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症状及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布病的特点及预防本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其特征是侵害生殖系统和关节,引起流产、不育及多种组织器官的炎症、坏死及肉芽肿.布病分析易感布病的动物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易感,最易发病的是羊、牛,猪、鹿及人。
试验动物中豚鼠,小鼠和鸽最易感,家兔次之。
人对各型菌的易感性依次为羊型、猪型、牛型。
雌性比雄性易感,青壮年比幼、老龄易感。
布病的传染源患病及带菌动物,特别是受感染孕畜,其流产及分娩时排泄大量病原造成污染,传播本病。
对人来讲,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牛是主要传染源,猪是散发性布病传染源。
布氏杆菌病可由直接接触受染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羊奶或食入含有活的布氏杆菌的奶制品(如黄油和奶酪)而引起。
罕有人与人间传播者。
本病以农村较多,是肉制品加工者、兽医、农民和牧民的职业病传播途径:多途径、多方式传播,可经消化道(最常见)、呼吸道、皮肤、粘膜感染、交媾。
人有80~90﹪为皮肤感染。
吸血昆虫(蜱的叮咬,在蜱体内存活时间较长)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皮毛工人及实验室人员。
布病的发病机理:侵入——淋巴结——被吞噬——胞内繁殖——原发病灶——再次进入血液——菌血症——临诊症状,同时又被吞噬——再次菌血症——散布至各组织器官——败血症或毒血症;同时随粪、尿排出。
少数动物可清除病原体不引起病变,细菌常在48h内死亡,而大多数则通常终生带菌,生存于单核吞噬系统及乳房。
布病流行特点:在动物中本病有一定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产仔季节。
人则表现为职业性。
新疫区及初次怀孕感染者表现为流产,老疫区及流产后再次怀孕时表现胎衣不下布病的症状表现:牛、猪、羊最容易看到的症状是流产,但既无特异性,也非必然性.主要表现神郁、食减、起卧不安,外生殖道及乳房发炎,表现肿胀、潮红、粘膜上有粟粒状结节,并排出淡黄、灰白、灰褐色、粘脓性污浊分泌物,2-3天后产出死胎或弱胎。
流产后排出暗红、灰白色粘液,腥臭。
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章节安排:1. 引言:介绍布氏杆菌病的背景和概述2. 症状:详细描述布氏杆菌病的常见症状3. 治疗方法:介绍常用的治疗布氏杆菌病的方法4. 结论:总结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引言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本论文旨在概述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解和认识这种疾病的基础。
症状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热:高热是布氏杆菌病的典型症状,持续数天至几周不等。
2. 寒战:患者常伴有明显的寒战症状,特别是在发热初期。
3. 乏力:布氏杆菌病会引起患者持续乏力,使其无法进行正常工作和日常活动。
4. 头痛: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可伴随着眼部不适或视力模糊等症状。
5. 关节疼痛:布氏杆菌病可引发关节疼痛,多为多关节受累,甚至导致关节肿胀、功能损害。
6. 肝脾肿大:约有一半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现象,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相关症状。
7. 精神障碍:在慢性布氏杆菌病的患者中,约有1/3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等。
治疗方法布氏杆菌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两个方面:1. 药物治疗:常用的治疗布氏杆菌病的药物包括多西环素、链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程,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2. 支持治疗:在治疗布氏杆菌病的过程中,患者需要适当的休息和调整饮食。
对于合并其他症状的患者,医生会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治疗,比如给予镇痛药物或抗抑郁药物等。
结论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传染病。
通过对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的论述,我们了解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至关重要。
在布氏杆菌病的治疗中,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还需配合适宜的支持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为了遏制布氏杆菌病的传播,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和卫生常识普及也非常重要,增强人们对布氏杆菌病的认识,减少患病风险。
