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概论课件第0-1章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28
博物馆学概论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博物馆学概论》一、课程名:博物馆学概论二、课程号:三、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实验课四、学时:51(课堂讲授43 、实验8)学分:3五、教学目的及要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将博物馆置于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中,了解作为社会文化事业机构的博物馆,了解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认识当代博物馆工作的特点,了解博物馆实现其社会职能、参与社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博物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博物馆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熟悉博物馆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初步具备探索博物馆课题的能力。
六、教材:自编七、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第一章博物馆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1.1 博物馆学是一门科学吗?1.2 博物馆学的理论构架及其意义1.3 理论和实践在博物馆的关系第二章博物馆学的历史和现状2.1 欧美日博物馆学的历史和现状2.2 中国博物馆学的历史和现状2.3 博物馆学研究的新趋向第三章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3.1 博物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2 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章什么是博物馆*4.1 博物馆的定义4.2 博物馆的职能4.3 博物馆的特征4.4 博物馆的类型第二部分博物馆发展史第五章博物馆的历史5.1 博物馆的古代形态5.2 近代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5.3 近代中国的博物馆5.4 中华民国时期的博物馆第三部分博物馆专业工作第六章博物馆藏品的入藏流程*6.1 藏品的收集6.2 藏品的鉴定、定名、定级6.3 藏品分类6.4 藏品的登记、编目和管理6.5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和规范化 6.6 藏品保管工作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第七章藏品研究与保护*7.1 藏品保护的内涵7.2 藏品研究的特点和方法7.3 藏品保存环境与保护技术7.4 藏品保护的法律法规介绍第八章展陈设计基础8.1 博物馆的陈列和展览8.2 展陈作业流程和基本原则8.3 总体研究与设计8.4 内容研究与设计第九章展陈艺术9.1 艺术设计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9.2 艺术设计的条件和方法9.3 一般艺术规律在展陈形式中的运用第十章当代展陈设计的主要类型与趋势10.1 当代展陈设计的主要类型与趋势10.2 高新科技在当代展览中的作用10.3 动态陈列的理论和设计思想10.4 动态陈列的利弊实验一:微展策划与制作实验二:模拟评估第十一章博物馆与观众11.1 博物馆观众类型11.2 博物馆观众的调查研究11.3 博物馆观众的参观行为特点11.4 博物馆之友、会员和志愿工作者第十二章博物馆教育与服务12.1 博物馆教育的新认识12.2 博物馆教育与服务的途径和方式第三部分博物馆管理第十三章博物馆宏观管理13.1 博物馆宏观管理的特点13.2 中外博物馆宏观管理体制第十四章博物馆内部管理14.1 博物馆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14.2 博物馆人员管理14.3 财务管理与安全保卫八、主要参考资料王宏均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博物馆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编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2)第一章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8)第一节博物馆的内涵一、博物馆的定义1、外国关于博物馆的解释2、中国对于博物馆的定义3、博物馆定义发展的趋势二、博物馆的要素与特征1、博物馆的要素2、博物馆的特征三、博物馆的性质与任务1、博物馆的性质2、博物馆的任务第二节博物馆的功能和类型一、博物馆的功能1、外国对博物馆功能的观点2、中国博物馆的基本功能3、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二、博物馆的类型1、外国博物馆的类型划分2、中国博物馆的类型划分第三节博物馆学一、博物馆学的性质1、博物馆学属于社会科学(学科性质)二、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1、理论博物馆学2、历史博物馆学3、博物馆技术学4、博物馆管理学5、普通博物馆学6、专门博物馆学三、博物馆学发展的历史1、欧美等地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2、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四、博物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博物馆学与教育学2、博物馆学与心理学3、博物馆学与社会学4、博物馆学与管理学5、博物馆学与人才学6、博物馆学与公共关系学第二章博物馆的发展简史(4)第一节世界博物馆的历史一、博物馆的起源以及早期形态1、皇室收藏(前3世纪)2、贵族收藏(前1世纪)3、教会收藏(中世纪)二、近代博物馆的诞生1、近代博物馆产生的思想前提2、近代博物馆产生的物质前提3、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近代博物馆的产生4、博物馆学著作的出版促进了建设的科学化进程三、近代博物馆的发展1、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等发达地区科技博物馆的创立2、亚、非、拉地区的博物馆发展3、博物馆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职能的加强4、各种博物馆组织相继建立并开展活动四、当代世界博物馆的发展1、欧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2、发展中国家的博物馆第二节中国博物馆的历史一、旧中国博物馆史回顾1、中国博物馆历史渊源(古代)2、中国近代博物馆二、建国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1、对旧中国博物馆的接管改造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博物馆的大发展3、动乱中的博物馆4、改革开放以来的博物馆事业思考题1、中国与国际通行的博物馆概念有哪些不同?2、博物馆的要素和特征各是什么?3、中外博物馆在功能方面有什么不同?4、国际博物馆常用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情况。
