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7.24 KB
- 文档页数:10
统计基础复习名词解释1.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它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认识客观现象数量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
2.统计总体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客观事物的全体。
3.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简称单位。
4.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
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包括时间限定、空间范围、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计算方法等六个基本要素。
5.描述统计学主要研究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重点是研究客观现象总体各项指标和在时间、空间变动的计算分析方法,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描述统计学是一切统计活动中所运用的基本方法。
6.推断统计学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用随机样本的数量特征信息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估计或检验。
7.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8.抽样调查是一种以正态分布概率理论为基础,按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用样本统计量对调查对象的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9.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单位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所谓重点调查,是指这些单位的某一主要标志值占整个调查对象标志总量的较大比重。
10.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为详尽地了解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所进行的周期性全面调查。
它主要是调查在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11.典型调查是从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典型调查的认识方法与其他非全面调查方法一样,也是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但典型调查的特点是典型单位的确定以调查人员的主观判断与决策为主。
12.样本我们通常将由所要研究的事物全体构成的总体称为总体,简称总体。
统计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计算题:以老师圈的重点,以及之前布置的作业为主,重点复习11/12章一、名词解释:时间序列数据:是在不同时间收集到的数据,这些数据是按时间顺序收集到的,用于所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总体:是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样本量: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统计量: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参数: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概率抽样:即随机抽样,遵循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机会被选入样本非概率抽样:抽取样本时不是依据随机原则,而是根据研究目的对数据的要求,采用某种方式从总体中抽出部分单位对其实施调查简单随机抽样:指从总体N个单位中任意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使每个可能的样本被抽中的概率相等的一种抽样方式。
分层抽样:将抽样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某种规则划分为不同的层,然后从不同的层中独立、随机地抽取样本整群抽样:是将总体中各单位归并成若干个互不交叉、互不重复的集合,称之为群;然后以群为抽样单位抽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
系统抽样:根据样本容量要求确定抽选间隔,然后随机确定起点,每隔一定的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抽样误差:由抽样的随机性引起的样本结果与总体真值之间的误差分组数据: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原始数据按照某种标准化分成不同的组别,分组后的数据称为分组数据。
方法有单变量值分组和组距分组两种。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平均数:也称均值,是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算术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几何平均数:是n个变量乘积的n次方根方差:各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平均数经验法则: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时,经验法则表明:约有68%的数据在平均数1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约有95%的数据在平均数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约有99%的数据在平均数3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统计基础》期末复习题(一)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括号里)1、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2、我国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人”,填报单位是“户”。
()3、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单位的。
()4、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来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汇总来的。
()5、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6、某一职工的文化程度在标志的分类上属于品质标志,职工的平均工资在指标的分类上属于质量指标。
()7、从人们认识的过程来看,统计调查属于理性认识阶段。
()8、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9、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10、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调查单位。
()11、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12、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3、重点调查的资料能推断总体,抽样调查的资料不能推断总体。
()14、通过统计分组,使同一组内的各单位性质相同,不同组的单位性质相异。
()15、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 )16、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可称为次数分布。
()17、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 )18、某公司将员工按文化程度分组而形成的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19、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
()20、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21、某年甲、乙两地社会商品零售额之比为3:1,这是一个比例相对指标。
()22、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23、将全部标志值分成两半,一半小于中位数,一半大于中位数。
()24、同一数列,同时计算平均差,标准差,二者必然相等。
