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第一节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23.92 KB
- 文档页数:5
《6.1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导学案【框架体系】【知识梳理】议题一:推理的含义与种类1.推理的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
推理包括前提和结论。
2. 推理结构: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3.推理的种类(1)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区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分为:和或然推理。
(3)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是或然推理。
议题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4.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判断。
二是推理结构正确。
5.意义: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醒:各种演绎推理之间的关系】【议题探究】1.一切客观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所以,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上述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2.小王、小张、小赵三个人是好朋友,他们其中一个人下海经商,一个人考上了重点大学,一个人参军了。
此外还知道他们以下条件:小赵的年龄比士兵大;大学生的年龄比小张小;小王的年龄和大学生的年龄不一样。
这三个人中谁是商人?谁是大学生?谁是士兵?请写出推理过程。
【课堂评估】1.人们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将推理划分为( )①归纳推理②演绎推理③类比推理④逻辑推理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根据推理的思维进程,演绎推理是___的推理,归纳推理是___的推理,类比推理是___的推理( )A.一般到个别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一般或个别到个别B.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个别到个别C.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一般到一般D.一般到个别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3.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其意义在于,通过推理人们可以( )①获取新的知识,深化知识②进行逻辑论证,驳斥诡辩③从根本上验证思维的正确性④将知识系统化、理论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以“甲、乙、丙三人中至少有一人不是知情人”和“丙是知情人”这两个命题为前提,能必然推出结论( )①甲和乙都不是知情人②或者甲不是知情人,或者乙不是知情人③如果甲是知情人,那么乙不是知情人④如果甲不是知情人,那么乙是知情人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5.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或者是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或者是因为学习不刻苦。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课时安排:共计20节课第一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目标:了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的图片,讨论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细胞的结构图示和相关说明。
第二课:细胞的代谢活动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代谢活动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教学活动:观察实验,分析细胞代谢活动过程。
作业:写一篇关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文章。
第三课:细胞分裂与生长目标: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认识分裂和生长对人体的影响。
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分裂的视频,分析分裂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报告。
第四课:人体的组织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认识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组织的结构,讨论不同组织的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PPT演示稿。
第五课:消化系统目标:了解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认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讨论各器官的作用。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
第六课:呼吸系统目标:了解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认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讨论气体交换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呼吸系统的短文。
第七课:循环系统目标:了解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系统,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组成。
教学活动: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图片,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业: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文章。
第八课:泌尿系统目标:了解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器官,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详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各种体液的调节作用。
2. 理解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掌握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机制和原理。
教学内容:1. 人体内的调节系统2.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3. 人体内部平衡的调节机制教学重点:1. 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机制和原理2.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教学难点:1. 理解人体内各种体液的调节作用2. 掌握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机制和原理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解人体内的调节系统(15分钟)1. 讲解人体内的调节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2. 介绍人体内各种体液的调节作用。
三、介绍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20分钟)1. 讲解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2. 讲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3. 比较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异同点。
四、探讨人体内部平衡的调节机制(20分钟)1. 讲解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机制和原理。
2.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重要性。
五、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相关视频或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反馈: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延伸:教师布置拓展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人体内调节系统的更多知识。
教学资源:1. 课件、视频2. 生物教材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及时反馈。
1.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学案课前自主探究一、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1)发酵:是指人们利用,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2)传统发酵技术①概念:直接利用原材料中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
②实例——腐乳的制作a.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成。
b.参与的微生物有酵母、曲霉和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③特点:传统发酵以及半固体发酵为主,通常是式或作坊式。
二、尝试制作传统发酵食品1.制作泡菜(1)菌种来源:植物体表面天然的。
(2)原理:在条件下,乳酸菌将分解成。
反应式:。
(3)制作流程2.制作果酒和果醋(1).酿酒的菌种——酵母菌①分布: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 ,在一些含糖量较高的水果、蔬菜表面经常可以发现酵母菌的存在,许多新鲜水果(如葡萄)的果皮表面附着有大量的不同种类的酵母菌。
②代谢特点:酵母菌是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发酵,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
③影响因素:是影响酵母菌生长的重要因素,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
注意: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
(2).酿醋的菌种——醋酸菌①代谢特点:醋酸菌是细菌。
