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甘露的秘密
- 格式:ppt
- 大小:435.84 KB
- 文档页数:7
教学目标:1. 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 了解科普文的特点,体会科学小品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
3. 探索认识文物的规律、树立科学的探索观。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及内容。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甘露”的历史记载。
蚜虫有关知识,蚂蚁与蚜虫的共生关系。
教学过程:一. 作者简介:仇春霖,当代作家,教授。
(笔名舸夫等,1930年生,江苏省盐城人。
5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既写杂文、寓言,也写科学小品文和文艺理论。
出版的寓言集有《无花果》、《猴子刺虎》、《帆和舵》等,一些作品被改编,制成动画片。
)二. 题目解说:“甘露”本是一种蚜虫排泄出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份的排泄物,并不稀罕。
而“秘密”则给“甘露”批上了神秘的面纱。
题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揭示事理。
三. 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字音2. 词义:甘露:文中指一种蚜虫排泄出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分的排泄物。
吉祥:是指好的运气。
梦寐以求:寐,睡着了。
睡梦中也在追求,形容愿望迫切。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奇怪的程度。
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
本文指蚂蚁排成队、忙乱的样子。
亲密无间():间,缝隙。
形容非常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本文形容蚂蚁和蚜虫关系密切。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
像河水那样流个不停。
文中比喻蚂蚁背着蚜虫忙碌的样子。
蚕食:象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文中指蚜虫吃植物茎叶的情形。
饱食终日:整天只是吃饱饭不做事。
文中指蚜虫依靠蚂蚁得到充足的食物,活动量很小。
四. 内容讲解:这篇科学小品文选取的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经常被提及的“甘露”作为说明对象,介绍了它的真正身份——蚜虫的排泄物,并详细地说明了它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全文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是(1—3)自然段,介绍甘露在中国古代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第4段到结尾为第二部分,以科学的眼光为甘露“解密”,揭开“神物”“圣药”的面纱。
可以分两层。
第(4—8)自然段为1层,进一步揭示了甘露的秘密。
《甘露的秘密》阅读答案《甘露的秘密》阅读答案「篇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甘露的秘密甘露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心目中,是一种了不得的“神物”,被认为是“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天下升平则甘露降”,就像龙、凤、龟、麟一样,一向作为吉祥的瑞征。
有些帝王听说域中喜降甘露,连当时的年号也以甘露命名。
汉宣帝刘询,吴国的归命侯孙皓,西晋前秦的苻坚等,都曾以甘露作过年号。
传说甘露还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圣药”,“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岁”,所以称为“天酒”、“神浆”。
于是,它便成为那些妄想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贵族豪强们所梦寐以求的珍宝。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为了吃到甘露,在长安城外的建章宫内建造了一座高二十丈、大七围的承露盘。
清朝的乾隆皇帝梦想“长生久视”,也效法汉武帝建造了一座铜仙承露盘。
一尊铜仙塑像,立于四米多高的蟠龙石柱之上,手托铜盘,祈求上天赐露。
如今这座承露盘,仍坐落在北京北海公园琼岛西北面的半山之上。
汉武帝和乾隆究竟得到天赐的甘露没有?古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但是,我可以断定,在他们的承露盘里,永远也不会得到什么“天酒”“神浆”。
因为所谓的甘露,根本就不是什么天降的“神灵之精”,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
蚜虫是一种附生在草木枝叶上的小虫,又名蝣蚁、地蚤、木虱、油虫,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经发现的有20xx多种。
其中除五倍子蚜虫外,都是庄稼的大敌。
危害庄稼、蔬菜、果木的麦蚜、豆蚜、棉蚜、菜蚜、桃蚜、柑蚜、苹果绵蚜、葡萄瘤蚜、甘蔗绵蚜等,都是蚜虫家族中的成员,它们专靠吸取植物的汁液为生,是农业的害虫。
蚜虫在觅食的时候,先用那唇端的短毛,向四周探索一番,一旦发现了可以猎食的目标,便将那根尖细的刺吸式口器刺进植物组织内部,不停地吸取植物体内的浆汁。
