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的特点及临床管理
- 格式:pdf
- 大小:10.42 MB
- 文档页数:51
早产儿围产期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早产儿是指在妊娠37周以前出生的婴儿,是一种常见的围产期并发症,其发生可能受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早产儿围产期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早产儿的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早产儿的围产期临床特征1. 体重低早产儿出生体重较低,全身各器官发育不完全,易出现多种并发症。
2. 呼吸系统问题早产儿肺部未充分发育,易发生呼吸窘迫症候群,需要进行呼吸支持治疗。
3. 免疫系统脆弱早产儿的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易感染各种疾病。
4. 中枢神经系统问题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不够成熟,易出现听力、视力、智力等问题。
5. 营养不良肠道功能不完善,吸收能力差,易导致营养不良。
二、影响早产儿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1. 母体因素(1)孕期高血压疾病孕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合并的其他疾病。
这些疾病会影响子宫内环境,增加早产的风险。
(2)孕期感染孕期感染可能导致宫内感染,影响胎儿发育,增加早产的概率。
2. 胎儿因素(1)多胎妊娠多胎妊娠会增加早产的风险,因为子宫内的空间有限,导致早产的可能性增加。
(2)胎儿发育异常胎儿发育异常也是早产的危险因素之一,很多胎儿发育异常的疾病会导致早产。
3. 环境因素(1)孕期暴露于有害物质孕妇在孕期暴露于有害物质,比如化学毒物、射线等,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2)孕期压力孕妇在孕期过度的精神压力、情绪紧张等,也会增加早产的可能性。
4. 医疗因素(1)孕期保健不足孕妇在孕期保健不足,缺乏规律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都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2)治疗不当孕妇患病需要治疗,如果治疗不当,或者药物对胎儿有影响,也会导致早产。
三、结论早产儿的围产期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的危险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对孕妇及胎儿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护理。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重视孕期保健,预防孕期高血压疾病及感染,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采取适当的心理疏导措施,提高孕妇的保健意识和技能。
早产儿专案管理措施早产儿专案管理措施---简介早产儿是指妊娠期少于37周的婴儿。
由于早产儿的生理特点与需求与足月儿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专门的管理措施来保证他们的健康与发展。
本文将介绍早产儿专案管理的一些重要措施,包括喂养、呼吸支持、感染控制、家庭支持等方面。
---喂养管理早产儿由于未能完全发育,需要特别关注其喂养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喂养管理措施:1. 母乳喂养母乳是早产儿最好的食物,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抗生素。
早产儿应尽早开始进行母乳喂养,即使只是少量逐渐增加。
对于无法直接吮吸的早产儿,可以使用乳管或借助抽奶器将母乳喂给他们。
2. 人工喂养对于无法完成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可以采取人工喂养。
选择适合早产儿的配方奶粉,并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婴儿的需求适时喂养。
3. 定时喂养早产儿的肠道功能较弱,容易产生消化问题。
因此,喂养时间宜固定,间隔不宜太短,以避免肠功能负担过重。
---呼吸支持早产儿的呼吸系统未能完全发育,需要额外的呼吸支持。
以下是一些呼吸支持的管理措施:1. 呼吸机辅助对于需要呼吸支持的早产儿,可以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医生会根据早产儿的情况调节呼吸机参数,确保其氧气供应和呼吸功能的正常。
2. 保湿呼吸早产儿的皮肤较为脆弱,容易出现呼吸道干燥的问题。
因此,在使用呼吸机时,可以通过增加湿度来保护早产儿的呼吸道,减少黏液的积聚。
3. 呼吸训练随着早产儿生长发育,呼吸功能逐渐改善,可以进行呼吸训练,帮助其逐渐摆脱呼吸机的依赖。
---感染控制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以下是一些感染控制的管理措施:1. 无菌操作早产儿在接受治疗和护理时,需要保持无菌操作。
医护人员在接触早产儿之前,应进行充分的洗手和穿戴无菌手套、口罩等防护装备。
2. 感染筛查对早产儿进行定期的感染筛查,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等方面,及早发现感染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隔离措施对于存在传染性疾病的早产儿,需要采取隔离措施,避免感染的扩散。