②影响因素:多数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3).酿醋原理当都充足时,醋酸菌能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将糖分解成乙酸;当缺少时,则直接将乙醇转化为 ,再转为乙酸。
(4).制作果醋的方法步骤①将发酵瓶、榨汁机等器具用洗洁精清洗干净,并用体积分数为的酒精消毒,晾干备用。
②取葡萄,用清水冲洗1~2次,再去除枝梗和腐烂的籽粒,沥干。
③用榨汁机榨取葡萄汁,将葡萄汁装入发酵瓶中(注意:要留有大约的空间),盖好瓶盖。
④将温度控制在进行发酵。
在发酵过程中,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注意:不是打开瓶盖),此后再拧紧瓶盖。
发酵时间为10~12d。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
3. 理解细胞生长的重要性及调控机制。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
2. 细胞生长的过程和调控机制。
3. 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的意义。
2. 理论讲解:介绍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特点及重要性。
3. 实验探究:进行模拟细胞分裂及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的变化和生长。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5. 概念澄清:师生互动,澄清学生对细胞分裂与生长的理解和认识。
6. 总结提高: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高对细胞的认识和理解。
四、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细胞的分裂与生长。
2. 讨论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并写下个人见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和问题。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重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学习与点拨】一、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预习完成】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生活的环境是,可以直接从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和,并把直接排入里。
如果干涸,它们就会休眠或者死亡。
(1)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液【预习完成】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等(1)血浆A.定义:血液中除外的液体。
B.作用: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A.定义:存在于的液体,又叫。
B.生成:动脉中的沿动脉流入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壁进入组织液。
C.回流:大部分能够被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
D.作用: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3)淋巴A.定义: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叫淋巴,也叫。
B.生成: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小部分被吸收,成为淋巴。
C.回流:经过淋巴循环由流入中。
D.作用: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和等,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思考与交流】1、组成成分间的关系(用箭头和文字画出)2、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淋巴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的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练习巩固】1.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二)内环境【预习完成】定义: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等。
【练习巩固】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血液(三)细胞外液的成分【预习完成】血浆中含90%为,其余10%为、,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各种、、等。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导学案(全册共107页)目录第一章走进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1课时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2课时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1课时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2课时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第1课时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第2课时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1课时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2课时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1课时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2课时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3课时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一节细胞的增殖第1课时第一节细胞的增殖第2课时第一节细胞的增殖第3课时第二节细胞的分化第四节细胞的癌变第一章走进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本章的知识结构】【学法指导】从微观来看,生物学是建立在分子与细胞基础之上的科学。
细胞的部分知识,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成分,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构成的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七年级就已经学过。
由于间隔的时间过长,学生对这些知识难免遗忘或记忆模糊不清,在高中一年级学习本模块《分子与细胞》时,不能一开始就给学生介绍构成细胞的化学分子及其化学反应,否则学生就会感觉过于专业,感觉生物学难学,而失去兴趣。
【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基本层次。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教材导读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1.病毒没有结构,只有依赖才能生活。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概述细胞生活的环境,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描述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阐明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5、列举其他植物激素及其作用。
6、描述种群的特征,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7、说明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
8、阐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定性。
二、知识梳理(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激素、气体、代谢废物等。
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蛋白质含量较少。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 pH 为 735~745,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CO₃⁻、HPO₄²⁻等)有关。
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传导形式:电信号(神经冲动)。
传导过程: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形成局部电流→兴奋传导。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结构基础: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高中生物导学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围绕“高中生物导学案”展开,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具体包括:梳理生物学科的基本原理,如细胞理论、遗传与进化等;运用导学案这一工具,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科学思维;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在高中阶段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知识。