统计基础知识复习提要第一章总论一、单项选择题1、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B)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B、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位职工C、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水平D、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2、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D)A、身高B、工资C、年龄 D文化程度3、统计的认识过程是(D)A、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B、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C、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再到定量认识D、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ABCD)A、商品零售额B、工龄C、计划完成百分数D、合同履约率E、企业经济类型2、目前,统计部门已转变为统计信息管理机构,它具有(BCD)职能。
A、决策B、信息C、咨询D、监督E、执行3、总体的几本特征有(ABC)。
A、同质性B、大量性C、差异性D、相对性E、绝对性4、当前我国统计的任务是(ABCDE)A、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B、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C、提供统计资料D、提供统计咨询意见E、实行统计监督三、判断题1、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活动。
(√)2、统计学是先于统计工作而发展起来的(×)3、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
(×)4、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5、某工业企业作为总体单位时,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数量标志;若该企业作为总体,则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统计指标。
(√)第二章统计调查一、单项选择题1、统计调查有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之分,它们划分的标志是(D)。
A、是否进行登记、计量B、是否按期填写调查表C、是否制定调查方案D、是否对所有组成总体的单位进行逐一调查2、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所有单位的调查,因此,下述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B)A、就全国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B、对全国的人口进行普查C、到某没话生产地了解棉花收购情况D、抽选一部分单位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复查3、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B)。
一、判断正误1、统计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联系,而非有关某一个体的具体情况。
( )2、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
说明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
( )3、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
说明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
( )4、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3%、2%、7%和5%,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技术方法为3%×2%×7%×5%—100%。
( )5、两个有密切联系的属于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之比是动态相对指标。
( )6、用价格作同度量的销售量指数∑10q p /∑00q p ,其分子分母之差∑10q p - ∑00q p 是表示报告期比基期一共增加或减少的销售量。
( )7、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
( )8、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时期一般固定在基期( )9、发展水平就是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它只能表现为绝对数。
( ) 10、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所以定基增长速度也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增长速度乘积。
( ) 二、单项选择题1、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
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2、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
A .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 .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3、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4、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
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5、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
《统计基础》期末复习一、判断题1、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绝对数,而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相对数和平均数。
2、凡是将总体按某个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都叫变量数列。
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4、中位数和众数都属于平均数,因此它们数值的大小受到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5、人口普查中,全国总人口数是统计总体,并且是时点指标。
6、女性是品质标志。
7、办公室有5位员工,年龄分别是24岁、29岁、28岁、35岁、44岁,这些年龄是5个数量标志或5个变量。
8、调查单位同时又一定是填报单位。
9、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10、计划完成程度大于100%表示超额完成计划,小于100%表示未完成计划。
11、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指标。
12、离散型变量只适合于单项式分组。
13、北京04年末共有普通高校77所,这是总体标志总量,同时是时点指标。
14、在对比两个不同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离散程度时,应采用标准差系数而不是全距或平均差指标进行比较。
15、平均发展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
16、增长量与基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得到的是发展速度指标。
二、单选题1、某市2014年工业企业经济活动成果的统计年报呈报时间为2015年元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A、一年B、一年零一个月C、一个月D、一天2、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之和应该是。
A、不等于1B、等于1C、小于1D、大于13、下列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A、出勤率B、及格率C、人均粮食占有量D、学生人数4、标志变异指标中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A、全距B、平均差C、标准差D、标准差系数5、某市2014年农村人均收入和城市人均收入分别为4800元和10060元,标准差分别为320元和780元,则人均收入的变异程度。
A、城市大B、一样大C、农村大D、不可比6、计划规定成本降低3%,实际降低了5%,则计划完成。
A、98.1%B、102.1%C、101.9%D、97.95%7、某连续变量数列,其首组为100以下,若其相邻的组中值为130,则首组的组中值为。
统计学基础知识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统计学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2、指标和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