猪布氏杆菌病的病原猪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养猪技术布氏杆菌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该病的特征是侵害动物的生殖器官。
引起流产、不育、睾丸炎及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由牛、羊、猪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
虽然布氏杆菌病主要流行于羊场、牛场,但猪场也要做好该病的防控措施。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布氏杆菌病的病原和猪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
1、病原特征猪布氏杆菌病的病原体是布氏杆菌属中的一些成员。
该属有6个种,即马尔他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林鼠布氏杆菌、绵羊布氏杆菌和犬布氏杆菌‘1]。
每种又分为若干生物型,如羊有3个型,牛有9个型,猪有4个型。
引起猪布氏杆菌病的主要是猪布氏杆菌,其他种的布氏杆菌,如马尔他布氏杆菌和流产布氏杆菌也可引起猪发病。
布氏杆菌属是一群革兰氏阴性的球状杆菌或短杆菌,长0.6~1.5μm,宽0. 5~0.7 μm,多单个存在,不形成芽胞和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
以改良的柯氏染色法或其他鉴别染色去染色之后,可表现出特殊的染色反应。
各个种与生物型菌株之间,在形态及染色特性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本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
猪布氏杆菌在普通大气环境中能很好生长;马尔他布氏杆菌和流产布氏杆菌在初代分离培养时尚需5%~10%COz才能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宜pH值为6. 6~7.O。
该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需用肝汤、肝琼脂、胰蛋白胨肉汤或特别的布氏杆菌肉汤。
此菌生长缓慢,初代培养常需5~10天,甚至20~30天,方有可见生长。
在肝汤琼脂或胰蛋白胨琼脂上,菌落圆形,光滑、湿润、稍隆起、均质而中央常有细微颗粒;初无色透明,后逐渐浑浊而带灰白甚至灰黄色。
该菌对自然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4个月,皮毛上2~4个月,鲜乳中8天,肉食品中约2个月。
在直射阳光下可存活4h。
但其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60℃加热30 min或70℃5min即被杀死,煮沸立即死亡。
布病的牛怎么处理,附布病有什么症状当牛群里面出现布氏杆菌病后一定要马上把呈阳性反应牛隔离,养殖1-1.5月后,再对所有的牛左两次血清平板凝集试验。
如果多次检疫同时隔离阳性反应牛后,牛群里面还是有少数牛出现阳性反应,这时可以给所有阴性牛注射m5号菌苗。
被阳性牛污染的畜舍、饲槽及各种饲养用具等,可以使用苏儿溶液、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
一、布病的牛怎么处理1、当牛群中检验发现有布氏杆菌病后一定要马上将阳性反应牛隔离进行饲养,1-1.5月后,再对全群牛进行两次血清平板凝集试验。
如果每次检疫除已知阳性反应牛仍保持阳性反应外,其余牛均为阴性,就可以将阳性牛按其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屠宰或转移到远离健康牛群的地方单独隔离饲养。
2、如果经多次裣疫并不断剔除阳性反应牛后,牛群里面还是有少数牛表现为阳性反应,这时可以给全群阴性反应牛进行一次m5号菌苗预防注射。
当隔离饲养的阳性牛数量较多时,则可以组建阳性隔离牛群,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加强兽医卫生和消毒工作。
在兽医监督下边使用边淘汰,并逐步从阳性牛群中选出健康牛群。
3、对阳性牛所污染的畜舍、饲槽以及各种饲养用具等,使用来苏儿溶液、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等进行消毒。
流产的胎儿、羊水及产道分泌物等一定要进行妥善消毒和处理,病牛皮要用3%-5%的来苏儿浸泡后方才能利用,乳汁要煮沸消毒,粪便要进行发酵处理。
二、布病有什么症状1、布病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是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一般母羊如果感染上布病,第1胎在妊娠后2-3个月就会流产,胎盘及羊水会出现灰白色或灰黄色。
流产1次后母羊基本上就不会再流产,但是会终身带菌。
母牛的主要的症状也是流产,流产一般发生在妊娠期后5-8个月左右,流产胎儿可能是死胎或者弱犊。
流产之后就会出现胎衣滞留,不断从阴道排出污灰色或者棕褐色的分泌物等现象。
2、对于牛、羊、猪等患病动物,可以使用四环素与链霉素一起治疗,慢性感染可以使用四环素和链霉素混合使用。
家畜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家畜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制-蘑菇种植技术布氏杆菌病全称是布鲁氏杆菌病,临床中通常简称为"布病",属于人畜共患病,会严重威胁畜牧业生产和人畜健康,病原主要是布氏杆菌。
布病在牛、羊、鹿群中很多见,一般都表现为慢性经过。