【行为习惯】早产儿的外表特点及护理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
大多数早产儿的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
早产儿的死亡率较高,因为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多种合并症,因此,大多数早产儿需要在医院治疗护理一段时间。
早产儿有哪些特点呢?1、外表特点:头颅相对更大,与身体的比例为1:3,囟门宽敞,颅骨较硬,头发呈圆形绒毛状,指甲硬,男婴睾丸若非或未全系列再降,女婴小阴唇无法遮住小阴唇。
2、呼吸系统:因呼吸中枢和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呼吸功能常不稳定,部分可出现呼吸暂停和青紫。
有些早产婴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少,可发生严重呼吸困难和缺氧,称为肺透明膜病,这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3、消化系统:吸力和吞咽反射求逆,胃容量大,极易出现火会和溢乳。
消化和吸收能力强,极易出现咳嗽,呕吐和消化不良。
肝脏功能不明朗,生理性黄疸较轻且持续时间短。
肝脏储存维生素k太少,各种凝血因子缺少极易出现病变。
此外,其它营养物质例如铁,维生素a,d,e,糖源等,早产儿体内存量均严重不足,难出现贫血,佝偻病,低血糖等。
4,体温调节: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大,肌肉活动少,自身产热少,更容易散热。
因此常因为周围环境寒冷而导致低体温,甚至硬肿症。
5,神经系统:各种神经散射高,常处在呼吸状态。
体重大1500克的早产儿还难出现颅内出血,应当格外引发注重。
6,免疫功能:早产儿的免疫功能较足月儿更差,对细菌和病毒的杀伤和清除能力不足,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较少,由于对感染的低抗力弱,容易引起败血症,其死亡率亦较高。
儿科知识点之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正常足月儿特点1.外观特点:正常足月儿外貌成熟,神态自若。
2.呼吸系统:正常足月儿分娩时,呼吸系统已具备建立和维持呼吸活动的条件,在胎儿12周时已有微小的呼吸运动,32周时已具有类似于成熟肺泡的结构,肺表面活性物质在34~35周胎龄时显著增多,到足月时更为丰富。
胎儿肺内充满肺液,肺液对肺泡的发育十分重要。
足月儿肺液约30~60ml/kg,出生时经产道挤压排出和由肺血管及淋巴系统吸收和转运。
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较快,约为40~50次/min,主要靠膈肌运动,呈腹式呼吸。
3.循环系统:正常新生儿出生后血液循环发生显著变化:①脐带结扎后胎盘脐血循环终止;②随着呼吸建立和肺膨胀,肺循环阻力下降,肺血流增加;③从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的血量显著增加,压力增高,使卵圆孔关闭;④由于PaO2增高,动脉导管收缩,继而关闭,完成胎儿循环向成人循环的转变。
正常新生儿心率比较快,波动范围比较大,通常为100~150次/min。
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
新生儿心肌储备力低,代偿能力不足,故新生儿补液过量易致心力衰竭。
4.消化系统:足月儿吞咽功能已经完善,但食管下端括约肌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易发生溢乳。
足月儿消化道已能分泌大部分消化酶,只是淀粉酶在生后4个月才达到成人水平,不宜过早喂淀粉类食物。
生后10~12小时内开始排胎粪,约2~3天排完。
胎粪呈糊状,墨绿色。
若生后24小时仍不排胎粪,应检查是否有肛门闭锁或其他消化道畸形。
因肝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不足,生后常出现生理性黄疸,同时肝脏对多种药物处理能力低下,易发生药物中毒。
5.泌尿系统:足月儿出生时肾小球滤过功能低下,肾小球滤过率(GFR)仅为成人的1/2~1/4,到1周岁可达成人水平。
肾稀释功能虽与成人相似,但其浓缩功能较差新生儿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Na,kt-aTP酶活力低和小管内外钠钾交换机制未完善,故排钾能力较低,使新生儿有高钾血症倾向。
早产的护理知识点总结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是早产儿的护理工作依然十分重要。
早产儿由于生理上的不成熟,需要特别的护理和关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早产儿护理的知识点,包括早产儿的生理特点、护理要点以及常见的护理问题和处理方法。
一、早产儿的生理特点1. 呼吸系统的不成熟: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全,肺泡表面张力较大,导致通气不畅和容易发生呼吸窘迫。
2. 循环系统的不成熟:早产儿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速等循环问题。
3. 消化系统的不成熟: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消化吸收能力较差,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问题。
4. 免疫系统的不成熟: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容易感染和发生免疫功能低下。