3、总体、样本和单位统计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
简称总体。
构成总体的个体则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单位。
4、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它是取得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
5、统计绝对数和统计相对数反映总体规模的绝对数量值,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称为总量指标。
统计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用以反映现象间的联系和对比关系。
6、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累计总量的数字资料,是流量。
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上具有的总量的数字资料,是存量。
7、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抽样估计是指根据所抽取的样本特征来估计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
假设检验是先对总体的某一数据提出假设,然后抽取样本,运用样本数据来检验假设成立与否。
8、变量和变异标志的具体表现和指标的具体数值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称为变异。
数量标志和指标在统计中称为变量。
9、参数和统计量参数是反映总体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总体标准差等。
统计量是反映样本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等。
10、抽样平均误差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平均离散程度称之为抽样平均误差,简称为抽样误差。
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为总体标准差的1/n。
11、抽样极限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
我们用样本统计量变动的上限或下限与总体参数的绝对值表示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称为极限误差或允许误差。
一、判断题:1.运用大量观察法,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观察调查。
()2.一般地,凡是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均应以相应的基期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3.间隔相等间断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采用简单序时平均法。
()4.分布在各组之内的单位数称频率。
()5.我国的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经常性调查方式。
()6.变量数列中任一组标志值为零,则无法计算调和平均数。
()7.权数的绝对值越大,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也就越大。
()8.全距易受极端数值的影响。
()9. 抽样平均误差越大,样本的代表性越大。
()10.相邻两项的累积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
()11某生产组有5名工人,日产零件数分别为68件.69件.70件.71件.72件,因此说这些是5个数量标志或5个变量。
()12变量按其值是否连续出现,可以分为确定性变量与随机变量。
()13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亿万元”是一个要素完整的指标。
14比例相对指标是在分组的基础上计算的。
15 中位数是位置平均数,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
7.权数的绝对值越大,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也就越大。
()16时点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成正比。
()17 抽样极限误差可以小于.大于或等于抽样平均误差。
()18 相对数时间序列求序时平均数时,根据所给数列简单平均即可。
()19 发展水平是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标志的基础,它只能用总量指标来表示。
()20 编制销售量指数,一般是用报告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
()21抽样平均误差的大小与样本容量的大小成正比例关系。
()22建立指数体系时,首先要分析研究对象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经济了解。
()23环比速度与定基速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式: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24回归分析中,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
()25在测定相关关系之前,一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要利用相关表和相关图粗略地判断现象之间的相关程度和相关形态。
()26总指数的平均性是以综合性为基础的,没有综合性就没有平均性。
统计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统计的总体性特点表现在【】。
A.它是从个体入手,达到对总体的认识B.它是从总体入手,达到对个体的认识C.它排除了认识个体现象的必要性D.它只对总体现象的量进行认识,抛开了对总体现象质的认识2、全国人口普查中,调查单位是【】。
3、次数密度是指【】。
4、【】通常是指召开座谈会或访问被调查者,通过面谈来实现搜集调查资料的一种调查形式。
5、下列哪个不是常用的基本抽样组织形式【】。
6、【】可以对于某种总体的假设进行检验。
7、下列哪个不是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
8、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是【】。
≤r ≤≤r <1≤r ≤≤r ≤09、收入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属于【】。
10、下列不存在对应负债的金融资产是【】。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
2、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可以分为【】。
3、统计表按分组的情况分类,可分为【】。
4、分配数列按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
A.变量数列B.品质数列C.单项数列D.组距数列E.次数分配数列5、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包括【】。
三、填空题1、是按所拟调查事项,有计划地通过访谈、询问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通过他们的回答来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一种调查形式,它也是调查的一种基本形式。
2、留置调查具有、被调查者的回答不受调查人员的影响、被调查者有详细思考时间、避免因误解而产生误差等优点。
3、市场调查包括、定性调查、媒体和、商户和工业品调查、特殊社会群体调查、民意测验和文案研究。
4、平均速度指标包括和,它们是反映经济现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逐期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和逐期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的指标。
用以观察现象在整个时期内的动态发展变化情况和趋势。
5、是人们认识事物、科学实验、社会调查和体验生活等认知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6、又称分层抽样或分类抽样。
它是先将总体中所有的单位按照某个标志分成若干类或组,然后再各类中直接随机抽取样本单位,可见它是统计分组与简单随机抽样的结合体。
统计学基础复习提纲复习内容:第一章:统计数据;第二章;数据搜集;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第五章:抽样与参数估计;第六章:假设检验;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第八章: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第九章:指数。
重点内容:第一章统计和数据(1)统计的概念和应用(2)统计数据类型: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
(3)统计中的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变量。