患病牛羊会出现流产、睾丸炎、腱鞘炎和关节炎,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全身呈弥漫性状内皮细胞增生并且可见形成肉芽肿结节。
在牛、羊布病流行的过程中也会将人感染,尤其是产羔期感染最容易。
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家畜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家畜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制。
1、病原介绍布鲁氏杆菌是细小的短杆状或球杆状,没有芽孢产生,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布鲁氏杆菌对热很敏感,置于70℃环境中10分钟,即可死亡;或者是接受阳光直射1小时也会死亡;在腐败的病料中会迅速丧失活力;常用消毒药一般也都能将其很快杀死。
布病的传染源是带菌的患病牛羊,病菌主要存在于患病牛羊的体内,可以随乳汁、脓汁、流产胎儿、胎衣、生殖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以及周围的环境,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和眼结膜等对其他家畜进行传播,布病的传播媒介也可以是吸血昆虫。
技术人员在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就进行接生或者是处理流产物,通过受伤的皮肤,病菌就有可能会入侵人体;或者是跟家畜亲密接触之后没有洗手就吃东西、吸烟、揉眼睛等,都会把布鲁氏杆菌带入人体而导致感染;人食用带菌且未煮熟的奶、肉等也能引发布病。
2、流行情况自然感染病例主要在牛、山羊、绵羊和猪群中可见。
母畜的易感性比公畜高,成年家畜的易感性比幼畜高。
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布鲁氏杆菌主要可见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畜的阴道分泌物及公畜的精液内,通常会因为接触流产时的排出物以及乳汁或者是交配行为而传播疾病。
布氏杆菌病通常呈地方性流行。
新发病的疫区通常会导致很多妊娠的母畜流产;老疫区母畜流产的情况逐渐减少,但是关节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屡配不孕、睾丸炎等情况却越来越多。
布氏杆菌病的发病症状及预防和治疗措施二、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因此分型困难。
根据1977年我国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人布氏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判定试行标准”,临床分型为急性期、慢性期活动型及慢性期相对稳定型。
潜伏期7~60天,平均2周,少数患者可达数月至1年以上。
1.急性期病多缓起,主要症状为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肿痛等。
发热多为低热和不规则热,5%~20%出现典型的波浪形,其特点为:发热2~3周后,间歇数天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多次。
发热时中毒症状不明显,有时退热后症状反比发热时为重,故又曾称本病为波状热(undulantfever)。
多汗亦为本病突出的症状之一,常于夜间或凌晨热退时大汗淋漓。
关节痛常较剧烈,与风湿热类似,呈游走性,主要累及大关节。
睾丸肿痛最具特征性,约占男性患者的20%~40%,乃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多为单侧。
肝脾肿大也很常见。
其他尚可有头痛、神经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
2.慢性期病程超过一年,称为慢性期。
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无急性期病史直接表现为慢性。
凡慢性炎症表现明显者:低热,症状、体征反复出现或加重者为活动型。
凡无慢性炎症表现者:体温正常、症状体征或功能障碍较固定。
仅于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时才加重者,为相对稳定型。
本期表现更是多种多样,基本上可分两类:一是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类似神经官能症和慢性疲劳综合征;另一类是器质性损害,其中以骨骼-肌肉系统最为常见,如大关节损害、肌腱挛缩等,神经系统病变也较常见,如周围神经炎、脑膜炎等。
泌尿生殖系统病变也可见到,如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等。
三、预防护理应采取以家畜预防接种为中心的综合措施。
1.控制传染源对家畜可采取“定期检疫”、“屠宰病畜”、“病健畜分群放牧”、“菌苗免疫”等方法。
菌苗免疫的效果很好。
免疫的方法也有多种。
其中牛型19号(S19)菌苗注射对预防羊、牛都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但是孕畜注射后可引起流产,故应在配种前注射,而且应注意防止感染人。
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羊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羊布氏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家畜和家禽。
