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银行业的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371.06 KB
- 文档页数:4
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变革与启示摘要:德国的金融体系中,全能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其银行业务的全能化,不仅便利了银行体系向工商企业提供广泛和有效的金融服务,还可以减缓货币政策的调整对银行经营的冲击,有利于分散银行的风险,保证银行利润的稳定增长及银行稳健经营。
本文分析了德国全能银行的主要特征、竞争优势和近年来的主要变革,得出了几点启示,以期对我国金融改革提供借鉴。
一、德国全能银行的历史沿革德国是实行混业经营最为典型的国家,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又称为综合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巾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德国全能银行的信贷与证券业务有不同侧重),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融性质的实业投资。
德国之所以采用全能银行制,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在工业化初期,德国既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又缺乏必需的证券交易机制来为工业化融通资金,因此,德国必须依赖强大的银行体系来为工业化筹措资金。
其次,工业化初期,德国主要通过合资形式建立银行。
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可以扩大其股东的基数,从而满足银行自身不断扩充资本金的需求,满足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资金期限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公司股份,当持有的公司公开上市后,银行可以取得较大的收益。
事实证明,在全能银行体制运作初期,德国的银行体系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战后的重建时期,德国银行业以其高效率的运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德国《银行业务法》的规定,银行的经营范围包括存款、贷款、贴现、信托、投资、担保、保险、汇兑、财务代理、金融租赁等金融业务。
不仅涉足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还涉足投资银行业务。
在德国,零售业务的高成本和低盈利能力一直困扰各大银行,基于提高盈利能力的考虑,德国各大银行都将个人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块:即拥有高额个人资产的“大客户”和一般小客户。
德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德国金融体系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稳定的之一,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德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一、德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德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银行系统的强大德国的银行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之一,其银行系统向来被视为稳健可靠。
德国的银行业各个环节相互支持,银行之间的合作紧密,这有助于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此外,德国银行业的监管制度也非常健全,保证了市场的稳定运行。
1.2 金融监管体系德国建立了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确保金融机构的合规运营。
德国金融监管机构秉持独立、公正和透明的原则,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减少了潜在的金融风险。
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风险披露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保证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1.3 财政政策的稳健德国政府一直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保持财政的健康状况。
德国的财政政策注重长期的可持续性,通过控制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维持了资金市场的稳定。
此外,德国政府支持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保障,致力于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的发展。
二、德国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德国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是其稳定性的关键所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德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1 投资绿色金融德国一直致力于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并将可持续发展纳入金融决策的重要考量。
德国金融机构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环保产业等绿色项目的投资,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同时,德国政府对绿色金融领域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激励金融机构投入更多资源。
2.2 金融科技创新德国金融体系通过引入金融科技创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德国金融科技企业不断涌现,致力于通过技术手段改善支付、保险、投资等金融领域的服务。
这些创新为德国金融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2.3 稳定的经济增长德国一直以来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这为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 banking system)——德国的经验与教训一、全能银行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全能银行是“能够从事除发行货币和抵押债券以外的所有金融业务”的银行机构。
换言之,与所谓的分业体制下的专业性银行不同,全能银行的特点不是局限于任何一种特殊的业务,例如吸收存款、提供信用贷款或长期融资等,相反,全能银行能够参与所有提供货币和资本的活动:包括吸收存款、发放各种期限的贷款、发行债券、参与企业业务活动,从事货币、股票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易等。
德国全能银行具有的特点包括:提供无担保的私人贷款;从事长期的资本融资,并且借此将公司发起、债券发行以及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等活动综合为一体。