第二章数据搜集(1)数据来源: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2)调查设计:调查方案设计和调查问卷设计(3)统计数据质量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1)集中趋势的测度:平均数;中位数和分位数;众数(2)离散程度的度量:极差和四分位差;平均差;方程和标准差;离散系数(3)偏态与峰态度量:偏态系数;峰态系数第五、六章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1)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点估计与区间估计(2)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和总体比率的区间估计(3)样本容量的确定(4)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原假设与备择假设;两类错误与显著性水平;检验统计量与拒绝域。
(5)总体均值的检验:大样本检验方法;小样本检验方法。
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1)变量间关系度量:相关关系的描述和测度;散点图与离散系数。
(2)一元线性回归: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显著性检验。
(3)利用回归房产进行估计和预测第八章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1)时间序列的分解和描述:图形描述;增长率分析(2)预测方法的选择和估计(3)平稳序列的预测: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4)趋势序列的预测:线性趋势预测;非线性趋势预测平均数:x 二2 4 10 11| 14 151096 9.610(2-9.6)2(4-9.6)2 川(15-9.6)2n -110-12、一家公司在招收职员时,首先要进行两项能力测试。
在A 测试中,其平均分数是100分, 标准差是15分;在B 项测试中,其平均数是 400分,标准分数是50分。
统计学基础项目1 基础知识第1讲统计的基本问题统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 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德国,首先使用了“统计学”这个名词。
(有统计学之名,无统计学之实) 2. 政治算术学派:起源于17世纪英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著的《政治算术》,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无统计学之名,有统计学之实) 3. 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比利时,主要代表人物凯特勒,他完成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结合,形成了数理统计学。
统计的含义? 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种含义,1.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现象的总体数量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2.统计资料:即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反映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和变化过程的数字资料,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也是国家制定政策、计划和实行科学管理的数字资料。
3.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方法论科学,是长期统计工作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4.统计的三种含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实践的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用理论和方法指导统计工作,推动统计工作不断提高。
随着统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统计学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二者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由于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联系紧密,所以习惯上把这三者统称为统计。
统计学的性质?统计学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门横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第2讲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
研究对象为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表现、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2. 就性质来说,统计学是一门适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方法论学科。
3.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和具体性。
4. 统计的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5.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指数分析法、抽样推断法、相关分析等。
(其中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贯穿统计研究的全过程,是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6. 大量观察法:是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总体中的全部单位或足够量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一种统计研究方法。
7. 统计分组法:将总体各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这种统计研究方法就是统计分组法。
8. 综合指标法:是指运用各种综合指标,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来反映总体一般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3讲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统计总体:简称总体,就是我们要调查或统计的某一现象的全部数据的集合。
2.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各个个别单位,它是组成统计总体的基本单位,也是各项调查项目的直接承担者。
3.统计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4.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性质。
5.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必须是大量的。
6.差异性:是指同一总体中的总体单位除了保持同质性外,在其他很多方面必须存在差异。
7.统计总体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8.有限总体:是指统计总体中总体单位的数量是有限的。
9.无限总体:是指统计总体中总体瓣数量是无限的或者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计数的。
10.品质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数量标志表现是用数值来表示的。
11.标志的分类:(1)标志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2)标志按照在不同的总体单位之间是否有变化,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12.变量的分类:(1)变量按其变动规律可分为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定性变量:变量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以预知的变量称为定性变量,也称确定性变量。
随机变量:变量的变动没有一定的规律,人们不能预知其变动结果。
(2)变量按其数值特征可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连续变量:数值特征呈现连续状态的变量称为连续变量。
离散变量:数值特征呈现离散状态的变量称为离散变量。
13.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及其具体数值。
(完整的指标应包括指标名称、指标数值、指标所属时间、指标所属空间范畴和环境条件等四个要素)14.统计指标的类型:(1)统计指标按其反映对象的数量特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2)统计指标按其计算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15.统计指标和标志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2)统计指标都必须可量,而标志未必都可量,例如品质标志就不可量。
