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名人
- 格式:doc
- 大小:282.07 KB
- 文档页数:6
一、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并留校任教,至今已逾55年。
1978年晋升为教授。
他先后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经济学科)评议组第一届和第二届(现届)成员,并成为全国首批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在,他还是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
葛家澍教授1921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兴化县,早年在江苏省立镇江中学读书时,就已有聪颖过人之表现。
1941年夏,就读于江苏学院经济系。
当时,江苏学院因抗战而内迁武夷山区,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他仍刻苦学习,并以优异成绩直接转入厦门大学商学院学习,主修会计学。
当时的厦大,由于抗战内迁长汀,教学、生活各方面都很艰苦.他并没有因之而旷废学业,反而更加勉力攻读.在四年大学期间,他除了遍涉经济学的各相关学科以及历史、文学外,还专心于会计学的学习与研究,并读完了当时图书馆几乎能找到的所有会计书籍。
1945年夏天,他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并留校任教。
留校后,葛家澍教授更着力于科研与教学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就在当时的校长、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的倡导与支持下,与几位年轻教师成立读书研究小组,经常聚集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探讨新会计的有关问题,以此增强自己的学识。
同时,他还以一些有独立见地的学术论文,受到同行的瞩目。
比如,在当时学术界唯苏联学术观是瞻的情况下,他针对苏联大纲中关于会计对象是"……以货币表现的……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和社会主义财产"的观点,于1956年发表了" 试论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对象和方法" ,首次提出了会计是"……反映社会主义资金再生产。
" 并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对象是社会主义社会产品再生产……过程和……要素……的量的方面……。
" 他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探讨,从而在六十年代初形成了系统、严密的"资金运动"理论。
李审言及其《文选》学作者:蒋寅资料来源:古典文学知识,第01, 2022期江苏兴化在清代隶属于扬州府,曾诞生多位成就卓著的文化名人,最著名的自然是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家郑板桥,其次则有清初名诗人李映碧、肖像国手禹之鼎,清代中叶花鸟画家李、词曲家任大椿,晚清名学者刘熙载,到清末民国间又出了一位以工骈文、精于《文选》学著名的大学者李详。
李湘(1859-1931),名字叫沈燕,名叫余生、盛、白耀生。
来自扬州兴化的李英碧是个孙子。
父亲的生意不好,他的家庭正在衰落。
沈燕韶从江都诗小亭那里得到《左传》,擅长阅读《文选》。
他没有停止他的日常课程。
“钻井品味和良好的笔记,资本是一个深海,取决于遗产和正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复研究”。
只是因为家里穷,没有书,收入很低。
史先生是王忠理论中最受尊敬的学者。
他审视自己的话语,学习和聆听教师的理论,并像天人一样崇拜它。
19岁的时候,我读了王忠的《大学》,学好了他的文章,以便背诵最好的文章。
以俞学政为人所知,黄蒂芳以附属学生的身份获得第一名。
光绪十一年(1885年),王先谦作为战略家来到扬州。
审判演说为国王所知,并被记录为林公升。
从那时起,我就能够谋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14年(1888年),王先谦将多年来研究李山注释、弥补前人错误的经验编成《选学接神》一书。
当时他才30岁。
王先谦深受称赞,他说:“所有的文章都写得很好,不能批评。
他只讨厌小耳朵!”他特别欣赏“生命的笔记和寻找古文字起源的能力与蔑视是一致的,不是专门出于法典的目的,他的视野特别广阔。
如果你能全心全意地探索它,它将成为一个巨人,让它成为一项不朽的事业”。
这意味着,李慎言对《文选》注释的补充不仅关注词语的起源,还考虑了文本与之前的经典之间的关系。
光绪十七年(1891),审言谒淮扬海道谢元福,被留于幕府掌书记,且为编录藏书,得肆读四部书籍。
后谢元福因故去官,审言又馆于盐城王贞春家。
屡应乡试不中,而文名鹊起。
《论桐城派》一文刊于《国粹学报》,颇为当时瞩目。
茶文化:茶与名人之蔡襄茶文化:茶与名人之蔡襄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
先后任大理寺评事、福建路转运使、三司使等职,并曾以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出任开封、泉州、杭州知府。
故人称蔡端明,卒后谥忠惠。
蔡襄是宋代茶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
宋代最著名的为龙凤茶,有“始于丁谓,成于蔡襄”之说。
开始时,一斤八饼,后来,庆历年间,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时,开始改造成小团,一斤有二十饼,名曰“上品龙茶”。
其珍贵程度,欧阳修已有生动的叙述。
蔡襄的另一个杰出之作,是撰写了《茶录》。