德国的银行是最先将提供无担保的私人贷款与长期的资本性融资结合起来并取得成功的国家。
就无担保私人贷款而言,这种异常成功的银行业务,像很多其他的金融创新活动一样,起源于苏格兰。
其特点在于两种密切相关的业务:一方面,无担保的私人贷款是由银行提供的,但是,借款者必须将其所有的货币交易业务交给提供贷款的银行。
借款者无须抵押即可取得贷款,然而银行能够获得借款者经营业绩和财务活动的全面信息。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章中即论述过在他那个时代(1776年前后)苏格兰银行已经发放不要求证券抵押的贷款。
W·桑巴特在论述这种信用制度时写道:“这种制度能够使没有金融资产的人成为企业家,而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全能银行的第二个特点是,也是德国取得巨大成功的特点,是长期的资本性融资。
银行刚开始这样做时并非有意要长期参与企业的业务活动,更多的是出于暂时性的需要,如在全部股份无法完全募集到位时。
这种综合性的资本性融资起始于比利时,即成立于1822年的比利时股份公司最先从事这类活动,该机构后来成为欧洲第一家新型的商业银行。
这家银行从一开始便介入有价证券活动,试图通过发行债券来为发放贷款筹措资金,以及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来解决期限变换所引起的银行流动性问题。
德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特点与启示王永春银行的安全运行关系到整个金融业的稳定,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业在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风险意识上引起了高层管理者的重视,管理措施更加严密。
西方国家在银行内部控制上有哪些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通过这次考察笔者对德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德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特点德国是一个经营管理非常严谨的国家,内控机制的建立是德国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了防范经营风险,德国银行内部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风险管理机构,岗位有序分工、职责明确到位,形成有效的牵制机制。
德国商业银行的战略是追随德国客户走向世界、服务他国客户走向欧洲拓展业务,并与客户共同成长。
其业务已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目前拥有110多万私人客户,最远的客户距法兰克福德国商业银行总部18189 公里,德国商业银行在德国私营银行中拥有最为密集的分行网络,分行数量达到1200多家,有5000多家合作银行。
金融危机后,2010 年德国商业银行就扭亏为盈,业绩达到历年最佳,实现利润14 亿欧元。
在业务网点遍布全球、业务量迅猛发展的情况下,要实现这样的骄人业绩,其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德国商业银行实行全员控制和全员监督,既有专业控制,又有地区和部门控制,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主要作法是:(一)建立业务审计部门与市场风险管理部门。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稽核,及时发现问题。
银行所有权人可以监督经理人,以此实施有效的监管,防范经营风险。
内部审计部门具有独立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报告内部监督稽核情况。
在指定审计范围、内容和进行审计时完全独立,内部审计部门不受非主管的高层管理人员干涉。
由于商业银行机构分布世界各地,不可能全部、及时进行现场审计与监督,因此,他们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董事会、市场风险管理部、各业务部门、审计部门都分别对风险负有明确的职责。
董事长负责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确定风险及其上限。
德国银行制度德国的银行制度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为健全和可信赖的金融体系之一。
该制度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后,如今已经成为德国经济繁荣的基石。
下面将详细介绍德国银行制度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首先,德国的银行制度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银行组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德国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undesbank),作为德国的央行和货币发行机构,负责维护货币稳定和金融体系的稳健运作。
此外,德国还有众多的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州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它们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德国银行制度的一大特色是分散的风险责任。
德国的银行制度将风险分散到不同类型的银行和不同层级的银行之间。
例如,在商业银行体系中,德国采用了所谓的“三柱模式”,即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和州银行。
这样的制度设计旨在防止单一银行或一小部分银行的经营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破坏。
第三,德国银行制度注重风险管理和监管。
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德国银行面临着众多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为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德国的银行制度建立了严格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制度。
其中包括银行监管部门的设立、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审计机构的监督和风险评估等。
这些措施旨在保障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客户的利益。
此外,德国银行制度还非常注重客户保护。
针对个人客户,德国法律规定银行必须履行特定的保护义务,包括合理的风险警示和投资咨询。
此外,德国银行制度还设立了理赔机构,负责处理与银行有关的争议和投诉。
这些措施旨在确保个人客户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德国银行制度的稳定和可靠性也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保障。
德国政府一直重视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为银行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和保障。
例如,在金融危机期间,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向银行提供贷款和资本注入,以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流动性。
总而言之,德国的银行制度以其稳定、可靠和高度透明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德国金融体系德国金融体系德国金融体系以商业银行体系为主,大多数银行是混业经营的管理模式,可以从事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在内的金融业务。
