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电视传播特性与电视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375.50 KB
- 文档页数:17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广播电视概论课程第四讲广播电视的媒介构成、传播特性与节目类别一、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图像◆文字(一)声音◆声音的类别:◆语言◆音乐◆音响1.语言——内容的主要载体◆狭义层面上的语言,主要是指广播电视中的口头表达语言◆是最基本、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最大特征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线性结构)语言的三种基本形态◆播音、解说语言◆新闻报道语言◆实况语言新闻播音语言◆所谓新闻播音语言是指新闻信息传播机构中承担向受众口头传播语言信息(即播音)工作的人在播讲稿件时使用的语言。
◆特点:◆与信息发出者的关系:非模仿性语言再现◆与语境的关系:非现场单向传播◆信息形式:规范性信息新闻播音语言的3种表达样式◆播报式◆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播音员的语速是每分钟160到180字,到了1980年代就变成了每分钟220字到240字,1990年代以后,变成了每分钟280字◆邢质斌 329◆张宏民 350◆李瑞英 265◆李修平 343◆罗京 280◆徐俐 340◆宣读式讲述式陈鲁豫陈晓楠新闻报道语言◆新闻信息传播机构中承担信息采集、编辑报道工作的人为报道新闻而播讲报道词、解说词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播音语言◆规范性标准相对降低◆采编一体化的结果3.实况语言◆实况语言是现实事件及采访活动中发生的语言事实,具有原始的真实性。
◆其本质是口语与信息源的同一性。
◆两大类别:◆与采访语境无内在关联的采访活动引发的语言——实况语言◆被事件包容的和与采访语境存在内在关联的语言——现场实况语言2.音乐节目音乐的作用:◆通过节目配乐,强化内容的情感、情绪力度,烘托气氛◆作为编辑手段,凸显、整合节目,创造蒙太奇效果◆作为节目的声音标志◆作为节目的间隔或过渡◆填充时间空档3.音响音响可以分为实况音响和音响效果两种实况音响的作用:(1)再现事实的声音感性形态,提供可感受的具体事实信息,增强传播效果。
(球场、会场上的背景声)(2)具有一定的叙述作用(3)与语言、音乐、文字、图像同步或相继各自传播不同时空的信息,创造蒙太奇效果实况音响的作用(4)实况音响可以突破视像的框限,拓展空间,增大信息容量(5)音响的连贯性可以削弱镜头衔接产生的断裂感,使信息传达与接受更为顺畅。
电视媒介电视技术和其它事物一样,有一个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
纵观电视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机械黑白电视,电子黑白电视,电子彩色电视及数字电视四个阶段。
现如今电视给我们带来众多的信息,已成为我们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国电视已经形成从中央到省、市、县四级覆盖网络。
电视媒介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发展自有其必可比拟的优点。
电视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性大,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最重要的一点是电视跟报纸广播一样都是由不同栏目和节目滚动相间构成的一个板块,但它集报纸和广播的优势于一身,并且改善了报纸的那种静止画面,而成为象现实生活一样逼真的连续运动。
电视把伴随着声音的形象直接呈现在了观众面前:风景有声有色,人物栩栩如生。
所以,电视虽然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但是其主体其实是视觉,而听觉往往处于附属地位。
事实证明,媒体对人的听觉注射所造成的影响远远小于视觉注射所产生的影响。
而电视所带来的视觉传播可以使活灵活现的形象直接跃入接受者的眼帘,使观众在受到震撼的同时念念不忘,也就是说视觉传播能产生一种更加直接而且富于力度的接受效果。
淡然任何事物都是两方面的,电视传播也有其缺点:首先监管不力会导致信息泛滥误导观众,就如前不久湖南卫视停播的《百科劝说》中的张悟本事件对电视观众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再者,制作复杂,费用较高;现在有许多的父母限制孩子过多的看电视究其原因是电视节目不变的重复,影响逻辑思维,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缺乏创造性思维;传统的模拟电视现在正受到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网络的不断且快速发展,电视因播放广告和节目较多,容易分散观众的注意力,现如今不少的电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已将目光转向电脑,分流的电视媒介的传播影响力,所以传统电视正向数字化时代发展。
电视传播有区别于报纸、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的特色:即电视是即时性现场传播、双重信息传播、媒介兼容传播、线性连续传播四个方面。
即时,是从传播的时效上来看特性。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一、广义上的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天线向一定地区或区域传播声像节目。