其文虽不长,但自成系统。
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
上篇中对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在下篇中,对制茶用具和烹茶用具的选择,均有独到的见解。
值得注意的是,全书各条均是围绕着“斗试”这一内容的,其上篇各条,与下篇各条均成一一对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因而,《茶录》应是一部重要的茶艺专著。
苏东坡在著作《荔枝叹》中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这首七言古诗,作为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晚于蔡襄在福建转运使二十五年,苏东坡正被谪贬在广东惠州(今惠阳县)。
作者初次尝到南方甜美的果品荔枝、龙眼,极为赞赏,就差点儿将“荔枝”比作“佳人”。
但作者能浮想联翩,不禁联想到汉唐时代进贡荔枝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在诗中作者揭示了由于皇家的穷奢极欲、官吏媚上取宠、各地名产都将进贡的弊政。
他笔锋又一转,对当时宋代的进茶、进花一并作了深刻的讽刺。
这首诗给苏东坡带来了许多声誉,但给蔡襄盖上了一顶“买宠”的帽子,这是不应该的。
总之,蔡襄在任福建转运使时,监制北苑贡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争新。
他先从改造北苑茶的品质花色入手,将“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提高贡茶的质量,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术革新、茶与茶艺术融为一体。
【精品赏读】历代名人字画精品赏析--花鸟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采乐章,今天瑞祥安文化讲堂就带您一睹国之魂宝--名人字画的风采。
————引言【品名】幽兰图--清郑燮【纸本尺寸】91.3*51cm【作者简介】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尤善兰竹,题竹诗多达一百余首。
所作每画必题,常以诗跋补其意,款式光怪陆离,别具风致,画史少见。
为扬州画派领袖。
徐悲鸿先生评价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
【赏析】土坡相连,缝坎丛生绺绺兰草,几叶新竹点缀其间,纷披穿插,姿态如生。
笔法灵活,挺秀劲丽,纵横涂抹,酣畅淋漓。
画心作者行书七言律诗一首:“转过青山又一山,幽兰藏躲路回环。
众香国里谁能到,容我书呆屋半间。
【品名】玉堂富贵图--清邹一桂【绢本尺寸】221.5*92.3cm【赏析】画中上方玉兰初吐芳华,海棠飞艳溢彩,秀石之后,几丛牡丹姹紫嫣红,画面构图巧妙,以玉兰与牡丹形成半闭合空间,孔雀居于空间之对角线上,起到稳定均衡之用。
用笔设色皆为院体画之风格,工笔重彩,刻画极其细致入微,富有层次感。
整幅作品大气秀美、富丽堂皇。
【品名】晚梧秋影图--清王翬【绢本尺寸】76.8*41cm【珍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赏析】从恽寿平的题识来看,此图应为写实之作。
图中罢笔绘池上高梧疏柳掩映书堂,坡头二人对语。
笔法松秀,意境淡远。
在王翬众多的摹古、仿古的弘篇巨制中,此种写实的园林小品犹显清新可喜。
王翬画再加恽寿平题更身价百倍,实可宝矣。
【品名】梅花水仙—明钱榖纸本墨笔【纸本尺寸】33.7*391.9cm【赏析】此卷写秀石、水仙及梅花,颇有意趣。
构图严谨,用笔精妙,为其佳作。
钱榖擅作山水,笔墨疏朗稳健,人物、兰竹风格平实。
善书法,又以词翰名于世。
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虎丘前山图》轴、《求志图》卷及上海博物馆藏《苍山茅屋图》轴。
书法家郑燮的故事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墨竹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亦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文学家。
书家故事:郑板桥画扇相传,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
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
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
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
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
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
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雅诗送梁上君子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
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
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
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
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小偷心想:不偷也罢。
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
中国南北地理划分以秦岭-淮河为界,恰淮河经苏北中部东流入海。