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因此需要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需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如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等;(2)运用导学案,学会整理、归纳和总结生物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3)通过实例分析,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问题解决能力;(4)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5)掌握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文献查阅、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2)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4)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如时间管理、学习方法等;(5)鼓励学生参与生物学竞赛、科普活动等,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2)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其生态素养;(4)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生物学知识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为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第六章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习目标】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学习重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知识结构】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预习案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以及各种各样的,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 :目前尚不知道(2). :对生态系统其调节功能(3). :(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保护(自然保护区)(2)保护4、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求”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探究案探究一: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其中的“我们”是指谁?如何理解“共同的”涵义?2、观察课本124页图6-6,举出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探究二: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2、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分析分子水平看:进化角度看:3、分析课本P125实例1,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
实例1和实例2说明了生物多样性的哪些价值?4、如何保护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否意味着禁止升发和利用?探究三: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随堂练习】1、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①全球气候变化②粮食短缺③臭氧层破坏④土地荒漠化⑤海洋污染⑥生物多样性锐减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2、下列不属于野生生物资源价值的是()①工业原料②科学研究③美学④间接使用价值⑤潜在使用价值⑥药用价值⑦野生生物数量太多,不利于生态平衡A. ②B. ⑥C.⑦D. ③3、(多选)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惟一方法4、简要回答生物多样的有关问题(1)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第一课时: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细胞的分裂过程2. 理解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观察幻灯片展示细胞的分裂过程,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讲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二课时:基因的分离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掌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2. 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准确把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引发学生思考2. 讲解:讲解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演示: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分离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分离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三课时: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掌握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了解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掌握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理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掌握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讲解:讲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范本的示例,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第六章第1节细胞增殖(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以及细胞分裂的方式及特点。
二、预习内容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是细胞的;如果细胞太大,的“负担”就会过重,从而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分裂的方式及特点细胞增殖包括和整个连续的过程。
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和。
有丝分裂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特点:(1)前期:(2)中期:(3)后期:(4)末期:三、提出疑惑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3)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学习重难点: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二、学习过程(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什么因素限制了细胞的长大?.(二)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如何理解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是。
然后分析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是从哪点到那点?所以总结的出:前一次分裂结束为,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
细胞分裂有三种方式:、、。
有丝分裂是细胞繁殖的主要方式。
有丝分裂包括和。
1.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间期完成哪些工作?2.细胞分裂期不同物种染色体大小数目及其它特征各不相同。
(1)前期其变化特点:①“两现”。
②“两失”。
(2)中期特征就是:①连接着丝点,通过的牵引,将染色体拉向细胞中央。
②染色体的排列在细胞的中间平面上(垂直于纺锤体轴的平面),这个位于细胞内中央空间的平面叫。
③每个染色体的形态固定,螺旋化程度最高而变得最粗。
数目容易观察清楚。
(3)后期明显特点是染色体的分裂为两个,这样,原来的一个染色体发展成为两个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增倍。
成对的染色体由各自的着丝点与本侧纺锤丝相连,由纺锤体收缩牵引到细胞两极,其结果,染色体平分成相等的两组。
(4)末期明显特点是,分别达到细胞的两极。
其细胞分裂的明显特征是:“两失” ,“两现” . 子细胞形成.三、反思总结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 期,形定数晰赤道板--------- 期,点裂数加均两极--------- 期,两体消失膜仁现--------- 期。
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入教案
主题:细胞遗传与分子遗传
一、目标
1.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2.理解遗传物质的传递和表现规律,掌握基因和遗传的相关知识。
二、导入活动
1.师生问答: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 什么是细胞?细胞有哪些结构和功能?
- 什么是基因?基因是如何传递给后代的?
- 你认为基因与遗传的关系是怎样的?
2.实验展示:老师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比如,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差异,或者观察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应。
3.图片展示:老师可以播放有关细胞结构和遗传规律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方式了解更多知识。
4.案例分析: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基因和遗传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
比如,讲述一些遗传病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基因突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5.激发思考:提出一个引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细胞与遗传的相关内容。
比如,基因工程技术对人类社会会有什么影响?如何平衡利与弊?
通过以上导入活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生物高中必修三第一节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组成和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等;
3. 了解细胞的功能和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的功能。
教学难点:
1. 理解生物学中细胞的重要性;
2. 掌握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细胞结构模型;
3. 实验室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细胞结构的图片或视频引入主题,让学生快速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并提出问题: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何关系?
