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7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萧红,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她的小说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出鲜明的写意剧特质。
本文将从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入手,探究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萧红在小说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例如,在《生死场》中,作者用“生死场”这个概念来象征人生的无常和残酷,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萧红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她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物和环境,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再次,萧红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独特,性格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例如,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金枝。
金枝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但在生活的压力下,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
萧红通过描绘金枝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的无奈和悲哀。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如勇敢的福贵、痴情的祥林等,他们都以独特的个性特点吸引着读者。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她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死无常,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真谛。
在她的笔下,小说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描绘,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的阐释。
这种写意剧特质使得萧红的小说具有了长久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人生的真谛。
萧红,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回忆诗学和小说叙事风格,呈现了个人经验和历史背景的深度融合。
她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个人生活的细微之处,也展示了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视角。
回忆诗学是萧红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她以诗意的笔触,把记忆中的片段、人物和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她的作品中,回忆不仅是叙事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她通过回忆,把过去的经验和感受融入到现在的思考和观察中,使读者能够在作者的记忆之海中探索和感受历史的烙印。
呼兰河传的人物语言风格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萧红的作品,该作品的语言风格独特且鲜明。
首先,萧红的语言风格具有简洁无华、朴素客观的特点。
她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复杂的句型,让人容易理解。
同时,她对事物的描绘和对人物的刻画都非常客观,使得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冷静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揭示力。
其次,《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充满童真和趣味性。
全书通篇运用了儿童的视角,展示了呼兰小城的生活画面,语言风格充满了童真和趣味性。
初读这样的文字,会感觉生涩、稚拙,似乎太过随意。
最后,《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情感和音乐性。
萧红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情感,她的文字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和浓厚的音乐性。
她的语言像诗一样,充满了情感的起伏和音乐的节奏。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简洁、朴素、客观、童真和情感丰富,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这部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沉重叙事与轻逸美学——论萧红小说《牛车上》的叙事风格作者:彭若愚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2020年第11期彭若愚在萧红的小说《牛车上》中,作者活用了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交织以及第一人称外叙述视角和内叙述视角的穿插,使小说行文松弛散淡,呈露出似意有所指又似漫无目的的发展趋向。
同时,她在小说的字斟句酌上也并未用“直呼”式的手法以痛写痛,顿挫沉郁。
而是选择了更为轻逸的词语,让笔下的文字具备了漂浪浮动的流丽感。
好比文内写车夫说出“我也有家小……”,“我”描述车夫讲这句话时,“他的话从嘴唇上流下来似的,好像他对着旷野说一般”。
当中一个“流”字极尽文字之轻和人物对家小的思念之切,却是哀而不伤,于沉重的现实别离前更多是感喟和唏嘘。
正是这样的视角变换和语词特点,体现出了萧红在本篇小说上将沉痛的现实苦难与轻逸的美学意念共冶一炉的叙事风格。
一、交织变换的叙述视角小说中的叙述视角是一种综合叙述技巧,是作品叙述事件的特定角度。
它控制着作品中的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便实现作家期待的情感、智力和道德反应。
《牛车上》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述其从乡下的外祖父家返城的经过,由五云嫂以第一人称内聚焦视角讲述了她自己的故事。
首先值得注意的便是文中的儿童视角,萧红作品中的儿童视角并非个例,除《牛车上》一篇外,作于同年晚些时候的《家族以外的人》以及后来名声更显的《呼兰河传》均是以儿童视角展开小说的情节内容。
儿童视角意味着“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
”作为一种写作策略,儿童视角也是成人作家试图将自己还原到儿童时期,还原自己对一切事物感到“陌生化”的好奇心,以利于直观坦率地做出对世界的认知。