汲中国南北文化之精华,取长江淮河之灵秀,揽黄海东海之开阔,得富饶平原水乡之养育,成就了大气,儒雅,优秀的苏北人。
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汉帝国缔造者为苏北人,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王朝明帝国缔造者也为苏北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苏北先后出了11位开国者,至于大臣则是更多,仅淮安人一地历代官属尚书以上者就有11人。
苏北人有得天下之雄心,治天下之略才,可谓人中之龙。
周恩来的一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则道出了当代苏北人的情怀。
今天国和国三代领导人周恩来,江泽民,胡锦涛都为苏北人。
而现任副省部级以上要员大部来自苏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中国,正是在苏北人的带领下前进的,而今天中国也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
苏北人以仕为贵,但亦通商道。
古时淮扬一带盐商富可敌国。
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驱,著名实业家,堪称近百年第一大商人的张蹇就是苏北人。
当代中国百富富豪榜中先后有六位苏北人入榜,而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则更是数不胜数。
苏北人心胸开阔,直率包容,大事不含糊,小事不计较,与各地人都能相处融通得来,是以能仕能商。
秦始皇出巡东游威风凛凛,项羽见之,曰:彼可代而取之!秦可灭六国,但终被苏北人所灭。
中国传世之四大名著有两部《西游记》《水浒传》都出自苏北人之笔。
在中国军时史上项羽,韩信,萧何都是一代名将。
在中国文学史上词藻最华丽最有文采的体裁汉赋,就是由苏北人刘安枚乘开创和奠定。
而著名的文学流派扬州八怪,其主要人物也是苏北人。
苏北人可谓文韬武略,能文能武,既有一身武功,又有满腹才华。
苏北人是最具汉族特性的人。
据统计,刘邦称帝后,封侯143人,其中仅徐州沛县籍就有2 3人。
苏北人的思维,特性,习俗都能够完整的贯注在汉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当中。
而汉时正是民族大融合,汉族形成的重要时期。
苏北男子多五官端庄相貌堂堂博学多才,如民国四大美男子中梅兰芳周恩来就为代表;女子多既温柔小巧而又不失干练大气更有种气质,如扬州女孩让人念念不忘。
作家毕飞宇经典语录大全_ 名人名言毕飞宇,男,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江苏兴化人,1964年生,毕业于江苏扬州师范学院。
《哺乳期的女人》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代表作品《青衣》、《平原》、《慌乱的指头》。
毕飞宇语录:1、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时常会对着无聊的逻辑流露出含蓄的微笑。
这种含蓄难免会带有讥讽的意味。
2、我对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倾注了很多心血和情感,通常来说,随着时间的推进,作家的思考和观察更加深入,小说应该是越写越好的。
3、从表面看,人的一生就像一棵树,从树干到树叶,都具有社会性,但这是一个假象。
人不仅仅属于社会,还有属于自己内心精神活动,例如价值观、情感,我将这一部分理解为根须,“根须”的功能不仅仅只有吸收养料。
4、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强求一个东西,寻找一个平均值,非常的吃力。
而且吃力也没有什么意义。
5、阅读告诉我们,在更多时候,文学总是在逼近了生活质地、逼近了生活秘密、逼近了生活理想的时候绽放出开怀的笑声。
6、价值尺度是一个极为要紧的东西,没有价值尺度,你的批判就是骂街,没有价值尺度,你的爱也只能是花痴。
7、语言对人的控制力很厉害,在三句话之内就会体现出来。
表面上,是我们在使用语言,骨子里,是语言在使用我们,甚至,是语言在控制我们。
8、人生而平等。
这个观点并不是伴随着人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意识到“人是平等的”经历了漫长的精神历史。
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类寻找平等的历史。
9、好的艺术家是一辆汽车,能源是汽油,但它需要把控自己,不能情感失控,要让别人看到它的速度,漂亮的造型。
艺术家的道德就是控制它,使作品符合规范。
10、所有的作家都有一个天然的敌人,这个天然的敌人就是作家的情感。
要解决好如何放、如何收的问题。
11、散文是个可怕的东西,写散文需要暴露自己,但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愿望,所以写散文要放弃虚构,还要控制情绪,掌握好节奏。
12、散文不能僵化、虚假,那样的话,人不死,散文会死的。
中国会计名人:著名会计理论家、教育家葛家澍教授葛家澍教授像葛家澍,1921年3月生于江苏兴化。
1940年就读于江苏学院,1942年转学厦门大学,1945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毕业,获厦门大学商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在校内历任会计核算教研室副主任、经济系副主任。
1982年成立经济学院,被任命为首任经济学院院长。
葛教授由于在会计学领域有较深的造诣,他的会计思想和观念被会计学术界,也被国家教委誉为“独树一帜”。
所以,他是我国国家批准的第一批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生导师(仅有两名)之一。
也是国务院批准享受专家津贴的第一批专家之一。
他担任博士生导师后,至今培养了60名会计学博士。