二、狭意的广播:以声音的传播为主要手段的传播。
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座领有护照的电台,美国远兹堡的KBKA,1920年11月2日开播。
我国1940年12月延安新广播电台(中央人民电台的前身)。
一、电视的诞生与发展电视不是某一个人的发明创造,它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物的结晶。
1、1936年11月2日英国BBC公司建立第一个电视台,将此日定为电视台诞生日。
2、我国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试验播出,9月1日正式播出。
一:广播电视的分类,四个角度:①传播信号:电台广播audio、电视广播television②传输方式:无线广播、有线广播、卫星广播、网上广播③覆盖范围: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国际广播④技术标准:模拟广播、数字广播。
二、广播电视基本属性:电子化的大众传媒媒介(以一定的方式向广大的、不定量的受众连续发送信息的物质中介)三、广播电视的传媒属性:新闻性。
①新闻: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性:真实性,新闻性,重要性,时效性,公开性。
③新闻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因(5个“w”)四、广播电视的传播特征:①对象广泛:不受文化程度局限,适于各类人群。
②时效性强:创作周期短,甚至可以现场直播。
③丰富直观:不仅包括各种新闻和艺术形式,而且还可以包括多种题材内容,直接刺激人的视听感官。
④接受随意:节目和频道选择随人所愿,任意选择。
⑤顺序接受:必须按照节目播出顺序和时间收听收看。
⑥转瞬即逝:声音和图像无法保留(排除录制)。
五、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①广播的要素:语言、音乐、音响②电视的要素:画面(动态图像,静态图片、文字)、声音(语言、音乐、音响、动效)六、广播电视的媒体特征:①播出时间固定化②节目连续化③节目栏目化④节目包装的统一化七、广播电视传播的社会功能①传播新闻: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传播新闻信息②社会教育:传播知识,传播社会规范③文化娱乐:广播电视除了能兼容几乎所有艺术形式之外,还有自己独立的形式和参与性特点。
广播电视学概论广播电视学概论第一章世界电视广播发展史论第一节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背景:传播技术的进步轨迹一.产生于人类本能需要:克服空间限制的需要1.图像传播2.语言传播第一种职业的传播者:吟游诗人3.文字传播最早被使用的文字:象形文字4.印刷传播5.电子传播二.真实地模仿、复制客观现实的需要1.模仿行为的功能:模仿是人类的行为与自然的融洽;模仿有“善”的指向;模仿可以给人带来快感。
2.媒介技术的进步与模仿行为的进化“仿拟”第二节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轨迹(填空或选择)一.广播技术的发展1.远距离传播信息的电子技术——无线电的发明2.声音录制,存储技术的发展3.收音机技术的发展二.电视技术的发展:图像和传播能力的双重进步1.光电效应和荧光效应:图像制作和显示的理论基础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是英国工程师史密斯,他们发现金属物质硒是一种发电体,法国科学家白克勤尔发现,给某种化学物质充电以使其发光,就可以把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
2.图像分解和扫描技术1875年,美国人凯瑞发明了图像分解技术,最早的摄像头1880年,法国人勤布朗发现了眼睛扫描事物的原理——是将图像分解成许多像素以完成的1884年,德国工程师尼善普可夫用一个满螺旋状小洞的圆盘成功地传送了波动的图像,20世纪真正的电视发明。
3.机械电视和电子电视的发明世界上最早的电视机,公认是被称为“电视之父”的贝尔德发明的(P6)电子电视的核心技术是显像管4.电视记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对电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技术还包括图像技术和传播技术)(1).电视录像技术的发展70年代末盒式磁带录像机正式进入家庭,1947年“电视录像机问世”。
(2).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微波无线传播到卫星传播再到光缆传播第三节广播的黄金岁月一.“大萧条”对广播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1.社会动员作用的发挥(“炉边谈话”)2.流动人口造成的广播伴随性收听优势的发挥(广播优点:感染力强,伴随性收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广播媒介发展的促进作用1.社会动员作用的继续发挥2.广播伴随性收听优势的发挥第四节电视的黄金岁月和广播面对挑战的应对策略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媒介的飞速发展1.电视新闻显示了自己极强的生命力;2.电视的文艺、娱乐类节目获得了空前规模的发展。
第一章1、广播电视的定义:广播电视是一种电子通讯手段,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的电子信息传播媒介。