德国的金融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中央银行,大银行、地方银行和私人银行等构成的商业银行,专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
德国金融体系的特征现代德国发达的银行业和完善的金融体系,经历了一个以银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演变过程。
发展至今,德国金融体系最大的特点是以综合性银行为主体,其他多种金融机构并存。
这种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具体特征表现为:一是银行贷款在公司负债中占较大比例。
德国公司的资金一般来源于货币市场证券、债券、股票、其他股权、银行贷款、养老金债务及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其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
二是股票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且流动性相对不高。
与发达的银行系统相对应,德国的股票市场是OECD成员国中最不发达的之一。
股票融资在德国金融体系融资渠道的重要程度相对较小。
三是很大一部分家庭资产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
德国家庭新增储蓄一般投向是现金和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共同基金和保险。
在“股票泡沫”膨胀时期,人们将以前用现金和银行存款形式保值的资金投到了股票市场。
四是金融体系的债务集中分布在银行业。
2002年末德国金融体系内有约73%的负债归在银行系统,仅仅比1991年末减少了4个百分点。
德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酝酿。
1846年普鲁士政府将柏林的皇家银行转变为普鲁士银行,并赋予它发行纸币的权力,这成为德国银行朝着现代方向发展的标志。
德国综合性银行制度传统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德国正处于工业迅速高涨的时期,银行既对企业贷款,也对企业投资,银企结合拉开了德国全能银行的序幕。
银行从给其贷款、帮其发行债券、直至对其投资,对企业的资金融通进行了全方位的服务,同时,银行也通过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公司股份来取得较大的收益,为此又增强银行提供服务的能力。
德国金融业的国际化与全球影响力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金融业在国际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也成为趋势。
在这个趋势下,德国金融业逐渐实现了国际化,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就德国金融业的国际化与全球影响力进行探讨。
一、德国金融业国际化的背景与特点德国是欧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其金融业的国际化始于上世纪末。
德国金融业国际化的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球化势不可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金融业的国际化成为趋势。
德国作为经济强国,其金融业必然跟随全球化发展趋势。
其次,欧洲一体化推动了德国金融业的国际化。
欧盟成员国内金融市场的融合和金融自由化使得德国金融业能够更加自由地参与国际金融交流与合作。
再次,德国作为出口大国,其金融业国际化能够更好地支持德国经济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活动。
德国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为德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交易和投资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德国金融业国际化的主要特点有:1. 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德国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银行业等,各个市场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金融体系。
2. 强大的金融机构:德国拥有众多跨国银行和保险公司,这些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金融业务,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3. 先进的金融技术:德国金融业在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特别是在电子支付、金融科技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二、德国金融业的全球影响力德国金融业的国际化为其带来了全球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欧洲金融秩序的塑造影响: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德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对欧洲金融秩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德国在欧洲央行和欧盟机构中的地位以及德国金融机构的实力使其能够在欧洲金融规则的制定中发挥重要影响力。
2. 对全球金融体系的贡献:德国金融业的国际化使其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2020中国发展观察世界德国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的概况及特征文 娉 王天宇长期以来,德国坚持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发挥全能银行作用,合理分配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构建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本文希望通过德国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征的总结和分析,为深化我国金融改革提供参考。
德国金融体系及其主要特征(一)金融混业经营的产生和发展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金融系统用15年时间完成重建,推进德国经济较快恢复。
十多年前,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欧盟国家经济遭受重大冲击,德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再次得到检验。
2010年后德国经济强势反弹,GDP增速达到3.6%,创下自1992年两德统一以来最快经济增速,成为此轮金融危机中第一个实现经济复苏的欧盟国家。
德国金融体系多次经受住考验,很大程度得益于较为成熟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
金融混业经营是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融合为一体进行多元化的经营方式。
德国金融混业经营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大量钢铁、煤炭、机械企业迅速扩张,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
