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表面淬火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472.00 KB
- 文档页数:8
表面淬火方法一: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定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是利用感应电流通过工件产生的热效应,使工件表面局部加热,继之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工艺。
分类:分为高频淬火,中频淬火,和高频脉冲淬火即微感应淬火三类。
1:感应加热基本原理:(1)感应加热的物理基础;当工件放在通有交变电流的感应圈中,在交变电流所产生的交变磁场作用下将产生感应电动势。
电流透人深度随着工件材料的电阻串的增加而增加,随工件材料的导磁串及电流频率的增加而减小。
钢的电阻率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800-900?时,各类钢的电阻率基本相等,通常把20?时的电流透人深度称为"冷态电流透人深度",而把800?时的电流透入深度。
称为热态电流透人深度。
(2)感应加热的物理过程感应加热开始时,工件处于室温,电流透入深度很小,仅在此薄层内进行加热。
表面温度升高,薄层有-定深度,且温度超过磁性转变点(或转变成奥氏体)时,此薄层变为顺磁体,交变电流产生的磁力线移向与之毗连的内侧铁磁体处,涡流移向内侧铁磁体处,由于表面电流密度下降,而在紧靠顺磁体层的铁磁体处,电流密度剧增,此处迅速被加热,温度也很快升高。
此时工件截面内最大密度的涡流由表面向心部逐渐推移,同时自表面向心部依次加热。
这种加热方式称为透人式加热、当变成顺磁体的高温层的厚度超过热态电流进入的深度后,涡流不再向内部推移,而按着热态特性分布,继续加热时,电能只在热态电流透人层范围内变成热量,此层的温度继续升高。
与此同时,由于热传导的作用,热量向工件内部传递,加热层厚度增厚,这时工件内部的加热和普通加热相同,称为传导式加热。
透入式加热较传导式加热有如下特点:(a)表面的温度超过A2点以后,最大密度的涡流移向内层,表层加热速度开始变慢,不易过热,而传导式加热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表面继续加热容易过热;(b)加热迅速,热损失小,热效率高;(c)热量分布较陡,淬火后过渡层较窄,使表面压应力提高,2.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工艺(1)根据零件尺寸及硬化层深度的要求,合理选择设备。
表面淬火定义表面淬火是一种金属热处理技术,通过控制金属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使其表面形成一层具有较高硬度和耐磨性的淬火层。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的制造中,能够提高其使用寿命和性能。
表面淬火的过程可以分为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
首先,将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以激活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
然后,通过保温使材料中的晶体结构重新排列,形成一种具有高硬度的相态结构。
最后,通过迅速冷却来固定这种相态结构,使其在表面形成一层淬火层。
表面淬火的关键是控制加热和冷却的速度。
加热温度和时间的选择需要根据金属材料的性质和要求进行调整。
过高的温度和时间可能导致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发生变化,影响淬火效果;过低的温度和时间则无法激活和重组晶体结构。
冷却过程一般采用水、油或盐浴等介质,通过迅速吸热来实现快速冷却。
冷却介质的选择取决于材料的类型和形状。
表面淬火的优点是能够在保持材料的韧性和强度的同时,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
淬火层的硬度一般远高于材料的基体,能够有效抵抗磨损和变形。
因此,表面淬火广泛应用于汽车发动机零件、工具刀具、轴承等高负荷和高磨损的零件制造中。
然而,表面淬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注意事项。
首先,淬火层的深度一般较浅,只有几个毫米左右,对于需要较深淬火层的零件不适用。
其次,淬火过程中会产生应力,可能导致材料的变形和开裂。
因此,在淬火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回火处理,以减缓应力并提高材料的韧性。
最后,表面淬火的工艺要求较高,需要严格控制加热和冷却的参数,以保证淬火效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表面淬火是一种能够提高金属材料硬度和耐磨性的热处理技术。
通过控制加热和冷却的过程,能够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具有高硬度的淬火层。
这种技术在机械制造和工具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能够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然而,表面淬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注意事项,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合理选择和控制。