二、讲解(15分钟)
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
2. 细胞的功能:营养摄取、代谢、生长、繁殖等。
三、探究(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用模型组装细胞结构,并讨论各部分的功能;
2. 小组展示并讨论各自的结构模型,探讨不同细胞结构对应的功能。
四、实验(20分钟)
1. 实验内容: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和结构;
2. 实验步骤:学生自行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3. 实验讨论: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并分析不同细胞结构的特点。
五、总结(10分钟)
1. 辅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细胞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展更多与细胞结构与功能相关的研究与探究。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学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生物必修3全套教案主题:细胞的多样性与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 深入了解细胞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4.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
3. 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细胞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2.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课堂活动和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节: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 介绍不同类型细胞的种类及其结构和功能。
2. 图示并讨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3.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作用。
第二节: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1. 介绍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
2. 讨论细胞器在细胞内协同工作的重要性。
3. 分析细胞器的功能与生物体内的作用。
第三节: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1. 探讨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解析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
3. 分析细胞在生物体内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课堂活动:1. 观察和讨论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分组实验探究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
3. 分析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课堂作业:1. 收集和整理不同类型细胞的相关资料。
2. 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细胞器的功能。
3. 撰写一篇文章描述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反馈:1. 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3. 设计小测验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延伸:1. 组织实地考察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和实验。
3. 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这是一个简单的高中生物必修课程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祝你顺利教学!。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简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学习重难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感知科学开展史,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学生活动】:问题引领1植物为什么会向光弯曲生长呢?活动1 请设计实验验证:在“单侧光照〞下植物会向光生长实验材料用具:单子叶植物幼苗、小刀、纸箱结论:问题引领2 1、向光生长与尖端有关吗?2、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里呢?活动2 小组探讨:1、向光生长与胚芽鞘尖端有关吗?2、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还是胚芽鞘尖端下部。
活动3 小组一分为二,分别设计实验检验你的猜测可能用到的材料:胚芽鞘、小刀、锡箔纸〔不透光〕问题引领3 “影响〞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会使伸长区两侧生长不一致呢?活动4 结合詹森和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请说出你的设计思路三、【本节小结】: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总结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____________2、生长素产生的部位____________3、生长素的作用部位______________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______________四、【过关检测】:1、以下图4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能继续伸长生长的是〔〕2.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3.如图表示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局部相关实验,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选项是〔〕A.达尔文的实验中胚芽鞘的遮光部位属于自变量B.拜尔的实验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胚芽鞘的弯曲方向不同C.图③是温特实验的实验组,其对照组使用的是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D.温特的实验证明生长素可以通过扩散的方式进入琼脂块4.植物向光性的形成,是由于单侧光使〔〕A.茎尖合成生长素的能力发生改变B.生长素在茎尖向光侧比背光侧的含量高C.生长素在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的含量高D.茎尖的感光部位的感光能力发生改变5.对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相关表达,正确的是( )A. 达尔文通过实验发现了生长素B. 拜尔的实验是在有光的环境中进行的C. 温特的实验证明是化学物质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D.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云母片传递给下部6、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某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1)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导学案第一章细胞的命名:多种细胞组成多种组织·组织是器官中的单元研究目标- 了解细胞的基本特征及其组成部分- 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细胞的分类和名称- 了解组织的概念和分类研究内容1. 细胞的基本特征- 细胞的形态特征- 细胞的结构特征- 细胞的功能特征2. 细胞的组成部分-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3. 细胞的分类和命名- 根据细胞结构分类- 根据细胞功能分类- 常见细胞的命名4. 组织的概念和分类- 基本组织- 器官组织研究任务1. 阅读教材第一章的内容,了解细胞的基本特征以及组成部分。
2. 根据教材的示例,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细胞,并了解它们的命名方式。
3. 通过教材中的案例分析,理解组织的概念和不同种类的组织。
4. 完成教材中的练题,巩固所学内容。
研究方法1. 仔细阅读教材,理解概念和原理。
2. 做好笔记,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以便复。
3. 多做练,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 若有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向老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
研究评价你将会发现自己对细胞的认识更加深入,对组织的分类和命名也更加了解。
完成练题,检验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达到以下评价标准即可认为研究完成:- 能够准确描述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组成部分。
- 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细胞并正确命名。
- 能够简单解释组织的概念和分类。
- 能够完成教材中的练题,准确回答问题。
研究延伸如果对细胞和组织还有更深入的兴趣,可以扩展阅读以下内容:-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参考资料- 《高中生物必修1》人教版- 相关生物学课外读物和科普材料。
第六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1、描述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学习重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知识结构】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预习案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1)现状1982年,我国将__________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1年,我国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人口_______ ________明显下降。
