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201910)
- 格式:ppt
- 大小:346.50 KB
- 文档页数:1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语文原文
子路、曾皙(xī)、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wú)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bǐ)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yú)?”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案(精选13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1刘星河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1 、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一、导入新课: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三. 重点字拼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shěn 相,音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yí 喟,音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
毋,不要。
以,认为。
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全文注音及翻译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
注音:
zǐ lù zēng zhé rǎn,yǒu gōng xī huá shì zuò。
翻译:
子路、曾参和哲冉,有公西华侍坐。
扩展:
公西华是孔子门下的一位大弟子,字子路。
他既是孔子的门生,又因其才学出众而被孔子器重,被赞誉为“朱门备酒迎金客,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才子。
在《论语》中出现次数较多,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内容往往触及经世之智,言行举止充满智慧与卓越。
他的句子通常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极具启示性。
曾参是孔子的一位徒弟,字子罕。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有着较高的道德要求,忠诚于孔子思想教育。
在《论语》中,他多次向孔子请教,也多次表现出自己对儒家经典的精通和阐述。
他的言论以思辨为主,富有哲理和洞见。
哲冉是孔子门下一位较为晚入门的学生,字子夏。
虽然进门时间较晚,但学问甚深,具有强烈的自学精神和求知欲望。
他积极学习,不断进取,也是孔子最为宠爱的弟子之一。
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虽然不
是很多,但他的言行也都充满了智谋和聪明才智。
子路曾哲冉这三位孔子门生,都在孔子门下历时不短的时间,受到了
孔子思想教育的深刻影响。
在《论语》中,他们都是孔子思想的忠实
传承者,对儒家学说的传统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子路曾子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翻译《论语》中的一篇描写子路、曾子、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侍奉孔子的文章。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子路曾子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翻译》,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路曾子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翻译》篇1子路、曾子、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路曰:“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曰:“三子者之言何其狂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翻译】子路、曾子、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侍奉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所以不要因为我而不说话。
平时你们总是说:‘不了解我啊!’如果你们了解我,那么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子路说:“如果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军队的威胁,造成饥荒。
我愿意去治理这个国家,只要三年的时间,就可以让人民勇敢善战,而且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德。
”孔子微笑着说:“子路,你何必这么谦虚呢?像你这样的人才,就可以称为君子了。
”子路说:“我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锵的声音也渐渐停止,放下瑟后站起来说:‘和这三位同学的言论相比,我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各自发表自己的志向罢了。
”子路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儿童,一起到沂水边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感叹道:“我赞同点 (即曾皙) 的观点啊!”孔子说:“三位同学的言论真是狂妄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侍奉孔子坐着。
《子路曾子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翻译》篇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原文如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1、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2、原文: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打算怎么做呢?”3、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4、原文:“赤,尔何如?”译文: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5、原文: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译文: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6、原文:“冉有,你怎么样?”译文:“公西华,你怎么样?”7、原文: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8、原文:“点,尔何如?”译文:“曾皙,你怎么样?”9、原文: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10、原文: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译文: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自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及注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秦:佚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些,人家不用我了。
你们经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文知识梳理知识梳理巩固一、诵读全文,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第1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2段) 子曰:“以①( )吾一日长乎尔,毋②( )吾以③( )也。
居④( )则⑤( )曰:‘不吾知⑥( )也!’如或⑦( )知尔,则何以哉?”(第3段) 子路率尔①( )而对②( )曰千乘之国摄③(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④( )因⑤( )之以饥馑⑥( )由也为⑦( )之比及⑧(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⑨( )也(第4段) 夫子哂( )之。
(第5段) “求!尔何如?”(第6段) 对曰:“方①( )六七十,如②(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③( )。
如④( )其礼乐,以俟⑤( )君子。
”(第7段) “赤!尔何如?”(第8段)对曰:“非曰能①( )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②( )章甫③( ),愿为小相焉。
”段) “赤!尔何如?”(第9段)“点!尔何如?”(第10段) 鼓瑟希①( ),铿尔,舍瑟而作②(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③( )。
”(第11段) 子曰:“何伤( )乎?亦各言其志也。
”(第12段) 曰:“莫①( )春者,春服既②( )成③( ),冠者④( )五六人,童子⑤( )六七人,浴乎沂,风⑥( )乎舞雩,咏⑦( )而归。
”(第13段) 夫子喟然①( )叹曰:“吾与②( )点也!”(第14段)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第15段)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第16段) 曰:“夫子何哂由也?”(第17段)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第18段) “唯求则非邦也与?”(第19段)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第20段) “唯赤则非邦也与?”(第21段)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答案(第2段) ①以:因为②毋:不要③以:同“已”,止④居:平日,平时⑤则:就⑥知:了解⑦或:有人(第3段) ①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样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冉有,你怎么样?”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俟君子。
”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赤,尔何如?”“公西赤,你怎么样?”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点,尔何如?”“曾晳,你怎么样?”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咏而归。
”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侍坐原文及翻译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②?”子路率尔而对曰③:“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
”夫子哂⑤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⑥。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⑦。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⑧,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⑨。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⑩。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原文通释]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一些,就不敢对我说。
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赏识我啊!’假如有人赏识你们,那你们怎样去做呢?”子路连忙回答:“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的军队侵犯它,又有灾荒困扰它,让我仲由去治理它,到了第三年,就能让人们勇敢,而且懂得规矩了。
”孔子听了微微笑了笑。
“冉求,你怎么样?”冉求答道: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冉求去治理它,到了三年,就能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不敢说能做到那些,愿意向他们学习。
宗庙的祭祀活动,或者诸侯的盟会,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在那个场合做一个小赞礼官。
”“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奏瑟的声音渐渐弱了,“铿”地一声,离开瑟挺直身子,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意思答案: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出自先秦佚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
部编版必修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题解】本文选自《论语》,题目是编者加的。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
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
冉有,即冉求,字子有。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孔子近旁陪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
乎:相当于“于”,比。
一日长乎尔,直译为“一天比你们年纪大”,意译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毋吾以也:毋,不要。
以,同“已”,停止。
这句话直译为“不要(因为)我(年长)就停止(说话)”,意译为“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居则曰:居,平日、平时。
如或知尔:或,有人。
则何以哉:何以,应为“以何”,直译为“用什么(实现自己的理想)”,意译为“打算怎么做”。
通假字:毋吾以也(同“已”,停止)状语后置句:以吾一日长乎尔(乎:相当于“于”,比)宾语前置句:不吾知也——不知吾也则何以哉?——则以何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译】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有勇气,而且知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孔子微微一笑。
子路率尔而对曰: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文翻译
孔子的弟子子路,曾经和皙冉有和公西华一起坐在一起。
孔子的弟子子路,曾和皙冉有及公西华一同坐在一起。
公西华是一个有志向和才能的年轻人,他被称为“宾客”。
他有幸成为政府官员,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官位,而是希望自己的才华和德行能够被人们所认可。
他与孔子交往,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学问和指导。
子路和皙冉有则是孔子的另外两个弟子,他们同样也非常聪明,但是他们的性格却略有不同。
子路性格较为坚毅,不易轻意放弃,而皙冉有则更为灵活多变,比较擅长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和人际关系。
这三个年轻人和孔子的交往,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