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及肠套叠
- 格式:ppt
- 大小:4.65 MB
- 文档页数:55
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鉴别作者:来源:《健康管理》2015年第10期发生肠套叠的高危人群是2个月到2岁之间的肥胖小孩。
在这个时期的宝宝中,他们的胃肠系统发育还不完善,特别是一些肥胖的小婴儿以及1岁左右的孩子,发生一些急腹症的几率会更高一些。
因此,这个时期的宝宝在出现腹痛症状时,家长得警惕。
虽然宝宝肚子在痛,但那么小的孩子,还不会清楚地表达,这时候,家长必须要“察言观色”,了解宝宝在跟你们“说”些什么。
宝宝发生肠套叠的表现,还是跟普通的肚子痛稍有不同的。
一、来诊时的主要症状1、阵发剧烈哭闹或腹痛:健康的孩子突然开始发作性的阵发哭闹,声音高亢、难以安抚,其声音之响让“整个病房或者邻居都能听到”;哭闹间歇期孩子也可以很安静,但时间不长又剧烈哭闹,如此反复常常让家属疲于应付而显得急燥慌乱,以至于让诊室现场也变得吵闹、杂乱。
哭闹时家属会发现,平时常用的安抚孩子的办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如喂奶、逗孩子、用玩具吸引、做鬼脸儿、抱着转变环境、暖肚子等,孩子的目光很难被吸引。
接诊时通过询问、查体很难找到明确的解释孩子哭闹的疾病。
2-3岁以上的大孩子有时会说或指出自己腹痛,并呈阵发性经过,腹痛时常用的解痉对症治疗效果不可靠,常不能终止腹痛发作或只“短暂有效”后很快开始下一轮的腹痛。
2、呕吐:可以很轻或者无,更多时候早期孩子表现为“拒奶”:按平时喂养孩子的规律,往往错过1-2次以上孩子还没有吃奶的欲望,尤其是在夜间,母亲常描述为“给孩子喂奶也不吃”:孩子在哭闹完后更容易睡觉而不是进食。
这与其他原因引起哭闹后常可被喂奶中止不同。
如果在其他医疗单位作过对症治疗后再来诊,或者起病4-6小时以上时,常可见到呕吐的症状。
随着哭闹时间的延长,呕吐的机会将越来越多,严重的也见到吐胆汁样或粪样的东西。
3、血便:常为洗肉水样或者果酱样均匀一致的红色便,有时可与痢疾的粘液脓血便混淆。
可能是现在对肠套叠的警惕,辅助检查介入的机会增加、时间提前,以至于误诊时间缩短,现在出现血水便或果酱便的孩子偏少。
儿童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摘要】目的讨论儿童肠套叠的诊疗。
方法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急性肠套叠复位是一个紧急的过程,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
【关键词】儿童肠套叠诊断治疗肠套叠系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3个月~6岁期间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
常伴发于中耳炎、胃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诊断】(一)症状1.急性肠套叠(1)腹痛:既往健康的孩子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拒食、出汗,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后,腹痛缓解,安静或入睡,间歇10~20分钟又反复发作。
阵发性腹痛系由于肠系膜受牵拉和套叠鞘部强烈收缩所致。
(2)呕吐:初为乳汁、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说明有肠管梗阻。
(3)血便:为重要症状。
出现症状的最初几小时大便可正常,以后大便少或无便。
约85%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或做直肠指检时发现血便。
(4)腹部包块:多数病例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有轻微触痛的套叠肿块,呈腊肠样,光滑不太软,稍可移动。
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水、腹肌紧张和压痛,不易扪及肿块,有时腹部扪诊和直肠指检双合检查可触及肿块。
(5)全身情况:患儿在早期一般情况尚好,体温正常,无全身中毒症状。
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2.慢性肠套叠年龄愈大,发病过程愈缓慢。
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痛时上腹或脐周可触及肿块,不痛时腹部平坦柔软无包块,病程有时长达十余日。
由于年长儿肠腔较宽阔可无梗阻现象,肠管亦不易坏死。
呕吐少见,便血发生也较晚。
(二)体征(1)注意发作时间表现,是否四肢乱动、阵发性剧烈哭闹,发作后有无精神萎靡、哭闹无力、呻吟、由烦躁转为嗜睡。
在发作后进行腹部触诊,腹部柔软。
可在右上腹或右中腹扪及腊肠样肿块,长4~5 cm,光滑有弹性,可活动,边界不清楚,有轻压痛。
儿童肠套叠诊疗规范肠套叠指部分肠管和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本病患儿大多在2岁以内,2岁以后减少,新生儿罕见。
男孩发病率较高,男:女为1.5:1。
【病因和发病机制】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婴幼儿时期肠套叠几乎均为原发性,其病因不明。
有人认为可能因婴幼儿回盲部肠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所致。
继发性肠套叠约占2%~5%,多因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肠肿瘤、腹型过敏性紫癜致肠壁血肿、Meckel憩室、肠重复畸形,或翻入肠腔内,或牵引肠壁,成为起点引起肠套叠。
一些促发因素如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环境或气温骤变、腹泻及病毒感染等可导致肠蠕动的节律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
【病理】肠套叠一般是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绝大多数呈单发。