植物遭到蚜虫的危害,有的发生卷叶病、黄萎病,有的发生肿瘤病、黑霉病,不仅影响正常生长,严重的还会大片地枯死,造成灾害。
法国昆虫学家莱拉特和凡拉在1880年曾作出一个估计,法国葡萄园受葡萄瘤蚜为害而造成的损失,每年达1000万法郎。
甘露的秘密【教学构想】这是一篇阐释甘露来由的科学小品,作者用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说明了甘露形成的原因。
甘露形成的原因由于人们不断探索而逐渐被人们认识,说明了对事物的认识都要经历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既能培养出他们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又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热情,同时也能使学生正确地、客观地认识事物,知道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有一个由迷信到科学、由表象到实质的过程。
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再收集一些资料以求拓展,应该说,这篇文章对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都是一个难得的范本。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l一3自然段,以古代人对甘露的态度,渲染了甘露的神秘光环.为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其中第l自然段说明了甘露在古代被视为吉祥的瑞征。
第2自然段更说明了甘露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圣药”。
第3自然段描绘了帝王筑承露盘以求上天赐露,表明甘露在他们心目中神化了的地位。
这三个自然段中前两段概述,后一自然段历述两位帝王,指出他们造承露盘将永远得不到甘露,为下文揭秘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包括第4—8自然段,进一步揭示了甘露的秘密。
其中第4自然段一句“说起来实在可笑,它只不过是蚜虫排泄物”,揭示了甘露的“神秘面纱”,而且这个结论让人有点啼笑皆非。
第5自然段开始介绍了蚜虫的种类、数量、为害方式等一系列知识说明其为害不轻。
第6自然段使用了较为详细的方式说明了蚜虫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过程,并科学地说明了排泄的成分,证实了其确有营养成分。
第7、8自然段从明代到现在进一步说明了蚜虫排泄物的危害,照应了前三自然段中古代昏庸帝王的荒唐司笑。
第三部分是第9一11自然段,集中笔墨进一步揭示了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分别写了蚂蚁与蚜虫形影不离、担当警卫、搬运工、保姆等,指1ti蚂蚁与蚜虫的生物链关系,发人深思。
应该说,本文作为科学小品在宣传知识时是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
《甘露的秘密》教案【教学构想】这是一篇阐释甘露来由的科学小品,作者用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说明了甘露形成的原因.甘露形成的原因由于人们不断探索而逐渐被人们认识,说明了对事物的认识都要经历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既能培养出他们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又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热情,同时也能使学生正确地、客观地认识事物,知道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有一个由迷信到科学、由表象到实质的过程。
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再收集一些资料以求拓展,应该说,这篇文章对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都是一个难得的范本。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l一3自然段,以古代人对甘露的态度,渲染了甘露的神秘光环.为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其中第l自然段说明了甘露在古代被视为吉祥的瑞征。
第2自然段更说明了甘露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圣药"。
第3自然段描绘了帝王筑承露盘以求上天赐露,表明甘露在他们心目中神化了的地位。
这三个自然段中前两段概述,后一自然段历述两位帝王,指出他们造承露盘将永远得不到甘露,为下文揭秘作了铺垫.第二部分包括第4—8自然段,进一步揭示了甘露的秘密.其中第4自然段一句“说起来实在可笑,它只不过是蚜虫排泄物”,揭示了甘露的“神秘面纱”,而且这个结论让人有点啼笑皆非。
第5自然段开始介绍了蚜虫的种类、数量、为害方式等一系列知识说明其为害不轻。
第6自然段使用了较为详细的方式说明了蚜虫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过程,并科学地说明了排泄的成分,证实了其确有营养成分.第7、8自然段从明代到现在进一步说明了蚜虫排泄物的危害,照应了前三自然段中古代昏庸帝王的荒唐司笑。
第三部分是第9一11自然段,集中笔墨进一步揭示了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分别写了蚂蚁与蚜虫形影不离、担当警卫、搬运工、保姆等,指1ti蚂蚁与蚜虫的生物链关系,发人深思.应该说,本文作为科学小品在宣传知识时是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