第二节模具表面处理工艺概述模具是现代工业之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汽车、家电工业、航空航天、食品医疗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模具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提高模具的质量、使用寿命和降低生产成本,成为各模具厂及注塑厂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模具在工作中除了要求基体具有足够高的强度和韧性的合理配合外,其表面性能对模具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这些表面性能指:耐磨损性能、耐腐蚀性能、摩擦系数、疲劳性能等。
这些性能的改善,单纯依赖基体材料的改进和提高是非常有限的,也是不经济的,而通过表面处理技术,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模具的表面处理技术,是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复合处理技术,改变模具表面的形态、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和应力状态,以获得所需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
从表面处理的方式上,又可分为: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和机械方法。
在模具制造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是渗氮、渗碳和硬化膜沉积。
◆提高模具的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摩擦性、脱模性、隔热性、耐腐蚀性;◆提高表面的高温抗氧化性;◆提高型腔表面抗擦伤能力、脱模能力、抗咬合等特殊性能;减少冷却液的使用;◆提高模具质量,数倍、几十倍地提高模具使用寿命。
减少停机时间;◆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与采购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充分发挥模具材料的潜能。
◆减少润滑剂的使用;◆涂层磨损后,还退掉涂层后,再抛光模具表面,可重新涂层。
在模具上使用的表面技术方法多达几十种,从表面处理的方式上,主要可以归纳为物理表面处理法、化学表面处理法和表面覆层处理法。
模具表面强化处理工艺主要有气体氮化法、离子氮化法、点火花表面强化法、渗硼、TD法、CVD化学气相淀积、PVD物理气相沉积、PACVD离子加强化学气相沉积、CVA铝化化学气相沉积、激光表面强化法、离子注入法、等离子喷涂法等等。
下面综述模具表面处理中常用的表面处理技术:一、物理表面处理法:表面淬火是表面热处理中最常用方法,是强化材料表面的重要手段,分高频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激光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钢的表面淬火有些零件在工件时在受扭转和弯曲等交变负荷、冲击负荷的作用下,它的表面层承受着比心部更高的应力。
在受摩擦的场合,表面层还不断地被磨损,因此对一些零件表面层提出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疲劳极限等要求,只有表面强化才能满足上述要求。
由于表面淬火具有变形小、生产率高等优点,因此在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
根据供热方式不同,表面淬火主要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等。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感应加热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在工件内产生涡流而将工件进行加热。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与普通淬火比具有如下优点:1。
热源在工件表层,加热速度快,热效率高2。
工件因不是整体加热,变形小3。
工件加热时间短,表面氧化脱碳量少4。
工件表面硬度高,缺口敏感性小,冲击韧性、疲劳强度以及耐磨性等均有很大提高。
有利于发挥材料地潜力,节约材料消耗,提高零件使用寿命5。
设备紧凑,使用方便,劳动条件好6。
便于机械化和自动化7。
不仅用在表面淬火还可用在穿透加热与化学热处理等。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将工件放在感应器中,当感应器中通过交变电流时,在感应器周围产生与电流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在工件中相应地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在工件表面形成感应电流,即涡流。
这种涡流在工件的电阻的作用下,电能转化为热能,使工件表面温度达到淬火加热温度,可实现表面淬火。