其中包括: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会计学博士、第一名会计学女博士、第一名审计学博士、第一名台湾来大陆攻读会计学博士学位的博士,以及第一名经济学博士后和一名在站的博士后等。
他担任博士生导师后,到2007年培养了60名会计学博士。
其中包括: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会计学博士、第一名会计学女博士、第一名审计学博士、第一名台湾来大陆攻读会计学博士学位的博士,以及第一名经济学博士后和一名在站的博士后等。
葛教授的学术观点在我国会计学界影响很大。
例如,他的关于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观点,关于会计本质的“信息系统论“观点,已成为我国会计学的主流学派。
他在1978年开始批判“两个凡是”之际,即发表了《必须替借贷记帐法恢复名著》一文。
该文被誉为“打响了会计界拨乱反正的第一炮”。
他在1980年发表的《论会计理论的继承性》曾被多种刊物转载,对学习、利用西方财和会计理论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90年代以来,他致力于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的研究,写下了一系列有关的研究论文。
这些论文受到国家准则制定机构和广大会计工作者的重视。
从此他成为理论界促进并参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的一位有影响的人物。
葛家澍几十年来始终站在会计学发展的前沿,孜孜不倦、力求创新,因而科研成果累累,著述等身。
郑燮立像[1]。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读书、教书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
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郑板桥故居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
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
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郑板桥故居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郑板桥书屋[2]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
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
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施耐庵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
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
施耐庵故里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有《施氏家薄谱》存世。
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的记载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而弃官归里,闭门著述。
施之常后裔,自幼才气过人,为人仗义据这些材料分析: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
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
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为官三年后弃官回乡19岁时中秀才,28岁时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其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
张据苏以后,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
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
史书鲜有记载。
即使有的材料,虽有明确记载,但材料本身的真伪与可信程度,至今还没有得到公认。
我们认为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长期生活在杭州一带,有人推测他可能是一个专门为说书艺人编写话本的书会才人,或者本身就是一个粗通文墨、技艺精湛的说书艺人。
明朝兴化三相人物介绍[手机版]明朝兴化三相1、李春芳 [明] 明朝首辅,明朝兴化三相,明朝状元(1510~1584)•李春芳(1510年1月14日—1584年4月18日),字子实,号石麓。
南直隶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祖籍句容。
明朝内阁首辅。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
以善写青词得明世宗赏识,升翰林学士。
历官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并加太子太保。
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与严讷共参机务。
隆庆二年(1568年),代徐阶为首辅,……[详细]2、吴甡 [明] 明朝首辅,明朝兴化三相(1589~1670)•吴甡,字鹿友,晚号柴庵。
江苏兴化人,明代官吏,名医。
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先后任福建邵武、晋江及山东潍县知县。
天启二年,升为御史。
后因反对阉党魏忠贤被削籍革职,罢官归里。
明崇祯皇帝即位后,吴甡官复原职。
后出任河南、陕西巡按。
崇祯七年任山西巡抚。
崇祯十五年任东阁大学士,为内阁次辅。