人们凭借电子音像技术有意识建立大众传播媒介,向期望的受众传送专门制作的声音和图像节目。
2、广播电视分类广播电视可统称为“广播":“声音广播"、“电视广播”;无线广播、有线广播、无线电视、有线电视.3、电视节目的创作也显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电视纪实创作、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进入到栏目化的阶段、1996年3月16日,《实话实说》的开播,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崛起、1998年岁末起,由湖南卫视发轫,一大批电视游戏娱乐节目走红中国、电视直播.第二章1、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威尔发表了《电磁论》在理论上确立了电磁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2、1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分别进行了无线电传送信号的实验,实现了无线电的发送和接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无线电通信进入实用阶段3、1906年12月24日圣诞之夜,费森登播出了《圣经·路加福音》中的圣诞故事、小提琴演奏的圣歌、并祝贺大家圣诞快乐.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语言广播,听众是当时附近船上的报务员们。
宣告了广播的诞生.4、1920年10月27日,美国商务部分配给西屋公司一个商业海岸电台呼号:KDKA。
这是第一个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
1920年11月2日,KDKA电台开始播音.这标志着广播事业的诞生。
5、广播的发展:1)、开办广播:1920年前后,广播在各国普遍出现.(如:1919年英国、1920年美国、1923年德国、中国,1925年日本)初期的广播电台规模小,设备简陋,发射功率低,广播时间短,主要是对国内广播。
2)、对外广播: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和控制,开始利用对国外广播。
3)、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广播:广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苏、美、英、等国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展开了激烈的“电波战"(广播战)。
电视传播概论串讲讲义绪论一、电视传播的研究对象1.电视的定义广播电视——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区播送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
按传输方式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两大类。
直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亦简称为“广播”;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亦简称为“电视”。
电视,亦称“电视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区播送声像一体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
按传输方式分为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两大类。
2.电视传播电视传播是电视从业者使用电子媒介广泛、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的活动。
广义的电视传播,包括电视传播事业的宏观决策与管理、节目的摄制与编播、节目的传送与覆盖、传播效果与观众反馈。
五个环节狭义的电视传播主要指电视节目的传播活动,仅仅限于节目容及其效果。
二、电视传播的定义及其特点1.电视传播研究:指围绕或通过电视媒介所进行的传播活动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的研究。
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容(节目)、电视媒介、观众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2.电视传播学:研究电视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3.电视传播学的学科特点:社会性、开放性、整合性。
第一章电视传播发展论一、人类传播的发展机理1.人类传播的历史脉络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四次信息革命:语言、文字、印刷、电子。
(1)口语→图画→文字(2)造纸→印刷→纸媒介(3)电报→→电传真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有线电报的诞生,开创了电力传播的新纪元,电通信时代由此开始。
从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是大众电子传播的一大飞跃。
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与俄国人波波夫同时宣告发明了无线通信技术。
1876年,贝尔发明。
的发明标志着电传声音的时代开始了。
(4)电影→广播→电视电影是与电视关系最为密切的技术艺术媒介。
