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看不见的光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人眼看不见的光》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该主题主要探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通常被人们忽视的“人眼看不见的光”,包括红外线、紫外线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这些光线的特性和应用,并理解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了解人眼看不见的光的定义和特性。
2. 掌握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性质和应用场景。
3. 能够分析常见光学现象中的非可见光参与机制。
4. 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评价任务1. 评价学生对非可见光概念的理解程度,如能正确描述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定义及特性。
2. 评估学生能否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非可见光的应用。
3. 考查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包括对同伴和老师提问的回答能力。
4.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知识运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介绍课题,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光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吗?”激发学生兴趣。
- 简要介绍非可见光的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新课(15分钟)- 详细讲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领域。
- 通过实验视频或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性。
- 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红外线夜视仪、紫外线消毒等。
3. 互动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并交流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的认识及应用。
-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评价。
- 老师对各组的表现给予评价,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和理解深度。
4. 课堂练习(10分钟)-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老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简短的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并整理关于非可见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六、学后反思1. 学生自我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在课堂上的收获与不足。
2. 教师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不足进行改进。
第3章第5节人眼看不见的光
※※模块一:学列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模块二:梳理基础知识明晰识记要点————————
■知识点一:红外线
1.定义:
我们把红光之外的辐射叫做红外线,肉眼不可见。
2.特点:
(1)比较显著的热效应。
(2)穿透云雾的能力强。
3.应用:
红外线夜视仪、遥感卫星利用红外线对地球进行遥感拍照、红外线遥控器、红外线测温仪、红外线医疗等。
■知识点二:紫外线
1.定义:
我们把紫光之外的辐射叫做紫外线,肉眼不可见。
2.特点:
(1)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2)对生物有强大的杀伤力。
3.应用:
紫外线验钞机、紫外线消毒柜、紫外线灭菌等。
■知识点三:紫外线与环境保护
1.紫外线与人:
(1)有益方面: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益。
(2)危害: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则对人体有害,它能引发白内障,导致皮肤过早衰老甚至发生癌变。
2.臭氧层与紫外线:
(1)在距离地面10-50 km 的平流层内,存在着一种有轻微腥臭气味的淡蓝色气体带,科学家称之为臭氧层。
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它能吸收绝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强烈紫外线的直接照射。
(2)如果臭氧层的浓度越来越稀,甚至形成了臭氧层空洞,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所以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同步提高必刷题训练第3章光现象3.2人眼看不见的光◆要点1 可见光与不可见光(1)可见光: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
(2)不可见光:人眼无法察觉的光称为不可见光。
◆要点2 红外线(1)定义:太阳光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红外线。
(2)发现者:英国科学家赫歇尔。
(3)特性:①普遍性: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越强。
②热效应: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
③穿透云雾能力强:可红外遥感、勘测地热。
(4)应用:电器遥控、红外诊断、红外取暖。
◆要点3 紫外线(1)定义:太阳光色散区域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紫外线。
(2)发现者:德国物理学家里特。
(3)特性:①来源: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和其他炽热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汞等气体放电发出的光中也含有紫外线。
②荧光效应: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用来鉴别字画和人民币。
③杀伤力强:能杀菌、强度高时伤害人体。
④化学作用强: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
Δ基础题系列◆1.关于红外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红外线的颜色为红色B.人眼可以直接看到红外线C.0℃以下的物体不辐射红外线D.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答案】D【解析】A、红外线是不可见光,所以不是红色,故选项与题意不符;B、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红外线,故选项与题意不符;C、0℃以下的物体也辐射红外线,故选项与题意不符;D、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故选项与题意相符。
◆2.关于紫外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紫外线是紫色或蓝色的B.紫外线不具有光能C.人体不能照射紫外线,否则会伤害器官D.医院常用紫外线照射的方法来灭菌消毒【答案】D【解析】A、紫外线和红外线都是不可见光;不合题意.B、紫外线具有光能.不合题意.C、人体可以照射紫外线,但不能过量;不合题意.D、医院常用紫外线来灭菌,紫外线可以杀死微生物.与题意相符◆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因此我们不能让紫外线照射;B.当病人发烧时,他辐射的红外线会减弱;C.电视机的遥控器是用紫外线进行遥控的;D.医院里用紫外线进行杀菌消毒【答案】D【解析】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是有益的,可以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故A不对;病人发烧时,体温升高,辐射的红外线会增强,故B说法不对;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出的是红外线,故C说法不对;紫外线可以用来杀菌消毒,故D说法正确。