该病症状多样,包括发热、呼吸困难、咳嗽、流涕、腹泻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以下是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1.加强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动物圈舍和饮水设施,保持干燥、卫生、通风,减少细菌繁殖的机会。
2.做好饲养管理:合理饲喂,保证动物营养充足,免疫力提高。
同时,避免饲养过度,避免动物群聚和拥挤。
3.加强疫病监测:定期检查动物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和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4.加强疫苗接种:按照兽医建议和疫情情况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动物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5.严格防控措施:避免随意进出禽畜场,减少人员、车辆等因素带入病原体的可能性。
同时,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总之,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需要综合施策,从环境、饲养、检测、疫苗接种和防控措施等多个方面入手,确保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安全。
- 1 -。
布氏杆菌病防控措施
布氏杆菌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能侵害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
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
牲畜感染后,以母畜发生流产或死胎,公畜发生睾丸炎为特征。
母畜流产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
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
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
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
该菌自损伤的皮肤及粘膜或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结,有时可在其中存活并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可进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
继之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骨髓内生长形成新的感染病灶,并可多次反复冲破细胞进入血循中,则再一次引起菌血症和临床急性症状,突出表现为寒战,发热,多汗,热型多为弛张热,表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烧期,每间隔约3天至两周,发烧又反复,产生波浪状的热型。
同时,布氏杆菌含有内毒素及菌体本身皆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出现各种的变态反应性病变。
骨关节病变,多发生在半年左右,少数病例更早些。
布氏杆菌骨髓炎是血源性布氏杆菌感染在骨关节的局部表现。
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脊椎炎最为多见。
关节的病变常侵犯大关节,以髋关节炎最为常见。
此外还会引起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颈
部及腋下。
男性可有睾丸炎或附睾炎,女性可患卵巢炎等。
常见症状还有疲乏,出汗,头痛,低热,抑郁,烦躁,肌肉及关节酸痛。
其主要预防措施有:
1.加强家畜的管理,做好经常性的家畜卫生处理和检疫;病畜应隔离饲养、治疗,病畜分泌物、排泄物等应做无害化处理或消毒深埋;病死的牲畜要深埋或烧毁。
被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饲槽、水槽等用10%石灰乳或5%热火碱水严格消毒。
2.不食用未经过煮沸或灭菌的奶和奶制品。
能感染人类布氏菌病的主要奶制品是新鲜乳酪,特别是由山羊的奶制作的乳酪,但是,在干的或发酵过的乳酪中,布氏菌一般不能继续存活。
3.不食用患布氏病动物的肉及肉食品。
患布氏病动物的肉及肉食品特别是处于菌血症时期的肉类对人有很大的危险性。
冻肉和腌肉、未煮熟和未烤熟的肉类都具有传染性。
牛羊肉烹调熟透后食用;生熟肉案板一定要分开使用,案板和操作容器一定要清洗并用热水烫洗,必要时消毒。
4.不使用感病动物毛、皮。
有布氏病流行的地区出产的毛、皮也是一种传播因子,毛和皮特别容易被动物的尿、粪便及阴道分泌物污染而带有布氏病菌,凡接触未经卫生处理的毛、皮均有被感染的危险。
5.发现疫情的养殖户的圈舍要进行卫生消毒。
6.对于有职业史的相关人员,一旦出现类似某症状的患者要提高警惕,最好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去咨询。
兽医、病畜管理人员、接
羔员、屠宰加工人员,要严守卫生防护制度,特别在产仔季节更要注意。
最好在从事这些工作前1个月进行预防接种,且需年年进行。
7.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群众布病防治知识,提高个人防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