•感应表面淬火后的性能1。
表面硬度:经高、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工件,其表面硬度往往比普通淬火高2~3个单位(HRC)。
2。
耐磨性:高频淬火后的工件耐磨性比普通淬火要高。
这主要是由于淬硬层马氏体晶粒细小,碳化物弥散度高,以及硬度比较高,表面的高的压应力等综合的结果。
3。
疲劳强度:高、中频表面淬火使疲劳强度大为提高,缺口敏感性下降。
对同样材料的工件,硬化层深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硬化层深度增加而疲劳强度增加,但硬化层深度过深时表层是压应力,因而硬化层深度增打疲劳强度反而下降,并使工件脆性增加。
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都是改变钢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一、表面淬火表面淬火是通过快速加热,使钢的表层很快达到淬火温度,在热量来不及传到钢件心部时就立即淬火,从而使表层获得马氏体组织,而心部仍保持原始组织。
表面淬火的目的是使钢件表层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而心部仍保持原有的良好韧性,常用于机床主轴、发动机曲轴、齿轮等。
表面淬火所采用的快速加热方法有多种,如电感应、火焰、电接触、激光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电感应加热法。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就是在一个感应线圈中通以一定的交流电(有高频、中频、工频三种),使感应线圈周围产生频率相同、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这个电流称为涡流。
由于集肤效应,涡流主要集中在钢件表层。
由涡流所产生的电阻热是钢件表层被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随即向钢件喷水,将钢件表面淬硬。
感应电流的频率愈高,集肤效应愈强烈,故高频感应加热用途最广。
高频感应加热常用的频率为200~300 kHz,此频率加热速度极快,通常只有几秒钟,淬硬层深度一般为0.5~2mm,主要用于要求淬硬层较薄的中、小型零件。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质量好,加热温度和淬硬层深度交易控制,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缺点是设备昂贵,需要专门的感应线圈。
因此,主要用于成批或大量生产的轴、齿轮等零件。
二、化学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是将钢件置于合适的化学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介质中的活性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以改变钢件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从而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或理化性能。
化学热处理的种类很多,依照渗入元素的不同,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等,以适应不同的场合,其中以渗碳应用最广。
渗碳是将钢件置于渗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分解出来的活性碳原子渗入钢的表层。
渗碳是采用密闭的渗碳炉,并向炉内通以渗碳剂(如煤油),加热到900~950℃,经较长的时间保温,使钢件表层增碳。
渗碳件通常采用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渗碳后渗层深一般为0.5~2mm,表层含碳量w c将增至1%左右,经淬火和低温回火后,表层硬度达到56~64HRC,因而耐磨;而心部因仍是低碳钢,故保持其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我所关注的表面工程领域——表面淬火技术一、表面淬火技术的原理和分类采用特定热源将钢铁材料表面快速加热到Ac3(对亚共析钢)或者Ac1(对过共析钢)之上,然后使其快速冷却并发生马氏体相变,形成表面强化层的工艺过程,就称为表面淬火技术。
实际上,不仅仅是钢铁,凡是能通过整体强化的金属材料,原则上都可以进行表面淬火。
需要注意的是,表面淬火只对工件的表面或部分表面进行热处理,所以只改变表层的组织,使其表面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均高。
而心部或其它部分的组织仍保留原来的低硬度、高塑性和高韧性的性能,这样工件截面上由于组织不同性能也就不同。
表面淬火便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质量稳定,变形小,热处理周期短,费用少,成本低,还可用碳钢代替一些合金钢。
对于表面淬火的使用材料,原则上,碳的质量分数在0.35%--1.20%的中、高碳钢及基体相当于中碳钢的普通灰铸铁、球墨铸铁、可锻铸铁、合金铸铁均可以实现表面淬火,但中碳钢与球墨铸铁是最适宜于表面淬火的材料。