《人眼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不同频率的光,包括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理解不可见光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不同频率的光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以及不可见光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视频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手电筒、三棱镜等。
3. 准备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供学生查阅。
4. 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紫外线、红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人眼看不见的光的特点。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引入新课:首先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眼看不见的光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设计举例:展示红外线加热器、紫外线杀菌器等产品,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工作原理。
2. 讲解紫外线: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介绍紫外线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了解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紫外线灭菌灯、紫外线诱虫灯等。
3. 讲解红外线:介绍红外线的特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红外线遥控器、红外线摄像头等。
同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红外线的存在,如红外线感应灯、红外线加热器等。
4. 探究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人眼看不见的光的存在和特点。
例如,让学生使用紫外线手电筒照射一张纸,观察纸的变化。
5. 课堂互动: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6. 知识拓展:介绍紫外线、红外线在医学、科研等领域的应用,以及人眼看不见的光的其他特点,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收集有关紫外线、红外线的应用案例,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2节——人眼看不见的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红外线的产生、红外线的应用、紫外线的产生、紫外线的应用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以及它们的应用,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通过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红外线的应用、紫外线的应用难点: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应用实例,如电视遥控器、紫外线消毒灯等,引发学生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红外线的应用(如电视遥控器、夜视仪等)、紫外线的应用(如紫外线消毒灯、荧光灯等)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实验演示:进行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性,如红外线的的热效应、紫外线的荧光效应等。
4.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和紫外线1. 红外线的产生2. 红外线的应用3. 紫外线的产生4. 紫外线的应用5. 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
2. 请列举红外线和紫外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请谈谈你对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看法。
答案:1. 红外线是物体由于温度而发出的热辐射,紫外线是物体受到光照后产生的辐射。
2. 红外线的应用实例:电视遥控器、夜视仪等;紫外线的应用实例:紫外线消毒灯、荧光灯等。
3.2 人眼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并了解其在人眼中的感知。
2.探究人眼看不见的光的原因。
3.了解常见的光谱,如可见光谱、红外线、紫外线等,并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物理八上教材第3章第2节。
2.工具:投影仪、电脑、课件。
3.实验器材:红外线遥控器、紫外线手电筒。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幅充满星星的夜空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星星。
询问学生在夜晚能看到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当夜晚没有月亮时,我们除了星星还能看到什么。
第二步:探究人眼看不见的光1.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张白纸,并打开一台红外线遥控器。
颠倒遥控器,用红外线遥控器指向纸张,并向学生询问他们是否能看到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只能看见纸张而看不见红外线。
3.解释人眼只能感知一定波长范围的光,超出这个范围的光我们就无法看见。
第三步:了解光谱1.利用投影仪展示可见光谱的图像,并解释它由七种颜色组成。
2.谈论可见光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彩虹、天空的蓝色等。
3.引导学生思考,人眼看不见的光是否有实际应用。
提到红外线在遥控器、夜视设备中的应用,紫外线在防晒霜和紫外线杀菌灯中的应用等。
第四步:实验观察1.准备一支紫外线手电筒,并打开。
让学生观察手电筒照在一张白纸上会发生什么。
2.引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思考为什么他们无法看到紫外线。
第五步:总结归纳1.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人眼能看到的光的波长范围是多少?–人眼看不见的光有哪些类型?–可见光谱由哪些颜色组成?–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板书设计3.2 人眼看不见的光- 光是一种电磁波- 人眼只能感知一定波长范围的光- 光谱的类型:可见光谱、红外线、紫外线- 光谱的应用- 可见光谱:彩虹、天空的蓝色等- 红外线:遥控器、夜视设备等- 紫外线:防晒霜、紫外线杀菌灯等五、课堂作业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介绍人眼看不见的光的原因,并举例说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人眼看不见的光”。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红外线的产生、作用以及应用实例。
2. 紫外线的产生、作用以及应用实例。
3. 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作用以及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作用以及应用。
难点:红外线和紫外线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可见光以外的光。
2. 理论讲解:介绍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作用以及应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实例。
3. 实验演示:进行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例,思考红外线和紫外线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各自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板书设计:板书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作用以及应用。
7. 作业设计:(1)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应用实例。