平章纶阁是后人为吴甡立的匾,取位高职重之意。
著有《安危注》、《柴庵疏稿》等。
吴甡入阁为相时,已是崇祯十五年(1642)。
其……[详细]3、高榖 [明] 明朝首辅,明朝兴化三相(1391~1460)高榖(1391—1460),或称高谷,字世用,一字育斋,扬州兴化人。
明诗文家生于1391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十日),死于1460年2月2日(农历正月十日)。
1457年(天顺元年)正月至二月代任当朝首辅一职。
1415年(永乐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中书。
仁宗时改任春坊司直郎,迁翰林侍讲。
1435年(宣德十年)主持顺天乡试。
正统初由杨士奇荐侍经筵,赐三品服。
1438年(正统三年)参与修《宣宗实录》……[详细]。
福建十大历史名人,你听说过几位?一、妈祖。
亦称“天妃”“天后”,俗称“妈祖婆”,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
相传妈祖为宋福建兴化府莆田人,姓林名默。
父母信佛,梦观音赐药而生之。
八岁从师,十岁信佛,十三岁习法术。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盛装登山石“升天”为神。
当地居民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立庙奉祀,称“通贤灵女”。
宋元明清历代均有褒封,清封“天上圣母”。
二、朱熹。
(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
晚年遭遇庆元党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
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
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三、柳永。
(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浅斟低唱的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名人故事】北宋六贼之首蔡京简介蔡京个人资料中文名:蔡京别名:字元长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北宋所处时代:北宋时期出生地: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出生时间:公元047年2月4日逝世时间:公元26年8月日职业:北宋书法家职位:太师、宰相爵位:鲁国公蔡京简介蔡京(公元047年2月4日-26年8月日),字元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
北宋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人(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崇宁元年(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
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
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
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
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蔡京生平简介蔡京字元长,北宋末权奸。
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
熙宁三年(070)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元□元年(086),司马光任宰相,下令废罢王安石推行的新法。
蔡京按照限令于五日内在开封府所属各县全部改募役为差役,受到司马光的称赞。
绍圣元年(094),哲宗亲政,蔡京任权户部尚书,力助宰相章□重行新法。
宋徽宗赵佶即位,蔡京被弹劾夺职,闲居杭州。
宋徽宗派宦官童贯到杭州访求书画奇巧,蔡京勾结童贯,以书画达于禁中,得以重新起用。
崇宁元年(02),他乘机排挤掉宰相韩忠彦、曾布,而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
蔡京善于奉迎,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
他与宦官童贯、杨戬、梁师成、李彦,权臣王黼、高俅、朱勉等,把持朝政,向宋徽宗进“丰、亨、豫、大”之言,竭全国之财,供其挥霍。
设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纲之役;建延福宫、艮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大肆搜括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民怨沸腾,币制混乱不堪,给北宋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
兴化医派代表“江淮名医”赵海仙故居 2009.02.02 来源:王朝辉博客赵海仙名履鳌,字海仙,医术高明,人称“赵半仙”。
是清末淮海医学派、兴化医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生于1830年,1904年病逝。
赵海仙的父亲赵春普,为同治时期“淮扬九仙”即九大名医之一。
祖父赵术堂,清咸丰年间以医术医德闻名。
清光绪十四年,兴化霍乱流行,以致“奔走求医者,纷然于道路,往往转瞬之间,遂不及救”。
穷困者更是“求医弗得”,“死不旋踵”,史称“戊子大疫”。
赵海仙苦心竭虑,独辟蹊径,以“鸡屎白散”加味治之,救治了许多病人,并著《霍乱麻痧辨证》形成的“尊经而不泥古,用药以轻、巧、灵活”的理论,推动了兴化医派的发展。