《博物馆学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博物馆学:博物馆学是一门研究博物馆的产生、发展规律,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博物馆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博物馆藏品的搜集、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的学科。
2. 藏品征集:藏品征集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根据博物馆的性质、任务及藏品政策,通过购买、接受捐赠、调拨、交换等方式获取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物品,并将其纳入馆藏的过程。
3. 展览设计:展览设计是博物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根据展览主题,对展品进行选择、布局、说明文字编写、视觉传达设计等,旨在有效传达信息,吸引观众并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
4. 文物修复:文物修复是对受损或年久失修的文物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处理,使其尽可能恢复到原有状态或保存现状的工作,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
5. 教育活动:在博物馆中,教育活动指的是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的各种面向公众的知识普及、教育推广和文化交流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讲座、课程、工作坊、亲子活动等形式。
二、填空题:1. 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
答案:收藏、研究、教育。
2. 我国最早的公立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成立于____年。
答案:1925年。
3. 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和____。
答案:真实性原则、完整性和安全性原则、合法合规原则。
4. 博物馆环境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温湿度调控、光照控制和____。
答案:空气质量控制。
5.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____机构。
答案:非营利性。
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博物馆藏品来源?(D )A. 捐赠B. 购买C. 调拨D. 盗掘2. 在博物馆学中,“原真性”主要体现在对藏品的哪个方面的要求?(C )A. 研究深度B. 展示方式C. 历史属性和原始状态保持D. 数量丰富度3. 下列哪种类型的博物馆主要以自然历史为主题?(B )A. 科技博物馆B. 自然历史博物馆C. 艺术博物馆D. 历史博物馆4. 关于博物馆建筑的设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 需要充分考虑展览空间的需求B. 应注重建筑本身的艺术性和标志性C. 必须符合文物保护的相关要求D. 不需要考虑节能环保因素5.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的规定,每年的____为“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学概论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浙江大学第一章测试1.金石学的开创之作是()参考答案:《先秦古器记》2.流传至今最早的古器物图是元祐七年吕大临所撰的《考古图》。
参考答案:对3.“博物馆学”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德国学者卡尔奥弗里·德·缪勒1830年出版的一本书中。
参考答案:对4.提出“活的博物馆”的概念的美国学者是()参考答案:约翰·考顿·达纳D.5.新博物馆学诞生的标志是1984年的《魁北克宣言》。
参考答案:对6.中国历史早期就有专门收藏和保存文物的建筑与机构,这一传统发展出了以公共教育为特色的近代博物馆。
参考答案:错7.1683年,英国()建立,“Museum”一词开始作为博物馆的固定用语参考答案: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8.公元三世纪的亚历山大博物院包括()参考答案:收藏室;学院;研究所;图书馆9.标志着博物馆学研究成为一项国际性的事业,并从此被纳入更加组织化和制度化的路径中的事件是1958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
参考答案:错10.奥地利学者弗德利希·瓦达荷西在《博物馆学-德语系世界的观点》一书中指出,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参考答案:博物馆性第二章测试1.最初的收藏行为源自人类超越物质需求的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对2.人类的收藏行为经历了重大的变化,概括地说,包括“从经典到日常”,“从可移动到不可移动”,“从物质到非物质”,“从过往到现生”。
参考答案:对3.以在地型收藏作为馆藏基础的博物馆称为()参考答案:区域博物馆4.1857年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是在1851年美国举办的首届国际博览会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参考答案:错5.()首次提出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划分,并在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理论。
参考答案:汤姆逊,《斯堪的那维亚古物指南》6.收藏范围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拓展到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时代背景是工业革命。
参考答案:对7.1840年,法国政府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