以全能银行为载体的金融混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银行在提供企业贷款的同时,也开始逐步参与到企业自身的融资行为中,例如:帮助企业发债、发股甚至直接对其进行投资。
由此,德国开启金融混业经营时代。
(二)德国银行体系及其主要分类德国属于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2019年,德国拥有1578家商业银行(见图1),包括1529家全能银行和49家专业银行。
银行业总资产达到8.2万亿欧元,占德国金融业总资产比重达到60%。
全能银行是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重要载体,全能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主要法人主体,从事银行、证券、保险、资产管理等几乎所有类型金融业务以及工商企业直接投资业务,形成“单一法人、多块牌照、多种业务”的体系框架。
按照不同的业务类别,全能银行可以分为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三大类。
德国银行系统德国是一个银行系统极为健全发达的国家。
其银行共分为三类:1.综合性银行Universalbank,共有四个,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巴伐利亚抵押银行Bayerische HypoVereinsbank,德里思顿银行(Dresdner Bank)和商业银行(Commerzbank)。
2.储蓄所(Sparkassen,由所有地方性储蓄所组成)。
3.合作互助银行(Volksbanken 和Raiffeisenbanken)。
各种银行经营性质及重点各不相同,但已经趋於一体化。
除名字上的差别外,其业务范围对于我们学生来讲已经没有什么太大差别。
1.Girokonto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银行开设转账户头(Girokonto),几乎所有银行对学生提供免费的开户服务。
前提是开设户头时,要证明自己的学生身份,然后每学期再到银行去交一张有效学生证或复印件。
这样,所有的银行服务(比如存、取钱,转账等等)都免费,否则,每月户头费6-8欧元不等。
户头上的钱可随时存取支付,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超支。
但超支部分非常贵,要付给银行的利息可达12-20%,所以短期内小数额超支还可以承受,长期超支很不合算。
德国银行网络发达,且许多银行间都有合作关系。
只要在一家银行开有账户,便可在许许多多的自动取款机上免费提款。
比如说账户设在德意志银行,不仅在欧洲各地的德意志银行及其子银行的取款机上免费提取现金,在其他三家综合银行(巴伐利亚抵押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取款机上也享有免费待遇。
如果户头设在储蓄所,那么所有的储蓄所取款机都可以免费使用,不管在哪个城市,哪个街道。
2.SparkontoGirokonto上的存款所得利息极低, 以致于没有。
所以,数额较大且短期内不准备动用的钱可以存在一个储蓄户头上(Sparkonto)。
存款的方式和条件各不相同。
一般可分为死期存款 (feste Sparanlage)和变息存款(zuwachssparanlage)两种。
德国银行体制的特征
德国银行体制的特征包括:
1. 分业经营:德国银行体制中,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是独立的机构,它们的业务范围和监管机构也不同,相互之间分业经营,确保财务风险的分散和监管的有效进行。
2. 全方位金融服务:德国银行体制中的商业银行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包括储蓄、贷款、支付、证券交易等,致力于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3. 股份制和互助制:德国银行体制中既有股份制银行,也有互助制银行。
股份制银行是由股东投资经营的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互助制银行则是由成员共同出资组建的合作组织,以互助合作为宗旨。
4. 严格的监管和监督:德国银行体制在监管和监督方面非常严格。
银行业务受到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和德国央行(Deutsche Bundesbank)的监管,以确保银行遵守法规、合规经营,并保护消费者权益。
5. 高度分散的银行系统:德国银行体制中存在众多的银行,包括大型银行、地方性银行、合作银行等,形成了高度分散的银行系统。
这种分散结构有助于减小系统性的风险,保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6. 长期贷款模式:德国银行体制中的商业银行倾向于提供长期
贷款,以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
这种长期贷款模式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稳定的融资来源。
总体而言,德国银行体制注重防范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全能银行——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德国,制度,金融制度,混业经营西方国家近百年的金融沿革史,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混业经营转向分业经营,然后又回归到混业经营的这样一个分合过程。
所谓金融混业经营,是相对于金融分业经营而言的。
既可以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同时又可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就是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荷兰、卢森堡等国家,其中尤以德国为典型代表。
与美、英、日三国相比,德国的金融经营模式具有独特的特征:第一,商业银行的“全能化”或“综合化”,即商业银行没有业务范围的限制而可以全面地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如经营存放款、贴现、证券买卖、担保、投资信托、租赁储蓄等全方位商业银行及投资银行业务。
第二,从来就没有独立的投资银行,证券市场相对落后。
第三,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对其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力。
混业经营模式是当今国际上金融机构采用最为普遍的、可为提供全方位、综合性金融业务的经营模式。
当前国际上主要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可分为全能银行型和金融控股公司型这两种。
前者以德国为代表,银行的经营范围包括了存贷款、信托、投资、证券、等一切与资金融通有关的业务。
后者则以美国为首,即成立一个金融控股公司来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业务渗透并对它们有决策权,下属各类金融机构则在法律上相对独立。
现代美国金融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对美国而言,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
虽然如此,德国也经历了一个金融制度的变迁和完善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就德国金融混业经营模式进行细致的探讨。
德国是实行金融混业经营最为典型的国家,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又称为综合银行)在国民中占据主导地位,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德国全能银行的信贷与证券业务有不同侧重),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融性质的实业投资。