甘露的秘密甘露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心目中,是一种了不得的神物,被认为是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天下升平则甘露降,就像龙、凤、龟、麟一样,一向作为吉祥的瑞征。
有些帝王听说域中喜降甘露,连当时的年号也以甘露命名。
汉宣帝刘询,吴国的归命侯孙皓,西晋前秦的苻坚等,都曾以甘露作过年号。
传说甘露还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圣药,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岁,所以称为天酒、神浆。
于是,它便成为那些妄想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贵族豪强们所梦寐以求的珍宝。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为了吃到甘露,在长安城外的建章宫内建造了一座高二十丈、大七围的承露盘。
清朝的乾隆皇帝梦想长生久视,也效法汉武帝建造了一座铜仙承露盘。
一尊铜仙塑像,立于四米多高的蟠龙石柱之上,手托铜盘,祈求上天赐露。
如今这座承露盘,仍坐落在北京北海公园琼岛西北面的半山之上。
汉武帝和乾隆究竟得到天赐的甘露没有?古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但是,我可以断定,在他们的承露盘里,永远也不会得到什么天酒神浆。
因为所谓的甘露,根本就不是什么天降的神灵之精,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
蚜虫是一种附生在草木枝叶上的小虫,又名蝣蚁、地蚤、木虱、油虫,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经发现的有2000多种。
其中除五倍子蚜虫外,都是庄稼的大敌。
危害庄稼、蔬菜、果木的麦蚜、豆蚜、棉蚜、菜蚜、桃蚜、柑蚜、苹果绵蚜、葡萄瘤蚜、甘蔗绵蚜等,都是蚜虫家族中的成员,它们专靠吸取植物的汁液为生,是农业的害虫。
蚜虫在觅食的时候,先用那唇端的短毛,向四周探索一番,一旦发现了可以猎食的目标,便将那根尖细的刺吸式口器刺进植物组织内部,不停地吸取植物体内的浆汁。
植物遭到蚜虫的危害,有的发生卷叶病、黄萎病,有的发生肿瘤病、黑霉病,不仅影响正常生长,严重的还会大片地枯死,造成灾害。
法国昆虫学家莱拉特和凡拉在1880年曾作出一个估计,法国葡萄园受葡萄瘤蚜为害而造成的损失,每年达1000万法郎。
1951年,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棉田,一度遭到棉蚜的侵害,结果使籽棉减产1.5亿斤。
《甘露的秘密》学案学习目标:1、抓住关键语句筛选有用信息,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了解与甘露有关的科学知识,树立科学地认识事物的观念,培养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
学习步骤:一、明确目标齐读本课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自读全文,完成自学指导一(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中字词障碍。
甘露吉祥荒唐蚕食瑞征梦寐.以求熙熙攘攘....川流不息诚言不谬.其凝如脂,其甘如饴.仇.春霖苻.坚杜镐.(2)甘露的秘密是什么?(3)本文还介绍了哪些与蚜虫有关的信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友情提示:①本环节你只有五分钟可用,请抓紧哦!②可以在原文中勾画,或将要点在文字旁用简要的语言做旁批。
示例:全世界已经发现的有2000多种。
其中除五倍子蚜虫外,都是庄稼的大敌。
危害庄稼、蔬菜、果木的麦蚜、豆蚜、棉蚜、菜蚜、桃蚜、柑蚜、苹果绵蚜、葡萄瘤蚜、甘蔗绵蚜等,都是蚜虫家族中的成员,它们专靠吸取植物的汁液为生,是农业的害虫。
(旁批:蚜虫的种类、生活习性)2、再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二(1)既然已经交代了“甘露”是蚜虫的排泄物,为什么还要介绍蚜虫的其他有关知识呢?(2)“古人”为什么对“甘露”如此神化?(要求:从文中找到相应文字依据)对甘露的揭秘说明了什么?(3)“蚂蚁不仅是蚜虫的卫士,还是蚜虫的保姆”让你悟出了哪些道理?三、当堂训练北极昆虫的绝技(节选)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抗寒冬,但虫豸却永久只能裸体赤身。
那么,它们怎样才干度过北极严厉的冬季呢?现实上,绝大多数虫豸,在一年当中大概有9个月的时间身材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存在于泥土、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在一起。
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假若虫豸的身材结晶的话,就有大概扭断它的脉管从而毁坏其肌体。
为了防备这一点,北极的虫豸们演化出了一种绝技,便是它们不妨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裁减到最低限度,从而有用地制止结晶。
另有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恐慌的寄生虫豸,它将卵下在驯鹿的绒毛里,孵化出来之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满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相近,穴没而居,并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鲜嫩氛围,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举行新的一轮繁衍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