(2)前景由于_____ _____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
我国人口发展目标:2010年,人口总数(不包括港、澳、台)控制在__________以内。
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__________以内。
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将达峰值___ _______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例题1】下列有关计划生育的叙述错误的是()A.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实施计划生育B.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C.200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D.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的是有限的。
(1)增加(2)减少(3)破坏(4)加剧【例题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例题3】到2050年,按16亿人均年消费粮食600千克计算,中国共需要粮食9.84亿吨,需要每公顷产量13.5吨,也就是说。
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
这个事实说明A.达到这些目标是相当困难的B.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C.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量将会同步提高D.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三、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1)继续控制(2)加大保护的力度(3)监控、治理的污染(4)加强保护和的建设(5)推进。
合作探究探究一:阅读课本118页问题探讨中的图片,思考:(1)造成人口如此拥挤的可能原因是什么?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根本上看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整个地球也已经“人满为患”,也有人说人口膨胀已经使地球超载,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说出你同意或反对的理由。
提示:地球对人口的承载总量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部门尚无一致的估算,已有的估算数字为75亿至500亿。
我_______(不同意或同意)它们的观点。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阅读分析课本页中的P118页中的资料分析讨论:(1)为什么我国人口增长情况表现出“J”型增长?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生长率_______(高或低)和逐渐_______(升高或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_______,从而使人口增长____ ___(过快或过慢);同时人口基数(过大或过小)也是原因之一。
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
(2)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阅读课本“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通过资料的搜集分析思考:人口增长过快给我国以及你所生活的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1)人口增长过快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堂练习】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2.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B、人口死亡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人口数目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D、影响人口死亡率和生物种群死亡率的因素有较大区别2、下列能导致草原沙化的原因中,与滥捕有益动物有关的是A牧草繁殖速度减慢B鼠类猖獗C森林过量砍伐D不按季节放牧3、下列哪一项不是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人为因素A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B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以 C 火山喷发D环境污染、4、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
如图是人口自动调控的图解。
请据图回答:(1)由图解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自然界中,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解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解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鼠药、鼠夹等杀死老鼠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结合图解原理解释原因,并提出更为有效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习题】5、合理利用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方案是A禁渔3年B捕捞要彻底C适量捕捞成鱼D饲养单一品种6、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13世纪时还是肥沃的森林草原地带,而现在不少地区已成荒山秃岭,土地沙漠化。
其主要原因是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B地震引起地壳运动C长期干旱造成沙漠化D人类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7、为了减少稻田害虫的危害,防止农药污染环境,有如下措施:①利用害虫的天敌防治(生物防治);②利用黑光灯诱杀;③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④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抗虫植物,其中最好采取的措施是A 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资源C减少固体垃圾D移风易俗9.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资源状况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文化 D.生活消费水平10.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的B.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的生育率的影响很大C.人口死亡率不仅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明显受自然因素的影响D.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11.右图是1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利用情况,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2)在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进入到生物体内的碳,主要是以哪一种形式存在的?。
(3)在该生态系统中,处理秸秆的主要方式是用作沼气发酵和培养食用菌,而不采用燃烧方法。
这样做有哪两方面的意义:①;②。
(4)在密闭的沼气池中放入秸杆等原料后,各种代谢类型的微生物进行着非常复杂的代谢活动。
请你简要描述池中需氧型微生物和厌氧型微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澳洲草原广阔,天然牧草资源十分丰富。
自1925年起,从印度和马来西亚引入当地没有的牛、羊等家畜,大力发展畜牧业。
几年后,千万头牛的粪便覆盖了草场,牧草大量枯死,同时蝇子蔓延,成为澳洲牧区的一大公害。
整个澳洲草原生态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
后来从亚洲引进蜣螂,它们把牛粪滚成团推运到地下,既消除牛粪又肥沃土壤,还控制了蝇子,有效地解决了生态危机问题,使澳洲草原又呈现生机蓬勃的景象。
(1)上述事实表明,在引进牛、羊前,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呈现________状态。
(2)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们引进牛、羊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进牛羊后导致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蜣螂是这个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类群的重要成分。
(5)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________。
(6)引进牛、羊发生生态危机这一事实给人们的启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要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最后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增大出生率和死亡率计划生育(2)减小环境容量是降低种群数目最根本的途径。
简单地杀死老鼠并不能降低环境容量,杀死一批老鼠后,种群发展的环境阻力减小,出生率增加、死亡率下降,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所以更为有效的办法是结合杀灭老鼠,清除垃圾,严密储存食物11、(1)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2)有机碳(3)①减少C02等气体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②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4)需氧型微生物减少,厌氧型微生物增加12、(1)生态系统的稳定。
(2)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分解者。
(5)一定限度的,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6)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在遵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前提下,建立新的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