赵海仙留下的著作还有:《续辨证录》、《阴阳五行论》、《赵氏秘药》、《寿石轩医案集存》等等。
----------------------------------------------------------------------------------------------------------------------赵海仙故居兴化市政协网2008-10-29 作者:杨爱国赵海仙(1830-1904),名履鳌,字海仙,江苏兴化人,淮海医学派的杰出代表,祖父赵述堂,原籍高邮,于清朝嘉庆年间迁居兴化东门外。
祖父及父亲赵小湖都是有名的医生。
赵海仙自幼受到家庭的薰陶,稍长便博览名家中医典籍,加以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不断比较、总结,推陈出新,出奇制胜,在诸多方面有精深的造诣。
赵海仙以治疗疑难杂症见长,年轻时便已声名大振,远近赴医者络绎不绝。
据说某江西学使的夫人,怀孕四月,小便不畅,腹满气塞,遍请多方名医救治,或利水或补气,均不见效,生命垂危,于是千里迢迢求救于赵海仙。
赵海仙重用麻黄,令其出汗,于是痊愈。
近代名人张骞高中状元后,心痛不已,路过兴化时,向赵海仙求治。
赵海仙了解其病前病中状况后知是喜悦过度所致,便危言耸听地说张骞死期已至,并吩咐其准备棺材。
东晋城宗保子兴化
东晋城,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古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座城市见证了东晋时期的辉煌与变迁,也承载着无数英雄豪杰的传说。
其中,宗保子便是东晋城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
宗保子,出生于东晋末年,家境殷实,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
他不仅精通诗文书画,更擅长武艺,是东晋城有名的文武双全之才。
在动荡的时局中,宗保子以国家为重,毅然投身军旅,为保卫家园而战。
他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威震四方,成为东晋城的一位传奇英雄。
兴化,是宗保子在东晋城所创立的一个学派。
他认为,学问应该为现实服务,要注重实用与实践。
因此,兴化学派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人才。
这一学派在当时风靡一时,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在兴化学派的熏陶下,东晋城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学术繁荣,人才辈出。
宗保子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文化教育事业上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倡导尊师重道,提倡学术交流,为东晋城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还关心民生,致力于改善民众生活,深受百姓爱戴。
东晋城因宗保子而名扬四海,成为当时中国东南沿海的文化中心。
如今,虽然时光荏苒,东晋城已不再是昔日的繁华都市,但宗保子的英勇事迹和兴化学派的精神仍然传颂至今。
这座古老的城市仍然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和缅怀。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兴化市名人传说收集整理
课题组成员:陆彩昕,吴俊志,韩善闻
组长:陆彩昕
学校:兴化市安丰高级中学
班级:一(4)
指导老师:严勇
背景说明:兴化位于苏北平原里下河地区,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
兴化过去一直属扬州管辖,泰州设市后隶属于泰州管辖。
作为一个县级地区,其在明清以来出了那么多的文化名人,不能不让人称奇。
为了更好的了解家乡兴化的他们,我们进行了对兴化市名人传说收集
主导课程:历史
相关课程:语文
活动过程:
首先,我们先确定小组的分工,各负责从不同的信息源中来获取信息,两周进行一次交流。
由3个人负责分析、整理记录相关信息,3个人负责从互联网、图书馆等搜索信息,并开始活动。
我们先了解了兴化市名人有哪些,以便于以后更好的研究;综合各组员所得的信息,讨论兴化市名人传说.最后,综合以上的活动内容及网上相关信息。
研究结果:
郑板桥
郑燮(1693.11.22-1765.1.22),清代著名画家。
字克柔,号板桥。
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
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一、郑板桥夫人的“人各有体”
清代郑板桥临摹诸家法帖甚勤,有一晚上,做梦也在临帖,东指西横,梦中误将指头横在夫人背上大肆临摹。
夫人惊醒,郑板桥在睡梦中听得夫人娇声曰:“人各有体!”,郑板桥幡然醒悟,尽毁所有法帖,自己另创一体。
二、郑板桥的小处不可随便
郑板桥的字很值钱,书童经常把他草稿偷出去,裱褙后卖钱。
有一回郑板桥故意写了“不可随处小便”的字,他想这回不会被拿去卖钱。
过几天,郑板桥在一家书画店里看到他的这幅字,但内容已被改为“小处不可随便”。
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1),原名施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
汉族,江苏兴化白驹场人。
元末明初作家。
拳打恶霸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游玩,正遇见一个恶霸在强夺农夫的茶园。
他十分气愤地赶上前去阻止。
恶霸见来人理直气壮,只好偷偷地溜了。
可是事后,恶霸打听到来人的住处后,便花钱雇了一帮打手,
围住施耐庵的居所。
施耐庵见此情景,只是微微冷笑,便坦然自若地迈出了门。