根据加热方法不同,表面淬火可分为感应加热(高频、中频、工频)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电子束表面淬火、接触电阻加热表面淬火、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等。
工业上应用最多的为感应加热、火焰加热、激光加热表面淬火。
这里我主要介绍了感应加热、激光加热表面淬火技术,以及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是采用一定方法使工件表面产生一定频率的感应电流,将零件表面迅速加热,然后迅速淬火冷却的一种热处理操作方法。
生产中把工件放入由空心铜管绕成的感应线圈中,当感应线圈通以交流电时,便会在工件内部感应产生频率相同、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在工件内自成回路,故称为“涡流”。
涡流在工件截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表面电流密度最大,心部电流密度几乎为零,这种现象称为集肤效应。
由于钢本身具有电阻,因而集中于工件表面的涡流,几秒种可使工件表面温度升至800~1000℃,而心部温度仍接近室温,在随即喷水(合金钢浸油)快速冷却后,就达到了表面淬火的目的。
根据输出加热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将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分为高频感应加热淬火、中频感应加热淬火、低频感应加热淬火三种。
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又发展了超音频、双频感应加热淬火工艺。
生产上常用的工艺是高频和中频感应加热淬火。
室温时感应电流流入工件表层的深度δ(mm)与电流频率f(HZ)的关系为δ频率升高,电流透入深度降低,淬透层降低。
以下简单介绍高、中、低频感应加热淬火:(1)高频加热常用频率为(200~300)KHZ,淬硬层深度为(0.5~2.5)mm,适用于中、小型零件,如小模数齿轮、轴类等。
(2)中频加热常用频率为(2500~8000)HZ,淬硬层深度为(2~10)mm,适用于直径较大的轴类和大、中模数齿轮以及钢轨、机床导轨等。
(3)低频加热电流频率为50HZ,不需要频设备,城市用交流电即可,适用于淬硬层深度为(10~20)mm以上的大型工件或用于穿透加热。
如火车车轮等的表面淬火。
感应加热时,工件截面上感应电流密度的分布与通入感应线圈中的电流频率有关。
电流频率愈高,感应电流集中的表面层愈薄,淬硬层深度愈小。
因此可通过调节通入感应线圈中的电流频率来获得工件不同的淬硬层深度,一般零件淬硬层深度为半径的1/10左右。
对于小直径(10~20mm)的零件,适宜用较深的淬硬层深度,可达半径的1/5,对于大截面零件可取较浅的淬硬层深度,即小于半径1/10以下。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零件的一般工艺路线为:选材:最适宜的钢种是中碳钢(如40#、45#钢)和中碳合金钢(如40Cr、40MnB钢等),常用零件有齿轮、轴、销类等。
感应淬火后一般应采用180——200℃低温回火。
也可用于高碳工具钢、含合金元素较少的合金工具钢及铸等。
工艺、性能:一般中碳钢感应淬火件加工工序:锻件→正火→机械加粗加工→调质处理→机械精(半精加工)→感应淬火→精加工。
调质处理保证获得良好的心部强韧性,以承受复杂的交变应力;感应淬火可以获得表面高硬度,具有良好的耐磨性。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点如下:(1)表面晶粒细、硬度高。
感应淬火得到很细小的马氏体组织,其硬度也比普通淬火高2~3HRC,且心部基本上保持了处理前的组织和性能。
(2)加热速度快,加热时间很短,一般只需几秒至几十秒即可完成。
工件不容易产生氧化脱碳,淬火变形也很小。
(3)热效率高,生产率高,生产环境好,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4)淬硬层深度易于控制。
通过控制电流频率来控制淬硬层深度,经验公式如下:δ=(500~600)/f^0.5式中:δ——淬硬层深度mm 、f——电流频率Hz(5)设备投资大、维修困难,需根据零件实际制作感应器,适合于批量生产。
三、激光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是利用聚焦后的激光束快速加热钢铁材料表面,使其发生相变,形成马氏体淬硬层的过程。
激光淬火的功率密度高,冷却速度快,不需要水或油等冷却介质,是清洁、快速的淬火工艺。
与感应淬火、火焰淬火、渗碳淬火工艺相比,激光淬火淬硬层均匀,硬度高(一般比感应淬火高1-3HRC),工件变形小,加热层深度和加热轨迹容易控制,易于实现自动化,不需要象感应淬火那样根据不同的零件尺寸设计相应的感应线圈,对大型零件的加工也无须受到渗碳淬火等化学热处理时炉膛尺寸的限制,因此在很多工业领域中正逐步取代感应淬火和化学热处理等传统工艺。
尤其重要的是激光淬火前后工件的变形几乎可以忽略,因此特别适合高精度要求的零件表面处理。
激光淬硬层的深度依照零件成分、尺寸与形状以及激光工艺参数的不同,一般在0.3——2.0mm范围之间。
对大型齿轮的齿面、大型轴类零件的轴颈进行淬火,表面粗糙度基本不变,不需要后续机械加工就可以满足实际工况的需求。
激光加热表面淬火加热速度极度快(105~106℃/s),因此过热度大,相变驱动力大,奥氏体形核数目剧增,扩散均匀化来不及进行,奥氏体内碳及合金浓度不均匀性增大,奥氏体中碳含量相似的微观区域变小,随后的快冷(104℃/s)中不同微观区域内马氏体形成温度有很大差异,产生细小马氏体组织。
