痛,以一种十分动人和坦诚的态度,叙述了她对于饥饿、寒冷、贫穷的感受与忍耐,她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所感受到的孤独、愤恨和无聊,以及她可悲的处境在精神上刻下的伤痕和影响。
欧罗巴旅馆!、饿!、搬家!、最后的一块木柈!、黑∀列巴#和白盐!、白面孔!等清楚地记录了她曾经面临过怎样的艰辛:∀第二天,挤满面包的大篮子又等在过道。
我始终没有推开门。
门外有人在买,即使不开门,我也好像嗅到麦香。
对面包,我害怕起来,不是我想吃面包,怕是面包要吞了我%%#[3]∀把手放在铁炉板上也不能暖了,炉中连一颗火星也灭掉。
肚子痛,要上床去躺一躺,哪里是床!冰一样的铁条,怎么敢去接近!我饿了,冷了,我肚痛,郎华还不回来,又多么不耐烦!连一只表也没有,连时间也不知道。
多么无趣,多么寂寞的家呀!我好像落下井的鸭子一般寂寞并且隔绝。
肚痛、寒冷和饥饿伴着我%%什么家?简直是夜的广场,没有阳光,没有暖%%#[4]萧红在书中写到她坐守愁城的惨状,她几乎成了自己斗室中的囚徒:孤独、愤恨以及无聊。
饥寒交迫是每日功课,爱情的浪漫不得不让位于生活的困窘。
四处求助又总是碰壁,最无奈时只能去朋友家以瓜子一类的点心充饥;冷的时候成天披着破棉絮御寒,穷的时候一根鞋带分成四节,两人来用;租不起五角钱一天的铺盖,买不起五分钱一个的∀列巴圈#,饥饿的时候道德感与羞耻感也难以抵挡偷的欲望。
吃饭、穿衣、住房,这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细节,无不围绕着生存的问题,这一篇篇散文就像日记一样真切地记录了在生活的磨石和齿轮下挣扎的点点滴滴,抒发了青春在贫困中逝去的无限伤感。
多少的风风雨雨,多少的悲欢离合,萧红没有悲天怆地,而是平淡、从容的面对人间的沧桑和不幸,坚韧地承受着自己面临的厄运,或浓或淡的传递着人体生命备受压抑的忧患意识。
在体悟到人生的悲剧感和迷惘感之后,流露出了对现实生存状态的深深忧郁,并由一些生活情景引导读者去思索生命的奥秘。
这种深刻而又独特的体验,既渗透了佛教∀人生苦多乐少,变幻无常#的因素,又以自身的理性、悟性压倒了大悲大怒,从而趋向一种祸福得失任其自然的态度,达观地消释着世间的烦恼。
正因如此,使得萧红从一开始就与同时代的作家大异其趣。
她不但因此取得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成就,而且在缺乏哲学意识的一代作家中独具哲学的深度。
因此,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作家,她的作品记载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也记载了作家的同情和愤懑。
手!就描写了一个农家女孩的悲苦命运。
这部小说讲述了这个农家女孩在校寄读的动人故事。
这故事不但对所谓的高门大户的残酷罪行作了有力的评述,而对那些将罪行加之于这个恭顺的农家弱女子的影响也作了生动的描述。
书中女主角王亚明,由于那只引人注目的黑手和她农家的寒微出身,加上土里土气和天真朴实的言行,使她从第一天上学起就被班上同学和老师当作下等人看待。
王亚明出身于染匠之家,排行第二,家中好不容易供给她受教育的机会,但最后竟被迫离校。
她在校中受到的那种教育并不是她内心所预期的。
虽然她是班上最用功的学生,但她发现在求知的路上仍是荆棘重重。
就只是因为她那只被染料浸染的黑手和她贫寒的出身,王亚明每天忍受着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轻视和嘲弄。
虽然她每分每秒都用功读书,但她仍遭到被赶121第6卷第3期 王 丹:论萧红创作中的佛学精神出睡在走廊中长凳上的羞辱。
尤其是那位女校长更是技高一筹,竟有着令王亚明声泪俱下的本领:∀&你的手,就洗不干净了吗?多加点肥皂!好好洗洗,用热水烫一烫。
早操的时候,在操场上竖起来的几百条手臂都是白的,就是你,特别啊,真特别。
女校长用她贫血的和化石一般的手指去触动王亚明的青色手,看那样子,她好像是害怕,好像是微微有点抑制着呼吸,就如同让她去接触黑色的已经死掉的鸟类似的。
&是褪得很多了,手心可以看到皮肤了,比你来的时候强多了,那时候,简直是个铁手%%你的功课赶得上了吗?多用点功,以后早操就不用上了,学校的墙很低。
春天里散步的外国人有很多,他们常常在墙外看的。
等你的手褪掉颜色再上早操吧! #[5]57由于上述这种情况,王亚明在春季竟被关在屋子里。
由于她过人的毅力和出身贫寒,即使这种∀禁足#也忍受了。
最后当她那鳏居的父亲来接她回家、不再返校时,她终于说出了她那只黑手的由来,并且还道出了她一生的辛酸:∀从这时候我就照顾着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爹爹染黑的和蓝的,姐姐染红的%%姐姐定亲的那年,上冬的时候,她的婆婆从乡下来住在家里,一看到姐姐,她就说&哎呀!那杀人的手! 从这起,爹爹就说不许某个人专染红的;某个人专染蓝的。
我的手是黑的,细看才带点紫色,那两个妹妹都和我一样。
#[5]66在散文家族以外的人!中,作者在对童年的回忆中刻画了有二伯悲苦的一生。
有二伯是一个六十多岁的、目不识丁的落魄老头。
他是萧红父亲的堂兄,但在张家的地位却是老长工。
因为穷和无能,时而偷一些主人家的东西,又常常被主人、仆人甚至小孩子欺侮和嘲弄,他无法应付别人对他的进攻,他处在那样可悲的境地,却又非常爱面子,图虚名,常常用自我解嘲的方法进行精神上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