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这一天被认为是世界电影诞生日。
电视图像传输的技术原理:光→电→光光电效应和荧光效应。
光电效应:当光线照射到某种物质时,会使它产生电,电流的强弱与光照的强弱成正比。
电视剧的媒介传播学解析摘要《甄嬛传》作为我国2012-2013年的一部大热电视剧,其成功不仅仅是电视剧的成功,也表明了电视剧的媒介经济学效应。
甄嬛传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很好的平衡了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的作用,使其双平衡从而达到了盈利。
其次是《甄嬛传》作为媒介产品实现了其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和推销商品四个功能。
从而为中国电视剧产业树立了典范,也对于电视剧产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即需要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除此以外电视剧创新也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甄嬛传》;电视剧;媒介传播学《甄嬛传》是一部改编网络小说的清宫宫斗大戏,由郑晓龙导演,著名演员孙俪、陈建斌、蔡少芬等人主演,于2012年3月26日在东方卫视和安徽卫视播出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在国内各家电视台轮番播出,收视率不俗,而后登陆台湾,更是成为了2013年台湾最火喜剧,各大电视台和综艺节目对其模仿的片段不断,同时也向海外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输出,《甄嬛传》这部电视剧当属近两年来最为火爆的电视剧没有之一。
如此受欢迎的电视剧,其火的原因时多方面的。
媒介经济学是一种媒介研究和经济学研究合并在一起的研究,它主要的研究是引导或限制管理者、从业者和媒体中其他决策者做出选择的经济因素。
而其独特之处在于媒介产品例如电影、电视剧作为人们的消费品似乎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物消费品有所不同,实物消费品在被消费后其价值已经不再,而媒介产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被消费后仍然有余下的价值所在,因而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在价值就成为了媒介经济学研究的一大问题了,即所谓的经济效率。
而每一个媒介体的目标不同,其经济效益的目标也有所不同,如何运用媒介的力量最大限度的挖掘效益就是每一个媒介体的目标了。
我国在政策导向上为影视等娱乐资源的定位为寓教于乐,即影视等娱乐作品在提供观众欢乐的同时,其教育意义不容忽视,必要时候应该是其教育意义大于娱乐的意义。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这种政府控制力量与市场控制力量这在发生着转变。
第二章广播电视的特性教学目标:1、掌握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2、理解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3、了解广播电视的负面功能。
教学重点:◐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传播的迅速性、信息的直观性、选择的被动性、接受的随意性、信息难留存。
◐广播电视传播的社会功能:新闻功能、宣传功能、舆论功能、服务功能、娱乐功能。
第一节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一、传播的迅速性1、报纸、2、电影、3、广播电视广播电视传播的速度之快,甚至达到报道与被报道的事件同步,即同步传播。
广播电视的同步传播主要依赖于现代化的传播设备。
①采用电子技术:信息载体是空气中的介质或导线;使用电子设备录制好的素材就在电脑上直接编辑,做好的节目也无须复制;节目直接通过电子设备发送到用户。
仅信息的发送,就能在瞬间实现:这是由电磁波的传递速度决定的,电波以每秒钟30万公里的速度进行传播,其时间差几乎为零。
②节目的直播,这种播出缩短了公众和媒介之间的距离,省略了节目制作的过程,缩短了信源(新闻发生)与信宿(受众)之间的距离,利用距离的缩短产生了快捷。
二、传播的广泛性1、地域广泛。
广播电视的传播可以跨越千山万水,到达地球的各个角落。
使人类真正实现了“千里眼、顺风耳”的梦想,使偌大的地球变成了“村庄”。
2、受众广泛。
广播电视的受众不受年龄、性别、民族、和文化程度等的制约。
只要能听、能看,就可以从广播电视中获得信息。
三、信息的容量大广播电视由于传播迅速,节目循环周期比较报刊的循环周期短得多。
广播电视传播内容丰富、功能多样,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新闻、评论、教育、文娱、体育、音乐、曲艺、文学作品演播、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等节目,都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播出。
为了适应不同的听众和观众的特殊需要,广播电视开设了许多专业电台和电视台,如新闻台、体育台、文艺台、经济台、音乐台等,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四、信息的直观性广播电视传输的是声像信号。
它可以将事物以原生形态(或接近原生形态)呈现于人的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