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3.0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随后,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并扬言要直捣皇宫。
3.《北京条约》的签订
(1)《北京条约》的签订:奕䜣被迫与俄、英、法、美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2)《北京条约》的内容: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侵占中国土地数量: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过程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1)根本原因和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战争性质相同: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
扩大:(1)第一,从战争进程来看:侵略力量扩大、侵略时间长、订约国和条约增多。
(2)第二,从危害和影响来看:开放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英法为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不择手段而发动的又一次侵略战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是弥足珍贵的。
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以及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的史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
2、能力目标通过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教学,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分析其社会影响,认识到这场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提高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知识目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及<天津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为烧圆明园及<北京条约>的签订;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重点难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重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为难点。
教法、学法充分利用地图提供的信息组织教学,让学生从空间上认识这场战争。
通过谈话法,比较法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严重危害。
备注:教学活动——投影《火烧圆明园》图片,请问:圆明园在哪次战争中被侵略军烧毁?鸦片战争的炮声刚刚沉寂,西方为什么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联系《南京条约》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路线:当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广东巡抚以何种态度面对侵略军?说明了什么?你有何感想?假如你是广东巡抚,你将如何迎战!这一路打到天津,迫使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为什么美俄也横插一刀?阐述美俄插足的原因为什么英法联军没有结束战争,而是再次发动进攻?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并火烧圆明园,投影圆明园被毁前的宏伟壮丽与被毁后的废墟作对比引导学生对圆明园到底是重建还是在遗址上建公园进行辩论,然后分组进行收集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讨论,得出结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英法联军结合地图学生讲述讨论,进行回答以疑激思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性分析其危害思考,讨论谈感想下一堂课进行汇报交流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的角度去分析第二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识别地图,使学生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地图联系起来,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新旧知识联系的学习方法,以及全面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二次备课情境引入在北京西郊有一座“万园之园”──圆明园。
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粹,收藏着难以数计的奇珍异宝、艺术精品。
然而,当我们前往北京参观游览时,看到的却是断壁残垣,园内的古籍珍宝荡然无存。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近历史,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
师: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观看圆明园被毁坏前后的图片,带着疑惑进入本课的学习。
自主探究完成学案中的“自主探究”部分。
师:明确要求,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发现和解决学生所出现的疑难问题。
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篇章一:烽火再起——英法再次发动鸦片战争【问题1】阅读教材第一段内容和第八页“相关史事”,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此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问题2】阅读教材第二段,结合观看图片“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样爆发的?英法联军逼近天津后,师:提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生:通过合作探究,生生交流,回答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名称由来。
师: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名称的由来,首先让学生探究第九页上的“问题思考”,帮助直观理解。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优质教案_ 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的内容。
教材从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揭示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背景,对于战争的过程和结果还不太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入掌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更好地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地图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分析两次战争的异同。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异同,分析两次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目的、导火线、过程和结果。
2.知道《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以及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四、教学过程:【自学导读感知新课】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侵略者:主凶:英法帮凶:美俄4、暴行:火烧圆明园;沙俄强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5、条约:(1)《天津条约》: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开放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2)《通商章程善后条约》:鸦片贸易合法化。
(3)《北京条约》:增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6、影响: ①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②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渗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小组合作展示质疑】一、阅读教材P8-9页思考问题: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时间、侵略者、简单经过?目的: 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年—1860年侵略者:主犯—英法联军从犯—俄国、美国经过:爆发标志: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1856年10月~1858年6月,攻陷广州,逼近天津,威胁北京。
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合作探究能力提升】二、观看《圆明园复原图》的视频,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材料: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
……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我相信解放了的法国、涤荡了污泥浊水的法国一定会把这笔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劫过的中国,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一. 教材分析《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以及结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数据,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认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图片资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时间和内容上较为接近,学生可能会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区分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之处,并深入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和结果,认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过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同之处,加深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认知。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资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思考。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 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的侵略史实。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 图片中展示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后留下的残垣断壁。
圆明园曾经是一座豪华的皇家园林,有“万园之园”的美誉。
而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远瀛观等景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到底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中华民族经历了怎样的劫难?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导入2(温故式导入)同学们,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并不满足在中国已取得的利益,很快便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课堂探究板块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分组讨论: (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如何发生的?(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答案:(1)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列强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再次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
(2)从原因上看,两次战争的爆发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
从进程上看,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是英国,战火主要在东南沿海;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是英法联军,战火由东南沿海燃烧到北京,破坏程度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从结果上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过渡语: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的主要罪行是火烧圆明园。