这般写法一来可以增添表述上的新意,比如“我”时时把五云嫂的头巾看成是乌鸦或鸦雀,村梢上庙堂前的红旗杆还露着两个金顶以及车夫边嚼肉干嘴上边起着泡沫,风从他嘴边走时,他唇上的泡沫也宏大了些这类略显俏皮别具童趣的描绘。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女性作家,她在短短的九年文学创作生涯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短暂而艰辛的一生竟给后人留下百万字的作品。
其中的小说创作更是独具艺术魅力,本文就对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上进行简单的探讨,我的论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萧红小说创作中的自觉地女性意识;第二,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悲观的生命意识;第三,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深刻的民族意识。
进而说明萧红小说创作在当时的思想追求的独一无二性以及在今天仍然散发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萧红,是崛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极富才情而又独具特色的女性作家。
她所处的年代正值国家灾难深重、民族危亡的时刻,而萧红也是处于刚刚冲破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在饱受饥寒、流离和两次被恋人抛弃的痛苦后,与文学青年萧军走到了一起。
虽然二人生活很困顿,但充满了安谧与温馨,因此心境平和开阔。
在萧军及当时左翼作家和左翼思潮的影响下,萧红自觉地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写下了《王阿嫂的死》、《哑老人》、《夜风》、《生死场》等一系列反封建反侵略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
也因此成为鲁迅最欣赏的作家之一。
鲁迅曾预言“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象丁玲取代冰心一样。
”①但是,萧红并没有追随潮流去描写面对面的血腥的战斗场面,她深知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直接经验,于是将目光投向她所生长的东北偏远农村的下层劳动人民。
在这些和她朝夕相处的善良淳朴的百姓中间,萧红找到了她写作的源泉,也找到了她思想与情感的源流。
因此在她短短的9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中国现代文坛留下了近80万字的遗产。
在萧红的小说创作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一位情感细腻,温和善良的女性,在旧中国的农村,以一种敏锐的目光,透视着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风雨如晦,民生凋敝,百姓在麻木与困顿中挨着苦难的日子,在这片黑土地上,萧红感受着女性所承担的奴隶般的悲惨的命运,生命接近死亡时的悲怆与无奈,以及可悲又可怜的国民灵魂的劣质性。
试论萧红小说的创作特色作者:董敏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年第12期摘要:萧红是一位卓越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作品尤其是她小说的创作特色让我们惊羡。
本文试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谈萧红小说的创作特色,萧红小说的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对人类生命生存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使她的作品获得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萧红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混沌人生萧红(1911—1942)是一位卓越的现代女作家,也是东北作家群代表之一,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①,她以诗的笔致、散文的技巧将小说推向了一个抒情化的高峰。
尽管她的创作生涯不足十年,文学上的成就却十分引人注目。
她文思鲜活,笔气疏爽,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集《商市街》等近百万字为中国抗战文学、妇女解放运动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她的作品为什么能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呢?究其原因就是作者追求自由创作的特质,形成了其作品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及其作品的深层底蕴给人的思考。
一、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人生苦难的磨砺培育了萧红倔强、坚韧的反叛性,萧红在作品的表现手法上也充分地表现了她的反叛个性。
她曾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②可见萧红对亦步亦趋的跟从传统或权威的作法是很不以为然的,她不墨守成规而努力创新,其核心就是追求自由创作的特质,正因为如此,她的表现手法有其独特之处:(一)叙述角度的多元化萧红的叙述角度是多样的,像《生死场》、《马伯乐》、《红的果园》等作品运用了全知全能的外在叙述视角,但为了便于感情的介入,她的《呼兰河传》、《后花园》《小城三月》等等多用第一人称的内视角,但这种叙述角度是多元的,有时,话语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即叙述者等于人物的视角,以“我”的视野和感觉为中心的,便于主体心理情绪的宣泄,也便于作者对材料选择的自由,根据情感的需要进行剪裁取舍。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石伟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她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独特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使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字:萧红创作风格
正文: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或清新淡雅,或慷慨激昂,在一个个文字的构建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成为作家在茫茫文海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
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不能否认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更应该看到作家生存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
一方面,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因素,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使作家表现出一种都有的才情与气质;另一方面,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让作家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使其文学天赋得到完善并发展。