由于快速加热,珠光体组织通过无扩散转化为奥氏体组织;由于快速冷却,奥氏体组织通过无扩散转化为马氏体组织,同时残余奥氏体量增加,碳来不及扩散,使过冷奥氏体碳含量增加,马氏体中碳含量增加,硬度提高。
激光淬火硬化层深度一般为0.3~1mm,硬化层硬度值一致。
随零件正常相对接触摩擦运动,表面虽然被磨去,但新的相对运动接触面的硬度值并未下降,耐磨性仍然很好,因而不会发生常规表面淬火层由于接触磨损,磨损随之加剧的现象,耐磨性提高了50%,工件使用寿命提高了几倍甚至十几倍。
激光加热表面淬火具体有如下特点:(1)无需使用外加材料,就可以显著改变被处理材料表面的组织结构,大大改善工件的性能。
激光淬火过程中的急热急冷过程使得淬火后,马氏体晶粒极细、位错密度相对于常规淬火更高,进而大大提高材料性能。
(2)处理层和基本结合强度高。
激光表面处理的改性层和基体材料之间是致密冶金结合,而且处理层表面也是致密的冶金组织,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3)被处理工件变形极小,适合于高精度零件处理,可作为材料和零件的最后处理工序。
这是由于激光功率密度高,与零件上某点的作用时间很短,故零件的热变形区和整体变化都很小。
(4)加工性好,适用面广。
激光光斑面积较小,不可能同时对大面积表面进行加工,但是可以利用灵活的导光系统随意将激光导向处理部分,从而可方便地处理深孔、内孔、盲孔等局部区域。
改性层厚度与激光淬火中工艺参数息息相关,因此可根据需要调整硬化层深浅,一般可达0.1——1mm。
(5)工艺简单优越。
激光表面处理均在大气环境中进行,免除了镀膜工艺中漫长的抽真空时间,没有明显的机械作用力和工具损耗,噪声小、污染小、无公害、劳动条件好。
激光器配以微机控制系统,很容易实现自动生产,易于批量生产。
效率很高,经济效益显著。
目前激光淬火现已成功地应用到冶金行业、机械行业、石油化工行业中易损件的表面强化,特别是在提高轧辊、导轨、齿轮、剪刃等易损件的使用寿命方面,效果显著,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近年来在模具、齿轮等零部件表面强化方面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激光淬火技术可对各种导轨、大型齿轮、轴颈、汽缸内壁、模具、减振器、摩擦轮、轧辊、滚轮零件进行表面强化。
适用材料为中、高碳钢,铸铁。
激光淬火的应用实例:激光淬火强化的铸铁发动机汽缸,其硬度提高HB230提高到HB680,使用寿命提高2——3倍。
四、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及趋势首先在电源方面。
国外IGBT、MOSFET和SIT全固态晶体管电源技术逐步成熟,并已商品化、系列化,目前有2000kW、100kHz;50--100kHz、30--600kW;300kW、80kHz;另外还有后发展起来的低频段电源,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它有取代晶闸管电源趋势。
对于我国在感应加热电源方面,在90年代中期晶闸管中频电源已完全取代了中频发电机组,且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我们还自主研制出了各种高频电源,逐渐的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其次在感应加热淬火机床方面。
目前国外应用较多的是通用淬火机床和专用淬火机床,这些机床科技都在世界的前列,并且他们有的还应用了机器人技术,在机床上配置机器人,这样减少了很多人工操作;国外还发展了将电源、淬火机床、冷却系统组成成套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国现在的机床用的还是传统的专用设备,近些年我国引进了很多感应淬火机床,这使我国机床种类由传统的专用设备逐步向柔性化程度较高的通用设备和专用淬火自动生产线发展。
最后在感应淬火工艺方面。
国外比较先进的感应淬火工艺有(1)静止式曲轴感应淬火,其特点是:加热时间短,一般仅为1.5~4s,传统工艺是7~12s;电效率高、成本低;感应器与工件之间允许有较大间隙,调整方便;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易于维护;占地面积小,仅为原来的20%左右。
(2)低淬透性钢齿轮淬火,现在俄罗斯许多汽车工厂广泛采用低淬透性钢进行整体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已大量应用于汽车、拖拉机后桥齿轮、挖掘机齿轮、传动十字轴、火车车厢用滚动轴承、汽车板簧、铁路螺旋弹簧等,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3)双频感应加热淬火,国外双频淬火主要用于齿轮。
20世纪90年代,美国用10kHz中频和150kHz高频电源,先让齿轮在中频感应器中加热,然后迅速降到高频感应器中加热,最后落入油中淬火。
进入21世纪,此工艺又有新进展,采用了电力电子开关转换频率,使齿轮的齿顶和齿跟的加热更加均匀,更好地保证了齿轮的淬火质量。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采用感应淬火的零件的种类和品种不断增加。
我国的感应淬火工艺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目前我国汽车零件感应淬火用材料包括:45#、40Cr、55MnVS、40MnB、42CrMo、35#、ZG45、球铁、合金铸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