板块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课件展示焚烧前后的圆明园,分组讨论:(1)上图是中华民族历经浩劫,屈辱的缩影和见证,请你为这幅图取一个最恰当的题目。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由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形成归纳说明英、法、美“修约”要求与战争爆发关系的思维方式;通过了解《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形成分析论述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思维方式;通过图表分析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方位、面积和后果,形成读图理解能力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后果的学习中,认识到英法等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从而形成强烈的国家忧患意识;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圆明园图片:导入新课(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叫圆明园)二、新课讲解模块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原因1854年夏,英、法、美三国提出修改条约。
主要要求有三点: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至少长江可自由航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
1856年,美国公使再次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1)直接原因:列强提出修约要求被拒。
(2)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3)战争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
【知识拓展】“亚罗号事件”“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走私船,曾在香港注册,但已经过期。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黄埔搜捕了船上的几名海盗和涉嫌船员。
英国驻广州领事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要求中国方面释放被捕人员,并谎称中国士兵扯落英国国旗,要求向英方赔礼道歉。
两广总督叶名琛为避免事态扩大,同意释放被捕人员,但拒绝道歉。
这就是所谓的“亚罗号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案例一、授课内容简介本堂课将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重点讲述英法联军侵华的暴行,包括火烧圆明园等事件,以及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屈辱与困境,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主要参战国家、经过和结果。
了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认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暴行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
三、重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
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层次影响。
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四、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事件之一。
教材通过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详细阐述,展现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列强的侵略手段。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
五、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图片等资料,提取关键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方式讲授法: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要知识点。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激发学生的思维。
七、讲授新课内容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圆明园的视频或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介绍战争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影响,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认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详细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感兴趣,希望深入了解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认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3.课堂讨论道具和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详细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全貌。
3.操练(10分钟)针对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本文通过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列强的侵略行为、清朝政府的应对措施以及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认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原因及其影响可能掌握不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战争,深入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战争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感受。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战争过程、战争影响等方面的多媒体课件。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教学用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战争。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使学生对战争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二、泱泱大国,山河破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三、千年变局,旧梦方醒——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原因及战后之思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禁毒海报近年来,我国为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幸福,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许多缉毒英雄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历史上清政府曾以条约的方式公开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出示《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部分条款)问:这个条约的签订与那次战祸有关?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看图,进行思考通过当今我国大力开展的禁毒工作和历史上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的强烈对比,引发学生思考,以次导入新课。
一、拒绝修约,战祸又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过程1、说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欲望,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明白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1.掌握相关史实2.结合教材明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了解英法联军的罪行,勿忘国耻。
二、泱泱大国,山河破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1、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北京条约》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互讨论,分析《北京条约》的危害3.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之多,它不仅享有英法所得的各项权利,还侵占了我国1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受益者4、指导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5、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灾难,它使带问题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对比提升学生分析。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3.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2.列强的侵华罪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利用圆明园废墟的图片导入新课。
圆明园的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留给中国人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抢劫、焚毁圆明园?中国在这次战争中还丧失了哪些领土和主权?
知识点1 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法国借口马神甫,对中国发动了第二
次鸦片战争。
经过:1856 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随后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5页图片、数据资料,让学生分析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答案提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教师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烧杀抢劫,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
其中,最可恶的是把“万园之园”──圆明园给烧了。
知识点2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10月初,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
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额也大幅增加。
2.教师总结: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视历史、不忘历史,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它表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挺直腰杆。
知识点3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危害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
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教师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起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1860年
经过:1856年占领广州;1858年逼近天津;1860年火烧圆明园
结果:失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关习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1月)
原因:英不满足即得利益,扩大侵略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英国、法国
罪恶:火烧圆园明
1858年《瑷珲条约》:60万多
1860年《北京条约》:40万多
俄国侵占的领土1864年戡分西北界约记:44万多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等:7万多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等罪恶行径,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是因为当时社会制度的落后及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这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作为青年学生更应该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面对外敌侵略,中国人民始终没
有放弃过反抗斗争,才避免了中国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