(2)请简述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案:(1)生活中常见的红外线应用实例有:电视遥控器、红外线热像仪等。
紫外线应用实例有:紫外线消毒、紫外线验钞机等。
(2)红外线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用于探测地球表面温度分布、观测恒星等。
紫外线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用于研究化学物质的结构、生物学实验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作用以及应用。
《人眼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人眼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2)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2)通过收集、沟通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初步相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开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2)初步建立可持续开展意识,有爱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相识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教学难点:红外线、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防止紫外线过量照耀给人们带来灾难。
教具:三棱镜、红外线笔、紫外线笔等。
预习要求:1、什么叫可见光?什么叫不行见光?2、人眼看不见的光有哪些?3、什么叫红外线?什么叫紫外线?4、红外线有哪些应用?5、紫外线有哪些应用?教学过程:探究活动一:1、探测红光外侧的热效应做法:让太阳光透过三棱镜重做色散试验,把温度计玻璃泡分别放在红光以外、可见光区、紫光以外各不同位置,视察温度计的示数改变状况。
猜一猜:哪种色光的发热本事大?1.你用什么方法判定哪种色光的发热本事大呢?2.如何让温度计更加灵敏?试验记录:试验总结:你视察到不同区域温度计示数有什么改变状况有什么不同?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概念:人眼能感觉到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光,即人眼能看到的光,称为可见光人眼无法望见的光称为不行见光光谱中红光外侧的不行见光叫做红外线,紫光外侧的不行见光叫做紫外线介绍光谱:红外线的特点:红外线具有热效应,能使被照耀的物体发热太阳的热主要就是通过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不同温度的物体向外辐射的红外线强度不同红外线的应用:举例。
想一想:红外线还有哪些应用?它们的共同原理是: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强。
这些装置上有红外线感应器探究活动二2、探究紫外线的特点做法:将涂有荧光物质的纸条放在紫光外侧,视察看到的现象总结::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道理?紫外线的特点与应用:1、紫外线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2、紫外线能杀菌紫外线与人类生活:紫外线与人类生活、安康亲密相关。
《人眼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人眼看不见的光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具体包括:1. 使学生认识红外线、紫外线等不可见光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与可见光的区别与联系。
2. 让学生了解不可见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红外线夜视仪、紫外线消毒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不可见光特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掌握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特性,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见光的存在和作用,并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包括不可见光的定义、特性和应用案例。
2. 准备实验器材,如红外线检测仪、紫外线灯等,用于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
3.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不可见光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参考书籍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预习的心得,激发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渴望。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初步了解到不可见光的相关知识,如红外线、紫外线等的基本特性和作用,还能锻炼他们独立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不可见光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包括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来探究不可见光的性质和特点。
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实验活动,如使用红外线检测仪来观察物体的红外线辐射情况,或者使用紫外线灯来观察荧光物质的反应等。
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不可见光的存在和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这将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首先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引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美丽的星空图片,让学生们感受夜晚的神秘与深邃。
苏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人眼看不见的光》教案及反思教学项数详细内容一、教材分析《人眼看不见的光》是苏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以及透镜等知识后,本节课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对光的认识范畴。
它主要介绍了红外线和紫外线这两种人眼看不见的光,包括它们的发现历程、特性和广泛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展示了这些不可见光在现代科技、医疗、生活等领域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知识不仅局限于常见的光学现象,更深入到人类感知之外的领域,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光学技术和其他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广泛应用的认知。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物理观念:- 建立对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不可见光的物理观念,理解它们是光的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性质和能量。
- 认识到不可见光与可见光一样,在物质相互作用和能量传递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形成完整的光的概念体系。
2.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发现实验、应用实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 引导学生根据不可见光的特性对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进行科学预测和解释,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科学探究:- 了解科学家发现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辛,培养探究精神。