5. 温度调节功能不成熟:早产儿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容易出现低体温和高体温的问题。
二、早产儿的护理要点1. 保持温暖:早产儿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需要保持温暖环境,避免低体温对其造成影响。
2. 注意呼吸道护理:早产儿容易发生呼吸窘迫,需要定期清理呼吸道,确保通畅。
3. 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4. 提供营养支持:早产儿的消化功能不健全,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母乳喂养等方式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5. 防止感染:早产儿的免疫系统不完善,需要加强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防止感染的发生。
三、常见的护理问题和处理方法1. 呼吸窘迫:早产儿容易发生呼吸窘迫,可通过使用氧气面罩或呼吸机等方式辅助呼吸,及时进行抢救。
2. 低血糖:早产儿的血糖调节功能较差,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需及时监测血糖水平并提供糖水或静脉输液支持。
3. 感染:早产儿的免疫系统不完善,容易感染,需加强环境清洁和隔离措施,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4. 营养不良:早产儿的消化功能较差,需要通过母乳喂养或静脉输液等方式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
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早产儿的护理工作具有其特殊性,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早产儿各个系统的管理
早产儿是指在胎龄37周之前出生的婴儿,由于其发育不完全,生理功能不完善,在生命体征稳定、呼吸循环等方面需要特殊管理与护理。
早产儿各个系统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呼吸系统管理:早产儿的呼吸中枢尚不健全,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甚至呼吸衰竭。
需要保持通气道通畅,避免窒息,监测氧饱和度,并及时给予辅助通气或氧疗。
2. 循环系统管理:早产儿的心血管系统脆弱,心脏泵血功能不完善,易出现低血压、心率不齐、心功能不全等情况。
需要监测血压、心率,维持足够的血液灌注和氧供,及时纠正低血压。
3. 消化系统管理:早产儿的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肠功能差,易出现消化不良、吸收不良、营养不良等问题。
需要给予适量的母乳或配方奶喂养,控制胃酸分泌,防止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
4. 温度调节管理:早产儿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体温调节功能弱,易出现低体温。
需要保持温暖的环境,使用保温设备如保温箱,监测体温,补充热量,避免过热或过冷。
5. 代谢管理:早产儿的能量代谢较高,营养需求量大,容易发生代谢紊乱、低血糖、低钙等问题。
需要合理调整营养供应,监测血糖、血钙水平,及时纠正异常。
6. 免疫系统管理:早产儿的免疫系统不完善,易感染,抵抗力
弱。
需要加强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等的预防接种,注意手卫生和环境消毒,避免感染交叉传播。
此外,管理早产儿还包括观察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发育等情况,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情感安抚以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具体的管理方案应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而定,需由专业医生或护士进行综合评估和制定。
早产儿护理诊断及措施引言早产儿是指孕周不满37周的婴儿,在出生后需要额外的护理和支持。
早产儿的养护工作需要针对其特殊的生理和发育情况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本文将探讨早产儿护理的诊断方法以及应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
早产儿护理诊断早产儿护理的诊断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早产儿的生理特点、发育状况和病理情况等。
生理特点的评估对早产儿的生理特点进行评估是护理诊断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需要评估的生理特点:1.呼吸系统: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和呼吸窘迫。
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早产儿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氧饱和度等指标,以判断其呼吸状态是否正常。
2.循环系统:早产儿的心血管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心脏功能较弱。