联系:(1)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进行直接汇总或间接计算分析而来的。
(2)统计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转换关系。
项目2 统计调查第1讲统计调查概述1. 统计调查:是按照统计的任务和调查的目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或者收集被研究对象的各个标志值的过程。
2. 统计调查的要求: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系统性。
3. 统计调查的种类:(1)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可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2)统计调查按研究总体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3)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调查和非连续调查(4)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分为直接调查、凭证调查、采访调查、问卷调查。
(5)此外,也有人根据调查工作时间的周期长短,交统计调查划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经常性调查是批调查周期在一年以内的调查,间隔超过一年的为一次性调查。
)4. 统计调查的方式: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5. 统计报表: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调查方式方法。
6.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不连续性全面调查。
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都属于全面调查,普查属于不连续调查,而全面统计报表属于连续调查。
7. 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选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观察,用以推算总体数量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8. 抽样调查的特点:(1)既是非全面调查,又要达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
(2)按随机原则去抽取调查单位。
(3)抽样调查具有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灵活性等特点。
9. 抽样调查的作有:(1)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2)可以用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
(3)可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
(4)可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
10.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对所要调查的全部单位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11. 典型调查: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借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
12.典型调查的选典方法:(1)解剖麻雀法(2)划类选典法(3)抓两头法13. 典选调查的特点:(1)深入细致的调查,既可以搜集数字资料,又可以搜集不能用数字反映的实际情况(2)调查单位是有意识的选择出来的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它更多地取决于调查者主观判断和决策。
第2讲统计调查的方案设计1. 一个完整的调查方案,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和拟定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5)确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第3讲统计调查的方法1. 统计调查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有:观察法、询问调查法、实验法、报告法、网上调查法等。
2. 观察法:又称直接观察法,是由调查人员到现场亲自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计量、登记,以取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3. 询问调查法:又称直接调查法,是调查人员以询问为手段,从调查对象的回答中获得信息资料的一种方法。
(它是市场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4. 实验法:是指通过某种实践活动的验证法去收集有关资料的调查方法。
5. 报告法:是由调查单位根据各种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按照统一的表格及填报要求,及时向有关单位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6. 网上调查法:是一种利用因特网作为媒介的调查方式。
(是最流行的)第4讲调查问卷的设计1. 问卷:又称调查表或询问表,是统计调查的重要工具,是一种以书面形式记载和反映被调查对象的反映和看法,从而获得所需资料和信息的表式。
2. 问卷设计:是根据调研目标和所需资料内容,按照一定的格式将调查问题有序排列,形成调查表的活动过程。
3. 问卷的基本结构:前言、主体、编码、结束语等。
4. 问卷设计的程序:(1)确定调研目的、来源和局限阶段(2)分析样本特征,确定问卷类型阶段(3)确定数据收集方法阶段(4)确定问题回答形式阶段(5)决定问题的措辞阶段(6)确定问卷的流程和编排阶段(7)确定问卷和编排阶段(8)获得各方面的认可阶段(9)预先测试和修订阶段(10)准备最后的问卷阶段(11)具体实施阶段5. 问卷设计要注意的问题:(1)文字要表达准确。
(2)问卷要避免使用引导性的语句。
(3)问卷问句设计要有艺术性,避免对填卷人生刺激而不能很好地合作(4)问卷不要提不易回答的问题。
(5)问题设计排列要科学(6)使用统一的参考架构(7)有利于数据的处理。
项目3 统计整理第1讲统计整理概述1. 统计整理:是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使用之条理化、系统化,氢反映总体单位的大量原始资料,转化为反映总体的基本统计指标,统计工作的这一过程。
2. 统计整理的内容:(1)根据研究任务的要求,选择应整理的指标,并根据分析的需要确定具体的分组。
(2)对统计资料进行汇总。
(3)通过统计表描述汇总的结果。
3. 统计整理的步骤:(1)设计整理方案(2)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订正(3)进行科学的分组(4)统计汇总(5)编制统计表,绘制统计图第2讲统计分组1. 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划分为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2. 从统计分组的性质来看,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对总体而言是“分”,而对于总体单位而言是“合”。
3. 统计分组的作用:(1)可以区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2)可以研究总体内部结构(3)可以提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4. 统计分组的类型:(1)按照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统计总体可以采用简单分组,也可以采用复合分组。
(简单分组:是对总体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只反映现象在某一特征方面的差异情况。
复合分组:是指对总体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进行层叠分组。
)(2)按照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统计总体可以按品质标志分组,也可以按数量标志分组。
(品质分组:是指选择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进行分组;数量分组:也称变量分组,是指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进行分组。
)5. 数量分组中常的几个概念:(1)全距:也叫极差,是变量数列中所有变量变动的最大范围,常用R表示(全距(R)=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2)组限:是各组变量值的变动界限,是组与组之间的分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