- 鼓励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探究红外线或紫外线的某些特性,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 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在学习不可见光知识过程中尊重科学事实和实验数据。
- 使学生了解不可见光在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应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性,包括它们的热效应、化学效应、荧光效应等。
- 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科技、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其原理。
2. 教学难点:- 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性与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根据特性开发出相应的应用。
-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中抽象出不可见光的原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2人眼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我设计的这节幼儿园科学活动课《人眼看不见的光》,旨在让孩子们了解和认识人类眼睛无法直接感知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以及科学探索精神。
一、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是人类眼睛无法看见的光;2.通过观察、实验等环节,让孩子们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和特点;3.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让孩子们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是人类眼睛无法看见的光,以及它们的作用和特点;2.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环节,让孩子们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和特点。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红外线热像仪、紫外线灯、荧光棒、透明塑料袋、水杯等;2.学具:每人一份实验记录表,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两个部分。
四、活动过程1.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比如红外线在夜视仪中的应用,让孩子们了解到人类眼睛无法看见的光的存在;2.讲解:简单介绍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作用和特点;3.观察:用红外线热像仪展示一些物体的热辐射,让孩子们观察并思考红外线的作用;4.实验:让孩子们用紫外线灯照射荧光棒,观察荧光棒发光的现象,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5.讨论: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思考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和特点;7.拓展:引导孩子们想象,还有哪些人类眼睛无法看见的事物,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五、活动重难点1.重点:让孩子们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和特点;2.难点:让孩子们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是人类眼睛无法看见的光。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对红外线和紫外线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孩子对荧光棒的发光现象解释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2.拓展延伸: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中其他人类眼睛无法看见的事物,比如微生物等,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通过这节活动课,我希望孩子们能从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第二节人眼看不见的光
课时:执笔:李冰洁备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2)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2)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
教学难点:红外线、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防止紫外线过量照射给人们带来灾害。
教、学具:三棱镜、白纸、温度计、墨水等
一、[教学过程]:复习:
1白光或太阳光会分解成哪七种颜色光?
2、色光的三原光是什么?颜料的三原光是什么?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规律是否相同?
3、什么叫光能?光能转化为内能、电能、化学能。
(学生回答答问,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二、引入:
提出问题,除了七色光外,有无其它光存在呢?
三、进行新课:
1、师生共同探究猜想:
2、提问:冬天人们为什么穿深色衣服,夏天为什么穿浅色衣服呢?
学生猜想:深色衣服吸引太阳光本领强,浅色衣服吸引太阳光本领弱。
3、照图3—17实验,先将温度计放在红光、紫外上读出示数,再将温度计分别放在红光、
紫光外侧分别读出示数(将温度计玻璃泡涂成黑色)
4、将实验数据分析和小结:
实验完毕,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
学生阅读课本P61可见光、不可见光,红外线的概念。
5、概念:(1)可见光:人眼能感觉到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光,叫可见光。
(2)不可见光:人眼无法觉察到的光叫不可见光。
(3)红外线: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红外线,红外线能使被照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
太阳的热主要通过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
6、红外线的应用:
(1)红外线探测器
(2)红外线照相机
(3)红外夜视仪
学生从“生活”、“物理”、“社会”探究红外线的应用。
7、紫外线
(1)紫外线:在红光外侧存在红外线,那么紫光外侧是否也存在某种不可见光?在紫光外侧存在人眼看不见光叫紫外线。
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2)紫外线的应用:
①用紫外灯灭菌
②验钞机:是利用荧光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光的原理制成的。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益,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它能引发白内障,导致皮肤过早老,甚至发生癌变,电焊工人在焊按时戴上防护罩以防紫外线伤害。
环保话题:紫外线与臭氧层。
学生阅读P62课文,了解紫外线的概念,紫外线的应用。
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臭氧(03)臭氧层好像是地球的保护伞,它能吸收绝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大量紫外线的直接照射,由于人类大量使用会破坏臭氧层的氟氯碳化物,如电冰箱中所用氟利昂、美发用的发胶、摩丝等。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1、____叫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属于____光。
2、太阳的热主要以_____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
3、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____效应,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4、紫外线是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的,它的最显著的特性是能使,根据这一原理可制成验钞机。
天气预报中常出现的“紫外线指数”,各种防紫外线用品上标明的防晒指数,它的含义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