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早产儿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以评估其循环功能是否正常。
3.消化系统: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功能较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碍。
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早产儿的饮食摄入量、大便情况等,以判断其消化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4.温度调节能力:早产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发生低体温。
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早产儿的体温变化,及时采取保暖措施。
发育状况的评估早产儿的发育状况评估是护理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以下是一些需要评估的发育状况:1.体重:早产儿的体重较低,需要对其体重进行定期测量和评估,以判断其生长发育情况。
2.运动发育:早产儿的运动发育可能存在延迟或异常,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早产儿的运动能力,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情况。
3.神经发育: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早产儿的触觉、听觉、视觉等感觉能力,以评估其神经发育情况。
病理情况的评估早产儿护理的诊断还需要考虑早产儿可能存在的病理情况。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病理情况:1.呼吸系统疾病:早产儿常常出现肺发育不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呼吸系统疾病。
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早产儿的呼吸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系统疾病。
早产儿健康教育标题:早产儿健康教育引言概述:早产儿是指在怀孕不满37周时出生的婴儿,他们由于未能在母体内充分发育成熟,因此需要更加细心的照料和关注。
早产儿的健康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家长和医护人员需要了解如何正确照料早产儿,以确保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一、早产儿的特点1.1 体重较轻:早产儿出生时体重通常较轻,需要特殊的喂养方式来保证营养摄入。
1.2 呼吸系统未完全发育:早产儿的呼吸系统未完全发育,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1.3 免疫系统脆弱:早产儿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容易感染疾病。
二、早产儿的喂养2.1 母乳喂养:母乳是早产儿最好的营养来源,含有丰富的抗体和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2.2 配方奶喂养:如果母乳不足或无法喂养,可以选择合适的配方奶,但要注意选择适合早产儿的特殊配方。
2.3 定时喂养:早产儿需要定时喂养,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营养,避免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三、早产儿的护理3.1 保持温暖:早产儿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需要在恒温箱中保持温暖。
3.2 定期观察:定期观察早产儿的体重、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3 避免感染:保持早产儿周围环境清洁,避免感染,定期消毒物品和手部卫生。
四、早产儿的发育监测4.1 生长发育评估: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及时发现早产儿的发育延迟情况。
4.2 发育训练:根据早产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发育训练,帮助他们提高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
4.3 康复治疗:如果早产儿出现发育迟缓或其他问题,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健康。
五、早产儿的心理支持5.1 家庭关爱:给予早产儿更多的关爱和呵护,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5.2 心理疏导:早产儿可能会面临心理压力,家长和医护人员需要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疏导。
5.3 社会支持:寻求社会支持和资源,与其他早产儿家庭交流经验,共同面对困难,共同成长。
结语:早产儿的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只有家长、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让早产儿健康成长,享受幸福的童年。
浅谈早产儿的特点和护理新生儿科:马桂艳【摘要】护理人员要有高尚的品德、精湛的业务、健康的身体,要有早产儿临床护理经验,和一般护理技能,还应掌握各种抢救技术操作和急救护理。