打手们见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
其中一个黑脸大汉,手举根铁棒挟着风声朝施耐庵的头顶劈来。
施耐庵侧身摆头,一个“顺风扯旗”,让过了棒锋,双手就抓住了铁棒,同时飞起右脚,正好踢在大汉的小腹上,那家伙便滚出一丈多远。
施耐庵舞起夺来的铁棒,一阵旋风般的横扫,吓得那帮家伙四处逃窜。
解缙
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出生在兴化的
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
洪武
三十五年十一月至永乐五年二月任内阁首辅(1402年-1407
年)
登岛赋诗
明朝著名大臣、大学士解缙于永乐五年(1407年)曾登上特呈岛,赋七言律诗《题特呈山温通阁》一首,诗曰:
峰濯沧溟应斗魁,波澜绕翠浪头排。
火烟光起盐田熟,海月初升渔艇回。
风送潮声平乐去,雨飘山色特呈来。
地灵福气生天外,自有高人出世才。
全诗情景交融、挥洒自如,描绘了特呈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把特呈岛重点生产项目煮盐和捕鱼跃然纸上,给特呈岛留下珍贵的史料。
诗
中“风送潮声平乐去,雨飘山色特呈来”二句,解缙曾作题联,盖有印章和永乐五年日期,书赠麻斜侯王庙,后人临摹雕刻在木块,悬挂在庙堂正门两旁。
解缙何缘为偏僻的渔岛及庙宇赋诗题联,源于解缙一段坎坷的经历。
刘熙载
刘熙载(1813~1881),清代文学家。
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
崖子,江苏兴化人。
道光进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广东学政。
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多年。
他是我国十九世纪时期的一位文艺理
论家和语言学家。
黑格尔”。
“艺者道之形”
艺术作品如何“尽意”?以艺术形象尽之。
《艺概·叙》开宗明义提出“艺者道之形”的命题,具有无副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诗为天人之合”是刘熙载对文学和艺术本质的提示,那么,“艺者道之形”则是刘熙载对艺术本身“艺”(文)与“道”(质)关系的揭示。
刘熙载说:“艺者,道之形也。
学者兼通六艺,尚矣。
次则文章名类各举一端,莫不为艺,即莫不当根及于道。
”(《艺概·叙》)这里的“道”就是“意”,就是“六经”所宣扬的“圣人之旨”;“艺”是指“六艺”与“文章名类”;“形”就“象”,就是艺术形象。
首先,“道”是“艺”的本质。
“道”是第一位的;“艺”是用来体现“道”的,它“莫不当根及于道”。
其次,“艺”是“道”的外形。
强调内容美的重要性,又注意形式的独立性,并不忽视或排斥形式美。
第三,“形”
是“道”与“艺”的和谐统一。
“形”在内为“道”,“形”在外为“艺”,“质文不可偏性”。
李春芳
李春芳,嘉靖十年(1531)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一
五四七年)擢进士第一,以鼎甲第一成丁未科状元,授翰林
学士,与张居正同科。
隆庆二年七月至五年五月(1568年-
1571年)任当朝首辅。
经6次升迁,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拜相。
到隆庆二年(1568),58岁的李春芳继徐阶升任首辅。
《明史》齐康之劾徐阶也,语侵春芳。
春芳疏辨求去,帝慰留之。
及代阶为首辅,益务以安静,称帝意。
时同列者陈以勤、张居正。
以勤端谨,而居正恃才凌物,视春芳蔑如也。
始阶以人言罢,春芳叹曰:「徐公尚尔,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
」居正遽曰:「如此,庶保令名。
」春芳愕然,三疏乞休,帝不允。
既而赵贞吉入代以勤,刚而负气。
及高拱再入直,凌春芳出其上,春芳不能与争,谨自饬而已。
俺答款塞求封,春芳偕拱、居正即帝前决之。
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
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悦。
时春芳已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改中极殿,度拱辈终不容己,两疏请归养,不允。
南京给事中王祯希拱意,疏诋之,春芳求去益力。
赐敕乘传,遣官护行,有司给夫廪如故事。
阅一岁,拱复为居正所挤,几不免。
而春芳归,父母尚无恙,晨夕置酒食为乐,乡里艳之。
父母殁数年乃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
小组心得
1从这期间,处处留下了探索的足迹,而我们也品出了探索中那亦苦亦甜的味道……
每个组员都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不要一人包揽,更不可以场外休息,看似个竞争激烈,要合作的年代,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小摩擦?当今世界,合作第一。
2团体活动中,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们的组力更为强大;研究中,了解了其实每个人的背后都饱含了奋斗的汗水;社会实践中,更是感受到在伸出援助之手的同时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会因此而靠近。
3每个人都有长有短,要完成一次出色的研究性学习,就必须依靠各个组员发挥各自长处,互补互助。
4兴化的文化名人很多,但对于广大的中学生,却知之甚少,同样包括研究之处的我们。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对于名人,对于名人的历史影响,文化造诣,与之前相比,更有所提高。
5研究学习是为了锻炼我们,这些困难正是它对我们的考验,经过这一次,我发现到团结一致的重要,这才是研究学习的真义。
6在探索中,寻找真理的火花,挑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