根据其套入部位分为:1、回盲型:回盲瓣是肠套叠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此型最常见;2、回结肠型:回肠从距回盲部几厘米处,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盲部进入结肠;3、回肠型;回肠套入远端回肠,然后整个套入结肠;4、小肠型:小肠套入结肠,少见;5、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少见;6、多发型:回结肠型和小肠套叠合并存在。
肠套叠外管部分称鞘部,进到里面部分称套入部,共3层肠壁。
有时整个肠套叠部分再套入远端肠管内,则成为复套,共5层肠壁。
大多数肠套叠在最初24小时内可不引起肠绞窄,但时间长可发展为肠坏死以至休克。
肠套叠时,由于鞘部,尤其是颈部痉挛收缩,挤压套入肠管,牵拉和压迫肠系膜,使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
初时套入部肠管淤血、水肿、肠壁增厚、颜色变紫,并有渗液及腺体黏液分泌增加,产生血便。
随后动脉受压,套入部肠管缺血坏死,严重者并发穿孔。
此种动脉性坏死多在梗阻远端,穿孔后对腹腔污染不严重,也不发生气腹,因而不易被发现。
年长儿回结肠型肠套叠时,由于结肠肠壁相对较厚和肠腔较大,套入部管腔尚可保持通畅,且无血循环障碍,水肿充血程度轻,除因肠痉挛而发生腹痛外,很少有完全性肠梗阻的表现,患儿常可进食,临床上称为慢性肠套叠。
肠套叠,肠套叠的症状,肠套叠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
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
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疾病病因一、病因成年人肠套叠一般均有明显原因。
多数在肠壁长有息肉、乳头状腺瘤或粘膜下脂肪瘤等。
当蠕动波将肠壁肿块推向远端时,牵拉该段肠管一起套入远侧肠腔内而形成肠套叠。
美克耳憩室亦可内翻入肠腔而引起肠套叠。
成人肠套叠一般多发生在空肠或回肠。
常见的为6~12月幼儿的小儿肠套叠。
一般无明显原因,因而称为自发生肠套叠。
6~12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
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粘膜下Peyer 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
幼儿肠套叠大多发生在末段50cm回肠,该处Peyer斑也最多。
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壁为鞘部,套入部又由最内壁和反折壁组成。
套入部的最前端为顶部,鞘部的开口处为颈部。
套入部系膜血管为鞘部挤压而使套入肠管充血、水肿以至坏死。
肠套叠发生后,只要肠系膜够长且肠管可活动,套入部的顶部可继续向前推进到左侧结肠。
按套入肠的顶部和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
按照Perin和Lindsay的统计,最多见的为回盲型,占39%,其次为回结型,31.5%,回回型、6.7%和结结型,4.7%,其余为少见类型。
二、发病原因按肠套叠发生部位、有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将其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
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肿瘤、创伤及手术后和肠道的炎症性病变等。
1.原发性发生套叠的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出明显的器质性因素,占小儿肠套叠数的75%~90%,成人仅10%~15%为原发性。
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下,5~9个月乳儿的发病率最高,2岁以上逐渐减少,多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特别多见于春秋季节。
肠套叠名词解释肠套叠是指肠道中出现的一种疾病,也称为肠梗阻。
它是由于肠道发生异常扭曲或折叠而导致减少或阻塞了肠腔内的通畅度。
肠套叠通常发生在小儿和婴儿身上,但也可能发生在成人身上。
肠套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肠套叠是指肠道本身发生了异常折叠,通常是由于肠道壁内的肌肉层发生过度收缩或异常收缩引起的。
继发性肠套叠是指肠道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压迫或扭曲,例如肿瘤、炎症、手术后的瘢痕组织等,这些因素导致肠道的异常扭曲和折叠。
肠套叠通常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和便血。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肠道的损害程度和是否发生了肠坏死。
腹痛通常是周期性的,间歇性的,而且通常伴随着呕吐和腹泻。
便血是肠套叠的一个典型症状,是由于肠道的折叠和扭曲导致肠道黏膜的破裂和出血。
肠套叠的诊断通常是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如X光和超声来确认。
在X光检查中,肠套叠通常表现为梨状或细长的肠道气泡,称为“腔鼓泡征”。
超声检查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肠道的异常折叠和扭转。
肠套叠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来处理。
保守治疗通常包括肠道内的洗胃和排气,以减轻肠道的扭曲,并通过输液和营养支持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需求。
但是对于严重的或不可逆的肠套叠,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通常包括切除或解除肠道的异常折叠,以恢复肠道的通畅度。
肠套叠虽然在小儿和婴儿中较为常见,但在成人中也是一种罕见的疾病。
它可能与遗传因素、肠道异常发育、肠道肌肉层的过度收缩以及肿瘤等因素有关。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肠坏死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出现上述症状的个体,应及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