熟悉临床监护指标,综合观察病情变化,有超前的抢救意识。
还要有细心、耐心和爱心。
注意早产儿保暖,环境监测,科学的喂养方法,给早产儿一个精心的护理。
【正文】【关键词:早产儿、特点、护理】早产儿的概念为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新生儿,而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的婴儿应统称为低出生体重儿。
此外,将出生体重在1000克---1499克之间的早产儿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1000克者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
我国近年来一直遵循这样的划分。
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5﹪---10﹪.据上海市杨浦区5所医院1999年统计资料显示,在5000例活产婴儿中,早产儿的发生率为4.4﹪,中国香港地区的早产儿发生率为7.45﹪,美国为7.1﹪至17.9﹪不等,其中黑人发生率高于白人,而华人发生率则低于白人。
我国报道死亡率为12.7﹪—20.8﹪。
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尤以小于1000克者死亡率更高。
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围产期窒息、颅内出血、畸形、肺透明膜病、肺出血、硬肿症、呼吸暂停、坏死性小肠炎以及各种感染。
近年来,由于NICU的普遍建立,医护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早产儿的死亡率正在逐年降低。
发生早产的原因有许多不明之处,有些是可预防的,故产前定期检查实属重要。
生理解剖特点:外表特点:头大,头长为身长的三分之一,囟门宽大,颅缝可分开,头发呈短绒样,耳壳软,缺乏软骨,耳周不清楚。
皮肤呈鲜红薄嫩,水肿发亮,胎毛多,胎脂丰富,皮下脂肪少,趾(指)甲软,不超过趾(指)端。
乳腺结节不能触到,36周后触到直径小于3mm的乳腺结节。
胸廓呈圆筒形,肋骨软,肋间肌无力,吸气时胸壁易凹陷,腹壁薄弱,易有脐疝。
仅在足前部见1—2条足纹,足跟光滑。
男性睾丸未降或未全降,女性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
早产儿的呼吸系统特点呼吸救治管理1.早产儿呼吸特点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不成熟,呼吸浅快不规则,常出现周期性呼吸肌间歇性呼吸暂停,喂奶后暂时性青紫,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长时间机械通气和(或)吸入高浓度氧易引起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
2.呼吸管理(1)吸氧。
包括头面罩吸氧、鼻导管吸氧和暖箱吸氧,如吸室内空气时经皮测血氧饱和度(TCSO2)低于85%~87%者应给与吸氧。
头面罩吸氧流量为4~6L/分钟;对日龄较长者可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0.5L/分钟左右,早产儿吸氧必须监测经皮测血氧饱和度,根据TCSO2或血气分析调节吸入氧的浓度,一般TCSO2维持在88%~93%即可,不宜高于95%,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容易引起早产儿视网膜病,导致视力障碍。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
对早期或轻中度呼吸窘迫综合征、湿肺、感染性肺炎及呼吸暂停的患儿可使用鼻塞持续正压呼吸(CPAP),CPAP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
CPAP 压力以4~6cmH2O(1cmH2O=0.098KPa)为宜,吸入氧浓度根据TCSO2尽快调整至<0.4。
及时使用CPAP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
(3)机械通气。
如应用CPAP后病情仍继续加重,PaCO2升高(>60~70mmHg),PaO2下降(<50mmHg),则改用机械通气,一般先用常频机械通气,如常频机械通气效果不理想,可使用高频机械通气,根据病情和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参数。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对诊断或疑诊RDS的患儿应给予PS治疗,要早期给药。
4.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是指自主呼吸停止超过20s,心率<100次/分,且有发绀,肌张力下降。
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
原发性多在生后2~7d出现,但原发性与继发性呼吸暂停有时难以区别,暂按继发性处理。
处理措施有:①加强监护;②注意患儿体位患儿头部置中线位,颈部姿势自然,可在颈肩部垫一薄垫,呈轻度仰伸位,并勤吸痰;③刺激呼吸托背、弹足底,出现明显青紫需气囊给氧;④药物治疗氨茶碱,负荷量4~6mg/kg,静脉滴注,12小时后给维持量2mg/kg,2~3次/日,保持血药浓度在5~15μg/ml,一般用5~7d;枸橼酸咖啡因,负荷量20mg/kg,24h后给维持量5mg/kg,静脉滴注,1次/日,保持血药浓度在10~20μg/ml,一般用5~7d;纳洛酮,多用于母亲产前(4~6h)用过哌替啶(吸毒者禁用)或上述药物无效,0.1mg/(kg·d),静脉滴注,4~6h可重复应用;⑤频发阻塞性或混合性呼吸暂停,可使用鼻塞CP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