德国金融制度1、德国的现行金融制度包括:(1)德意志联邦银行。
(2)商业银行。
德国的商业银行中,资金实力最强的三家银行是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
(3)储蓄机构。
(4)信用合作社(5)专业银行。
主要有抵押银行、消费信贷银行、复兴信贷银行、保险公司等。
2、德国金融制度的特点:(1)中央银行制度比较健全。
(2)德国的商业银行是全能型银行,即其商业银行可以经营综合性的银行业务,即商业银行可以同时经营存贷款、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充分享受到不同金融业务间的多样化效应的好处。
(3)德国的金融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三大银行与两大中心在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三大商业银行、储蓄汇划系统和信用合作系统的资金实力相当雄厚,支配着整个德国的金融业。
(4)德国的金融业是一种典型的以间接金融为主的类型。
商业银行等间接融资中介机构在德国的资金配置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3、全能银行制的历史背景。
首先,在工业化初期,德国既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又缺乏必需的证券交易机制来为工业化融通资金,因此,德国必须依赖强大的银行体系来为工业化筹措资金。
其次,工业化初期,德国主要通过合资形式建立银行。
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可以扩大其股东的基数,从而满足银行自身不断扩充资本金的需求,满足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资金期限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公司股份,当持有的公司公开上市后,银行可以取得较大的收益。
事实证明,在全能银行体制运作初期,德国的银行体系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战后的重建时期,德国银行业以其高效率的运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德国金融监管体制(1) 德国金融体制的监管机构:在德国,联邦银行和联邦银行业监督局根据法律条款,分工合作、共同负责整个银行体系的监督和管理。
联邦银行主要负责监管货币、信贷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的金融活动,联邦银行业监督局则主要负责监管银行的日常业务和经营运行。
(2)德国金融体制的监管机构的特点:1)德国一直以来实行混业经营,进行统一监管。
银行业电子商务案例德国Advance银行一、德国银行业的特点:德国的银行主要是大型的综合性银行,他们同时为私人和法人企业客户提供综合的财务服务。
与其他金融体系不同(例如在美国),德国的综合性银行可以为商务和投资提供金融服务。
为了在开拓规模经济和协同合作的同时能够建立起全球规模,许多德国银行相继合并。
1997年,巴伐利亚的两家银行--联合银行和裕宝银行决定合并成一家,这是在德国发生的一次最大的银行合并。
今天,在德国经营的综合性银行有四家:德意志银行、联合银行/裕宝银行、德瑞斯顿银行和商业银行。
1990年7月1日,联邦货币同盟将前民主德国的州货币组织并入西德的货币体系。
由于包含了五个新州,从而开辟了新的市场机遇并激励着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那些州设立分支机构。
1999年1月1日,欧洲货币联盟发行了在欧盟11个成员国内流通的统一的货币--欧元,目前该币种在欧洲货币联盟内部已得到认可。
德国银行业有两个主要的特点:(1)银行与其他行业的联系极为密切。
例如,德意志银行拥有Daimler Benz超过20%的股份(价值150亿德国马克),同时拥有Allianz保险公司10%的股份(价值100亿德国马克)。
另一方面,Allianz又拥有德瑞斯顿银行22%的股份。
(2)银行各分行的经常性调整以及由此导致的公司裁员。
例如,德意志银行在2001年裁员4100名,同时关闭当时1600家分行中的200~300家。
德国雇员协会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总共会减少10~14万个岗位。
这一趋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银行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加引起的。
我们也注意到,现在自动柜员机、资金转账终端以及电子转账业务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Advance银行其实就是联合银行的新在线银行,它的关键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1、独立的虚拟银行。
它的设计与建立不依赖于银行基础设施和母公司的产品,这种独立性加上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Advance银行能够创立一个虚拟银行。
这个虚拟银行能够从遍布整个德国的不同的金融服务提供商那里得到它的服务和产品。
德国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金融知识讲座提纲一、德国银行体系结构(一)德国银行体系概况(二)德国银行体系的特点1、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非常广2、全能银行处于支配地位3、中小企业是德国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4、德国银行体系相对比较稳定(三)德国银行体系的法律二、德国银行监管体制(一)德国银行监管主体(二)德国银行监管主体之间的关系三、德国合作金融组织基本情况(一)德国合作银行的经营理念与责任形式(二)德国合作银行系统的组织形式(三)德国合作银行系统的资金融通和清算系统(四)德国合作银行系统的审计机制(五)德国合作银行系统风险防范机制四、德国中小银行情况及监管策略(一)德国中小银行的基本情况1、中小银行是德国银行体系的主要支柱2、中小银行地位明确,服务于农户和中小企业,扎根与地方经济3、中小银行运营风格稳健、服务品种精细4、中小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自律性强—1—5、中小银行具有完善的决策机制、资金融通和资金清算系统(二)德国中小银行的监管策略1、市场主导,外部审计2、准入门槛低,重视对所有人和管理人的考察3、关注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最早引入定量监管五、再融资农村金融支持模式——农业开发银行(一)基本情况(二)法人治理和监管情况(三)核心资本(四)贷款理念和投向(五)贷款经营原则(六)融资六、借鉴和启示(一)建立健全合作金融立法,赋予金融机构明确的市场定位1、建议制定我国的《合作金融法》2、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展内部资金融通(二)借鉴德国合作金融理念,促进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1、建立农村信用社间新型关系2、整合资源,促进各层次农村信用社的发展3、加快信用合作社系统资金融通和资金清算系统的建设(三)完善对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切实发挥其对促进“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作用1、尽快理顺、完善我国中小银行的监管体制2、转换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兼顾理念,为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3.限制地方性金融机构跨地区发展,引导中小金融机构以稳健经营为首要目标(四)引入农业开发银行模式,为“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2—支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