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下面就以萧红为例,论述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萧红,这个生长于动荡年代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
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
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
(一)寂寞凄凉的风格
她始终是寂寞的,从她出生到她最后病死香港,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寂寞的情绪。
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祖父这一个亲人疼爱她,“等我生来了,第一次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
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而祖母留给她的,只是用针扎她手指的事。
她的父亲母亲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的两次出场,也都伴随着暴力,一次揣她,一次打有二伯。
她是寂寞的,亲人对她的冷漠给她的是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自娱自乐的一个人,她“常常在蒿草里做着梦”,也看着“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更荒凉寂寞”。
缺乏父母亲的疼爱,缺少可以一起玩的伙伴,使得她的这种寂寞的情绪,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自她19岁逃离家庭,她就开始了另一种寂寞的生活,漂泊不定
的流浪生活,加剧了她对故土的思念,她更加寂寞,“世界那么大,而我却把自己的天地布置的这样狭小。
”“从前是和孤独做斗争,现在却是体验孤独,一样的孤独,两样的滋味。
”她是寂寞的,既然无法摆脱这种寂寞,那只有将这种寂寞用文字表达出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
伴随着这种寂寞甚至有些凄苦的情绪和对生命独有的理解,她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寂寞而忧伤的风格。
平静的描述,不露声色的讽刺,读她的作品只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压抑。
在《呼兰河传》中,她回忆着自己故乡的风土人情,祖父、有二伯、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等等这些人,无不笼罩着一层悲情的色彩。
她身边有这么多人,但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家里边的人越多,我就越寂寞。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而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
”那些看似欢快的场景,跳大神、看河灯、野台子戏等,欢快的背后,是一种忧伤与深沉。
在《小城三月》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知为什么,在这么欢乐的调子里,大家都有点伤心,也许是乐极生悲了,把我们都笑得流着眼泪,一边还笑。
”这里面的伤感与无奈,是她寂寞到了极致的一种流露。
她无法冲出这种寂寞,只能投之以无奈的笑。
在小说《北中国》中,留给读者的,是一种寂寞,一种压抑,一种心酸,一种国破家亡的凄凉。
耿大先生家中有耿太太,有老管家,有做工的人,也有孩子们,可是却没有一点生气,在老管家的感觉里,“这大少爷的走掉,总觉得是凤去楼空,或者是凄凉的家败人亡的感觉。
”大儿子的出走乃至最后的死亡,留给耿大先生的是无尽的寂寞,
“窗帘整天的上着,昏昏暗暗的,他的生活与世隔离了”,“那雪若是刚下过的,非常的平,连一点痕迹也没有的时候,他就更寂寞了。
”
这些文字中的寂寞与凄凉,就是萧红自己的寂寞与凄凉,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漂泊不定,经受着波折与惊恐,来到每一个陌生的地方,消失的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看到的则是一个个麻木冷漠的人。
在这种举目无亲的环境中,她就愈加怀念故土,她就愈加寂寞,这种寂寞与凄凉,是她挥之不去的情感体验,在她的创作中流露,就形成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
(二)激愤悲情的风格
萧红早年生活的那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带给她的是情感上深深的折磨,成为她一生中挥之不去的阴霾。
她经历了那个社会中一个女子的无助以及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她几乎是恨那个社会了。
在《小城三月》中,翠姨与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人订婚,却又爱上了伯父的儿子。
她无法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只能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郁郁而终。
正如她自己的预感一样:“我的命,不会好的。
”这就是萧红自身经历的一个翻版,在和王恩甲已经订婚的情况下,她毅然逃往北京,远离了那个令她失望的封建家庭。
她自由了,但她心灵上的创伤,却永远也无法愈合,她从此成为一个为女性凄惨命运的奔走呼号的人。
在《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被叔公公用皮鞭子抽,被大娘婆婆用烙铁烙脚心,一天打八顿,骂三场,遭受着残酷的虐待,被活
活折磨致死,正如有二伯所说:“人死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还有呼兰河城里“投了河”“跳了井”的女人,“被打捞上来了,也不赶快的埋,也不赶快的葬,摆在那里一两天,让大家围着观看。
”在《生死场》中,“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月英患着瘫病,由于无人照料的那些惨状,让他人心酸,而她的丈夫“宛如一个人与一个鬼安放在一起,彼此不相关联。
”小金枝来到人间才够一月,就被爹爹摔死了,而在金枝生产中的那些场景,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在那个社会中,女性是没有一点地位可言的,萧红看到着这一切,也深深地体会着。
她无法平息自己内心的激愤与悲情,她只有更恨这一切的现实。
她渴望能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所以她选择流浪的生活,却改变不了自己悲剧性的命运。
她渴望着真真的爱情,也努力追求着,可却一次次受到伤害。
她对女性有深深地同情与怜悯,她不满那个社会中受到的残害,她在文字中寻找发泄的窗口,让这一切的不满与悲愤随着自己的笔喷薄而出。
萧红的一生的漂泊流离,一生的寂寞无助,博爱的胸怀,同情的眼光,流露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她寂寞凄凉与激愤悲情的风格,让她的作品成为了现当代文学的经典。
参考文献:
萧红:《萧红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曹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文学概论作业
姓名:石伟
班级:07广电
学号:2007105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